非法行醫法律責任的承擔情況
A. 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損害,應當承擔哪些民事賠償責任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六十一條規定,非法行醫造成患者人身損害,不屬於醫療事故,有關賠償,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 何謂非法行醫
非法行醫是指不合法地從事醫療活動,具體是指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有關衛生法律法規的行為。只要行為人違反了這些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了其沒有法定執業資格或許可的醫療行為即是非法行為,自然屬於非法行醫。簡言之,非法行醫就是違反醫療法律法規之許可從事的一種醫療違法行為。在醫療衛生法律法規意義下,除無證行醫外,醫療機構及個人均可成為非法行醫的組織者和實施者。
2、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非法行醫的情行
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非法行醫主要應包括下列6個方面:
1) 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執業的。
2) 逾期不校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仍從事診療活動的,或者拒不校驗的。
3) 出賣、轉讓、出借《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
4) 診療活動超出登記范圍的。
5) 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的。
6) 出具虛假證明文件的。
根據《執業醫師法》,非法行醫應包括下列2個方面:
1)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醫療機構行醫。
2) 或者非醫師行醫的。
根據《母嬰保健法》未取得國家頒發的有關合格證書的,有下列行為之一:
1)從事婚前醫學檢查、遺傳病診斷、產前診斷或者醫學技術鑒定的;
2)施行終止妊娠手術的;
3)出具《母嬰保健法》規定的有關醫學證明的。或者出具有關虛假醫學證明或者進行胎兒性別鑒定的。
3、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法非法行醫問題
1)出租醫療機構將醫療場所、發票收據、醫療文書、醫療設備等出租給其他組織或個人並以該醫療機構名義開展診療活動,醫療機構收取租金的。
2)將科室等承包給其他組織或個人並以該醫療機構的名義開展診療活動,醫療機構收取定額費用的。
3)掛靠並使用該醫療機構的處方、收據及醫療文書等開展診療活動,該醫療機構收取管理費的。
3)以場所、設備、人員、收據、處方、醫療文書等有形資產和醫院名稱等無形資產為資本投資與其他組織或個人合資合作設立非獨立法人資格的營利性「門診」、「中心」、「項目」,並以該醫療機構名義開展診療活動,該醫療機構收取管理費的或者雙方按比例分利的。
4)外包科室和出租科室,與其他組織、個人合資合作舉辦非獨立法人資格的營利性「科室」、「病區」、「中心」、「項目」等。
4、其他非法行醫情形
1)未經衛生部和外經貿部批准,成立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並開展醫療活動或以合同方式經營診療項目的,視同非法行醫;
2)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未經所在地設區的市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注冊取得《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的。
5、非法行醫造成人身損害的法律責任
非法行醫造成人身損害應承擔行政責任,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觸犯刑律的,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刑法規定了「非法行醫罪」;對受害人還應承擔人身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
6、非法行醫人身損害民事賠償的法律適用
非法行醫的人身損害賠償適用《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賠償標准。
對於合法的醫療機構非法行醫人身損害民事賠償各地的法律適用存在不統一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單位是合法的,非法行醫是醫療事故的違法行為構成要件問題,應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通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後進行處理,這樣就避免了醫療機構可能的高額賠償。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合法醫療機構非法行醫使該醫療機構成為醫療事故的不適格的主體,其民事賠償不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而應適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
7、非法行醫人身損害的鑒定問題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十三條第(五)項規定,非法行醫造成患者身體健康損害的,醫學會不予受理鑒定。在訴訟過程中,如需鑒定由法院委託法醫鑒定機構來進行。法醫鑒定與醫學會鑒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不會注重疾病本身的參與度問題,而後者強調疾病本身的參與度。從鑒定角度來說,一旦認定為非法行醫,對造成損害的患者最終的賠償是很有利的。
B. 非法行醫 起訴 對方名下無財產
非法行醫如果構成刑事犯罪了是走刑事訴訟的路子,由檢查機關提起公訴,訴訟費用不用你出。
你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這種訴訟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訴訟費用由敗訴方出,也不用你來出。
至於房產,如果能證明是在有病人發生了紅腫的情況後她開始贈與的,那麼就是非法轉移財產,可以申請法院撤銷贈與,以房產抵債的。這點在法律中是有規定的。不管她贈與誰了,除非支付了不低於市場價值百分之30的對價款,都是可以申請撤銷的。從你說的她是12年贈與的,很有可能是因為發現要出事了轉移的。這個證據需要進一步的搜集。房子撤銷贈與了以後房產就還是她的,她不賠償當然可以強制執行。
基於這樣的判斷,我認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證據肯定是一起訴訟好,如果你自己有足夠的證據,那麼就自己單獨訴訟。因為債權不同於物權,如果債務人資不抵債,所有債權人是要平分債務人的資產的。所以你單獨訴訟可能能多要到一點補償,但是還是要保證勝訴才能考慮這一點。
至於哪個法院由檢查機關選擇就可以了,你不用擔心。
C. 非法行醫行政處罰後還追究刑事責任嗎
非法行醫是較為復雜的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實踐中表現形態多樣,涉及刑法理論、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等領域的爭議不斷。有這樣一起案件:2015年7月,鄉村醫生張某(具有鄉村醫生資格,按規定只能在其村內從事醫療活動)以醫師身份在某鎮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民生診所」坐診,11月,診所借他人相關醫師證件辦理了工商營業執照。2016年2月,聘請無護士資格證的雍某做護士。6月25日,患者凌某因感冒咳嗽在該診所做頭孢皮試後當場死亡。在此之前,某單位(派出機構,無執法權)公共衛生中心(下稱衛生中心)先後三次對該診所進行檢查督導,並均在檢查當日下發督導記錄,要求停止營業,診所均置之不理。辦理該案過程中,司法機關對於非法行醫行為社會危害性判定、因果關系認定、主觀心理認定等問題存在一些模糊認識。近日,在《人民檢察》雜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檢察院共同組織的疑案精解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就非法行醫罪法律適用疑難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鄉村醫生身份的認定
比較刑法第336條、最高法《關於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第1條和執業醫師法第2條規定可見,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對「醫生執業資格」的表述並不一致。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馬衛軍認為,從立法目的本意考慮,「醫生執業資格」與「執業醫師資格」「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是不同的。要取得醫生執業資格,除了具備執業醫師資格、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外,還需具備相應行政許可,即獲得執業證書,缺一不可。銀川市檢察院公訴處處長魏宏宇說,由於執業醫師法的頒布施行與刑法修訂並不一致,導致行政法律與刑事法律對非法行醫的主體認定上表述不一致,從而引起非法行醫罪在司法適用中產生分歧。他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解釋的形式對「未取得醫生職業資格的人」進行明確。
對於鄉村醫生能否認定為非法行醫罪主體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律師協會刑事辯護委員會主任王磊認為,醫療衛生法律中沒有醫生執業資格概念,只有醫師執業資格和鄉村醫生執業資格規定。依據國務院《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第2條及執業醫師法第8條規定,鄉村醫生是指掌握一定醫葯衛生知識,在特定區域內從事疾病預防和一般醫療的專業人員,醫師則是經考試取得職稱,從業不受地域限制的專業醫務人員。從刑法學角度看,鄉村醫生和執業醫師具有同一性,即均可以成為「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依據《解釋》第1條第1款規定,取得或者以合法手段取得醫師資格,從事醫療活動的和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資格證書,從事鄉村醫療活動的,都屬於「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
非法行醫行為中因果關系的判定
立足於非法行醫罪的刑法規定本身,准確界定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重要依據。具體到非法行醫罪中因果關系的認定,也存有一定分歧。該案發生後,經某法醫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無法證明民生診所使用的頭孢消炎葯(口服和皮試)與凌某的死亡存在因果關系。案件辦理過程中,司法機關對於這一鑒定意見認定的事實因果關系能否等同於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認識並不統一。
對此,王磊談到,界定非法行醫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標准,應該看非法行醫行為與患者傷亡的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有前者就有後者的條件關系。行為人要對其行為結果負責,除了存在事實上的因果關系,還必須認定對其行為是否應當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在判斷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即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時,著重考慮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應綜合考量法律政策、案情的具體社會環境、當事人的特定狀況、時代背景以及倫理價值觀念等因素。
對於因果關系對行為定性的作用,寧夏回族自治區檢察院公訴一處處長李偉茂認為,因果關系成立與否,主要涉及被告人是否構成非法行醫罪的結果加重犯,對於量刑具有重要影響,但因果關系問題對張某的行為定性並不產生決定性影響。根據《解釋》第4條第2款規定,即使沒有因果關系成立,亦可以根據情況認定為「情節嚴重」,從而認定為非法行醫罪。應當說,《解釋》既迴避了因果關系問題,又解決了定罪問題,便於司法實踐操作。魏宏宇贊同這一觀點。結合具體案情,他認為,如果沒有張某的非法行醫行為,就不會發生凌某死亡的結果,張某的非法行醫行為對凌某死亡結果的發生具有原因力。在認定張某行為是否構成非法行醫罪的基本犯時,應當考慮這一事實(情節)。
「其他情節嚴重」的認定
《解釋》對非法行醫罪中「情節嚴重」的認定採用列舉方法作出說明,使得該規定因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撐而帶來適用上的難題。王磊認為,對「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判斷,涉及如何對刑法兜底條款進行解釋的問題。解釋規則是「只含同類規則」,是指在法律對某些事物進行列舉卻未能窮盡時,若隨後附有總括性規定,則對該規定的解釋只能限於與所列舉情況同類的情形。正確適用兜底條款的方法之一,就是將案件具體情形與法條已明確列舉的其他情形進行同類對比,如果內涵和外延接近、情節基本相當,就可以納入兜底條款所規定的「其他情形」。
該案中,因衛生中心沒有執法權,對於其出具的三次督導記錄的效力判定,馬衛軍認為,衛生中心檢查督導的行為不能與《解釋》第2條第1款第(四)項規定的「非法行醫被衛生行政部門行政處罰兩次以後,再次非法行醫的」情形相類比。因為,受到行政處罰與受到檢查督導顯然屬於層次不同的問題,兩者的嚴厲性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對於張某的行為能否適用該條第1款第(五)項「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規定,魏宏宇分析認為,該診所工商營業執照是借用他人醫師執業證辦理的,聘用的護士無執業資格,受過三次檢查督導仍未停業,且非法行醫時間長、范圍廣,所有這些反映出張某屢教不改、明知故犯的主觀惡性及人身危險性。據此,李偉茂認為,張某的行為比該條第1款第(四)項所列行為更為嚴重,對其可以適用「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的規定。
關於該案定性,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張某明知自己是鄉村醫生,不能在異地行醫,其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開辦診所,且非法行醫時間持續一年多,並發生患者在其診所就醫死亡的後果,其行為應視為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認定為非法行醫罪的基本犯
D. 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哪方承擔舉證責任
2002年9月1日國務院制定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新《條例》對醫療事故的概念做了明確的界定,把醫療事故民事責任的性質歸屬於民法上的侵權責任。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正式實施。該《規定》第4條規定:「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由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這一司法解釋將過錯推定原則作為醫療事故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明確了在醫療事故糾紛案件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在2010年7月1日實施生效的《侵權責任法》第七章規定了,在三種情況下(即院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的情況)推定是院方的過錯。因此,當前醫患糾紛中的部分舉證責任實際上已經轉移至患方。
E. 非法行醫造成後果的,是負責全部賠償責任還是按責任大小賠償
非法行醫屬於刑事責任,可以按照刑事附帶民事全額賠償。
F. 非法行醫罪的立案標準是什麼
行為人在沒有取得醫生執業資格,進行非法行醫,涉嫌以下情況之一的,應予以立案並追訴相關法律責任:
1、因非法行醫,導致就診的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性的功能障礙,或導致就診人中度以上殘疾、器官組織損傷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的,或造成就診人死亡的;
2、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或有流行、傳播危險的;
3、使用假冒偽劣的葯品、或使用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醫療器材、衛生用品等,足以嚴重危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
4、因個人非法行醫已被衛生行政部門行政處罰兩次之後,再次因為非法行醫的被處罰的;
5、其他因非法行醫導致情節嚴重的情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六條【非法行醫罪】
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擅自為他人進行節育復通手術、假節育手術、終止妊娠手術或者摘取宮內節育器,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