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注會經濟法考後討論
㈠ cpa經濟法十天看的完嗎
cpa經濟法十天看的完嗎如下:
注會經濟法備考注會經濟法的時間在1個月至3個月之間。
1、自身基礎:如果你是在大學階段學過相關課程並且成績較好,那麼可能時間可以適當縮短。如果你從來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或者已經忘記了很多內容,那麼需要更長時間的備考。
2、每天投入的時間:你需要考慮你每天可以投入多少時間進行備考,推薦每天至少3-4小時。如果你工作或者學習壓力大,可以適當減少備考時間。但是需要保證每天都有一定的備考進度。
3、學習方法的有效性:你需要確定使用的學習方法是否有效。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學習方法無效,可以重新尋找其他適合的學習方法。
4、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經濟法應用在實踐中的方案設計與執行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增強對於相關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認識。
5、注意學習方法:因為注會經濟法的內容繁多、知識面廣,需要採用多種不同的學習方法,例如觀看視頻課程、做題經驗分享、閱讀相關書籍和資料、自主思考和討論等。
6、注意時間和心態管理: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時間管理,安排好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計劃,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自信,做好充分的准備,避免緊張和焦慮。
㈡ 考證,出路到底有多大曬曬自己的證書討論一下
我44歲考了注會證書,49歲跳槽到會計師事務所。51歲考了房地產估價師證,53歲考了資產評估師證。現在會計師事務所執業,另2個證外掛賺外快。打算再用1到2年加考土地估價,換房地產估價師新證。2年後退休,有資格做會計師事務所和房估股東,喜歡上班就接著做注冊會計師,不喜歡上了,就把證掛出去,做股東,退休金加股東收入,生活會很滋潤。
從23歲到49歲,我一共考取了10個證書,可以給大家說一說考證的用處。
我是199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
一、1994年,考取助理會計師,沒有感覺有什麼用處,但開啟了考證之路;
二、1996年,考取中級經濟師,正逢單位分房,中級職稱可以加2分,我分到了一套90餘平方的住房,排在大多數同齡人之前;
三、1997年,考取中級會計師,當年被提拔為會計科副科長,這個證書,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四、2001年,考取注冊會計師證書,這個證書的取得,讓當年的自己,在單位名聲大噪,還發了1000元的獎金。
五、2002年,考取注冊稅務師證書,加上CPA證書,為自己跳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2007年,考取注冊資產評估師,一直沒有什麼用處,直到今年,才找到一家事務所掛靠,有了掛靠費收入。
七、2009年,考取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證書(CIA),當時自己在一家500強外資企業,由於英語不好,備受奚落,這個CIA證書,讓自己多多少少展現出了實力。
八、2015年,考取房地產估價師證書,當年自己擔任一家地產公司財務總監,此證書的備考學習,使我對地產財務專業之外的業務知識,有了拓展,加速了業財融合。
另外,房地產估價師證書,也有掛靠費的收入。
九、2016年,考取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資格證書(CMA)。這個證書,是聽了中介的宣傳,花費1.5萬元購買了網課。說實話,這個證書,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用處。
十、2020年,考取一級建造師資格證書。這幾年,房地產業下滑明顯,我轉戰建築行業,一級建造師證書,為自己成功改換行業,快速適應建築行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上的證書中,我覺得最為有用的是:中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和一級建造師。尤其是注會、注稅,每次通過獵頭跳槽,注會、注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比證書更為重要的是:年齡,過了48歲以後,證書再多,也沒有什麼用處了,只能通過朋友、熟人介紹工作。
適宜的年齡,加持各項資格證書,才是職場的利器 。
2017年以來先後取得了一級建造師、一級消防工程師、法律職業資格證和注冊會計師,證書和出路的關系因人而異。
我是在一家國企上班,屬於那種吃不飽餓不死的工作,每月一萬左右的收入。當初考證純粹是為了掛靠掙點零花錢,但是現在國家檢查的越來越嚴格,掛靠基本不可能了,特別是國企員工,社保全國聯網。
不能掛靠,單位能不能用那?我們單位也是一個特大型的國企,有建築施工、也有財務、還需要懂法律的人,就目前而言,我的證書單位都是裝不知道處理的。
眾所周知,國企的關系大於能力,特別是一些老牌企業,更是錯綜復雜,領導說你行你才行。
前段時間我們單位的房產中心招人,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優化,我想我有一級建造師,這家單位離家近,應該沒問題。當時就報了名,還給媳婦打了包票說肯定沒問題。
結果連通知我參加面試的機會都沒給,很郁悶。
想辭職又沒有魄力,家是農村的,沒有退路,好不容易找個工作,雖然不是很滿意,但令很多人羨慕。這次也實實在在的感到關系的厲害。
對我來說沒有經濟效益,但這幾年來養成了學習的習慣,懂了一些工程、財務和法律的相關知識,也只能聊以安慰自己了。
個人感覺如果在私企或者是靈活就業人員用處還是很大的,首先有了選擇的機會。
考證,確實是一條屌絲逆襲的路。
分享身邊幾個屌絲逆襲的考證路:
第一個例子,我的同事,一個因為考過注冊岩土工程師證書而逆襲的人。考證之前,他跟我一樣,就是一個工地狗,說好聽了叫做技術員,實際上就是一個測量放線工,每月工資8000元。考證之後,證書放到一個勘察設計單位,扣除五險一金後,每三年49萬,平均到每月14000元左右。他自己也就不幹測量放線的勞累活了,找了一個離家近的,每月4000元的工地監理工作,每天悠哉悠哉。生活水平因為這本證書有了大幅提高。
第二個例子,我的女同學,考了注冊會計師。其實她本身就是一個企業的小會計,每月3500元工資,沒有五險一金,每個月月底都是因為各種報表忙的焦頭爛額。自從考了注冊會計師後,被某個擁有審計資質公司老闆挖走,好像年薪有20萬,連證帶人,而且工作輕松的不得了,每天就是簽簽字,沒有加班之說。連他自己都說,因為這個證書,脫離了女屌絲行列。
第三個例子,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就職於中鐵某局。項目幹了七八年,職位一直升不上去。後來考了一級建造師後,職位由施工員上升為項目技術負責人,工資漲了9500元(包括證書費用和職位晉升工資)。沒過一年半,就變為擁有實權的項目經理,據說年薪差不多有一百多萬(聽別人說的)。總之也算屌絲逆襲系列。
所以,考證只是通往羅馬的一條路。對於有能力的來說,證書就是如虎添翼。對於普通人來說,考證增加自己在 社會 上的競爭能力。
個人認為考證只是多了一個選擇的可能性。如果討論考證和自己今後的工作前途聯系的話。一是什麼時候考。越早考越考,最好在上學期間都考出來,因為那時候有時間有精力,沒有多少壓力,可以專心致志的考。有些證到了一定階段都會有報考的限制,比如司法考試,以前非法學也能考,現在已經嚴格限制了報考條件。如果等到工作之後再考慮考某一個證,會非常艱難,除非你一直從事著相關專業的工作,恰好又需要這個證,否則真的很難。
二是考的什麼證。有些證其實沒必要考,考了也不會有多大作用,不如會計從業資格,銀行從業資格點等。要考就考那些具有敲門磚作用的,比如司考證,注測會計師證等。這里說一下司考證,考的科目特別多,通過率也比較低,但是考過了這個證,就有資格去做律師,有很多很多機會去考公務員,比如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監獄,以及其他政府及監察部門,還可以到國企,大型企業私企做法務。這都是不錯的選擇。所以考一個這樣的證,是對自己將來有一個好的工作和前途很好的選擇。
三是考證的作用,不是說考了證就能有一個好的工作和前途,有了這個證只能是你有了選擇的機會,所以不能把考證和自己的出路完全的掛鉤,但是有機會能考則考,誰又能保證翻身的機會不會因為你有了某一個證而降臨到你的頭上呢。
我是從13年,33歲才開始考證。之前工作的環境太舒適,完全沒有考證的覺悟。13年監理工程師 公路檢測師,15年消防工程師 17、20公路檢測師增項,21年注冊道路工程師。除了公路檢測師在工作中用到,其他的可以說對實際工作沒有作用。但是學習本身就是收獲,開闊眼界。同時證書多在相等條件下,至少證明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要強一些。
不要想著及時變現,你走過的路,看過的書,總會在身上有沉澱。
我考了一級注冊建築師證,因在事業單位考下來也不能掛,現在一直壓箱底了[捂臉]
44歲女,2006年考了一級造價師,2008年過了中級經濟師(建築專業)。2020年考了監理工作師。造價和中級經濟師都是自己看書,花了2.3百報名費,監理沒買書,直接買的課件,花了300。這三個證花了總費用不超過1500塊。花費的主要是時間和精力。一直在從事相關方面的工作,有了證書,工作肯定獲益匪淺。
如果不懂這一行,僅想憑證書轉行,還是比較困難。
如果再要考,那就是咨詢工程師了。
個人認為考證還是有一些作用,但是最好是年輕的時候考,上了年齡後作用就下降了。
2015年,通過司法考試,取得法律資格證書,我本來想去兼職的,但很多律師事務所都讓坐班,不要兼職,7年了,什麼用都沒有。哦,從去年開始我任人民陪審員,原來是一個案子給30塊錢,今年漲到60,但全年最多陪30個案子[捂臉]。前兩天申請公職律師,不知有用沒有?唯一的好處是,大家一聽說,紛紛肅然起敬,呀,你這么厲害 ,法考都能過。教學的時候考的教師資格證,沒用[害羞]。在單位做會計時,考了個會計從業資格證,現在這證也沒用,我在單位不做會計了,可以私底下接點私活,給企業做賬,但也好難,因為專業的代理記賬公司太多了,這種活不多[捂臉]。所以,我考的證基本沒用[捂臉]。2003年,考了公務員,好好工作是第一位的。[捂臉]
㈢ 注會的經濟法稅法哪個老師講的比較好總結也比較好的,需
討論注會經濟法與稅法課程的最佳講師,眾說紛紜。然而,從個人經驗出發,張泉春老師成為我心中的首選。
張老師以其獨特的授課風格,將繁復的經濟法與稅法知識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講解,使得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悅。他的授課節奏適中,善於運用實例解析理論,使得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有趣。更令人贊賞的是,張老師對細節的關注與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課程內容不僅全面覆蓋考試要點,更在總結歸納方面展現出極高的水平。
葉朱老師則以其細致的講解風格贏得了許多學員的喜愛。葉老師授課時語速適中,內容詳盡,尤其在復雜概念的解釋上,更是耐心細致,力求讓每個知識點都能被學員充分理解。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教學方式,對於那些需要時間消化知識的學員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
然而,個人喜好在學習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建議在選擇講師時,不妨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偏好,多聽聽不同老師的課程樣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位。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綜上,張泉春和葉朱兩位老師的經濟法與稅法課程在學員中都有極高的評價,張老師的直覺與葉老師的細致,共同為學員提供了一種豐富的學習體驗。在選擇過程中,希望每位學員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習節奏與風格的老師,以最高效的方式掌握知識,順利通過注會考試。
㈣ 注會復習策略
1.了解注會考試的特點和規律,
2.合理的選擇報考科目,很大程度上影響本專人備戰2009年注會考試的復習效屬果和考試結果; 3.因人而異選擇備考科目,直接參考的因素包含個人基礎、時間、毅力、韌勁等;
4.不容忽視的選擇,如果報考的科目太多,花在每個科目上的精力就會很分散,戰線拉的過長可能會最終一無所獲;
注會考試各個科目的特點,內容,難度順序
1、從知識層面上,難度為:《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稅法》和《經濟法》 知識聯系 1.《會計》和《審計》聯系最緊密;
2、《會計》和《稅法》有聯系;
3.《會計》和《財管》;
4.《經濟法》比較獨立,基本和其他科目沒有什麼關系。
練習程度
1.《財務成本管理》﹥《稅法》﹥《會計》﹥《審計》和《經濟法》;
2.一般來說《財務成本管理》需要多練習掌握和運用公式;
3.《會計》和《稅法》練習重在理解和記憶知識;
4.《審計》做練習重在理解知識;
5.《經濟法》做練習重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