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子目注釋法律效力的注釋
⑴ 如果海關不能對我的產品有明確的歸類,我可以向海關提交歸類申請嗎如果批了,是否以後在境內任一口岸報關
要實際進出口的日前,向【直屬海關】申請預歸類。15個工作日取得的《預歸類決定書》,無法定依據的7個工作日內告知申請行政裁定。海關總署的歸類決定才適用全關境【在直屬海關所轄關區驗放時 使用】。若《預歸類決定書》有錯誤或依據變化,直屬海關制發《通知單》停止使用《預歸類決定書》。 或被海關總署發現撤銷。
根據2007年5月1日起實施的現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令第15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商品歸類管理規定》
第十五條在海關注冊登記的進出口貨物經營單位(以下簡稱申請人),可以在貨物實際進出口的45日前,向直屬海關申請就其擬進出口的貨物預先進行商品歸類(以下簡稱預歸類)。
第十七條直屬海關經審核認為申請預歸類的商品歸類事項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進出口稅則商品及品目注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本國子目注釋》以及海關總署發布的關於商品歸類的行政裁定、商品歸類決定有明確規定的,應當在接受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制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商品預歸類決定書》(以下簡稱《預歸類決定書》,格式文本見附件2),並且告知申請人。
第十八條申請人在制發《預歸類決定書》的直屬海關所轄關區進出口《預歸類決定書》所述商品時,應當主動向海關提交《預歸類決定書》。
申請人實際進出口《預歸類決定書》所述商品,並且按照《預歸類決定書》申報的,海關按照《預歸類決定書》所確定的歸類意見審核放行。
第十九條《預歸類決定書》內容存在錯誤的,作出《預歸類決定書》的直屬海關應當立即制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商品預歸類決定書撤銷通知單》(以下簡稱《通知單》,格式文本見附件3),通知申請人停止使用該《預歸類決定書》。
作出《預歸類決定書》所依據的有關規定發生變化導致有關的《預歸類決定書》不再適用的,作出《預歸類決定書》的直屬海關應當制發《通知單》,或者發布公告,通知申請人停止使用有關的《預歸類決定書》。
第二十條直屬海關經審核認為申請預歸類的商品歸類事項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進出口稅則商品及品目注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本國子目注釋》以及海關總署發布的關於商品歸類的行政裁定、商品歸類決定沒有明確規定的,應當在接受申請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告知申請人按照規定申請行政裁定。
第二十一條海關總署可以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對進出口貨物作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商品歸類決定。
進出口相同貨物,應當適用相同的商品歸類決定。
第二十二條商品歸類決定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
第二十四條海關總署發現商品歸類決定存在錯誤的,應當及時予以撤銷。
撤銷商品歸類決定的,應當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被撤銷的商品歸類決定自撤銷之日起失效。
⑵ 解決商品歸類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據有:歸類總則、類注、章注、子目注釋。它們的優先順序是
子目注釋-章注-類注-歸類總則
⑶ 在考試!商品歸類!誰會做啊!急急急!
一、 什麼是商品歸類?
商品歸類是指在《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公約》商品分類目錄體系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為基礎,按照《進出口稅則商品及品目注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本國子目注釋》以及海關總署發布的關於商品歸類的行政裁定、商品歸類決定的要求,確定進出口貨物商品編碼的活動。
二、 什麼是《協調制度》?
《協調制度》全稱《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簡稱《協調制度》(HS),是一本協調國際上多種主要的稅則、統計、運輸等商品分類目錄而制定的多用途的6位數字的國際貿易商品目錄。分為21類、97章(第77章是空章)、5000多個6位數級商品編碼。
三、 進行商品歸類的依據有哪些?
根據《歸類管理規定》第2條的內容,商品歸類的法律依據包括: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以下簡稱《稅則》);
(二)《進出口稅則商品及品目注釋》(以下簡稱《稅則注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本國子目注釋》(以下簡稱《本國子目注釋》);
(四)海關總署發布的關於商品歸類的行政裁定、商品歸類決定。
同時,鑒於商品歸類的涉及面不僅僅限於關稅領域、進出口通關所使用的商品編碼為10位編碼而不僅僅為8位、部分商品在《稅則》及《注釋》等依據中可能還缺乏明確的認定標准等實際情況,以下依據也可作為商品歸類的補充依據:
(一)海關總署及其他部委聯合頒布的與貨物進出口管理有關的公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商品目錄》;
(三)進出口通關參數資料庫中的《綜合分類表》;
(四)與進出口商品相關的國家標准。
但這些補充依據如與《歸類管理規定》所明確的法律依據產生矛盾,應以法律依據為准。
四、 《海關法》對商品歸類有何規定?
第四十二條:進出口貨物的商品歸類按照國家有關商品歸類的規定確定。海關可以要求進出口貨物的收發貨人提供確定商品歸類所需的有關資料;必要時,海關可以組織化驗、檢驗、並將海關認定的化驗、檢驗結果作為商品歸類的依據。
五、 納稅義務人在海關進行商品歸類編碼確認時有哪些義務?
企業在歸類申報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如實、准確申報:
《歸類管理規定》第6條規定:「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以及海關要求如實、准確申報其進出口貨物的商品名稱、規格型號等,並且對其申報的進出口貨物進行商品歸類,確定相應的商品編碼。」由此可見,如實、准確申報是歸類申報的最基本要求,確定商品編碼也是申報人的最基本義務之一,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如被發現有申報不實的情況,則應依法承擔因此而引發的補稅、行政處罰等各類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提供歸類所需樣品資料並在必要時接受海關的化驗、檢驗:
《歸類管理規定》第10條規定:「海關在審核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申報的商品歸類事項時,可以依照《海關法》和《關稅條例》的規定行使下列權力,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予以配合:
(1)、查閱、復制有關單證、資料;
(2)、要求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供必要的樣品及相關商品資料;
(3)、組織對進出口貨物實施化驗、檢驗,並且根據海關認定的化驗、檢驗結果進行商品歸類。
此外,《歸類管理規定》第8條還規定:「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向海關提供的資料涉及商業秘密,要求海關予以保密的,應當事前向海關提出書面申請,並且具體列明需要保密的內容,海關應當依法為其保密。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不得以商業秘密為理由拒絕向海關提供有關資料。」因此,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的資料提供義務還包括不得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向海關提供資料,如果確實涉及商業秘密的,可通過事前書面申請的方式要求海關予以保密。
(三)補充申報:
《歸類管理規定》第11條規定,「海關可以要求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供確定商品歸類所需的資料,必要時可以要求收發貨人或者其代理人補充申報。」由於報關單本身可填寫的申報內容有限,對一些較為復雜、需要較多資料說明才能滿足歸類需要的商品,則需要通過補充申報的方式來確保歸類申報的完整性和准確性。
六、 進出口企業通關前後進行商品歸類的一般流程:
一般而言,海關商品歸類管理分為通關前管理、通關中和通關後管理:
(一)通關前,可就商品歸類問題向海關或社會化預歸類服務機構提出咨詢。咨詢可通過下述途徑進行:
(1)商品社會化預歸類:請登陸天津報關協會網站。
(2)窗口咨詢:天津海關濱海新區綜合業務現場。
(3)向海關審單部門或所在地海關通關部門提出咨詢。
咨詢結果不具有法律效力,僅供參考。
(二)通關中,由審單中心和現場海關對企業申報的商品歸類編碼進行審核;進出口企業有義務根據海關要求進行規范申報,並提供確定商品歸類所需的有關資料,必要時,接受海關組織的化驗、檢驗,以作為商品歸類的依據;進出口企業如在通關環節與海關發生歸類爭議,應先與貨物進出口地海關磋商解決,在磋商無法解決的情況下,貨物進出口地海關可將爭議上報相關歸類職能部門,以確定歸類;
(三)通關放行後,海關有權就已經放行的貨物對進出口企業實施歸類核查、稽查,並根據實際情況實施退、補稅、處罰等相關處理。
七、 商品歸類申報要點:
為了規范進出口企業申報行為,提高申報數據質量,促進貿易便利化,海關總署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商品規范申報目錄》(以下簡稱《規范申報目錄》),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規范申報目錄》按我國海關進出口商品分類目錄的品目順序編寫,並根據需要在品目級或子目級列出了申報要素。例如:
化工類商品歸類申報規范要點包括成份、用途、加工工藝、材料安全數據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簡稱MSDS)等。若是單一成份,則應有分子式、分子結構、分子量及各種物化指標。若是混合物,需了解此產品的組成成份及各自含量。
紡織品類商品歸類申報規范要點包括成份、結構、加工工藝、用途等。無論是紡織製品還是紡織原料或半製品,均應根據商品實際形態提供相應的具體成份,包括纖維的成份(若為混紡產品,應提供混紡成份及混紡比例)。
紙張類商品歸類申報規范要點包括成份和規格、加工工藝、用途等。紙張類商品應提供下列成份指標:機械或化學-機械方法製得的纖維含量;平方米克重;幅寬(成卷);每邊長(成張)。對於某些特殊商品,如牛皮紙,應提供亞硫酸鹽木纖維含量及耐破指數。
賤金屬類商品歸類申報規范要點包括化學成份、加工工序、尺寸參數、商品狀態等。化學成份是用來區別金屬與非金屬、是何種金屬的主要依據,是復合材料的,還需明確各層組分的厚度、所佔產品整體比重及各部分的作用。
機電儀類商品中整機的歸類申報規范要點包括產品結構、功能、用途、工作原理、規格指標等。「整機」的進口狀態包括完整品、CKD\SKD散件、具有完整品特徵的不完整品及半製成品。
機電儀類商品中零件類商品歸類申報規范要點包括基本構造、技術指標、具體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和用途等。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零件類商品應明確其正式品名,而部門籠統稱為「***機器零件」。2、對類注、章註明確應按材質歸類的零件類商品,應了解其材料屬性。3、對於零件類商品,首先需要判斷是通用零件還是專用零件,並了解產品用途;若是專用零件,則應進一步了解其所用機器的相關情況。
汽車零配件商品歸類申報規范要點包括零配件名稱、用途、工作原理及材料屬性等,並應明確該零件用於車輛何種部位。
⑷ 為什麼樹脂製品跟聖誕製品要分開報關
下面就來解釋一下樹脂製品跟聖誕製品為什麼要分開報關:,
1,兩種本身為不同內的產品,根據產品材容質以及用途歸,兩種產品應該分開申報;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商品歸類管理規定必須分開報關
3, 進出口貨物的商品歸類應當遵循客觀、准確、統一的原則。
4,兩者之間的海關編碼也不同設計的稅率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分開歸類。
⑸ 在外貿中,商品如何歸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商品歸類管理規定
商品歸類是指在《回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公答約》商品分類目錄體系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為基礎,按照《進出口稅則商品及品目注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本國子目注釋》以及海關總署發布的關於商品歸類的行政裁定、商品歸類決定的要求,確定進出口貨物商品編碼的活動。
⑹ 什麼是國際 "商品歸類協調制度
協調制度》的由來和發展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簡稱H.S)(以下簡稱《協調制度》)是指原海關合作理事會(1995年更名為世界海關組織)在《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
(CCCN)和聯合國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的基礎上,參照國際上主要國家的稅則、統計、運輸等分類目錄而制定的一個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
類目錄。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海關自1992年1月1日起開始採用《協調制度》,使進出口商品歸類工作成為我國海關最早實現與國際接軌的執法項目之一。
一、《協調制度》的基本結構
從總體結構上講,《協調制度》目錄與《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基本一致,其將國際貿易涉及的各種商品按照生產部類、自然屬性和不同功能用途等
分為21類、97章。《協調制度》主要是由稅(品)目和子目構成[稅(品)目號中第1至第4位稱為稅(品)目,第5位開始稱為子目],為了避免各稅(品)
目和子目所列商品發生交叉歸類,在許多類、章下加有類注、章注和子目注釋,設在類、章之首,是解釋稅(品)目、子目的文字說明,同時有歸類總規則,作為指
導整個《協調制度》商品歸類的總原則。
《協調制度》是一部系統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表,所列商品名稱的分類和編排是有一定規律的。從類來看,它基本上按社會生產的分工(或稱生產部類)分類的,將屬於同一生產部類的產品歸在同一類里。從章來看,基本上按商品的自然屬性或用途(功能)來劃分的。
二、《協調制度》的主要優點
《協調制度》是各國專家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晶,它綜合了國際上多種商品分類目錄的長處,成為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的一種「標准語言」,從而方便了國際貿易,避免了各工作環節的重新分類和重新編號。其主要優點是:
(一)完整
《協調制度》目錄將迄今世界上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全部分類列出,同時,為了適應各國征稅、統計等商品分類的要求和將來技術發展的需要,還在各類、章
列有起到「兜底」作用的「其他」稅(品)目或子目,使國際貿易中的任何商品,包括目前還無法預計到的新產品都能在目錄的體系中歸入合適的位置,以確保無論
任何一種商品都不會被排斥在該目錄范圍之外。例如,第一章活動物,最後的稅(品)目號「01.06其他活動物」,該品目包括了除本章章注所規定的「不包
括」項以及本章其他稅(品)目號已有具體列名的以外的其它所有活動物。又如,第六類化學產品的最後的稅(品)目號「38.24」,就包括了該類中其他稅
(品)目號未列名的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這樣,凡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合適稅(品)目號的化工產品就可放在該項「兜底」稅(品)目號中。加之歸類總規
則四「最相類似」原則的綜合運用,這就保證了目錄對所有貨品無所不包的特點。
(二)系統
《協調制度》的分類原則遵循了一定的科學原理和規則,將商品按人們所了解的自然屬性、生產部類和不同用途來分類排列,同時,還照顧了商業習慣和實際操作的可能。因此便於理解、便於歸類、便於查找、便於記憶。
(三)通用
該目錄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目前已為200多個國家(地區)所採用,並且還有許多國家正積極准備,以期盡快採用。由於採用同一分類目錄的國家的進出口
商品相互之間具有可比性,同時,該目錄既適合於作海關稅則目錄,又適合於作對外貿易統計目錄,還可適用於作國際運輸、保險、生產、貿易等部門的商品分類目
錄。因此,《協調制度》目錄的通用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商品分類目錄,加之作為《協調制度》主體的《協調制度國際公約》規定了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這就保
證了該目錄的有效統一實施。
(四)准確
《協調制度》目錄所列稅(品)目的概念明確,內涵和外延明了,不重復。為保證做到這一點,除了目錄的稅(品)目條文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外,還有作為歸
類總綱的歸類總規則以及類注、章注、子目注釋加以具體說明,各條稅(品)目的范圍都非常清楚。如稅(品)目號12.09的條文為「種植用的種子、果實及孢
子」,凡種植用的種子一般均可歸入此號,但12章的章注3又特地註明了穀物等項商品即使作種子用,也不歸入稅(品)目號12.09,這樣就把稅(品)目號
12.09所包括的范圍規定得十分清楚了。
此外,《協調制度》目錄作為《協調制度國際公約》的一個附件,在國際上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對其進行維護和管理,各國還可通過對《協調制度》目錄提出
修正意見,以爭取本國的經濟利益,統一疑難商品的歸類。以上這些都不是一個國家的力量所能辦到的,也是國際上採用的其他商品分類目錄所無法比擬的。
三、《協調制度》的發展
被尊稱為《協調制度》之父的原海關合作理事會目錄歸類司司長朝倉先生指出:「目前沒有哪一個國際貿易協定能夠做到與《協調制度》無關,產業和貿易的
高速發展促使WCO必須及時地對《協調制度》進行更新,以免落後於時代的步伐。」這段話形象地反映了《協調制度》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發展需要。事實上,
《協調制度》在生效近30年來,也的確處於不斷的發展過程中。
(一)《協調制度》的影響面越來越廣
1987年,《協調制度》最初的締約國僅有32個,而截止目前,實際採用《協調制度》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200多個,全球貿易總量98%以上的貨物
都是以《協調制度》進行分類。WTO及其成員國都採用《協調制度》作為貿易談判的共同貿易語言;WTO的許多產品協議,如ITA產品、民用航空產品、葯品
等均已採用《協調制度》編碼;大多數發達國家的WTO關稅減讓表也已根據《協調制度》來制定。此外,《協調制度》也為WCO和WTO共同發展的新國際原產
地規則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二)《協調制度》本身得到不斷修訂和完善
《協調制度公約》建立了協調制度委員會,定期對《協調制度》進行全面的重審和修訂。目前《協調制度》已經歷了六個版本,分別是1988年、1992
年、1996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版本。這種健全的自我完善機制,使得《協調制度》能夠不斷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貿易格局的改變,維護
自身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三)《協調制度》不斷向新的領域進行拓展
如前所述,《協調制度》最初的主要用途是徵收關稅和國際貿易統計,但由於其結構的合理性和內容的開放性,使得其最終成為一個多用途的商品分類目錄,
為其不斷適應新領域的需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社會公共利益和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成為《協調制度》所關注的重要內容,WCO和協調制度委員會也因此
逐步加強了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及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EW)的合作,並通過發放建議書和增列子目的形式對受控制麻醉品、化學武器前體、及有
害環境物質的貿易情況進行監控。在這些新的領域,《協調制度》所被寄予的厚望正如鹿特丹公約第13條所述:「各締約方的會議應敦促世界海關組織為附約所列
的化學品確定適當而具體的《協調制度》編碼。某一種化學品的編碼一旦確定,每一締約方應規定在其出口運輸文件上列出該化學品的編碼。
《協調制度》在我國的實施情況
我國海關自1983年開始研究《協調制度》,並參與了對《協
調制度》的制訂工作。1987年,我國海關將《協調制度》譯成了中文,並開始著手對原中國海關的稅則目錄和海關統計商品目錄根據《協調制度》進行轉換。
1992年1月1日,我國海關正式採用《協調制度》,使進出口商品歸類工作成為我國海關最早實現與國際接軌的執法項目之一;同年6月23日,我國海關又根
據外交部授權,代表中國政府正式簽字成為《協調制度公約》的締約方。
一、中國海關對《協調制度》的運用及其發展
多年來,我國海關積極使用《協調制度》實施進出口管理,參與《協調制度》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並運用《協調制度》規則在國際場合爭取我國的經濟利益,
施加我國的影響。使得以《協調制度》為基礎的商品歸類工作成為我國海關執法與國際接軌最早、也是最為成功的項目之一。
(一)在完全採用《協調制度》各個版本的基礎上構建起我國的商品分類體系
我國加入《協調制度公約》後,對《協調制度》採取了直接適用的方式,分別按時實施了1992、1996、2002和2007版《協調制度》。
我國海關實施《協調制度》的載體主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以下簡稱《稅則》),其中的商品號列被稱為稅號,為征稅需要,在每項稅號後列
出了該商品的稅率。《稅則》是以《協調制度》為基礎轉換而來,其內容在第一章至第九十七章完全一致,而且,我國會根據《協調制度》的修訂和我國稅收、海關
統計工作的需要對《稅則》進行修訂,以適應《協調制度》的發展。
此外,WCO為使各締約國能夠統一理解、執行《協調制度》,編制了《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注釋》,我國也將其完全翻譯過來並據此制定了《海關進出
口稅則—統計目錄商品及品目注釋》;在此基礎上,我國還針對本國增列的子目逐步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統計目錄本國子目注釋》,二者共同構
成了對《稅則》的有效補充。
(二)根據本國進出口管理的實際情況對《協調制度》予以充分擴展
《協調制度公約》第三條「締約國的義務」第三款規定「本條規定不影響締約各國在本國的稅則目錄或統計目錄中,增列比《協調制度》目錄更為詳細的貨品
分類細目,但這些細目必須在本公約附件所規定的六位數級目錄項下增列和編號。」因此,我國海關採用的《協調制度》分類目錄,前6位數是HS國際標准編碼,
第7、8兩位是根據我國關稅、統計和貿易管理的需要加列的本國子目,同時,還根據代征稅、暫定稅率和貿易管制的需要對部分稅號增設了第9、10位附加代
碼。隨著進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和商品種類的日益繁多,我國商品編碼的數量也從1992年採用《協調制度》之初的6250個增加到了2011年的超過
10000個。
(三)建立了系統的《協調制度》管理和執行機構
主要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和海關三部分組成,其具體職責為:
1、國務院:制定《稅則》,規定關稅的稅目、稅則號列和稅率。
2、關稅稅則委員會:負責《稅則》的稅目、稅則號列和稅率的調整和解釋,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決定實行暫定稅率的貨物、稅率和期限;決定關稅配額稅
率;決定徵收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保障措施關稅、報復性關稅以及決定實施其他關稅措施;決定特殊情況下稅率的適用,以及履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中
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
3、海關:負責對《目錄》制定、修訂工作,以及對《稅則》的具體執行工作。為提高商品歸類管理水平,海關總署還在北京海關成立了全國海關進出口商品
歸類辦公室,並在廣州、天津、上海、大連海關成立了全國海關進出口商品歸類分中心(簡稱「一辦四中心」),負責全國海關的商品歸類職能管理。同時,海關總
署還借鑒世界海關組織的作法,成立歸類技術委員會和科學分委會,開展歸類研究,解決歸類疑難問題,在歸類工作體系中引入專家決策機制,積極發揮專家在歸類
決策中的作用。
(四)《協調制度》在我國發揮作用的領域越來越得到拓展
《協調制度》最初在國內主要被用於海關稅收和貿易統計,然而,隨著對進出口貿易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其發揮作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廣。近年來,外
經貿部與海關總署合作,將許可證商品納入HS目錄管理,實現了聯網傳輸海關統計數據和聯網核銷管理;海關總署與國際機電管理部門和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合作
制定了機電產品商品目錄,並根據商會對有關機電產品加強管理的要求加列了本國子目;與國家稅務總局合作以HS編碼為基礎加強對出口退稅商品的核銷管理;與
外匯管理部門合作加強了對出口結匯、進口付匯管理等。目前,我國有19個部、委、辦、局對不同種類的進出口商品提出了監管要求,這些要求大都需要海關在進
出口環節進行實際監控,而這些都必須以統一的商品分類標准為基礎。此外,作為《京都公約》的締約國,我國以《協調制度》為基礎制定了協調非優惠原產地規
則,並把稅號改變標准作為判定「實質性改變」的基本標准,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關於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實質性改變標準的規定》標志了協調原產
地規則在我國的正式適用,從而進一步開拓了《協調制度》在我國新的應用領域。
(五)努力運用《協調制度》維護本國利益
由於《協調制度》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標准語言」,因此,國家的貿易政策就會不可避免地在《協調制度》上得以體現,這也就是所謂的「《協調制度》的本
國政策性傾向」,各國在WCO歸類技術議題上的爭議,往往都隱藏著各自的經濟利益背景。我國海關自實施《協調制度》以來,參加了WCO歸類技術委員會的歷
次會議,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從最初的完全被動接受WCO的歸類決議,到現在逐步掌握游戲規則,在充分尊重《協調制度》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爭取有利與本
國經濟利益的商品歸類結論,中國海關正以一個大國海關的姿態在《協調制度》的國際舞台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海關實施《協調制度》以來取得的成效
中國海關實施《協調制度》近二十年來,商品歸類工作已形成了比較系統的作業模式,同國際通行慣例已基本趨於一致。回顧《協調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大大便利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採用《協調制度》後,中國海關的商品分類目錄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形成了一致,我國政府採用的對外貿易統計數據也
是以《協調制度》為基礎的海關統計為准,因此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國際經濟活動的便利性、國際貿易統計的可比性及國際貿易談判的可操作性。
(二)促進了進出口管理的規范統一,確保了我國稅收政策和貿易管制政策的有效實施。《協調制度》已成為國家制定稅收政策和貿易政策的基本工具,我國
政府對進出口貨物採取的關稅和貿易措施大部分都是基於《協調制度》目錄制定並向外公布的,如:進出口關稅、進口代征稅、出口退稅、進出口許可證、環保證、
商檢證等等均已以《協調制度》商品編碼形式體現,使政府管理擁有了統一規范的語言,保證了關貿政策的確定性和可預知性,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進出口管理的規范
化和制度化,減少了執法隨意性。
(三)大大提高了海關行政執法的規范性、一致性和工作效率。以《協調制度》為基礎的商品歸類成為海關征稅、監管、統計等各項工作的統一基礎,較好地
克服和避免了對政策執行的隨意性;同時,也有效地消除了因海關征稅、統計、監管工作應用不同的進出口商品目錄所需相互轉換而對工作效率造成的影響
(1992年前,海關征稅、統計、監管分別使用不同的進出口商品目錄),並為海關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協調制度第四審議循環(2012年版協調制度)主要修訂原因介紹
為適應國際貿易及商品的發展,世界海關組織(WCO)每
4-6年對《協調制度》進行一次全面修訂(即一個審議循環)。2009年6月召開的WCO理事會第113/114次會議上通過了第四審議循環的相關修訂意
見,標志著協調制度第四審議循環的結束。根據第四審議循環的結果,《協調制度公約》各成員國將於2012年正式實施2012年版《協調制度》。
2012年版《協調制度》在2007年版基礎上進行了大范圍的修訂,共有225組修訂。修訂後,《協調制度》六位子目總數將從5052個增加到
5205個。這次修訂涵蓋的范圍較廣,涉及53個章的產品。2012年版《協調制度》修訂的原因和考慮主要為以下幾種方面:
(一)因應世界糧農組織的要求,為加強《協調制度》在國家及地區層面糧食安全及早期預警的應用,以使其更符合FAO糧食安全計劃的統計需求,提升HS面向國家及地區的糧食安全分析的適用性,對1-16章的部分章注、子目注釋、品目和子目進行相應的修改。
主要包括:
1、為在國際貿易中占重要地位,貿易量大的農產品增列子目。例如:在第三章多個子目項下為挪威海鰲蝦、冷水小蝦及對蝦增列
子目;在第三章多個子目項下為主要淡水魚品種(羅非魚(tilapias)、鯰魚(catfish)、鯉科魚(carp)、鰻魚(eels)、尼羅河鱸魚
(Nile perch) 、黑魚(snakeheads)),增列相應子目等。
2、為在國民生產中占重要地位的產品,對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家禽類商品增列子目。例如,為鴨、鵝、珍珠雞等增列;
3、為種植用種子增列子目。種子是農產品中最重要的產品之一,受知識產權保護法保護,其產值每年達到數十億美元,所以需將種植用的種子與食用的種子區分開來。在第十、十二章中增列了種子的子目。
4、為油、脂及涉及食品安全的產品增列子目。例如,在品目15.01項下為豬油分列子目;在品目15.02項下為牛羊油脂分列子目。
5、為部分地區涉及糧食安全的產品增列子目。例如為蛤、鳥蛤及舟貝增列子目,在品目07.09項下為巴姆巴拉豆、木豆的產品增列子目等。希望此舉能提供准確的貿易統計數據,改進對地區糧食情況、營養情況的分析,更好地評估生產及供應情況,通過統計農業及漁業獲得產品,估算地區的生產是否能達到適當的營養需求。
6、根據貿易實際分列新的產品種類及具有潛在重要性的經濟產品。例如,為除甲殼動物及軟體動物的水生無脊椎動物新增品目03.08,同時受這些產品品目結構調整的影響,又對第十六章相關注釋作了相應調整和修改;為第九章部分調味香料產品分列「已磨」及「未磨」子目。
(二)因應新技術發展及新產品貿易的需要,對部分章注、子目注釋、品目和子目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增列。如:修訂「免疫製品」的定義,對涉及品目30.02的相關章注進行修訂;為生物柴油新增品目38.26,並在第27章、第38章新增或修改相關的章注釋;
(三)因應貿易便利化的需要,為貿易量大且存在歸類爭議的產品新增子目。如根據我國提的議案,為「登機橋」新增了子目
8479.71和8479.79;為「百合花」新增子目0603.15。針對目前衛生用品根據其材料歸類存在歸入多個品目的可能,且容易出現歸類爭議的情
況,為衛生巾及止血塞、嬰兒尿布、尿布襯里及類似的衛生用品增列品目96.19,並新增章注釋。根據美國所提議案,為蔓越橘果及蔓越橘汁在子目
2008.90及2009.80項下增列子目;根據哥倫比亞提議,在品目17.01項下為非離心甘蔗糖分列子目並新增或修訂第17章子目注釋。
(四)因應國際社會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對部分涉及環保問題的產品的目錄結構進行了調整。
主要包括:1、《蒙特利爾議定書》等公約,為便於監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新增子目2903.71至2903.75;2、根據《鹿特丹公約》中新增的化學
物質名單,再次對《協調制度》進行修訂,為危險化學品及殺蟲劑增列子目,如為4,6-二硝基鄰甲酚〔二硝酚(ISO)〕及其鹽新增子目2908.92;在
稅目29.31下,分別為四甲基鉛及四乙基鉛,和三丁基錫化合物拆分新子目2931.10及2931.20。
(五)因應監控易制毒化學品貿易的需要,對重要的易制毒化學品增列子目。例如,為「去甲麻黃鹼及其鹽」單列子目2939.44。
(六)因應貿易界和《協調制度》應用方提出簡化《協調制度》的要求,對國際貿易總量較低的商品品目(年貿易總額低於1億美元)和子目(年貿易總額低於5000萬美元)予以合並或刪除。
(七)因應《協調制度》規范統一的需要,為了減少混淆、正確理解應用《協調制度》,通過類注及章注或子目的重新修訂對某些
品目的產品范圍進一步明確。如子目4706.93的條文「半化學漿」修改為「用機械與化學聯合制漿法製得的漿」;為英法文不一致的原因修訂第21章「水
果」的表述(對中文無影響)。新增第42章注釋,以明確「皮革」的定義,並修訂子目4202.11、4202.21、4202.31、4202.91條
文。
《協調制度》改版對進出口企業的影響及相關建議
此次《協調制度》修訂涉及商品范圍較廣,相應的我國《進出口
稅則》的調整也會較多,商品稅號會發生刪除、增列、合並等,部分稅號的商品范圍也會發生改變,影響是肯定會存在的。例如,僅農產品中的魚類調整,涉及8個
品目的調整,而我國2010年這幾個品目的進出口貿易量達1126,491萬美元(進口245803萬美元,出口880688萬美元);涉及十幾個稅號的
嬰兒尿布、尿布襯里等衛生用品的調整,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量達86,739萬美元(進口16,220萬美元,出口70,519萬美元)。
由於較多商品的稅號發生了變化,除涉及到企業實際的進出口利益外,海關及企業同時也需要一段適應期,可能會影響到通關的速度。為了盡快適應這次《協
調制度》修訂,建議企業以及報關行業等提前關注和了解2012年版《協調制度》的修改情況,參加海關舉辦的相關培訓,尤其對於自身進出口商品的歸類變化情
況要事先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以縮短適應期。
當然,為減少《協調制度》調整帶來的影響,目前我國確定的轉換原則是稅號的改變與2012年版《協調制度》保持同步,但對於2012年即將實施的關
稅稅率、進出口監管證件以及與相關國家簽訂的協定稅率與特惠稅率,仍會根據我國的承諾認真地履行,不因這次修訂而作大的調整,保持進出口貿易政策的穩定
性。
由於此次《協調制度》的修訂是全球范圍的改動,出口企業在了解《協調制度》修改的內容的基礎上,應著重了解相關出口目的國家在轉換過程中,商品稅號
及稅號所包含的商品范圍是否發生變化,同時也應關注到稅號所承載的相關稅率、監管條件等是否有發生變化;尤其對於有協定稅率的商品,更應了解相關國家在稅
則轉換過程中是否履行了原來的承諾,出口企業的自身利益是否得到保留等,如有變化應提前做好准備並及時向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反映。對於一些國家或地區,由於
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屆時可能不會在2012年年初就及時實施新版《協調制度》,而仍在使用2007年版《協調制度》或更早的2002年版《協調制度》,對
於出口到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商品,企業應特別注意,會存在商品分類上的差異。
海關為推動2012年版《協調制度》實施的相關舉措
我國作為《協調制度公約》締約國,及時准確地翻譯並執行WCO對《協調制度》的修訂內容是我國履行《協調制度公約》的需要,也是保證我國經濟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
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的授權,為了保證2012年版《協調制度》實施前的翻譯、轉換等各項准備工作順利開展,從2009年8月起海關總署關稅征
管司組織政策法規司、綜合統計司以及全國海關的歸類專家組成課題組,全面開展2012年版《協調制度》翻譯及我國《進出口稅則》轉換工作。經過二年多的時
間,課題組工作完成了2012年版《協調制度》目錄的翻譯及我國《進出口稅則》的轉換工作,目前正緊鑼密鼓的開展海關內部、相關部委及行業協會的培訓宣傳
工作。確保2012年1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2012年版《協調制度》。
為了保證2012版《協調制度》在我國的良好應用和以此為基礎的我國2012年《進出口稅則》順利有效實,海關總署已出版發行了2012年版《協調
制度》目錄修訂培訓系列教材並組織轉換歸類專家錄制了培訓講座,培訓內容重點介紹2007年版與2012年版《協調制度》轉換內容,其中包括轉換的結果、
商品轉移的情況、轉換的相關背景及新增商品相關知識介紹等。各企業可聯系當地報關協會,咨詢培訓教材和培訓講座的征訂。
為了便於企業了解改版的情況,海關總署在互聯網站上開辟相關介紹、咨詢專欄。企業可在該平台上,咨詢了解相關商品的變化,也可咨詢所在海關的歸類職能部門或北京歸類辦、上海、天津、大連、廣州歸類分中心了解相關情況。
以上信息來源:海關官網
http://www.customs.gov.cn/tabid/45892/Default.aspx
⑺ 什麼是商品編碼協調制度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簡稱「協調制度」,又稱「HS」(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的簡稱)。是指在原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和國際貿易標准分類目錄的基礎上,協調國際上多種商品分類目錄而制定的一部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目錄。在現實工作中,為了適用於海關監管、海關征稅及海關統計,需要按照進出口商品的性質、用途、功能或加工程度等將商品准確地歸入《協調制度》中與之對應的類別和編號。
商品編碼是科學、系統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適用於國際貿易有關的多方面的需要,如海關、統計、貿易、運輸、生產等,是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的一種「標准語言「。
HS的總體結構有三部分:一是歸類總規則,共六條,規定了分類原則和方法,以保證對HS使用和解釋的一致性,使某一具體商品能夠始終歸入一個惟一編碼:二是類(Section)、章(Chapter)、目(Heading)、和子目(Sub-Heading)注釋,嚴格界定了相應的商品范圍,闡述專用術語的定義或區分某些商品的技術標准及界限;三是按順序編排的目與子目編碼及條文,採用六位編碼,將所有商品分為21類、97章,章下再分為目和子目。編碼前兩位數代表「章」,前四位數代表「目」,五、六數代表「子目」。
HS中的「類」基本上按社會生產部類分類,將屬於同一生產部類的產品歸在同一類中,我們所銷售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第十六類、第十八類,有一些備品備件等也會涉及到其他類別。
HS中的「章」的分類有兩種情況,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屬性分類,相同原材料的產品一般歸入同一章,在章內按產品加工程度從原料到成品順序排列。二是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類。HS各章都有一個「其它」子目,使任何國際貿易商品都能在這個分類體系找到適當位置。
我國子目。我國現行稅則採用八位編碼,前六位等效採用HS編碼,第七、八位為我國根據中國進出口商品的實際情況,在HS基礎上延伸的兩位編碼,也稱增列稅目。
稅則歸類,就是按照稅則規定,將每項具體進出口商品按其特性在稅則中找出其最適合的某一個稅號,以便確定其適和的稅率,計算關稅稅負。稅則歸類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
a、了解需要歸類的具體進出口商的構成、材料屬性、成分組成、特性、用途和功能。
b、查找有關商品在稅則中擬歸的類、章及稅號。對於原材料性質的貨品,應首先考慮按其屬性歸類;對於製成品,應首先考慮按其用途歸類。
c、將考慮採用的有關類、章及稅號進行比較,篩選出最為合適的稅號。在比較、篩選時,首先看類、章注釋有無具體描述歸類對象或其類似品,已具體描述的,按類、章的規定辦理;其次是查閱《HS注釋》,確切地了解有關類、章及稅號范圍。
d、通過以上方法也難以確定的稅則歸類商品,可運用歸類總規則的有關條款來確定其稅號。
[編輯]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的產生
在國際貿易中,各主權國家對進出本國的商品徵收稅金,需要對商品進行分類,政府為了解進出口貿易情況,也需要藉助於商品目錄進行統計,因此,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開發了對進出口商品的分類和編碼工作。最早的商品目錄極為簡單,僅是將商品名稱按筆劃多少或字母順序列成表。由於各國的商品目錄在商品名稱、目錄結構和分類方法等方面存在種種差別,給貿易商造成很大不便。同時,由於由此產生的統計資料的可比性很差,也為對貿易活動和必須有系統、科學的分類,必須有國際通用性,才能適應國際貿易的發展。為此,從本世紀初期,國際上就開始探索如何制定一個國際統一的商品分類目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制定了兩套國際通用的分類編碼標准。
1948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制定了《國際貿易標准分類》(簡稱SITC)。歐洲經濟委員會(歐洲海關同盟)於1950年12月15日在布魯塞爾簽訂了《海關稅則商品分類目錄公約》,1972年修訂後改名為《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簡稱CCCN)。SITC和CCCN的產生,對簡化國際貿易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兩套編碼同時存在,仍不能避免商品在國際貿易往來中因分類方法不同而需重新對應分類、命名和編碼。這些都阻礙了信息的傳遞,妨礙了貿易效率,增加了貿易成本,不同體系的貿易統計資料難以進行比較分析;同時也給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來處理外貿單證及信息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從1973年5月開始,海關合作理事會成立了協調制度臨時委員會,以CCCN和SITC為基礎,以滿足海關進出口管理、關稅徵收和對外貿易統計以及生產、運輸、貿易等方面的需要為目的,著手編制一套國際通用的協調統一商品分類目錄。約6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了新目錄的編制工作。
經過13年努力,終於在1983年6月海關合作理事會第61屆會議上通過了《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國際公約》及其附件《協調制度》,以HS編碼「協調」涵蓋了CCCN和SITC兩大分類編碼體系,於1988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樣,世界各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所採用的商品分類和編碼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得到了統一。
[編輯]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的結構
HS是一部科學、系統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HS的總體結構包括三大部分:歸類規則;類、章及子目注釋;按順序編排的目與子目編碼及條文。這三部分是HS的法律性條文,具有嚴格的法律效力和嚴密的邏輯性。
1.為了保證國際上對HS使用和解釋的一致性,使得某一特定商品能夠始終如一地歸入一個唯一編碼,HS首先列明6條歸類總規則,規定了使用HS對商品進行分類時必須遵守的分類原則和方法。
2.HS的許多類和章在開頭均列有注釋(類注、章注或子目注釋),嚴格界定了歸入該類或該章中的商品范圍,闡述HS中專用術語的定義或區分某些商品的技術標准及界限。
3.HS採用六位數編碼,把全部國際貿易商品分為21類,97章(其中第77章為保留章)。章下再分為目和子目。商品編碼的前兩位數代表 「章」,前四位數代表「目」。五、六位數代表「子目」。1996年版HS有5113個六位數子目。HS中,「類」基本上是按經濟部門劃分的,如食品、飲料和煙酒在第四類,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產品在第六,紡織原料及製品在第十一類,機電設備在第十六類。運輸設備在第十七類,武器、彈葯在第十九類等。
HS「章」分類基本採取兩種辦法。
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屬性分類,相同原料的產品一般歸入同一章。章內按產品的加工程度從原料到成品順序排列。如52章棉花,按原棉——已梳棉——棉紗——棉布順序排列。
二是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類。製造業的許多產品很難按其原料分類,尤其是可用多種材料製作的產品或由混合材料製成的產品(如第64章鞋、第65 章帽、第95章玩具等)及機電儀產品等,HS按其功能或用途分為不同的章,而不考慮其使用何種原料,章內再按原料或加工程序排列出目或子目。HS的各章均列有一個起「兜底」作用,名為「其他」的子目,使任何進出口商品都能在這個分類體系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
[編輯]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的特點
由於HS是一個以國際公約進行約束管理和統一執行的國際商品分類目錄,其宗旨是便利國際貿易,便利統計資料,特別是國際貿易統計資料的收集、對比與分析,減少國際貿易往來中因分類制度不同,重新命名、分類及編碼而引起的費用,便利數據的傳輸和貿易單證的統一。因此,同國際上以往主要的商品分類目錄相比,HS有以下突出特點:
1.《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是一部多功能、多用途的商品分類目錄
HS是國際上多個商品分類目錄協調的產物,是各國專家長期努力的結晶。正如HS公約所闡明,HS的編制充分考慮了與貿易有關各方面的需要,是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的一種「標准語言」。
2.《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是世界上最廣泛採用的商品分類目錄
世界上已有150多個國家使用HS,全球貿易總量90%以上的貨物都是以HS分類的。
3.作為一個國際上政府間公約的附件,國際上有專門的機構、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HS委員會決定,每四年對HS作一次全面審議和修訂。目前世界通用的1996年版本,HS委員會已著手開展對2000年版HS的修訂工作。
[編輯]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的主要優點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是國際上多個商品分類目錄協調的產物,是各國專家長期努力的結晶。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協調,適合於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各個方面需要,成為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的一種「標准語言」。它是一部完整、系統、通用、准確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體系。所謂「完整」是由於它將目前世界上國際貿易主要品種都分類列出,同時,為了適應各國征稅、統計等商品目錄全向型的要求和將來技術發展的需要,它還在各類、章列有起「兜底」作用的 「其他」項目,使任何進出口商品,即使是目前無法預計的新產品,都能在這個體系中找到自己適當的位置。
「系統」則是因為它的分類原則既遵循了一定的科學原理和規則,將商品按人們所了解的生產部類、自然屬性和用途來分類排列;又照顧了商業習慣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把一些進出口量較大而又難以分類的商品,如燈具、活動房屋等專門項目,因而容易理解、易於歸類和方便查找,即使是門外漢也不難將其掌握。講到「通用」,一方面指它在國際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已為上百個國家使用,這些國家的海關稅則及外貿統計商品目錄的項目可以相互對應轉換,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它既適於作海關稅則目錄,又適於作對外貿易統計目錄,還可供國際運輸、生產部門作為商品目錄使用,其通用性超過以往任何一個商品分類目錄。至於「准確」,則是指它的各個項目范圍清楚明了,絕不交叉重復。由於它的項目除了靠目錄條文本身說明外,還有歸類總規則、章注、類注和一系列的輔助刊物加以說明限定,使得其項目范圍准確無誤。
除了《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本身的優點外,它作為一個國際上政府間公約的附件,國際上有專門的機構、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技術上的問題還可利用世界上各國專家的力量幫助解決,各國也可通過制定或修訂《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爭取本國的經濟利益,施加本國的影響,這些都不是一個國家的力量所能辦到的,也是國際上採用的其他商品分類目錄所難以比擬的。
當然,由於《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制定時發達國家參與程度較發展中國家深入,反映的商品以歐美等國家的為多。又由於其是國際上互相協調的產物,有些商品的分類顯得不那麼科學、合理。但我們可以因勢利導,通過增加本國子目等辦法來使《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中國化,為我國經濟利益服務。
[編輯]
HS編碼和海關商品編碼的區別
嚴格地說,兩者有聯系,但不是完全等同。(1)制定的主體不同。HS由世界海關組織制定;海關編碼則由各國海關制定。(2)位數不同。HS只有6位;海關編碼則各異,我國是10位。(3)使用范圍不同。HS只是指導、協調性的,所以叫HARMONIZATION SYSTEM;而海關編碼是海關管理實際進出口操作用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各國海關又是以HS為基礎,並依照WCO的相關原則確定各自的海關編碼。所以,在一定范圍內,尤其在絕大多數操作中,都是把兩者等同稱呼。
HS編碼是海關合作理事會(現改為世界海關組織)編制的,1993年1月1日我國海關正式採用HS編制中國的海關商品編碼。我國海關採用的HS分類目錄,前六位數是HS國際標准編碼,第七、第八兩位是根據我國關稅、統計和貿易管理的需要加列的本國子目。在8位數分類編碼的基礎上,我國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對部分稅號又進一步分出了第九、第十位數編碼。
[編輯]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在我國的應用
1992年6月23日,我國海關根據外交部授權,代表中國政府正式簽字成為HS公約的締約方。多年來,我國海關積極參與服務分類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在國際場合爭取我國的經濟利益,施加我國的影響。
我國海關自1983年開始研究HS,並參與了對HS的制訂工作。1987年將HS譯成了中文,並著手對原海關稅則目錄和海關統計商品目錄向HS的轉換工作。轉換過程中廣泛徵求了貿易管理部門和產業部門的意見。
1992年1月1日我國海關正式採用HS,並於1996年1月1日按時實施了1996年版HS編碼。我國海關採用的HS分類目錄,前6位數是 HS國際標准編碼,第7、8兩位是根據我國關稅、統計和貿易管理的需要加列的本國子目。為滿足中央及國務院各主管部門對海關監管工作的要求,提高海關監管的計算機管理水平,在8位數分類編碼的基礎上,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對部分稅號又進一步分出了第9、10位數編碼的HS編碼制度。
在研究設置本國子目時,充分考慮了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關稅政策和有關貿易管理措施的需要,具體說來,我國加列的子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為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關稅政策,為保護和促進民族工業順利發展,需制訂不同的稅率的商品加列子目,如臨時稅率商品;
2.對國家控制或限制進出口的商品加列子目,包括許可證、配額管理商品和特定產品;
3.為適應國家宏觀調控、維護外貿出口秩序、加強進出口管理的需要,對有關主管部門重點監測的商品加列子目,包括進出口商會為維護出口秩序或組織反傾銷應訴要求單獨列目的商品(如電視機分規格,電風扇、自行車分品種等);
4.出口應稅商品;
5.在我國進口或出口所佔比重較大、需分項進行統計的商品,包括我傳統大宗出口商品(罐頭、中葯材及中成葯、編結材料製品等);
6.國際貿易中發展較快,且我國有出口潛力的一些新技術產品。
近年來,外經貿部與海關總署合作,將許可證商品納入HS目錄管理,實現了聯網傳輸海關統計數據,正在試行配額許可證聯網核銷管理;海關總署與國際機電管理部門和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合作制定了機電產品商品目錄,並根據商會對有關機電產品加強管理的要求加列了本國子目;與國家稅務總局合作以HS編碼為基礎加強對出口退稅商品的核銷管理;與外匯管理部門合作加強了對出口結匯、進口付匯管理等。HS編碼正在我國外經貿工作中發揮特別積極的作用。HS編碼對進出口管理的重要性還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推動我國進出口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減少執法隨意性。如對許可證商品採用以HS為基礎的目錄管理。使許可證商品的范圍清楚明了,有嚴格的界定,並為海關與外經貿部門聯網核銷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實現海關管理與各進出口主管部門的協調一致、嚴密各管理環節之銜接,避免因部門間商品分類目錄不同、對有關商品范圍的解釋有別或相互脫節而造成管理漏洞。
三、有助於提高我國進出口管理的透明度,加強我貿易談判地位。
四、有助於進出口企業進行市場調研,研究進出口戰略。企業和管理機關了解有關商品在其他國家的關稅及非關稅貿易管理措施(適用的稅率及配額等),分析其市場需求、行情,比較優勢分析等,都離不開HS編碼和統計數據。
目前,我國有十九個部委辦局對不同種類的進出口商品提出了監管要求,這些要求大都需要海關在進出口環節進行實際監控,在制定了國家標准後,各部門將按照國家標准提出征稅、監管、統計的需求,海關將能更准確及時地滿足國家管理機關的監管要求,並盡快對各種監管要求實行計算機管理,以切實加強對進出口商品的管理,在維護貿易秩序的同時,加快通關速度,促進貿易效率的提高,促進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編輯]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歸類總規則介紹
歸類總規則是為保證每一個商品,甚至是層出不窮的新商品都能始終歸入同一個品目或子目,避免商品歸類的爭議而制定的商品歸類應遵循的原則。歸類總規則位於《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的部首,共有六條構成,它們是指導並保證商品歸類統一的法律依據。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歸類總規則的使用順序為規則一優先於規則二,規則二優先於規則三,必須順序使用。下面,逐一介紹這六條歸類總規則:
規則一
類、章及分章的標題,僅為查找方便而設。具有法律效力的歸類,應按品目條文和有關類注或章注確定,如品目、類注或章注無其他規定,按以下規則確定。
規則解釋:第一段「類、章及分章的標題,僅為查找方便而設」。
要將數以萬計的商品歸入編碼表中的幾千個子目之內並非易事,為便於查找編碼,《協調制度》將一類或一章商品加以概括並冠以標題。由於現實中的商品種類繁多,通常情況下一類或一章標題很難准確地對本類、章商品加以概括,所以類、章及分章的標題僅為查找方便而設,不具有法律效力。換句話說,類章中的商品並不是全部都符合標題中的描述。例如:第十五類的標題為「賤金屬及其製品」,但許多賤金屬製品並不歸入該類,如銅鈕扣歸入第96章「雜項製品」;賤金屬制的機械設備歸入第84章「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件」;如第22章的標題為「飲料、酒及醋」,但是通常被我們認為是飲料的瓶裝蒸餾飲用水卻不歸入該章,而應歸入第28章「無機化學品」,類似的例子還很多。
第二段「具有法律效力的歸類,應按品目條文和有關類注或章注確定」。
這里有兩層含義。第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商品歸類,是按品目名稱和有關類注或章注確定商品編碼;第二,許多商品可直接按目錄規定進行歸類。
這里介紹一下類注、章注(簡稱「注釋」)的作用。注釋的作用在於限定品目、類、章商品的准確范圍,常用的方法有:
1、以定義形式來界定類、章或品目的商品范圍及對某些商品的定義作出解釋。如第72章章注一(五)將不銹鋼定義為:按重量計含碳量在1.2%及以下,含鉻量在10.5%及以上的合金鋼,不論是否含有其他元素。而中國大網路全書「機械工程」手冊中規定:不銹鋼含鉻量不小於12%。顯然兩者規定不相同,但作為《協調制度》歸類的法律依據是前者。
2、列舉典型例子的方法。例如第12章章注一列舉了歸入品目1207的主要包括油料作物的果實;再如25章章注四列舉了歸入品目2530的主要商品。
3、用詳列具體商品名稱來定義品目的商品范圍。如第30章章注四定義了編碼3006的商品范圍由十一方面的商品組成(詳見編碼第30章章注四)。
4、用排它條款列舉若干不能歸入某一類、章或編碼的商品。如第1章注釋:本章包括所有活動物,但下列各項除外……這樣的例子在類注、章注中還有很多。
某些注釋綜合運用上述幾種注釋方法。例如,有的注釋既作了定義,又列舉了一系列商品包括在內,或列出除外的商品。這樣能使含義更加明確。例如,第40章章注四,關於「合成橡膠」的定義。
第三段「如品目、類注或章注無其他規定」,旨在明確品目條文及與其相關的類、章注釋是最重要的。換言之,它們是在確定歸類時應首先考慮的規定。例如,第31章的注釋規定該章某些編碼僅包括某些貨品,因此,這些編碼就不能夠根據規則二(二)擴大為包括該章注釋規定不包括的商品。這里需注意的是,不能因為品目條文不明確,不論類注、章注有無規定,就按規則二歸類,而必須是在品目條文、類注、章注都無其它規定的條件下才能按規則二歸類。
規則二
(一)品目所列貨品,應包括該項貨品的不完整品或未製成品,只要在進口或出口時該項不完整品或未製成品具有完整品或製成品的基本特徵;還應包括該項貨品的完整品或製成品(或按本款可作為完整品或製成品歸類的貨品)在進口或出口時的未組裝件或拆散件。
(二)品目中所列材料或物質,應視為包括該種材料或物質與其他材料或物質混合或組合的物品。品目所列某種材料或物質構成的貨品,應視為包括全部或部分由該種材料或物質構成的貨品。由一種以上材料或物質構成的貨品,應按規則三歸類。
規則解釋:規則二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實際上是擴大編碼的商品范圍,這里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品目所列商品包括其不完整品或未製成品,只要其具有完整品或製成品的基本特徵,就應包括在內。例如缺一個輪子的汽車,因其缺少的部件並不能影響產品本身的特徵,故應按完整品歸類。第二層意思是還應視為包括該項貨品的完整品或製成品在進口或出口時的未組裝件或拆散件。例如完整的一輛汽車和缺少的某些零部件的汽車,在歸類時都按整汽車歸。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編碼品目有限,不可能將各種情況的商品一一列出。
下面解釋一下不完整品、未製成品的概念:
1、不完整品:是指某個商品還不完整,缺少某些零部件,但卻具有完整品的基本特徵。例如缺少一個輪胎或倒車鏡等零部件的汽車,仍應按完整的汽車歸類,並不因為缺少了一個輪胎而不叫做汽車;缺少鍵盤的攜帶型電腦仍應按完整的攜帶型電腦歸類等。如沒有這項規則,則需將每缺一個零部件的商品單列一個子目,一是難以列全,二是很煩瑣且浪費目錄資源。
2、未製成品:指已具備了成品的形狀特徵,但還不能直接使用,需經進一步加工才能使用的商品。例如已具有鑰匙形狀的銅制鑰匙坯片。
3、因運輸、包裝、加工貿易等原因,進口時未組裝件或拆散的貨品。例如機電產品的成套散件,此類成套散件只需簡單組裝即可成為完整成品。
規則二第一部分的意思歸納起來有兩點:第一擴大編碼上列名商品的范圍,即不僅包括該商品的完整品或製成品,而且還包括它的非完整品、非製成品及整機的拆散件;第二,該規則的使用,是有條件的,即未完整品或未製成品一定要具有完整品(整機)的基本特徵,拆散件必須是完整品的成套散件。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規則二的第一部分不適用於第一至第六類的商品(第三十八章及以前的各章)。
規則二第二部分,有兩層意思。第一品目中所列某種材料包括了該種材料的混合物或組合物,也是對品目商品范圍的擴大;第二其適用條件是加進去的東西或組合起來的東西不能失去原商品的特徵。即混合或組合後的商品不存在看起來可歸入兩個及以上品目的問題。例如加糖的牛奶,還應按牛奶歸類,添加了糖的牛奶並未改變牛奶的特性。所以決不會產生是按糖歸類還是按牛奶歸類的疑問。而添加了花椒粉的鹽則改變了鹽的特性,使之屬性從鹽改變為調味品。
規則三
當貨品按規則二(二)或由於其他原因看起來可歸入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目時,應按以下規則歸類:
(一)列名比較具體的品目,優先於列名一般的品目。但是,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目都僅述及混合或組合貨品所含的某部分材料或物質,或零售的成套貨品中的某些貨品,即使其中某個品目對該貨品描述得更為全面、詳細,這些貨品在有關品目的列名應視為同樣具體。
(二)混合物、不同材料構成或不同部件組成的組合物以及零售的成套貨品,如果不能按規則三(一)歸類時,在本款可適用的條件下,應按構成貨品基本特徵的材料或部件歸類。
(三)貨品不能按規則三(一)或(二)歸類時,應按號列順序歸入其可歸入的最末一個品目。
規則解釋:第一部分,「不論是按規則二(二)或其他任何原因歸類,貨品看起來可歸入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目時,應按以下規則歸類」,這是規則三運用的前提。規則三有三條,可概括為:1、具體列名;2、基本特徵;3、從後歸類。
這三條規定應按照其在本規則的先後次序加以運用。據此,只有在不能按照規則三(一)歸類時,才能運用規則三(二);不能按照規則三(一)和三(二)歸類時,才能運用規則三(三)。規則三(一)講的是當一個商品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目時,哪個品目相對於商品表述更為具體,就歸入哪個品目。但是,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目都僅述及混合或組合貨品所含的某部分材料或物質,或零售的成套貨品中的某些貨品,即使其中每個稅目對該貨品描述得更為全面、詳細,這些貨品在有關品目的列名應視為同樣具體。要想制定幾條規定來確定哪個列名更具體是困難的,但作為一般原則可作如下理解:
1、商品的具體名稱與商品的類別名稱相比,商品的具體名稱較為具體。比如,緊身胸衣是一種女內衣,有兩個編碼可歸的,一個是6208女內衣、一個是6212婦女緊身胸衣,前一個是類名稱,後一個是具體商品名稱,故應歸入62123000。如兩個稅號屬同一類商品,可根據它的功能(用途)進行深度比較,哪個功能(用途)更為接近,就應視為更具體。
2、如果一個品目所列名稱更為明確地包括某一貨品,則該品目要比所列名稱不完全包括該貨品的其他品目更為具體。
⑻ 中國海關歸類書 電子版
基本找不到電子版的
商品歸類決定是指什麼,與預歸類決定、歸類行政裁定有什麼區別?
商品歸類決定是《規定》增加的新內容。由於以往海關的商品歸類依據除公開的《稅則》、《稅則注釋》、《本國子目注釋》外,其他大多為以《歸類問答書》等內部文件,公開性較弱,法律效力存在瑕疵。《規定》明確將對外公開的商品歸類決定作為商品歸類的法律依據之一,並對商品歸類決定的效力、程序等作了相應規定。
根據《規定》,海關總署可以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對進出口貨物作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商品歸類決定。
商品歸類決定程序的啟動。商品歸類決定是由海關主動作出並公布的,來源於海關總署及其授權機構在處理海關內部疑難問題或監控過程中發現的需要公開統一規范的商品歸類問題,或是海關總署轉發的中國海關協調制度商品歸類技術委員會作出的商品歸類意見和世界海關組織協調制度委員會作出的商品歸類決定,以及其他海關總署認為需要作出商品歸類決定的情形。
商品歸類決定的作出。根據《規定》,商品歸類決定由海關總署或其授權部門製作,並由海關總署統一對外公布。
商品歸類決定的效力。商品歸類決定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生效。進出口相同貨物,應當適用相同的商品歸類決定,歸類決定具有普遍約束力,屬於法律的補充。
作出商品歸類決定所依據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其他相關規定發生變化的,商品歸類決定同時失效,並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歸類決定存在錯誤的,由海關總署予以撤銷,並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被撤銷的商品歸類決定自撤銷之日起失效。
⑼ 什麼是商品歸類(名詞解釋)
商品歸類決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商品歸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歸類管理規定》)增加的新內容。由於以往海關的商品歸類依據除公開的《稅則》、《稅則注釋》、《本國子目注釋》外,其他大多為以《歸類問答書》等內部文件,公開性較弱,法律效力存在瑕疵。《歸類管理規定》明確將對外公開的商品歸類決定作為商品歸類的法律依據之一,並對商品歸類決定的效力、程序等作了相應規定。
根據《歸類管理規定》,海關總署可以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對進出口貨物作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商品歸類決定。
(1)商品歸類決定程序的啟動。商品歸類決定是由海關主動作出並公布的,來源於海關總署及其授權機構在處理海關內部疑難問題或監控過程中發現的需要公開統一規范的商品歸類問題,或是海關總署轉發的中國海關協調制度商品歸類技術委員會作出的商品歸類意見和世界海關組織協調制度委員會作出的商品歸類決定,以及其他海關總署認為需要作出商品歸類決定的情形。
(2)商品歸類決定的作出。根據《歸類管理規定》,商品歸類決定由海關總署或其授權部門製作,並由海關總署統一對外公布。
(3)商品歸類決定的效力。商品歸類決定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生效。進出口相同貨物,應當適用相同的商品歸類決定,歸類決定具有普遍約束力,屬於法律的補充。
(4)作出商品歸類決定所依據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其他相關規定發生變化的,商品歸類決定同時失效,並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歸類決定存在錯誤的,由海關總署予以撤銷,並由海關總署對外公布。被撤銷的商品歸類決定自撤銷之日起失效。
⑽ 什麼是本國子目注釋,有什麼用
國際通行的HS編碼由2位碼、4位碼及6位碼組成,本國子目注釋對我國增列的子目范圍予以回明確,是商品歸答類的法律依據之一。查詢本國子目注釋可以更加精確的界定商品的hs編碼。你可以登陸全潤通網站查詢,界面非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