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違法董事長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壹』 開發商公司被告董事長負什麼責任董事長不是法人代表
般而言,每個公司都會有法定代表人,但並不是每個公司都有董事長。至於主要職責的區別,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如果一個公司設有董事長但不是法定代表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職責主要可參照公司法的明確規定,而董事長的職責可能主要依據公司章程的約定了,當然前者公司章程在不違背公司法強行規定的前提下,也可以對其另行確定職責范圍。
如果公司的董事長又是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那麼問題則不成為問題了。如果二者不是同一個人,那麼可以這樣去理解:公司的董事長相當於公司的董事會的代言人,而董事會則是公司的決策機關;法定代表人對外可以代表公司,是公司的代表機關,相當於公司的代言人。
『貳』 公司違法董事長和法人誰的責任大
兩個根本不是一個法律概念.......
企業法人,在法律上指的是企業本身,自然人不可專能成為法人屬,只能成為法人代表
董事長則是公司董事會設立的最高職務,只能是自然人擔任
法人代表和董事長對比的話,董事長的權利明顯高於法人代表,董事長是公司最高的管理者,而法人代表是公司的負責人,一般來說,董事長同時可以是法人代表,但法人代表未必是董事長
基本上董事長的擔任,要麼是其持有絕對的股份,或者他代表了大多數股份(即持有相當份額股票的股東提名),而法人代表有可能是股東會授權的
『叄』 公司活動嚴重觸犯刑法,而董事長不知情,董事長犯罪了嗎
1-董事長如果並未在總經理犯罪活動中提供任何便利,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專,總經理屬於個人屬犯罪;
2-你是想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之類的么?屬於單位犯罪的話,董事長作為直接負責人員的話,應當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不過有些不理解你說的「非故意人為因素」。
補充回答:
如果董事長確實不知情,也未提供任何職務便利,參與到犯罪行為中,則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如確如你所說,有失察之責,但也不應當因總經理的個人行為而視為共犯承擔責任。
不過畢竟不知道你所談及的涉嫌罪名為何,畢竟不同刑法罪責對於其構成要件不盡相同,還需要結合犯罪事實,進一步加以認定。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答案」按鈕,謝謝您!
『肆』 董事長應該負哪些法律責任
在刑法裡面規定了一些單位犯罪,如果相關的違法活動觸犯了刑法,則法人代表也會被判刑。
『伍』 公司法人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一、公司法人是指依照公司法設立的,有獨立的財產,能夠依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並以自己的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組織。其實說白了就是這家公司。自然人是不能成為公司法人的。所以你說的可能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二、法定代表人指依法律或法人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我國法律實行單一法定代表人制,一般認為法人的正職行政負責人為其惟一法定代表人。如公司為董事長或執行董事或經理((公司法)第13條),而證券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為總經理((證券法》 第107條)。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為廠長或經理。
法定代表人與公司法人在內部關繫上也往往是勞動合同關系,故法定代表人屬於雇員范疇。但對外關繫上,法定代表人對外以法人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時,其與法人之間並非代理關系,而是代表關系,且其代表職權來自法律的明確授權,故不另需法人的授權委託書。是故,法定代表人對外的職務行為即為法人行為,其後果由法人承擔(《 民法通則)第43條)。並且,法人不得以對法定代表人的內部職許可權制對抗善意第三人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風險
民事責任
一、法定代表人不承擔責任: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就是企業法人的行為,因而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本公司承擔,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向第三人直接承擔民事責任。依據:《民法通則》43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二、《民法通則》規定的法定代表人的民事法律責任
1、因經營過錯向法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58.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對第三人責任後,可以追償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賠償責任。
典型的如:簽訂、履行合同失職產生的賠償責任
2、法定代表人因單獨或者共同侵害單位財產可能承擔的民事侵權法律責任
《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3、因違法行為而受到的民事制裁--罰款、拘留
《民法通則》49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 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二) 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 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四) 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五) 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六) 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民通意見61.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如果查明企業法人有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所列的六種情形之一的,除企業法人承擔責任外,還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對企業法定代表人直接給予罰款的處罰;對需要給予行政處分的,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由有關部門決定處理;對構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依法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民通意見62.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依法對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採用罰款、拘留制裁措施,必須經院長批准,另行製作民事制裁決定書。被制裁人對決定不服的,在收到決定書的次日起十日內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決定暫不執行。
民通意見63.對法定代表人直接處以罰款的數額一般在二千元以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三、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這里規定得相當明確,法人是一種組織,而不是某一個人。
「法人代表」一般是指根據法人的內部規定擔任某一職務或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代表法人對外依法行使民事權利和義務的人,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概念。
「法定代表人」是一個確定的法律概念,它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沒有正職的,由主持工作的副職負責人擔任法定代表人,設有董事會的法人,以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沒有董事長的法人,經董事會授權的負責人可作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人代表依法定代表人的授權而產生,沒有法定代表人的授權,就不能產生法人代表,而法定代表人則依法由上級任命或由企業權力機構依法定程序選舉產生。作為民事權利主體的法人,其法人代表可以有多個,而法人只有一個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獨立行使法人職權。法人代表對外行使權力都要受到法定代表人授權的限制,他只能在法定代表人授權的職責范圍內代表法人對外進行活動,他的行為不是法人本身的行動,而是對法人發生直接的法律效力;而法定代表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直接代表法人對外行使職權。法人代表的變更沒有一定的程序,他不需要登記;而法定代表人是法人應登記的事項之一,這是法律規定的必經程序,如有變更,應及時辦理變更法定代表人登記手續。
『陸』 總經理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公司法》第五十條規定 總經理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公司的回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答組織實施董事會決議;
(二)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四)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六)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除應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八)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柒』 董事長的刑事風險有哪些
董事長法律風險對於企業、社會和個人都有巨大的破壞力。對於企業而言,由於董事長掌握著公司的控制權,其一舉一動決定公司的生死存亡,董事長法律風險往往會引起公司信任危機爆發,從而引發資金鏈斷裂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於社會而言,董事長法律風險往往涉及到利益的方方面面,從上下游的經銷商供貨商到公司的顧客到公司的員工,影響巨大,而且董事長法律風險總是被觸發,其他的經營主體就會進行財產轉移和消極經營,這對經濟發展無疑是重大創傷。對於個人而言,董事長是社會精英和中堅力量,其面臨法律風險是對人才的浪費,更何況會導致財產減損、身陷囹圄。
宏觀法律風險的來源主要有:1、法律變遷。我國法律制度當前正處於快速建設中,法律制度的立改廢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續,與此相比,董事長的行動方案或行為也會合法或灰色演變為違法發甚至犯罪。例如企業對公眾發行股票,在1993年前是是不禁止的,1993年後則須經批准,而到1997年卻被列入犯罪。又如惡意欠薪,2011年只承擔行政責任,而2011年後上升為刑事處罰。2、法律不確定性。首先是立法技術差所引起的法律文字表達有歧義、法條之間自相矛盾,其次是由於地域差別,法官和執法機關在法律適用上往往差別很大,第三由於業務水平差別,不同法官和執法機關有不同法律選擇。最後是非法律因素如政治因素的影響。3、法律過嚴。目前中國經濟生活中行為的不規范性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就顯示法律規則本身以及支持條件出了問題,由於司法資源的有限性,司法機關會進行選擇性執法,抓你肯定沒錯,不抓你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而為普遍違法的董事長增加了難確定的因素。4、經濟轉型。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二十年,我國大體經歷了價格雙軌制、增量改革、試驗性改革、微觀改革走在宏觀改革前面、經濟改革走在政治改革之前五個歷程,每一個歷程對於董事長來說都充滿法律風險。5、政治轉型。政治轉型在宏觀上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微觀上體現為地方官員圍繞GDP進行的晉升錦標賽模式,如果公司成為官員為升遷而確定的政績工程,則其因非常規經營而存在大量法律風險,此外,官員為升遷導致的財政虛空會採取贊助、查稅、行政處罰等方式轉嫁給公司。6、政策調控。我國的政策在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甚至決定各個領域的走向,「生於政策、死於政策」是很多董事長的真實寫照。由於政策具有隨意性大、變動頻繁、可能超前或滯後、政策歧視等特性,會使董事長面臨大量法律風險。7、民營企業不公平待遇。民營企業在准入環境、融資環境、行政環境等諸多方面受到法律行政法規的限制,但往往會突破這些限制,從而導致很大的法律風險。
微觀法律風險的主要來源有:1、依附權力。官員通過權力尋租獲得利益,企業通過政府支持高歌猛進,一旦所攀附的權貴倒台,董事長很難置身事外。2、產權不清。由於合夥企業與公司制企混同、股份結構不合理、公司財產與個人家庭財產混同、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混同、借貸關系與股東關系混同、重組整合存在產權不清等問題,從而導致董事長法律風險。3、非法經營。一是走私,利用境內外產品的差價,大肆走私,擾亂國內市場,偷逃國家關稅,謀取巨額暴利;二是涉黑,如組織賣淫、賭博,大都與黑社會性質組織有關;三是傳銷。傳銷活動不僅騙人錢財,而且危害社會穩定,顛覆社會道德。4、侵佔挪用。許多董事長尤其是民營企業,不區分企業和個人財產,隨意從企業取用,還有企業無視企業管理制度,在自己控制的多家企業之間隨意調撥使用資金,而不知道如此做法屬於侵佔挪用。5、弄虛作假。有的董事長為了企業做大做強,往往虛報虛構注冊資本或者抽逃注冊資本,有的董事長為了上市進行虛假操作包裝,上市後又進行虛假報表進行虛假陳述,或者直接操控市場價格。6、偷逃稅收。偷稅漏稅是企業的紅線。有的虛開增值稅發票,有的虛開抵扣稅發票,而且呈專業化企業化規模化趨勢。7、非法融資。有的盲目擴張或者管理不善導致資金緊張而騙取銀行貸款構成貸款詐騙罪,有的利用信用證的時間差採取變通方式融資構成信用證詐騙罪,有的承諾高息吸收社會資金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有的向社會作出無法實現的承諾非法集資構成集資詐騙罪。8、合同詐騙。通過誇大事實或隱瞞真相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旦合同無法履行,就會構成合同詐騙。9、對抗國家。長期生活在特權圈子容易滋生法外犯事不受處罰的幻覺,並在官匪勾結的籠罩下走上尋釁滋事、妨害作證私藏槍支彈葯甚至黑社會犯罪的道路。10、跳槽辭職。如果尚未脫離關系從事與原公司業務相關,會承擔公司法所規定的法律責任,如果利在原公司的核心技術和核心資源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1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結構要明確股東、董事和經理人員的權利義務關系,否則極易導致犯罪。
『捌』 董事長和法人誰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法人代表的身份進行的民事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都由法人承擔。但行使與法人代表身份無關的民事行為而承擔的責任由自己承擔,法人代錶行使代表權違法法律法規存在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要看具體事項,一般在公司章程規定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