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網上傳播暴力信息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暴力信息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12 20:53:04

① 關於網路暴力的法律法規

隨著網路在我們生活中的不斷發展,也逐漸出現一些不太好的現象,比如在網路上傳播暴力視頻或是發表暴力語言威脅等等,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傷害很大,政府也在通過法律規范網路秩序。
一、關於網路暴力法律法規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關於辦理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如果行為人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實施了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行為,主觀上故意,客觀上造成實際損害,情節惡劣的,以誹謗罪定罪處罰。
《刑法》第246條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造成他人人格、名譽嚴重損害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造成惡劣影響的;誹謗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導致被害人自殺的等等情況。
二、其他法律規定內容
《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二)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第二條,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三條,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一)引發群體性事件的;
(二)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
(三)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
(四)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五)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
(六)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
(七)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
第四條,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第五條,利用信息網路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因為網路逐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所以針對網路暴力現象,國家也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規,限制網民的行為,規范網路的合理秩序。但是有些方面還是存在缺陷,不能完全落實到每個人,像實名制也存在一定難度,完全的監管也很難做到。

② 傳播暴力視頻違反的法律

法律分析:傳播殺人視頻、私人圖片等血腥暴力信息傳播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十二條 國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使用網路的權利,促進網路接入普及,提升網路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安全、便利的網路服務,保障網路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 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路安全,不得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③ 轉載網上的虛假信息,我要負法律責任

那要看虛假信息是否造成嚴重後果
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的網路信息法規,對互聯網信息傳播和網路安全問題作出了一些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及其實施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等,對有害信息的傳播作出了管理規定。比如《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危害國家安全、泄漏國家機密,不得侵犯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根據國務院《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站不得製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安全、泄漏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警情故意擾亂公共秩序,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這是人們引用的惟一法律條款。

④ 在網上發虛假信息的貼子應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一、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將構成犯罪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的規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09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 之一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將正式施行。根據這部新修訂的法律,今後在微信、微博發布假消息等等行為,最高可獲7年有期徒刑。

1、民事責任方面

網路謠言往往會侵犯自然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侵犯法人的名譽權。而這些侵權行為往往需要承擔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責任。相關法律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2、行政責任方面

若是散布的謠言擾亂了公共秩序或誹謗他人等情形,尚不構成犯罪。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的規定,如果故意利用網路造謠、傳謠擾亂公共秩序,或者公然侮辱、誹謗他人,尚不構成犯罪的,要受到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方面

據《刑法》規定,編造虛假的疫情、災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則會按照危害性的大小給予相應的刑罰。涉及網路謠言的刑事犯罪,可能觸犯的罪名有很多,實務多發的罪名主要是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

(4)網上傳播暴力信息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網路謠言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第一類是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國防利益的網路謠言。

刑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構成煽動分裂國家罪。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以造謠、誹謗或者其他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構成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第二百四十九條規定,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構成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第三百七十三條規定,煽動軍人逃離部隊,情節嚴重的,構成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

2、第二類是危害法律實施或破壞社會穩定的網路謠言。

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構成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 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定,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3、第三類是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名譽、榮譽權的網路謠言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構成誹謗罪。

4、此外,《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還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危害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宗教政策、社會秩序、以及侮辱誹謗他人的信息。



⑤ 在網上傳謠言,網暴他人,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在網上傳謠言,網暴他人,都是需要承擔相對的法律責任。而且會根據實際情況,而產生相對的法律責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發現有一些人在網上傳謠言,並且網暴他人。從而讓我們覺得這些人的做法是令我們比較反感的,而且與此同時也希望這些在網上傳謠言網暴他人的人,能夠做出相對的改變。

三、網暴他人的後果。

關於網暴他人的事情,在這里就不需要介紹,我們就會知道相對應的後果。很多人在不經意間,通過網暴他人的方式,讓自己獲得一定的快感。但是被網暴的受害者,卻因為承受不住網路的輿論,而對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希望。從而讓自己做出一些比較極端的事情。因此網暴他人的後果也是比較嚴重的。最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不傳謠不網暴的人。

⑥ 網暴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在網路上傳播謠言,並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應屬於嚴重違法行為。散播謠言者是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這種行為會根據情節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網路暴力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種在網上發表具有誹謗、污衊、侵犯名譽和煽動性的言論。即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網路上針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人們習慣稱之為「網路暴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⑦ 個人信息被泄露而遭受網路暴力,相關人員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未經他人同意對他人個人信息進行傳播、公開的行為,在民法上構成對於他人隱私權的侵權,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此處對於侵權責任的承擔,包括道歉、精神損害賠償等方式。

同時,有針對他人個人隱私編造不實言論、捏造事實、公然侮辱辱罵、進行恐嚇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或將面臨拘留或罰款的處罰。

(7)網上傳播暴力信息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辛巴辛選事件:公共事件已成為網路暴力的狂歡場

辛巴本人大概沒想到,僅因為一款燕窩產品,自己陷入了網路暴力中。在所售燕窩產品被舉報後,於11月27日,辛巴辛有志發表聲明承認帶貨的燕窩產品實為一款燕窩風味飲品,不應當作燕窩製品進行推廣。同時因品牌方迴避,決定積極回應以解決問題,願意主動先行退賠,啟動「退一賠三」計劃,賠償金額總計6000餘萬。

在退補如火如荼進行的過程中,一篇「廣州市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已對辛巴辛有志及辛選公司進行「立案調查」」的文章在互聯網流傳。此消息一經傳出,網路上瞬間沸騰了起來,引起多方媒體以及吃瓜網友的轉載和揣測。

近日,標題為《辛巴被立案調查,由於涉案金額過大,或面臨15年有期徒刑》和《辛巴案或面臨15年徒刑,相關股份跌停》等等關於辛巴辛有志因燕窩事件被「獲刑」的新聞或自媒體文章在網路上傳得沸沸揚揚。

所謂三人成虎,積毀銷骨,當大家都在跟風蹭熱度的時候,事實的真相也就越來越模糊。但在12月10日,新華社發布一篇報道:稱廣州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回應稱,只是說在調查之中,沒有說立案調查,最新的進展會再向社會公布。對比前方各種「被判刑」、「坐牢」的報道,新華社的這篇報道用事實給了跟風的大家「一記耳光」。

與此同時,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對辛巴進行審查只是監管部門的正常流程,主要是調查直播是否誇大宣傳,並非產品的問題。而且行政流程不等同於公安機關的辦案,更不是審判,要理性看待事件本身,在結果未出之前,也請勿危言聳聽,以謠傳謠、傳謠信謠。

網路暴力和謠言的治理需要多方參與,但作為個人,公眾也需要樹立強烈、自發的責任感,抵制謠言的傳播。依法發聲、「鍵」下留情,守好對別人的言行邊界,也是為自己築起安全空間。

⑧ 謠言止於智者,網上造謠需承擔法律責任

網上造謠確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而且如果自己的造謠行為對別人產生嚴重影響,甚至會構成誹謗罪。

因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信息都可以迅速傳播數據,所以互聯網時代對於謠言的約束會變得更強,這就意味著我們在發表言論的時候需要更加謹慎,不要因為自己的不當言論而對別人造成不良影響。

網上會有很多造謠的事情。

這些造謠的事情其實分兩種情況,第1種情況是惡意造謠,第2種情況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傳播謠言。我覺得不管針對哪一種情況,造謠行為其實已經嚴重傷害到了當事人的感情,甚至會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重要影響。我們在娛樂圈經常可以看到各種造謠的事情,其實這些事情都的背後都有所謂的利益關聯,甚至會有一些利益矛盾存在。

⑨ 通過網路惡意傳播他人隱私法律如何處理

惡意傳播他人的隱私給別人帶來困擾是屬於侵權行為,情況比較嚴重的,當事人一般要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是情況不嚴重的情況下,一般當事人要承擔行政責任,或者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分析
網路謠言是指通過網路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體、社交網站、網路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謠言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因此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網路惡意傳播他人隱私,涉嫌侵犯個人隱私,受害人搜集證據,報警處理,調解不成,到法院起訴,主張侵權賠償,嚴重的要承擔刑事責任。相關法律規定,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照(裸照)屬於侵權行為,情節較輕的需要承擔侵權責任或行政責任,情節嚴重的且造成損害或危害後果的,涉嫌了侮辱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惡意傳播他人隱私有可能涉嫌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熱點內容
北京律師徐清什麼 發布:2025-05-16 17:03:12 瀏覽:67
經濟法的司法救濟 發布:2025-05-16 16:44:55 瀏覽:726
學民法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16 16:31:51 瀏覽:351
法院轉場素材 發布:2025-05-16 16:23:00 瀏覽:227
注會經濟法2014年各章分數 發布:2025-05-16 16:20:26 瀏覽:172
法律援助律師如何成為社會律師 發布:2025-05-16 16:18:07 瀏覽:922
20年不追究法律責任如果逮到了 發布:2025-05-16 16:18:06 瀏覽:473
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16 16:13:02 瀏覽:279
民事訴訟法解釋對商業秘密 發布:2025-05-16 16:03:38 瀏覽:874
合同法妨礙合同履行 發布:2025-05-16 15:53:36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