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所有權財產處分的法律責任
㈠ 原告賣無所有權的東西合同有效嗎
你好!這種要視情況分析,分有權處分和無權處分,答案並不唯一。你所說的原告出賣無所有權的物品合同並不必然無效,對該物品雖無所有權,但是有權處分該物品時,效力是有效的。
根據《合同法》第132條的規定,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那麼,常見的有權處分人的有:
抵押權人,當合同的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有權依照抵押合同的規定將抵押物折價、拍賣或者變賣的價款優先受償的人是抵押權人,抵押權人在合同有效期限屆滿後而債務人仍未履行合同義務時,有權依照法律和合同擔保條款將抵押物折價或者變賣所得優先受償,此時抵押權人即取得對抵押物的處分權,從而可以成為買賣合同的出賣人。
質權人。質權人因擔保合同佔有標的物,但是在合同期限屆滿而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時,質權人或對質物折價或者變賣價款優先受償,從而亦可取得處分權,成為買賣合同的出賣人。
留置權人。依照合同關系依法佔有債務人財產的債權人,當合同履行期限屆滿超過一定期限債務人仍未履行債務時,有權依法對佔有的債務人的財產折價或者從變賣的價款中優先受償,在合同屆滿時,債權人依法在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的情況下留置財產,並且在超過一定期限債務人仍未履行債務的情況下,留置權人即可成為買賣合同的出賣人,取得對留置物的處分權。
行紀人。所謂行紀人,是在行紀合同中接受他方委託,以自己的名義為他方實施一定的法律行為,以實現他方利益,並以此獲得報酬的一方當事人,因此,行紀人也可以是買賣合同的出賣人。間接委託合同關系的受託人由於是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所以,也可能成為買賣合同的出賣人。
出賣無權處分之物合同的效力認定:
效力是待定的,需要擁有所有權的權利人對該無權處分的行為進行追認。也就是說,出賣人當時沒有所有權,但是事後取得所有權人同意,或者出賣人事後取得出賣物所有權,則該合同有效。
《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該合同有效。如果權利人未予追認並且處分人在訂立合同後也未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的,則該買賣合同無效;如果所有人雖然未予追認,但是處分人在訂立合同後取得對標的物的處分權的,則該買賣合同亦可認定有效。另外,雖然標的物的所有權人未追認出賣人的處分權,且出賣人在訂立合同後也未取得處分權,但是買受人系善意取得標的物時,出賣人出賣無權處分之物的行為亦可產生相應的效力,買受人可以取得該標的物的所有權。也就是說,如果購買該物品的人不知道出賣人沒有權利出賣,並且用合理的費用支出購買該物品,那購買的人是可以取得該物品的所有權,即有效。
㈡ 財產無所有權能不能進行買賣交易
一般地,首先需要確定財產的所有權,有處分權才能對該財產進行處分。所以,對現在財產的所有人不明或無主財產,不適宜進行交易、買賣。應當先對該財產進行確權(確定所有權或確定所有人)。
㈢ 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行為為效力待定行為,在得不到所有權人追認情況下自始無效。但善意第三人仍然取得財產所
現在法律規定無權處分的合同也是有效合同;除非證明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所以你這個理論過時了
㈣ 無權處分中原所有權人的請求權問題
你好來:個人觀點認為第一自個,是由於惡意取得,但是已經用合法的公示形式取得財產,公示是基於對公示機關的信任,所以,公示機關的公示是有效的,原來的所有權人喪失所有權,所以,可以根據債權的不當得利來行使請求權 第二個,是由於第三人是善意取得的,法律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的權利,但是同時也保護物權所有權人的權利,所有權人可以向無處分權人行使權利,無處分權人侵犯了所有權人的所有權,構成侵權,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賠償損失(七)賠禮道歉(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根據這個來認定就是要求無處分權人賠償損失 希望已經為您解答清楚這個問題了法理縱橫團隊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不明事宜歡迎追問
㈤ 房屋買賣居間合同無權處分的法律後果是怎樣的
(一)無權處分
無權處分一般是指對涉案房屋(房屋A)無處分權的人(甲),對外(丙)以自己(甲)的名義將涉案房屋出售給案外人(丙)。從「無權處分」的概念來看,無權處分有這樣一些特徵:1.房屋的出售人不享有房屋所有權,這是無權處分最根本的特徵。無權可能是根本沒有所有權,也可能是只享有部分所有權。2.出售房屋的人對外以自己的名義,這是無權處分的形式特徵。無權處分雖然不享有涉案房屋的所有權,但是房屋出售人卻是以自己的名義而非房屋實際所有人的名義對外進行出售。3.出售房屋實際分為兩個階段的行為,這也是學界和實務界最引起爭論之所在。無權處分一般先是為就涉案房屋的處分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之後再依據房屋買賣合同就涉案房屋進行物權轉移。
前述案例中,案例一、三、四中甲均構成無權處分,但是案例一中的甲屬於事實上的無權處分,為最典型的無權處分;案例三、四中的甲屬於法律上的無權處分,為最常見的無權處分。
(二)無權代理
無權代理是指涉案房屋(房屋A)的出售人(甲)對外(丙)以房屋所有權人(乙)的名義將涉案房屋出售給案外人(丙)。無權代理與無權處分的本質區別在於房屋出售人究竟是以誰的名義進行處分行為。從這一點講,無權代理不能等同於狹義的無權處分,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在無權代理出售房屋的情形下,出售行為並非房屋所有權人真實意思表示的體現,因此也屬於廣義上的無權處分。
前述案例二即屬於這種無權代理。
(三)無權處分的效力
根據前述,無權處分實際上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為實現物權轉移的債權行為,第二個階段才是本質意義上的處分行為。因此探討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對這兩階段的行為的效力均需要作出判斷。按照《物權法》的立法精神,已經將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做了分離,兩者之間的效力不直接互相否定,即債權行為的效力不以物權行為的效力為前提,同樣物權行為的效力也不以債權行為的效力為前提。
房屋物權的轉移需要登記,該物權行為的操作實際上還有行政主管部門的把關審核,在實踐中發生的糾紛較少,更多的是集中在債權行為。關於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合同法》第五十一條如此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反面解釋即權利人未追認或一直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該條規定被稱譽稱為中國民法上的「精靈」,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引發了極大的爭論。如果將無權處分作廣義的解釋,那麼無權處分合同的無效結論將會嚴重擾亂房屋交易秩序。在未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情況下,立法者在《物權法》設置了善意取得制度進行彌補。但是善意取得制度有著嚴格的條件限制,故最高院又進一步突破,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中明確法院不支持無處分權合同無效。故實踐中,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已經被認可。
(四)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設置的保障善意第三人的一個制度。善意取得的成立,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受讓人是善意的,這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制度根源。無權處分的結果導致物權轉移給第三人,如果該第三人沒有任何過錯,從保護交易秩序和第三人的角度出發,均應當確認善意第三人取得物權的合法性。2.受讓人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對價。該條件其實是對第1個條件的細化,何從判斷主觀善意?內心的意思往往無法探知,只能從客觀的行為去判斷。交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價格,如果以低價購進,則很難認定買受人的善意。3.物權轉移已經完成。這是一個實踐性的要求。善意保護制度是在平衡實際權利人和買受人的權益。當物權轉移已經完成,交易的事實已經成就,推翻現狀讓實際權利人取回物權,對整個交易秩序是大的破壞,因此不應當支持;而在物權未發生轉移的情況下,無權處分的行為只完成了一半,保持原有的權屬關系更利於整個社會秩序。
(五)相關法律規定
通過前面論述,我們再從法律規定的角度重新梳理一下有關無權處分的法律處理問題:
第一,《合同法》對無權處分和無權代理合同的效力規定。無權處分合同和無權代理合同都是效力待定合同。《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第二,《物權法》規定的善意取得制度是對無權處分行為的規制和救濟。《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第二款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損失。」
第三,最高院在司法解釋中對無權處分合同處理的規定。《最高院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三、無權處分的房屋買賣合同的法律處理
(一)「甲賣乙物」合同的法律處理
這種情形最為常見的是拆遷安置房交易,因為拆遷安置過程中一家基本會分得多套房,並且房主從簽訂拆遷安置協議到拿到房屋再到辦理產證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內,房主將其中一套房屋交易流轉出去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案例一就是該情形的一種抽象表達。
案例一中甲系無權處分人,乙系房屋所有權人,丙系買受人。第一,甲與丙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合法有效。根據《最高院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規定,甲與丙簽訂的合同雖屬無權處分合同,但是該合同不具備《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因此合同合法有效。第二,甲與丙簽訂的合同能否履行需要具備一定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甲與乙完成安置房的交付和所有權轉移登記。否則,甲因為未取得對房屋A的登記所有權而無法實現向丙轉讓物權。第三,丙不因善意取得而取得房屋A的所有權。丙對甲不享有房屋A的物權是明知的,雖然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對價,但是丙並未實際取得房屋所有權登記,因此丙未取得房屋A的所有權。第四,丙只能向甲主張相應的合同責任。因合同無法實際履行導致丙簽訂合同的目的無法實現,並且過錯責任在甲,因此丙有權選擇行使法定解除權並要求甲賠償相應的損失。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案例一中甲是因為未積極與乙辦理交房事宜而導致無法取得房屋所有權。實踐中因為房價的上升導致許多「甲」故意不去拿房,此時丙就無法實現拿房的目的而只能選擇解除合同並要求賠償。等丙解除合同後,甲立即與乙辦妥交房手續並轉手出售獲得差價。如此一來,丙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地步,不但拿房的合同目的無法實現而且可主張的賠償數額因為沒有統一標准而無法量化和期待。
(二)無權代理合同的法律處理
在目前實踐中無權代理處分合同應當說是比較少見的,主要是這樣操作的成本和難度都太大。一般買受人都有相當的謹慎意識,未見到房屋所有權人的親自授權,或該授權未經公證,是不太會憑一紙簡單的書面授權就與代理人簽訂買賣合同。案例二是經抽象後的一個典型無權代理合同。
案例二中甲系無權代理人(廣義的無權處分人),乙系房屋所有權人,丙系買受人。第一,甲與丙簽訂的合同合法有效。這個有效有一定的前提,即合同內容絕對有效,合同主體待定。如果乙對合同內容予以追認,則合同對乙和丙有效;如果乙拒絕對合同內容追認,則合同對甲和丙有效。從案例描述來看,乙是不願意對合同內容追認的,那麼合同在甲和丙之間有效。第二,買賣合同無法實際履行。因為乙不對合同內容追認,而甲又不實際享有房屋A的所有權,根據合同內容丙享有的權利則成了水中月。此時甲的無權代理轉化成了案例一中所說的無權處分。第三,丙是否取得涉案房屋的所有權需要考察丙是否盡到了善意第三人的注意義務。案例二中丙並未辦理房屋與所有權轉移登記,因此丙仍不享有房屋A的所有權。第四,丙只能向甲主張違約責任。
(三)「甲賣與乙共有物」的法律處理
這種法律糾紛多發於婚姻家庭關系中,我國婚姻法對夫妻財產采共有制為原則、分別制為例外的原則,因此只要是婚後所得財產,均屬夫妻共同所有而不論登記為誰。這就為交易糾紛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案例三中的房屋買賣合同合法有效,甲構成無權處分也無異,丙是否能取得房屋所有權則需要取決丙是否滿足善意取得制度。如果甲丙在乙發覺此事之前就已經完成辦理了過戶手續,那麼房屋所有權轉移事實已經成就,乙只能向甲主張侵害物權的責任。
濰坊律師網頁鏈接
案例四中實際區分了三種類型,其中類型1的本質與案例三一致,故不在此贅述。類型2與類型3的無權處分又與表見代理制度相關聯。根據我國婚姻法的相關規定,夫妻對共有財產有同等處置權利。那麼在類型2和類型3中能否運用表見代理制度來進行說明?根據目前司法實踐的操作,夫或妻未經對方同意單方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不能簡單地認為可以構成表見代理。第一,甲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構成無權處分,但該處分合同屬合法有效。第二,丙不能取得房屋A的所有權。房屋未登記在甲的名下,雖然甲與乙系夫妻關系,但在重大財產處理上應當有夫妻雙方的共同處分意思,在僅有甲單方意思表示的情況下,丙受讓房屋A不能認定為善意。第三,丙與甲在此次交易過程中均有過錯,雙方按照各自的過錯情節對違約責任承擔各自的責任。
㈥ 無權處分和善意取得
《買賣合同解釋》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該解釋的第條關於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是對《合同法》第51條的一個顛覆性的改變。通說認為,《合同法》第51條將無權處分合同規定為效力待定的合同。而新出台的《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這個條文表明,即使出賣人在訂立合同時沒有處分權,但如果主張合同無效不予支持,則可以反過來講這個合同是有效的,即該解釋第3條將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規定為合同有效。所以,《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是對《合同法》第51條的一個顛覆性的改變。
一、通過一個小案例來對該條文作一個粗淺的解讀。
例:設甲將其所有的一幅名畫委託乙保管,乙在保管期間以自己的名義將該畫賣給了丙。
根據《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的規定,此時無論買受人丙知不知道該畫是否為甲所有,即不管丙是善意還是惡意,總之乙、丙之間的買賣合同是有效的。但由於物權和債權是區分的,乙、丙之間的買賣合同有效,是否意味著丙可以取得該畫的所有權呢?應視丙是善意還是惡意而定。
1、假設丙是善意的,即丙不知道該畫歸甲所有,誤以為畫是乙的,則丙有機會構成善意取得。之所以說丙是有機會構成善意取得,是因為丙要想構成善意取得還得符合《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第一,買受人丙須善意;第二,買受人丙支付合理的對價;第三,出賣人乙與買受人丙完成了交付行為。如果乙、丙之間完成了交付,則丙構成善意取得,而不管原所有人甲是否追認。如果乙、丙之間雖訂立了合同,但並沒有完成交付,此時甲要求乙將畫返還給自己,乙當然有義務將畫返還給甲,此時丙就不能構成善意取得。那麼丙的權利將如何保障?根據《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第2款的規定,此時丙可以追究無處分權人乙的違約責任。
2、假設丙是惡意的,事實上合同糾紛。也即丙在購買該畫時知道畫並非乙的,而是甲的,或者丙不知道該畫是甲的,但明確知道該畫不是乙的,乙、丙之間的買賣合同也是有效的。引入一個不恰當的邏輯,此時該合同更應該有效,因為丙明明知道畫並非乙所有而購買,這不說明丙甘願承擔風險嗎,這不是丙更真實的意思表示嗎?所以合同有效。但是此時丙不可以主張善意取得,即使乙、丙之間已完成了交付,甲仍然有權取回該畫的所有權。此時對於丙的損失,同樣可以根據《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第2款之規定要求無處分權人乙承擔違約責任。
所以,概括的說,《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法律關系:首先無權處分人與買受人之間的買賣合同有效。接著看買受人的主觀狀態。買受人善意的:如已經完成了交付、登記,買受人善意取得所有權;如未完成交付、登記,所有人取回,買受人追究無處分權人的違約責任。買受人惡意的:不構成善意取得,但所有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仍可以繼受取得所有權;未取得所有權的,買受人追究無處分權人的違約責任。
二、相關法律條款:
1、《合同法》第5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2、《物權法》第106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一點感想:司法解釋可以完全推翻法律,這是中國特色啊。
㈦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有效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專時對標的物沒有所屬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㈧ 所有權人對無權處分合同是否可以撤銷
我認為無權處分的行為在法律效力上屬於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賦予了權利專人以追認全和拒絕權來屬救濟自己的權利。但是,同時《物權法》基於維護交易穩定與安全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可以看成是對權利人權利的限制,即如果行為既符合無權處分,但同時符合了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受讓人就可以此為抗辯,權利人就不能再行使權利否認無權處分人行為的效力,同時法律也賦予了權利人請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的權利,以此保護權利人同時維護交易安全與穩定。我是這樣認為的,有不對的地方希望指正~~
㈨ 無處分權或者無所有權的出賣人與善意第三人簽訂的買賣合同是否有效還是效力待定
該合同為有效合同。應為沒有出現致使合同無效的條件,但是買受人可以以出賣人無標的物的處分權或者所有權致使標的物無法轉移為理由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賠償損失
㈩ 無權處分,第三人善意取得,原所有權人是否有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
原所有權人有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但若是不動產已經依法登記的或者動產已經交付的,且受讓人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及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則所有權人無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但可以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10)對無所有權財產處分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八條規定: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一項所稱的「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指依法完成不動產物權轉移登記或者動產交付之時。
當事人以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方式交付動產的,轉讓動產法律行為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當事人以物權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方式交付動產的,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
法律對不動產、動產物權的設立另有規定的,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時間認定權利人是否為善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九條規定: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合理的價格」,應當根據轉讓標的物的性質、數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體情況,參考轉讓時交易地市場價格以及交易習慣等因素綜合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條規定:
轉讓人將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交付給受讓人的,應當認定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條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一條規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受讓人主張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取得所有權的,不予支持:
(一)轉讓合同因違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被認定無效;
(二)轉讓合同因受讓人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等法定事由被撤銷。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網路——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