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殺人法律責任

殺人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30 02:43:48

❶ 什麼時候殺人或殺人不承擔法律責任

我國刑法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專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屬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故意傷害、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還有一種情況是精神病患者的殺人行為,經司法鑒定,殺人時處於精神病病發時,不承擔法律責任。但其監護人要承擔附帶的民事訴訟。沒有主觀故意或過失不能成為免責的法律依據。

❷ 無意殺人,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過失致人死亡的定專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殺人罪是指過失致人死亡的行屬為,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和過於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結果,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造成他人死亡。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對於未成年人,首先判定孩子年齡多大,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但監護人要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因為在我國法律規定,暴力形式犯罪都是結果犯,就是說只要釀成後果,是不看動機或者是否是過失的都屬於犯罪。 其次如果孩子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責負部分刑事責任,具體要看孩子過失殺人能否成立,如果確實屬於過失,那麼該案件最大的可能性是判決緩刑。

❸ 輿論殺人誰將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上沒有輿論殺人一說。如果一個人出於輿論壓力而自殺,性質只能內是自殺,而不是容他殺,輿論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當然,如果其他人侮辱、誹謗一個人形成的輿論壓力,造成該人死亡的,可以以侮辱罪追究刑事責任,並要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❹ 什麼情況下故意殺人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或不需要承擔很大的法律責任

精神病來人在不能控源制自己行為的時候, 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發作期間不承擔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❺ 未成年殺人要付什麼法律責任

這個要視情況而定,未成年在法律規定中有三個階段:未滿14周歲,已滿周歲不滿16周歲,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
對於一般公民來說,只要達到一定的年齡,生理和智力發育正常,就具有了相應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從而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但是,在出現疾病的情況下,辨認自己行為的性質、後果的能力與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可能分離。只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都具備,才屬於有刑事責任能力。根據現代刑事立法的規定,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一般指兩類人,一是未達責任年齡的幼年人;二是因為精神疾病而沒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者即使實施了客觀上危害社會的行為,也不能成為犯罪主體,不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1、絕對無刑事責任年齡,即不滿14周歲的,對任何犯罪都不負刑事責任。
2、相對刑事責任年齡,即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除上述罪名外,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要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3、減輕刑事責任年齡,即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即已滿16周歲的,犯任何罪,都必須負刑事責任。但犯罪時未滿18周歲,不適用死刑。

❻ 意外殺人罪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意外殺人罪,如果是過失致人死亡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過失致人死亡罪回,是指由於普答通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過失致人死亡罪必須是過失,即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客觀上必須實施了致人死亡的行為,並且已經造成死亡結果,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
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律特徵:
(一)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
(二)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的表現是:
1、行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為;
2、客觀上必須發生了致人死亡的結果;
3、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三)本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年滿十六周歲以上、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主體;
(四)本罪在犯罪主觀上的表現為過失,包括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該過失是針對死亡結果而言。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❼ 如果在殺人之前得到了被害人的允許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當然會。不要想著什麼被害人同意的,別說「不會承擔責任」,就連減輕責任都內未必容能行。
給你舉一個案例,這是司法考試的真題,一個重病的母親,要求兒子買那種葯,以求解脫痛苦;兒子不忍母親受罪,為她買來。母親去世。問兒子什麼罪。
正確答案是:故意殺人罪。
無論你有什麼理由,再合情合理,也是不合法。
故意殺人罪是刑事案,而刑事案,被害人的主觀意願量刑時僅供參考,可以說並不重要,起不了多大作用。

❽ 殘疾人殺人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又聾又啞的來人或者盲人犯源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因此,除此之外的其他殘疾人犯罪與正常人犯罪是一樣的,不構成從輕、減輕、免除處罰的法定理由。肢體殘疾的殘疾人犯罪與正常人負同樣的刑事責任,智力有殘疾的人犯罪要視其智力情況決定承擔刑事責任的程度。《刑法》第十九條規定了聽說、視覺機能對責任能力的影響: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熱點內容
司法仲裁公司 發布:2025-05-03 22:28:38 瀏覽:234
民事訴訟法對申訴時間的規定 發布:2025-05-03 22:28:37 瀏覽:124
國家勞動法中工作超時怎麼補償 發布:2025-05-03 22:27:33 瀏覽:914
在我國法律責任免除的形式主要有 發布:2025-05-03 22:23:22 瀏覽:716
民商法的用途 發布:2025-05-03 22:19:15 瀏覽:447
消防條例第三條 發布:2025-05-03 22:14:03 瀏覽:579
衛生許可罰款條例 發布:2025-05-03 22:14:01 瀏覽:801
新疆大學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5-03 22:12:34 瀏覽:914
四班2倒怎麼倒不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5-03 22:12:25 瀏覽:60
法官嚴重違反法定程序 發布:2025-05-03 22:11:43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