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協議的法律效力
㈠ 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
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合同解除後自始不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尚未履行的,中止履行,已經履行的,雙方應當返還原物,如果沒有必要返還或無法返還的,應當由得益一方向受損一方折價補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條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㈡ 合同終止後,哪些條款仍然有效
合同終止的條款有: 1、合同到期後的自然終止; 2、合同中有顯失公平的條款; 3、中存在欺詐行為,並對當事人造成直接利益損害; 4、合同當事人一方無法履行合同義務,且經雙方協商後解除合同;協商不能達到雙方目的的,通過法院進行判決,根據實際情況法院判決合同終止合同的; 5、合同一方自然人死亡,且財產繼承者不願繼續履行合同的;6、其他不可抗因素導致合同內容無法實行的。當涉及這幾項規定時的終止條款是有效的。
㈢ 簽署終止協議,原協議有效嗎
排除其他諸多例外情形,簡單而言,後協議覆蓋先協議,即終止。
㈣ 合同中止與合同終止有什麼區別
合同中止,合同終止,合同解除的不同:
第一、權利專屬不同
合同的解除權是專屬於債權人的權利,不能因單純的債權讓與或債務承擔而移轉給第三人,只能隨同債權債務一起概括移轉;而合同終止權為非專屬權,可以隨債權或債務一同移轉給第三人。
二、適用情形不同
合同解除適用於非繼續性合同,而合同終止適用於繼續性合同。
第三、法律效力不同
合同解除使合同關系發生既往消滅的效果,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此合同解除後,對合同已履行的部分將產生恢復原狀的後果;而合同終止只是使合同關系發生將來消滅的效果,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此即使合同終止,也不能產生恢復原狀的法律後果。
四、發生條件不同
1、我國合同法沒有合同終止的概念,也沒有合同終止的相關規定,所以實踐中,合同解除適用於所有合同。
2、當合同解除適用於繼續性合同時,此時表現為合同終止的一些法律特徵,即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不產生恢復原狀的法律後果。
五、定義內容不同
1、合同中止是在合同有效期內,發生了中止的事由,停止履行合同義務,待中止事由消失後,合同繼續履行。
2、合同終止指合同當事人雙方在合同關系建立以後,因一定的法律事實的出現,使合同確立的權利義務關系消滅。
(4)中止協議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依法解除合同效力的行為。合同一旦簽約,具有國家法律保護。
合同解除分為合意解除和法定解除兩種情況。解除是合同之債終止的事由之一,它也是一種法律制度。在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時,合同解除是指履行合同實在困難,若履行即顯失公平,法院裁決合同消滅的現象。
這種解除與一般意義上的解除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法院直接基於情事變更原則加以認定,而不是通過當事人的解除行為。
單方解除和協議解除
單方解除,是指解除權人行使解除權將合同解除的行為。它不必經過對方當事人的同意,只要解除權人將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直接通知對方,或經過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向對方主張,即可發生合同解除的效果。
協議解除,是指當事人雙方通過協商同意將合同解除的行為(《合同法》第93條第1款)它不以解除權的存在為必要,解除行為也不是解除權的行使。
中國法律把協議解除作為合同解除的一種類型加以規定,理論解釋也不認為協議解除與合同解除全異其性質,而是認為仍具有與一般解除相同的屬性,但也有其特點,如解除的條件為雙方當事人協商同意,並不因此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解除行為是當事人的合意行為等。
㈤ 協議終止是指什麼
合同終止,是指因發生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情況,使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消滅,使合同的法律效力終止。合同當事人雙方在合同關系建立以後,因一定的法律事實的出現,使合同確立的權利義務關系消滅的法律名詞。
《合同法》第九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一)債務已經按照約定履行;
合同法
合同法
合同法
合同法
(二)合同解除;
(三)債務相互抵銷;
(四)債務人依法將標的物提存;
(五)債權人免除債務;
(六)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
(七)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終止的其他情形。
另外,債權人免除債務人部分或全部債務的,合同的權利義務部分或者全部終止;債權和債務同歸於一人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不影響合同中結算和清理條款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