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法律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 稅收的法律依據是什麼它有哪些基本特徵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通過稅收工具強制地、無償地征參與國民收入和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種多樣,如稅收、發行貨幣、發行國債、收費、罰沒等等,而稅收則是大部分國家取得... 稅收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徵 稅收三性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稅收的特徵:
1、稅收的強制性。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是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憑借政權力量,依據政治權力,通過頒布法律或政令來進行強制徵收。負有納稅義務的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國家強制性的稅收法令,在國家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稅收具有法律地位的體現。強制性特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稅收分配關系的建立具有強制性,即稅收徵收完全是憑借國家擁有的政治權力;另一方面是稅收的徵收過程具有強制性,即如果出現了誰我違法行為,國家可以依法進行處罰。
2、稅收的無償性。稅收的無償性是指通過征稅,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收入轉歸國家所有,國家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報酬或代價。稅收的這種無償性是與國家憑借政治權力進行收入分配的本質相聯系的。無償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或的稅收收入後無需向納稅人直接支付任何報酬;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徵得的稅收收入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稅收無償性是稅收的本質體現,它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產品所有權、支配權的單方面轉移關系,而不是等價交換關系。稅收的無償性是區分稅收收入和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徵。
3、稅收的固定性。稅收的固定性是指稅收是按照國家法令規定的標准徵收的,即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計價辦法和期限等,都是稅收法令預先規定了的,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試用期間,是一種固定的連續收入。對於稅收預先規定的標准,征稅和納稅雙方都必須共同遵守,非經國家法令修訂或調整,征納雙方都不得違背或改變這個固定的比例或數額以及其他制度規定。
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徵是統一的整體。其中,強制性是實現稅收無償徵收的強有力保證,無償性是稅收本質的體現,固定性是強制性和無償性的必然要求。
2. 法律責任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版是由法律規權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3. 稅收法律責任的形式
稅收法律責任,是指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稅收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稅收法律責任依其性質和形式的不同,可分為經濟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依承擔法律責任主體的不同,可分為納稅人的責任、扣繳義務人的責任、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
(一)納稅人違反稅法的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1.納稅人違反稅收徵收管理法規的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2.偷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3.欠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4.抗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5.騙取出口退稅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此外,我國新《刑法》還規定了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和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罪,偽造或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製造、出售其他發票罪,以及上述各罪的刑事責任。
(二)扣繳義務人的違法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根據《稅收征管法》的規定,扣繳義務人的違法行為及其法律責任具體包括:
1.扣繳義務人未按規定設置、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帳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計帳憑證及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處以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2.扣繳義務人未按規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和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以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以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3.扣繳義務人採取偷稅手段,不繳或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扣繳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解稅款,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稅收征管法》第40條的規定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50%以上5倍一下的罰款。
5.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而不收稅款的,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6.扣繳義務人逃避、拒絕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撓稅務機關檢查的,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1萬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以上5萬以下的罰款。
4. 稅法規定的稅收法律責任具有哪些形式
答:一、法律責任是違法主體因其違反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具有重大作用。
二、自稅收征管活動中,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等管理相對人因其違反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三、回答涉及的法律條文,具體詳見征管法
第六十條納稅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申報辦理稅務登記、變更或者注銷登記的;
(二)未按照規定設置、保管帳簿或者保管記帳憑證和有關資料的;
(三)未按照規定將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辦法和會計核算軟體報送稅務機關備查的;
(四)未按照規定將其全部銀行帳號向稅務機關報告的;
(五)未按照規定安裝、使用稅控裝置,或者損毀或者擅自改動稅控裝置的。
第六十一條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設置、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帳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記帳憑證及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二條納稅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或者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和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三、回答涉及的法律條文,具體詳見刑法
第六節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二百零一條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二條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三條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採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第二百零五條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5. 稅收具有的特徵包括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或公共權力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的形式。稅收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項基本特徵。
⒈ 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是依據國家的政治權力,具體表現在稅收是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規定的,稅法作為國家法律的組成部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
⒉ 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在具體征稅過程中,國家征稅後稅款即為國家所有,不再直接歸還給納稅人。稅收最終通過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等方式用之於納稅人,體現了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本質。就某一具體的納稅人來說,其所繳納的稅款與其消費的公共產品中的價格並不一定是相等的。
⒊ 稅收的固定性,是指稅收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的標准向納稅人徵收的,具有事前規定的特徵,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隨意改變。
這三個基本特徵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
6. 稅收法律責任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一)經濟責任
所謂經濟責任,是指對違反稅法的行為人在強制其補償國家經濟損失的基礎上給予的經濟制裁。
追究經濟責任的主要形式有兩種:
(1)罰款;
(2)加收滯納金。所謂滯納金,是指稅務機關對違反稅法的規定,不按期繳納稅款或未能及時、足額繳納稅款的當事人加收的處罰。
(二)行政責任
所謂行政責任,是指對違反稅法的當事人,由稅務機關或由稅務機關提請有關部門依照行政程序所給予的一種稅務行政制裁。行政責任的追究一般以稅務違法行為發生為前提,這種稅務違法行為不一定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對違反稅法的當事人追究行政責任,通常是在運用經濟制裁還不足以消除其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況下採取的。
追究行政責任的方式具體有以下兩種:
(1)行政處罰;
(2)行政處分。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對違反稅法行為情節嚴重,已構成犯罪的當事人或直接責任人所給予的刑事制裁。追究刑事責任以稅務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為前提。經濟責任和行政責任通常是由稅務機關依法追究的,而刑事責任則是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是稅收法律責任中最嚴厲的一種制裁措施。
7. 稅收法律責任有哪些特點
稅收法津關系是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稅收活動中發生的,由稅法確認和調整,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以征納關系為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換言之,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征納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一經稅法確認,就由經濟關繫上升為法律關系,征納關系就要受到稅法的制約和調整,從而形成稅收法律關系。稅收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稅收法律關系的實質是稅收分配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從財政角度看,稅收是一種收入分配關系,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直接目的是實現國家的職能。稅收法律關系反映並決定於稅收分配關系,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當一種稅收分配關系隨著社會形態的更替而被新的稅收關系所取代,必然引起舊的稅收法律關系的消滅和新的稅收法律關系的產生。
——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始終是國家。稅收法律關系實質上是納稅人與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但由於稅務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征稅權,稅收法律關系便表現為征稅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權利義務對等表現為非直接性。這是稅收法律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在內容上的區別。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主體權利義務的設立與分配既完全對等又表現出直接性;在稅收法律關系中,法律賦予稅務機關較多的稅收執法權,從而使稅務機關成為權利主體,納稅人成為義務主體。其實,稅收法律關系並非是一種完全單向性的支配關系,即是說,納稅人在一般情況下是義務主體,但在某些特定場合又可能轉化為權利主體,不對等不是絕對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納稅人在權利義務的分配上表現出非直接性。
由此可見,在稅收法律關系中,征納雙方是既統一、又對立。統一是指納稅人為國家生財,征稅人為國家聚財,國家以此從事各項建設,滿足包括納稅人在內的全體國民所享有公共需要的利益。在增加社會財富這一點上,征納雙方的目的是同一的。國家稅收離不開創造稅源的納稅人,而納稅人也離不開國家為其提供的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和生活環境,因而也離不開稅務的管理、監督和檢查。對立是指就每一個具體的納稅人而言,由於稅收權利義務的對等或分配關系的非直接性和非明晰性,往往使一些納稅人認為稅收是對其財產的強行掠奪,或認為稅收是犧牲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來補償社會整體利益,因而極易造成納稅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所以,稅收的強制性便成為稅收徵收與繳納活動中的明顯特徵。這是享受與付出、自覺與強制之間的二律背反。
正是由於稅收法律關系中征納雙方權利義務的這種既統一又對立的矛盾性,致使在稅收實踐中形成不同類型的稅收征納關系。第一種是維系型的征納關系。表現為納稅人明知難脫納稅的法律責任,又不願損失自身利益,便抱著坐等收稅的態度,被動服從稅務征管。形成這種關系的原因主要是納稅人對稅收法律缺乏深刻的認識和征稅人的單純征管思想。
第二種是沖突型的征納關系。突出表現為納稅人對征稅人的征稅行為抵觸或者敵視。藐視稅法,肆意偷稅、逃稅、騙稅,甚至以暴力手段抗稅,使稅收秩序受到嚴重干擾。形成這種關系的原因,從納稅人方面看,主要是納稅人稅法意識淡薄,個人私利作祟。從稅務方面看,一是稅務行政缺少應有的公開性,納稅人無從知曉稅收政策法規及自己的合法權益,無從知曉所繳稅款的去向用途,在未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稅收的性質和意義的情況下,納稅人「談稅色變」,對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二是少數稅務人員吃、拿、卡、要和濫施罰責等違紀違法行為引起納稅人不滿,使征納矛盾尖稅化;三是一些稅務人員把稅法的強制性當作個人可以任意發揮的權威,在執法過程中態度生硬,作風蠻橫,武斷粗暴,疏遠了征納雙方的感情,惡化了稅收征納關系。
第三種是建設型的征納關系。表現為稅務機關文明徵稅,公開辦稅,嚴格執法,優質服務,積極扶持,擴大稅源。納稅人樹立起科學的稅收觀,以「我是納稅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自覺守法納稅,積極主動履行納稅義務。這種征納關系具有規范協調的特點,即征納流程通暢,征納行為規范。不論是稅務機關還是納稅人都以稅法為依據約束各自的行為,征納雙方在各自的權利義務范圍內遵循規程,依法行事;在雙方關系正常的基礎上和睦相處,配合默契,步調一致,能從國家大局出發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設型的稅收征納關系是符合法制要求和市場經濟規則的良性稅收征納關系,是一種在稅收法律約束下的權利義務關系。
稅收征納關系首先是體現特定分配關系的法律關系。與單純的行政方法相比,法律方法能給稅務管理帶來效率。但僅僅仰仗法律的權威,以某些刻板的模式和簡單的方法來處理一切征納關系則會妨礙效率。如果稅務人員能夠運用各自的公關藝術和人際關系技能,便會補償這種被影響的效率。稅收征管實踐中大量的事實證明,在尊重稅收法律規范的前提下,稅收征管效率是與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關系的融洽程度成正比、與征納雙方之間的矛盾程度成反比的。稅收法律規范作為處理稅收征納關系的基準,是對正式組織行為所規定的准則,但是稅收征管的全過程不僅僅取決於稅收法律關系對征納雙方的約束,而且取決於各種非法律規范因素的影響,如企業的法人代表及財務人員的個性和價值觀、納稅個體的利益比較、征納雙方的信任程度等。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會導致征納行為的偏差,而這些偏差是難以通過規定某種稅
收法律關系加以克服的,只有創造性地運用公共關系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要建立建設型的稅收征納關系,在運用稅收法律規范的同時,也需要適當地運用稅收公共關系。
稅收公共關系是稅務機關為了塑造組織形象,運用科學的、藝術的傳播和溝通手段,在自己和納稅人之間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互相理解、支持和依存的關系。稅收公共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稅收公共關系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稅收公共關系作為特定的社會客觀存在是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這種活動是有效地協調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活動,它強調活動的群體性、民主性和科學性;強調主客體的一致性,即強調建立和維護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統一關系。
——稅收公共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管理職能。作為一種管理職能,稅收公共關系具有連續性和計劃性,幫助稅務機關建立並保持與納稅人之間的交流、理解、認可和合作;參與處理各種事件時盡可能地協調征納雙方的矛盾;幫助稅務機關了解納稅人的納稅能力,並對之作出反應;確定並強調稅務機關為納稅人服務的責任,更好地實現征納雙方的共同利益。
——稅收公共關系以樹立稅務機關的良好形象為基本目標。通過科學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公共關系活動,在納稅人心目中塑造稅務機關創新、務實、廉政、高效的良好形象,贏得納稅人的理解、信任、依存和支持,營造理想的稅收環境,是稅收公共關系追求的效果和基本目標。
——稅收公共關系運用傳播手段進行信息交流活動。傳播是聯結稅收公共關系主體和客體的橋梁,傳播和溝通是實現稅收公共關系的基本手段,新的統一的稅收公共關系建立的過程,是一個運用科學的傳播手段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
基於以上稅收公共關系的特徵,一般來說,在解決沖突型征納關系時,重在運用法律規范,但也不能排除運用公共關系;在維系型征納關系向建設型征納關系轉化的過程中,將主要依靠稅收公共關系來進行。
8. 稅收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包括哪些
稅收法律責任,是指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稅收法律制度的行為所引起的不利法律的後果,分為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
行政法律責任
稅法中的行政法律責任是行政違法引起的,用以調整和維護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一定的懲罰性。對於納稅主體而言,其行政法律責任形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對於征稅主體而言,稅務機關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主要有行政賠償責任和撤銷違法決定等,稅務機關工作人員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處分。
行政處罰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責令限期改正。這是稅務機關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所規定義務的當事人的譴責和申誡。主要是起到教育的作用,有一定的處罰作用,為稅收法律、法規廣泛採用。
(2)罰款。罰款是對違反稅收法律、法規,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當事人的一種經濟上的處罰。由於罰款既不影響被處罰人的人身自由及其合法活動,又能起到對違法行為的懲戒作用。因而是稅務行政處罰中應用最廣泛的 一種。因此,運用這一處罰形式必須依法行使,嚴格遵循法律、法規規定的數額、限度、許可權、程序及形式。
(3)沒收財產。沒收財產是對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的財產權予以剝奪的處罰。有兩種情況:一是對相對人非法所得的財物沒收。二是財物雖系相對人所有,但是其用於非法活動。
(4)收繳未用發票和暫停供應發票。
(5)停止出口退稅權。
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對違反稅法行為情節嚴重,已構成犯罪的當事人或直接責任人所給予的刑事制裁。追究刑事責任以稅務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為前提。經濟責任和行政責任通常是由稅務機關依法追究的,而刑事責任則是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是稅收法律責任中最嚴厲的一種制裁措施。
刑法規定稅務刑事處罰分為五種主刑(即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和三種附加刑(即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