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侵權屬不屬於法律責任

侵權屬不屬於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03 22:09:58

① 侵權是屬於民事糾紛還是民事訴訟

侵權糾紛是民事糾紛。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所以侵權糾紛是民事糾紛。侵權糾紛是指因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所發生的糾紛,如侵害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繼承權乃至於債權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六條
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② 版權侵權都有哪些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侵犯版權的法律責任,根據侵權行為及侵權後果的不同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法律對侵權人施加的首要目標便是停止侵權行為,防止權利人損害後果的進一步擴大。這是侵權人要承擔的首要民事責任。如果著作權侵權行為損害了公共利益,侵權人不僅要承擔民事責任,還要承擔行政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③ 侵權屬於犯法嗎

侵權屬於違法(也犯法),系侵害侵犯了公民的法定權益和合法利益,應承擔侵權責任,但不承擔刑事責任。
犯法的概念有點模糊了,廣義說違犯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違反制度、法令行為都是犯法了;狹義講,還人們常理的理解是犯法則入罪說,一般要把犯法看的比違法要重,犯法即要治罪。

④ 侵權行為是否屬於民事案件

侵權行為不一定屬於民事訴訟,還有可能屬於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是否屬於民事訴訟,要看被侵權人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侵權之訴。侵權行為是指損害他人民事權益的一種違法行為,而民事訴訟是向法院起訴解決民事爭議的一種方式。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四條
本編調整因侵害民事權益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⑤ 版權侵權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版權侵權法律責任有:民事、行政、刑事責任。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行為人未經版權人許可,實施了侵犯版權的行為時,應當就其行為程度,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除此之外還應承擔相應的行政處罰。若構成犯罪的,還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2021年6月1日生效的《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第五十三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本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民事責任;侵權行為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由主管著作權的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無害化銷毀處理侵權復製品以及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違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違法經營額難以計算或者不足五萬元的,可以並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八)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⑥ 侵權屬於民事責任還是民事義務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法律義務,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權利,而依法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這種法律後果是由國家法律規定並以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規定民事責任的目的,就是對已經造成的權利損害和財產損失給予恢復和補救。
民事責任是因為違反民事義務而產生的。但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不同,民事義務是規定義務人應當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具有制裁性,而民事責任是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具有制裁性;民事義務因法律規定或雙方約定產生,民事責任只能因違反義務的違法行為而產生。根據產生責任的原因,民事責任可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負有民事責任的一方,應當自覺承擔責任,否則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採取措施,強制責任方承擔民事責任。法律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十種,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要理解民事責任的概念,必須將民事責任同民事義務的概念區分開。所謂民事義務,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或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保證另一方民事權利的實現而應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民事義務的內容雖然經常與民事責任的內容一致,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它們的區別表現在:
第一、民事義務是民事責任產生的前提,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其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
第二、民事義務的履行體現的是公民應盡的社會義務,民事責任的承擔則體現了法律對不履行民事義務的行為否定和懲罰。
民事責任也不同於其他的法律責任。它與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責任的性質不同。
第二、強製程度不同。
第三、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
民事責任的特徵
民事責任的特徵主要包括:
第一、民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第二、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是違反了民事義務。
第三、民事責任以財產性責任為主,以非財產性責任為輔。
第四、民事責任是一種補償性責任。
第五、民事責任是相對性的責任,是特定主體之間的責任。
民事責任的形式
根據法律的規定,我國民事責任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第一、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即違約責任。
第二、締約過失責任。
第三、侵權的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確定民事主體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本標准。
根據法律的規定,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是其在實施損害行為施時主觀上存在著過錯。過錯責任原則最早產生於羅馬法後期,它是我國民事責任最主要的歸責原則,適用於大多數的民事責任。
所謂過錯,主要包括兩種情況:
第一、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損害他人的權益的結果,仍然積極追求或聽任損害結果的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
第二、過失。即行為人因未盡合理的注意義務而未預見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損害後果,因此而造成損害後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又稱客觀歸責原則或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規定的特定領域或行業內,只要損害結果是由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則不論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都可確定其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主要包括:
第一、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二、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三、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四、建築物和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三、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結果均無過錯時,根據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分擔損失的歸責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最晚出現的民事責任歸責原則,主要適用於不屬於法律規定的無過錯責任而根據過錯責任原則處理又顯失公平的情形。
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即對公平責任原則作了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一般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簡稱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定的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所謂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者人身,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的行為。
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主要表現在:
第一、侵權行為具有國家強制性。
第二、侵權行為是民事主體違反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三、侵權行為以侵權行為的存在為前提。
第四、侵權行為的形式主要為財產責任,但不限於財產責任。
特殊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特殊侵權行為,是指當事人基於與自己有關的行為、物件、事件或者其他特別原因致人損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別責任條款或者民事特別法的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特殊侵權行為雖欠缺一般侵權行為必須具備的某些構成要件,但仍可成立為侵權行為,適用特殊的歸責原則進行處理。其法律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特殊侵權行為主要適用特殊的歸責原則。即無過錯責任或者公平責任。
第二、特殊侵權行為由法律直接規定。這里所稱的「法律」包括民法的一般規定和民事特別法的規定。
第三、特殊侵權行為在舉證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指由加害人就自己沒有過錯或者存在法定的抗辯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受害人對此無需舉證。
第四、法律對特殊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作出嚴格限制。一般免責事由通常包括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此外,受害人的過錯、第三人的過錯、加害人沒有過錯或者履行了法定義務也可能基於特別規定成為免責事由。
第五、特殊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和行為主體存在分離現象。如監護人對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所承擔的民事責任。

⑦ 版權侵權法律責任有哪些

法律分析:侵犯著作權的法律責任,根據侵權行為及侵權後果的不同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首先,民事責任,包括(1)停止侵害;(2)消除影響、賠禮道歉;(3)賠償損失。其次,行政責任

如果著作權侵權行為損害了公共利益,侵權人不僅要承擔民事責任,還要承擔行政責任: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以處以罰款等等行政處罰。如果構成犯罪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

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文字作品、音樂、美術、視聽作品、計算機軟體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四)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

(五)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

⑧ 專利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什麼

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專利法對專利侵權主要是採用民事制裁,專利管理機關或者人民法院在處理侵權的時候,主要是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和賠償損失。停止侵權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防止繼續侵權的方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第三十五條發明專利申請自申請日起三年內,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根據申請人隨時提出的請求,對其申請進行實質審查;申請人無正當理由逾期不請求實質審查的,該申請即被視為撤回。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自行對發明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

熱點內容
腺癌結節有辦法治療嗎 發布:2025-05-03 07:20:05 瀏覽:335
法律援助一定是律師嗎 發布:2025-05-03 07:07:04 瀏覽:210
婚姻法實施40年宣傳總結 發布:2025-05-03 07:07:00 瀏覽:238
港版國安立法美國 發布:2025-05-03 07:05:49 瀏覽:681
法院考寫作 發布:2025-05-03 07:03:18 瀏覽:663
招標代理商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3 06:55:10 瀏覽:65
法院復工h 發布:2025-05-03 06:47:32 瀏覽:49
滕州寧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3 06:43:15 瀏覽:71
法官入額後怎麼定級 發布:2025-05-03 06:19:02 瀏覽:492
辦法和條例的區別 發布:2025-05-03 06:19:01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