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典的法律知識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法典《,是一部什麼樣的法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抄大三次會議表襲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的法律。
作為中國第一個用「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將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它將守護著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它也霸道的將現行的民法通則和物權法等相關法律不再保留。但是它卻由之前的法律合並而成的。其中包括了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家庭婚姻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編,總共1260條。
不管是衣食住行,生產經營,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我們每天都將與它打交道。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它都給每個公民帶來了嶄新的體驗。
1、為人事權利提高保護,這是史上第一個將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法典。不僅僅是將以往人格權利的整理,而是對人格權利的全面保護。
2、為家庭和諧提升助力。法律更周全的保護了家庭的和睦。
3、為社會治安增添光彩。對於人民需求保持高度敏感性,新增內容不少是針對輿論以及熱議的立法回答,中國社會治理得到了有效提升。
2. 明代的主要法典是什麼
大明律》是明朝的基本法典,歷時三十年才修訂完成,並於洪武三十年頒布實施。《問刑條例》是在《大明律》頒布實施近一百年以後,為了彌補「律有不載」的情況而制定的單行刑事規范
3. 明正法典是什麼意思
就是公開的嚴格按照法律條款來執行刑法,絕不徇私
4. 什麼是法典,舊中國的民法典,新中國得明法典發展
以前稱之為法典,現在我們叫憲法,憲法是高於法律的。
5. 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法律法典有哪些
1、《法經》
戰國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專》、《囚法》(亦作《網屬法》)、《捕法》、《雜法》、《具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為指導,參考、總結、吸收前代各個政權的立法經驗,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古代法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法經》作為一個開創法制建設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藍本,而且也為後世的魏晉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從這個意義上說,《法經》是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源,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
2、曹魏《新律》
①改《具律》第六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與地位,並使之名副其實,堪稱我國古代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的重大創新;
②精簡「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導地位,也使其篇目分類更為系統、條理、規范,推動了立法技術的進步;
③明令廢止舊刑罰體系,確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漢代的宮刑和斬右趾刑,標志肉刑已不再作為法定刑罰列入國家法典;縮小了族刑連坐范圍。這些規定顯然是刑罰制度方面的一種歷史進步。
3、西晉《泰始律》
4、北朝《齊律》
6. 相關法律知識
相關法律知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六十四條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施工許可證或者開工報告未經批准擅自施工的,責令改正,對不符合開工條件的責令停止施工,可以處以罰款。
第六十五條發包單位將工程發包給不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承包單位的,或者違反本法規定將建築工程肢解發包的,責令改正,處以罰款。
超越本單位資質等級承攬工程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未取得資質證書承攬工程的,予以取締,並處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以欺騙手段取得資質證書的,吊銷資質證書,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六條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六十七條承包單位將承包的工程轉包的,或者違反本法規定進行分包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承包單位有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的,對因轉包工程或者違法分包的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與接受轉包或者分包的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六十八條在工程發包與承包中索賄、受賄、行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分別處以罰款,沒收賄賂的財物,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對在工程承包中行賄的承包單位,除依照前款規定處罰外,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
第六十九條工程監理單位與建設單位或者建築施工企業串通,弄虛作假、降低工程質量的,責令改正,處以罰款,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造成損失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工程監理單位轉讓監理業務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7. 司法考試明朝法律的總結
十二、明(1368-1644)[1]
(一)立法
1、《大明律》
太祖時編修頒行,共計7篇30卷460條。它一改傳統刑律體例,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其律文簡於唐律,精神嚴於宋律,成為終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2、《明大誥》
(1)太祖朱元璋將其親自審理的案例整理匯編,加上因案而發的"訓導」,作為訓誡臣民的特別法令,具有與《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2)集中體現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對於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處罰,濫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
(3)也是中國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規,每戶人家必須有一本大誥,科舉考試中也列入大誥的內容。明太祖死後,大誥被束之高閣,不具法律效力。
3、《大明會典》
(1)英宗時開始編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編成,但未及頒行。武宗、世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補。
(2)基本仿照《唐六典》,仍屬行政法典,起著調整國家行政法律關系的作用。
(二)罪名、刑罰與刑罰原則
1、奸黨罪與充軍刑
(1)「奸黨」罪
該罪無確定內容,實際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宿將提供合法依據。
(2)充軍刑
在流刑外增加充軍刑,並有本人終身充軍與子孫永遠充軍的區分。
2、從重從新與重其所重輕其所輕的原則
(1)實行刑罰從重從新
(2)「重其所重,輕其所輕」
1對於賊盜及有關錢糧等事,明律較唐律處刑為重,此即「重其所重」原則。
2對於「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處罰輕於唐律,此即「輕其所輕」的原則。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機關
皇帝以下之中央司法機構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體系。
(1)刑部
增設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強對地方司法控制;
(2)大理寺
掌復核駁正,發現有「情詞不明或失出入者」,駁回刑部改判,並再行復核。如此三改不當者,奏請皇帝裁決。
(3)都察院
掌糾察。主要是糾察百司,會審及審理官吏犯罪案件。設有十三道監察御史。都察院司法執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復核或審理直隸、各省及京師職官犯罪案件;
2復核或審理直隸、各省及京師斬絞監候案件;
3奉旨監察御史巡按直隸、各省地方,對職官犯罪奏聞皇帝裁決,民人案件或親審或交兩司審理,「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機關統稱「三法司」。對重大疑難案件三法司共同會審,稱「三司會審」。
(4)地方司法機關
1分為省、府(直隸州)、縣三級。
2沿宋制,省設提刑按察司有權判處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報送中央刑部批准執行。
3府、縣兩級仍是知府、知州、知縣實行行政司法合一體制。
◎越訴受重懲。
4在各州縣及鄉設立「申明亭」,張貼榜文,申明教化,由民間德高望重的耆老受理當地民間糾紛,加以調處解決。
2、管轄制度。
(1)明朝在交叉案件的管轄上,繼承唐律,同時實行被告原則,減少推諉。
(2)實行軍民分訴分轄制
1凡軍官、軍人有犯,「與民不相干者」,一律「從本管軍職衙門自行追問」。
2「在外軍民詞訟」有涉「叛逆機密重事」者,允許「鎮守總兵參將守備等官受理」。
3若軍案與民相干者,由管軍衙門與當地官府「一體約問」。
◎反映出明代軍事審判程序的健全與管轄制度的完善。
3、廷杖與廠衛。
(1)廷杖
即由皇帝下令,司禮監監刑,錦衣衛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的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間曾將工部尚書薛祥杖殺於朝堂之上。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劉瑾秉承皇帝旨意,「始去衣」杖責大臣,使朝臣多有死者。嘉靖年間因群臣諫爭「大禮案」,被杖責的大臣多達134人,死者竟有16人。
皇帝法外用刑,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對法制實施造成惡劣影響
(2)「廠」、「衛」特務司法機關
既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點,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
廠衛,多由宦官充當,干預司法始於太祖時期。到明後期,廠衛特務多達十餘萬,嚴重地干擾了司法工作。
1奉旨行事,廠衛作出的裁決,三法司無權更改,有時還得執行。
2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約束。
4、訴訟制度
◎明代的會審制度
(1)九卿會審
又稱「圓審」。是由六部尚書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會審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決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2)朝審
三法司會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書(或戶部尚書)主持下會審重案囚犯。清代秋審、朝審皆淵源於此。
(3)大審
憲宗命司禮監(宦官二十四衙之首)一員在堂居中而坐,尚書各官列居左右,從此「九卿抑於內官之下」,會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審囚徒, 「每五年輒大審。」
更多資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