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我國主要保密法律責任

我國主要保密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03 09:29:06

① 泄露國家秘密行為者依法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泄露來國家秘密行為者應源依法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 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第三百九十八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規定酌情處罰。

② 新《保密法》規定了那些法律責任

1、保密工作領導責任:新《保密法》第7條規定:機關單位應當實行保密工作責任制。主要是實行黨政領導幹部保密工作責任制。

2、定密責任:新《保密法》第12條規定:機關單位負責人及其指定的人員為定密責任人,負責國家秘密確定、變更和解除工作。

3、定密不當責任:新《保密法》第49條第2款規定:對應當定密的事項不定密,或者對不應當定密的事項定密,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處分。

4、知悉范圍確定責任:新《保密法》第16條規定:機關單位負責人應當根據工作需要批准國家秘密知悉人員的范圍。

5、發生泄密領導責任:新《保密法》第49條第1款規定:發生重大泄密案件的,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處分。

6、查處不力領導責任:新《保密法》第47條規定:對違反保密規定的人員拒不依法處分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依法予以處理。

7、新《保密法》改「結果罰」為「行為罰」。該法第48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不論是否造成泄密後果,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非法獲取、持有國家秘密載體的;

(2)買賣、轉送或者私自銷毀國家秘密載體的;

(3)通過普通郵政、快遞等無保密措施的渠道傳遞國家秘密載體的;

(4)郵寄、托運國家秘密載體出境,或者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攜帶、傳遞國家秘密載體出境的;

(5)非法復制、記錄、存儲國家秘密的;

(6)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國家秘密的;

(7)在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或者未採取保密措施的有線和無線通信中傳遞國家秘密的;

(8)將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接入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的;

(9)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涉密信息系統與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

(10)使用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存儲設備存儲、處理國家秘密信息的;

(11)擅自卸載、修改涉密信息系統的安全技術程序、管理程序的;

(12)將未經安全技術處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贈送、出售、丟棄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上述行為尚不構成犯罪,且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所在機關、單位予以處理。

③ 員工的保密義務主要有哪些,違反保密義務的法律責任

違反約定保密義務,來給用源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賠償,即「經營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違反約定保密義務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或者特別嚴重後果的,即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應當依據《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④ 新《保密法》規定了哪些法律責任

1、保密工作領導責任:新《保密法》第條規定:機關單位應當實行保密工作責任制。主要是實行黨政領導幹部保密工作責任制。

2、定密責任:新《保密法》第12條規定:機關單位負責人及其指定的人員為定密責任人,負責國家秘密確定、變更和解除工作。

3、定密不當責任:新《保密法》第49條第2款規定:對應當定密的事項不定密,或者對不應當定密的事項定密,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處分。

4、知悉范圍確定責任:新《保密法》第16條規定:機關單位負責人應當根據工作需要批准國家秘密知悉人員的范圍。

5、發生泄密領導責任:新《保密法》第49條第1款規定:發生重大泄密案件的,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處分。

6、查處不力領導責任:新《保密法》第47條規定:對違反保密規定的人員拒不依法處分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依法予以處理。

7、新《保密法》改「結果罰」為「行為罰」。該法第48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不論是否造成泄密後果,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非法獲取、持有國家秘密載體的;

(2)買賣、轉送或者私自銷毀國家秘密載體的;

(3)通過普通郵政、快遞等無保密措施的渠道傳遞國家秘密載體的;

(4)郵寄、托運國家秘密載體出境,或者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攜帶、傳遞國家秘密載體出境的;

(5)非法復制、記錄、存儲國家秘密的;

(6)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國家秘密的;

(7)在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或者未採取保密措施的有線和無線通信中傳遞國家秘密的;

(8)將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接入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的;

(9)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涉密信息系統與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

(10)使用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存儲設備存儲、處理國家秘密信息的;

(11)擅自卸載、修改涉密信息系統的安全技術程序、管理程序的;

(12)將未經安全技術處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贈送、出售、丟棄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上述行為尚不構成犯罪,且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所在機關、單位予以處理。

⑤ 我國信息安全保密法律體系具有哪些特徵

目前我國信息安全法律體系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目前我國現行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整理分析,我們可以初步概括出目前我國信息安全法律體系的主要特點:
1、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及規章中,與信息安全直接相關的是65部,它們涉及網路與信息系統安全、信息內容安全、信息安全系統與產品、保密及密碼管理、計算機病毒與危害性程序防治、金融等特定領域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犯罪制裁等多個領域,在文件形式上,有法律、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司法解釋及相關文件、行政法規、法規性文件、部門規章及相關文件、地方性法規與地方政府規章及相關文件多個層次。
其中,全面規范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有18部,包括9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規,也包括2003年的《廣東省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管理規定》,98年的《重慶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側重於互聯網安全的有7部,包括200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法律層面的文件,也包括97年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側重於信息安全系統與產品的有3部,包括97年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檢測和銷售許可證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側重於保密的有10部,既包括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等法律,也包括98年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保密管理暫行規定》、2000年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97年的《農業部計算機信息網路系統安全保密管理暫行規定》等部門規章;側重於密碼管理及應用的有5部,包括99年的《商用密碼管理條例》等法規,也包括2005年的《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電子認證服務密碼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還包括2002年的《上海市數字認證管理辦法》、2001年的《海南省數字證書認證管理試行辦法》等地方法規或規章;側重於計算機病毒與危害性程序防治的有9部,包括2000年的《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也包括94年的《北京市計算機信息系統病毒預防和控制管理辦法》、2002年的《天津市預防和控制計算機病毒辦法》等地方法規或規章;側重於特定領域信息安全的有9部,包括98年的《金融機構計算機信息安全保護工作暫行規定》、2003年的《鐵路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辦法》、2005年的《證券期貨業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暫行辦法》等部門規章,也包括2003年的《廣東省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暫行辦法》等地方法規或規章;側重於信息安全監管的有3部,包括2004年的《上海市信息系統安全測評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或規章;側重於信息安全犯罪處罰的主要是我國刑法第285條、286條、287條等相關規定。
總體來看,這些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或多或少所體現的我國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則可以簡單歸納為國家安全、單位安全和個人安全相結合的原則,等級保護的原則,保障信息權利的原則,救濟原則,依法監管的原則,技術中立原則,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而基本制度可以簡單歸納為統一領導與分工負責制度,等級保護制度,技術檢測與風險評估制度,安全產品認證制度,生產銷售許可制度,信息安全通報制度,備份制度等。
2、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司法和行政管理體系迅速完善
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17、218、285、286、287、288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依據,有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端、聲訊台製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一些危害信息安全的案例迅速得到裁判,如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判的呂薛文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判的何朴利用其擔任銀行計算機操作員的職務便利貪污巨額公款案等,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維護了計算機信息網路的正常秩序。
經過多年的工作,在我國信息安全行政管理方面,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也已初見成效,與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相配套的標准體系建設、應急處理體系建設、等級保護體系建設、電子認證體系建設、安全測評體系建設、計算機病毒疫情調查和控制體系建設以及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制度建設等都得到較快的發展,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及信息化做出了貢獻。
3、目前法律規定中法律少而規章等偏多,缺乏信息安全的基本法。
雖然可以說目前我國信息安全的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但還很不成熟,在這一體系中,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及規章等佔了絕大多數,而法律、法規只佔到65部中的8部,為12%。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及規章等效力層級較低,適用范圍有限,相互之間可能產生沖突,也不能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直接影響了這些措施的效果。並且十分關鍵的是,目前我們還沒有一部信息安全的基本法,對於信息安全的基本法,我們理解為一部確立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及一些核心內容的法律,而我們前面提到的很多規定都應是從這部法律的基本框架中延伸出來的,只有有了這部法律,我們的信息安全法律體系才能說是有了主幹。國外類似的法律如美國2002年的《聯邦信息安全管理法》、87年的《計算機安全法案》、俄羅斯95年的《聯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護法》等。
4、相關法律規定篇幅偏小,行為規范較簡單。
我國現有信息安全相關法律規定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篇幅較小,規定得比較籠統,比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共7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共3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共17條,《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公安部)共25條,《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共27條,《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檢測和銷售許可證管理辦法》(公安部)共26條,《商用密碼管理條例》共27條,《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國家保密局)共20條,《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公安部)為22條。
此外,總體看來,目前這些法律法規主要存在三個方面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這些法律法規主要內容集中在對物理環境的要求、行政管理的要求等方面,對於涉及信息安全的行為規范一般都規定的比較簡單,在具體執行上指引性還不是很強;第二,目前這些法律法規普遍在處罰措施方面規定得不夠具體,導致在信息安全領域實施處罰時法律依據的不足;第三,在一些特定的信息化應用領域,如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上支付等,相應的信息安全規范相對欠缺,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5、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其他法律有待完善
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體系的同時,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的出台和完善也非常必要,如電信法、個人數據保護法等,這些法律法規與信息安全法律體系一起構成我國信息安全大的法律環境並且互為支撐、缺一不可。
在這里,我們還可以簡單理一下這個大信息安全法律環境的脈絡:
首先,從權利的角度看,信息安全中涉及的個人權利主要包括通信秘密、言論自由、隱私權、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而與通信秘密、言論自由相關的法律是憲法、國家安全法和警察法,與隱私權相關的法律是民法通則,與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是著作權法、合同法,此外,還可能涉及的法律有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和國家賠償法;信息安全中涉及的單位的權利主要包括商業秘密、技術秘密、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等,而與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相關的法律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技術合同法,與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有著作權法、合同法,此外,還可能涉及的法律有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和國家賠償法;再從國家的角度看,信息安全涉及國家安全、保密和金融安全等,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法律是國家安全法,與保密相關的法律是保守國家秘密法,與金融安全相關的法律是銀行法。
其次,從應用的角度看,與信息安全相鄰或相交的領域包括:電信、無線電、集成電路、計算機軟體與系統集成、網路及網路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公開、利用等。在這些領域我們又可以看到電信條例、無線電管理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電子簽名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法規、規章。

⑥ 違反保密協議應該承擔哪些責任

若員工違反保密協議,可能要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民事責任,公司可以要求員工賠償因違約或侵權給公司造成的損失。

2、行政責任,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權依法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同時工商管理機關還可以責令侵權人將載有商業秘密的圖紙、軟體及其他有關資料返還權利人或銷毀。

3、刑事責任。對於違反保密協議造成嚴重後果的當事人,我國刑法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

《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侵犯商業秘密罪】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
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

若能提供進一步的信息,有助於提供更為詳細准確的解答。

⑦ 除保密法外,我國有針對個人信息保密方面的法律規定嗎

我國法律目前還沒有對個人「隱私權」進行明確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一般作為侵犯名譽權處理。
但現在對保護個人信息進行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深圳、淅江等地都擬對利用「人肉搜索」侵犯他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懲處。
希望對你有用。

⑧ 我國有保密局這個單位嗎

我國有保密局。

國家保密局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各級政府都有,到了區縣一級,一般改稱為「機要保密局」,但承擔著國家保密局的職責。國家保密局是一個負有檢查,督促各政府機關履行《保密法》的行政主管部門。它可以明確政府機關的各類文件,匯報、報告,統計數據等材料的機密等級。

《保密法》

第五條 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國的保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保密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保密工作。

第六條 國家機關和涉及國家秘密的單位(以下簡稱機關、單位)管理本機關和本單位的保密工作。

中央國家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管理或者指導本系統的保密工作。

第七條 機關、單位應當實行保密工作責任制,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護措施,開展保密宣傳教育,加強保密檢查。

(8)我國主要保密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違反《保密法》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非法獲取、持有國家秘密載體的;

(二)買賣、轉送或者私自銷毀國家秘密載體的;

(三)通過普通郵政、快遞等無保密措施的渠道傳遞國家秘密載體的;

(四)郵寄、托運國家秘密載體出境,或者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攜帶、傳遞國家秘密載體出境的;

(五)非法復制、記錄、存儲國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國家秘密的;

(七)在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或者未採取保密措施的有線和無線通信中傳遞國家秘密的;

(八)將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接入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的;

(九)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涉密信息系統與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

(十)使用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存儲設備存儲、處理國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載、修改涉密信息系統的安全技術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將未經安全技術處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贈送、出售、丟棄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且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所在機關、單位予以處理。

⑨ 什麼是保密法律

保密法律,主要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保密法及有關法律中涉及版保守國家秘密的權法律條款。保密法是我國保密法律體系的主幹,是調整保密法律關系的專門性法律。
除保密法之外,在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統計法、檔案法、專利法、公務員法等法律中涉及保護國家秘密的條款,都屬於保密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例如,刑法對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國家秘密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的規定等。又如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對查獲的違禁物品,涉及國家秘密的文件、資料以及用於實施違反出境入境管理活動的工具等,公安機關應當予以扣押,並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處理」的規定。

熱點內容
安徽阜陽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18:27:32 瀏覽:513
刑事訴訟法九十條 發布:2025-05-05 18:22:33 瀏覽:895
讀在職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5-05 18:17:04 瀏覽:381
群立法作文 發布:2025-05-05 18:12:54 瀏覽:101
集團公司內部監督規章 發布:2025-05-05 18:12:54 瀏覽:648
法律顧問為機關提供 發布:2025-05-05 18:09:46 瀏覽:67
簡述婚姻法的概念和特徵 發布:2025-05-05 18:05:26 瀏覽:174
婚姻法第42條釋義 發布:2025-05-05 18:00:21 瀏覽:5
法定上懟法官 發布:2025-05-05 17:59:35 瀏覽:32
民法典備考 發布:2025-05-05 17:49:43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