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特許經營權法律責任

特許經營權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27 03:18:21

❶ 特許經營權是什麼

法律分析:特許經營權是指由權力當局授予個人或法人實體的一項特權。特許經營權,通常有兩種形式:一是由政府機構授權,准許特定企業使用公共財產,或在一定地區享有經營某種特許業務的權利,如准許航空公司在政府規定的航線上,利用國有的機場設施,經營客貨運業務;二是一家企業有期限地或永久地授予另一家企業使用其商標、商號、專利權、專有技術等專有權利,按照合同規定,在特許者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並向特許人支付相應費用。

法律依據:國務院《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商業特許經營(以下簡稱特許經營),是指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標志、專利、專有技術等經營資源的企業(以下稱特許人),以合同形式將其擁有的經營資源許可其他經營者(以下稱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在統一的經營模式下開展經營,並向特許人支付特許經營費用的經營活動。

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作為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

❷ 政府特許經營權轉讓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 未經特許人同意,被特許人不得向他人轉讓特許經營權。

法律依據:《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 第七條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成熟的經營模式,並具備為被特許人持續提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和業務培訓等服務的能力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至少2個直營店,並且經營時間超過1年。第十八條 未經特許人同意,被特許人不得向他人轉讓特許經營權。

❸ 關於特許經營的法律法規

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趨勢下,商業特許經營持續高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於特許人來說,商業特許經營具有不受資金限制,可以低成本地迅速擴張規模,塑造品牌等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商業特許經營擴大規模,促進發展。但商業特許經營具備眾多優勢的同時,也面臨多方面的法律風險,下面主要從信息披露方面分析商業特許經營的法律風險。
商業特許經營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風險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特許人未進行信息披露的法律風險
信息披露是特許人的法定義務。由於特許人與被特許人信息地位不對等,特許人真實、全面披露有關商業特許經營的信息,對保障被特許人的知情權,防止欺詐,維護雙方交易安全公平尤為重要。我國《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特許人應當在特許經營合同訂立之日前30日以書面形式對被特許人進行信息披露。
特許人違反信息披露義務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

1、行政法律責任: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以一定數額罰款;

2、民事法律責任:被特許人可以解除商業特許經營合同;

3、刑事法律責任:以商業特許經營名義騙取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特許人信息披露不適當的法律風險
特許人向被特許人披露的信息應當真實、准確、完整,不得隱瞞有關信息,或者提供虛假信息。否則,特許人將面臨行政罰款、特許經營合同解除的法律風險。

三、特許人未保存信息披露證據的法律風險
特許人對是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具有舉證責任,因此,若特許人只是口頭披露,或者進行了書面披露但沒有保存相關證據,特許人無法舉證證明已經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將不得不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四、特許人信息披露中泄露商業秘密的法律風險
《商業特許經營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特許人應當披露的諸多信息中,很大部分屬於特許人的商業秘密,這些商業秘密一旦泄露,很可能給特許人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若特許人為保護商業秘密,不進行信息披露,將承擔違反信息披露義務的法律風險。若特許人在信息披露中商業秘密保護不力,將嚴重影響特許體系的健康發展,給特許人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特許人在信息披露過程中應注意防範商業秘密泄露的法律風險。
信息披露是特許人的法定義務,特許人應真實、准確、完整地進行信息披露,並做好信息披露與保護商業秘密之間的平衡,防範法律風險的同時,完善商業特許經營體系,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❹ 違反特許經營條例有哪些法律後果

違反商業特許經營哪一條應移交公安機關

違反商業特許經營應移交公安機關的情況,是根據《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四章《法律責任》規定,如果涉及刑事責任或者治安管理處罰規定的,就應該移交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行政機關,同時它又擔負著刑事案件的偵查任務,因而它又是國家的司法機關之一。公安機關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依法管理社會治安,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同時公安機關又依法偵查刑事案件,行使國家的司法權。公安機關的性質具有雙重性,即既有行政性又有司法性。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因此《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第二十六條至第三十條有規定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治安管理處罰規定,因此需要移交公安機關。

相關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根據《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規定第二十六條
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十九條規定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條
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特許人利用廣告實施欺騙、誤導行為的,依照廣告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八條
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規定,被特許人向商務主管部門舉報並經查實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條
以特許經營名義騙取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以特許經營名義從事傳銷行為的,依照《禁止傳銷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十條 商務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中國特許經營第一同學會:
違反商業特許經營哪一條應移交公安機關

違反商業特許經營應移交公安機關的情況,是根據《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四章《法律責任》規定,如果涉及刑事責任或者治安管理處罰規定的,就應該移交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行政機關,同時它又擔負著刑事案件的偵查任務,因而它又是國家的司法機關之一。公安機關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依法管理社會治安,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同時公安機關又依法偵查刑事案件,行使國家的司法權。公安機關的性質具有雙重性,即既有行政性又有司法性。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因此《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第二十六條至第三十條有規定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治安管理處罰規定,因此需要移交公安機關。

相關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根據《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規定第二十六條
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十九條規定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條
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特許人利用廣告實施欺騙、誤導行為的,依照廣告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八條
特許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三條規定,被特許人向商務主管部門舉報並經查實的,由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條
以特許經營名義騙取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以特許經營名義從事傳銷行為的,依照《禁止傳銷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十條 商務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權威網路http://ke..com/link?url=AOpRfmAALXvtCpxJfpMQbn-T__--jyrD9Xaf2fn-T2Vye0n4BvBvU0nvMbxhZajFEKx_kgDv4_QAfaX7YlyWbftHItiZO3G4q

❺ 商業特許經營的特許經營民事責任

《管理條例》對特許人違反規定所產生的行政責任規定較為詳細,也涉及一定條件下的刑事責任,而對於民事責任規定較少。特許人與被特許人之間的內部民事責任問題,基本上可以適用民法通則、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等關於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等相關規定。#p#分頁標題#e#
實踐中,比較復雜的是特許人與被特許人的外部民事責任問題,主要是被特許人經營過程中的消費者保護和侵權責任問題,這方面還缺乏完備的規制規則。《管理條例》第 11 條規定,特許人和被特許人可以通過特許經營合同約定消費者權益保護和賠償責任的承擔問題,此內部約定對第三人並沒有法律效力
一般認為,被特許人是具有獨立責任能力的主體,因此應確定被特許人承擔對外民事責任的原則,特許人一般無需承擔被許可人對第三人的民事責任。但是,如果第三人能夠證明其在交易時善意且無過失地相信被特許人系特許人之代理人,根據表見代理規則,特許人應承擔對第三人的責任。如果特許人許可使用的經營資源存在瑕疵,導致第三人受損的,根據共同侵權規則,特許人與被特許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❻ 特許經營的雙方有什麼權利和義務

你好!特許經營有以下原則:
一.互惠互利原則: 特許經營必須以雙方都獲利為基礎,單方有利或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失衡勢必導致特許經營體系的瓦解。
二.規范化管理原則: 特許經營體系要求加盟店的經營管理模式與特許人的相同,且其產品和質量標准也必須統一。
三.開放原則:發展特許經營應建立開放的市場環境,沖破行業、部門、區域、所有制等的限制。

❼ 法律有沒有規定,未經特許人同意,被特許人不得向他人轉讓特許經營權

這個屬於當事人意思自治。要看當事人自己如何約定的。如果未經授權人同意,是不能轉讓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未經特許人同意,被特許人不得向他人轉讓特許經營權。被特許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許他人適用其所掌握的特許人的商業秘密」。

❽ 侵犯特許經營權,該怎麼辦

您好!

為明確您的疑惑,先要明確特許經營權的確定。特許經營權(Franchising)是指有權利當局授予個人或法人實體的一項特權。國際特許經營協會(International Franchise Association)認為:特許經營是特許人和受許人之間的契約關系,對受許人經營中的經營訣竅和培訓的領域,特許人提供或有義務保持持續的興趣;受許人的經營是在由特許人所有和控制下的一個共同標記、經營模式和過程之下進行的,並且受許人從自己的資源中對其業務進行投資。首先,有必要知道特許經營機會只是另一個商業機會。評估特許經營機會時仍然需要通常的商業方面的考慮,也就是說常識仍然是重要的。然而,特許經營確有某些與眾不同之處,對此,可能的投資者需要了解。某些不同之處簡要介紹如下。1、固定的特許經營條款。幾乎所有的特許經營協議都有固定的期限,通常是10年。除非受許人嚴重不能履行義務,否則大多數特許者在期限到來時都會延期。2、發展日程表。當受許者獲得特定區域或國家或地區特許權--通常稱作地區特許或總特許時,特許者通常會堅持受許者履行雙方同意的區域發展日程表。這意味著受許者必須在一定年限內開張指定數目的特許店。3、知識產權。特許經營的主要條款之一是知識產權的使用。大多數特許者對如何使用他們的知識產權都有非常特別和具體的要求。這包括受許者在經營中採用特許者的企業標記。有時為達到統一性,受許者可能被迫向海外購買物品和設備。4、次特許的權利。獲得地區特許或稱總特許的權利並不一定有次特許的權利。這意味著未獲得次特許權的受許者只能在其領域直接擁有和經營所有的店鋪。可能的受許者非常有必要考慮上述情況並且在談判早期就提出來。引起許多誤解的原因常常是由於亞洲的受許者對西式特許經營缺乏了解。盡管特許經營的成功率很高,但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合適。
需要明確貴公司是否是確定的唯一特許經營權被授予人。該地方該權利的具體內容。之後,才可確認對方是否侵犯該權利。

拋磚引玉,共同探討。我認為:
如確實如你所講遭到該權利被侵害,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並未規定此種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但如果你所獲得的商標許可使用權在沈陽地區是獨家的,則該侵權者未經許可而經營侵犯了商標商號所有人的商標權、名稱權,對你同樣也構成侵犯商標和名稱的專有使用權。你不僅可以起訴,也可以向許可人申請要求制止侵權,也可以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舉報,要求查處對商標的侵權。

希望回答對您有益。如有相關問題,歡迎您加我網路ID或MSN [email protected]進行探討。願意與您共同進步!

順頌

商祺!

❾ 特許經營所涉及的法律包括哪幾類

基本法律和特許經營專門法律。基本法律是指除特許經營專門法律以外的與特許回經營有關的所答有法律,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勞動法、行業專門法律、其他專門法律、程序性法律。特許經營中的專門法律是指對特許經營直接作出規定的法律,一般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為特許經營專門作出的法律,內容僅限於特許經營。比如,馬來西亞的特許經營法。

二是在其他法律當中有針對特許經營的特別規定。如澳大利亞在貿易實踐法當中補充的特許經營行為准則。特許經營與法律的關系密切,特許經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

從商業角度而言,特許經營是一種商業模式,是經營資源的組合與運營,從法律角度而言,特許經營就是特許經營權的許可使用,是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關系和合同關系。特許經營主要是知識產權法、合同法的應用,也包括特許經營的單行法規,以及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等相關法律。特許經營是建立在現代民商法基礎之上的現代商業模式。沒有系統的民商法作為支撐,特許經營就不可能存在。

❿ 在特許經營中與信息披露有關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商業特許經回營活動答,促進商業特許經營健康、有序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商業特許經營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商業特許經營(以下簡稱特許經營),是指擁有注冊商標、企業標志、專利、專有技術等經營資源的企業(以下稱特許人),以合同形式將其擁有的經營資源許可其他經營者(以下稱被特許人)使用,被特許人按照合同約定在統一的經營模式下開展經營,並向特許人支付特許經營費用的經營活動。
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作為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
第四條 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負責對全國范圍內的特許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特許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第六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向商務主管部門舉報。商務主管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熱點內容
北京法學招聘 發布:2025-05-07 01:00:19 瀏覽:575
公司法有限責任公司設立 發布:2025-05-07 00:40:21 瀏覽:320
保留司法救濟 發布:2025-05-07 00:35:37 瀏覽:694
勞動法實質要件的作用 發布:2025-05-06 23:59:30 瀏覽:217
管理的道德是 發布:2025-05-06 23:59:29 瀏覽:154
孫鵬法學家 發布:2025-05-06 23:33:35 瀏覽:479
勞動合同法監督案例 發布:2025-05-06 23:31:36 瀏覽:834
司法所歸鎮 發布:2025-05-06 23:23:36 瀏覽:531
合同法的撤銷 發布:2025-05-06 23:23:27 瀏覽:523
法醫法院 發布:2025-05-06 23:08:46 瀏覽: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