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犯罪還是先有法律責任
㈠ 在抓犯罪嫌疑人時遇到其他人命在旦夕時,是先抓人還是先救人法律有何規定
我認為,法律對此種情況沒有規定,先抓人和先救人都有道理。
相比之下,先救人。嫌疑人沒抓到,以後可以再抓;生命有危險的人,如果不及時救助,可能就要去世了。
㈡ 刑事案件。派出所是先把案件交給公安局,公安局再交給檢察院嗎還是派出所直接交給檢察院
一般刑事案件,是派出所查處後由公安部門移交給檢察院,然後由檢察院提起公訴,最後由法院來進行審判的,如果情況輕微,檢察院作出不予起訴的決定,則公安局會按照相應的處罰之後進行結案。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四條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要求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及時轉達其要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監護人、近親屬代為委託辯護人。辯護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後,應當及時告知辦理案件的機關。
(2)先有犯罪還是先有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㈢ 犯罪是社會現象先出現還是法律問題先出現
從實體上,先有犯罪才有法律來規制。法律產生源初本身並不衍生犯罪。內
但法律產生後,容一些法定犯罪也了列入了法律中,如「侮辱國旗」罪,只是法律規定為犯罪,我們才認為是犯罪;但法律規定前也是有這種行為的,只是不認為是犯罪。另外,法西斯化的法律,德國頒布過的種族滅絕類的法律,由於執行之而造成了大量的犯罪。
當然,如果以自然法學的角度講,這種惡法不是法律,
從現代法律講,只有法律規定為犯罪的才是犯罪,從形式上視乎有了法律才有犯罪。
從形式上看、從實質上看;從自然法學看、從規范法學看,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㈣ 檢察院逮捕人:是先有證據還是先抓人
按法來律規定,逮捕是有自條件的,只能符合條件才會逮捕犯罪嫌疑人。
《刑事訴訟法》第60條第1款的規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批准逮捕,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要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第二,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第三,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
㈤ 刑事案件。 是先取證還是先拘留。
刑來事案件應是先立案自,只要發現涉嫌犯罪事實或者證據就可以刑事拘留。在偵查過程中,進行調查取證,逐步完善證據。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規定: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㈥ 請問歷史上是先有犯罪,還是先有法律呢
這個問題就像來「是先有雞,還是源先有蛋?」一樣。 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就不會有人知道正義的名字。是的,所謂的犯罪,也是相對而言的,這中間就有個衡量標准,那就是規則和法律。從這個角度講,應是先有法律。 然而,現實中只有做出了對社會有危害性的事情,人們才想到制止並預防其再次發生,從而就產生了規則和法律,而且法律是人制定的,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死的規則永遠趕不上活的變化,法律和規則總是在不斷地查漏補缺,挽救之前規定的不足,進而達到對犯罪有個更全面規定的目標。從這個角度講,則是先有犯罪。 馬克思說的好,萬物皆是矛盾。是的,矛盾的問題,矛盾的回答!
㈦ 先有刑罰還是先有犯罪
這很像一個哲學命題啊。
如果是就個案而言,應該是先有犯罪行為,經法院審理後判決有內罪容,並確定判處的刑罰,最後執行刑罰。
如果是從理論上分析,刑罰和犯罪是在同一部法律當中規定的,因此是同時有的。但是,考慮到刑罰在法律明文規定之前是不存在的,而構成犯罪的行為在被法律明文規定定義為犯罪之前,就已經存在類似的行為了,只是在之前沒有被冠以「犯罪」這一名稱而已,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是先有犯罪。
㈧ 法律是人定的嗎是先有法律還是先有罪犯法叫犯罪嗎罪名的成立是因為違反法律有罪嗎沒有法律會有罪
個人見解:
法律是人定的嗎?——法律是人定的,但是根據社會環境來制專定。
是先有法律還是屬先有罪?——現有罪。因為有人做了某件不好的事,才會有人想制定法律。
犯法叫犯罪嗎?——不叫,方法只是因為你違背了某項規格。
罪名的成立是因為違反法律有罪嗎?——同上一條。
沒有法律會有罪名嗎?——會,在他人心中你會有罪,只是沒有官面的懲罰、譴責。
法律是不是罪名的基礎?——是。
有沒有沒有法律作為基礎的罪名?——沒有,現代社會確定一個人的罪名必須走法律程序。但是在你沒有違法法律的情況下,很多人會認為他人有「罪」,如:見死不救、車上不讓做等。
違反法律的人都有罪都是罪人對嗎?——不對,我認為違法法律的人分為犯法和犯罪,這是完全不同的2種概念。如:無照駕駛是犯法,強奸是犯罪。
㈨ 詐騙案報案後公安機關是先立案還是先調查
一般來說,報案後,先由公安機關進行審查,再決定是否立案。若公安機關經審查後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並屬於自己管轄范圍的,應製作《刑事案件立案報告書》,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予以立案;
若經審查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情節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情形的,應當製作《呈請不予立案報告書》,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不予立案;
對於有控告人的案件,決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機關應當製作《不予立案通知書》,在七日內送達控告人。控告人對不立案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書》後七日內向原決定的公安機關申請復議。原決定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後十日內作出決定,並書面通知控告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9)先有犯罪還是先有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詐騙案立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有犯罪事實存在。
二、該犯罪事實依法需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有犯罪事實,但法律規定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能立案。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不能立案;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宣告無罪。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刑法告訴乃論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被告人已經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規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