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在幼兒園傷害的法律責任
A. 有關幼兒教師的法律法規
為進一步加強幼兒園依法治園教育工作,切實提高全體教職工的法律意識版、增強自我保護和保護幼兒權的能力,5月7日下午,當代之星幼兒園對全體教師進行了題為「幼師法律法規及師德」的培訓
培訓一共分為三部分:
一、解讀《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關幼兒教師的法律法規條例、了解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與相關法律責任及幼兒教師應當履行的義務;
二、師德的培養;
三、日常工作中如何培養基礎法律素養。
培訓中,易園長運用了一些一線教師較為容易遇見的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對幼兒園勞動合同的爭議、幼兒園人身傷害的處理與預防、與家長溝通的技巧等幾個方面內容進行重點闡述。
通過這樣結合實際的案例培訓,讓我園的每一位老師在輕松的氛圍中熟悉了法律法規,增強了自律意識。同時也學習了一些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和技巧。相信我們的老師在以後日常工作、生活中,如遇到類似情況,必定能採取積極有效的解決途徑,既能保護自己,規避風險,也能保障孩子們的安全。
B. 關於未成年人侵權責任的承擔
不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的。
1.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2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第38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39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40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法律分析
2.1 第32條是一般規定,規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責任的承擔的基本原則是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這樣就可以確定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本身不承擔侵權責任。
2.2 第38條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行為的特別規定,對於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採取的是推定過錯責任,即推定學校有過錯,這樣就使舉證責任轉到了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上,舉證責任倒置,因為一般情況下是過錯責任原則。
2.3 第39條是對限制行為能力人侵權行為的特別規定,這裡面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也就是說如果要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承擔責任,必須證明其有過錯,舉證責任在受害人或者要求學校承擔連帶責任的監護人。
2.4 第40條是對於受外來人員侵害的規定,與上面兩個案子無關,只是也是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所以也放上去,你隨便看看。
3.案例分析和結論
3.1 第一個題目:很明顯主要承擔責任的是某乙的監護人,同時幼兒園老師外出打電話,未盡到職責,有過失,因此要適當承擔責任。因此四個答案都是不對的。
3.2 第二個題目:應該說都是不對的,答案應該是某甲的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某甲自己有財產的,由其財產承擔,並不表示就是甲承擔侵權責任),學校有過錯的,應適當承擔賠償責任。不過從這個案子來看,這是摔傷的,而且非上課時間,因此很難證明學校有過錯的,因此結果很有可能是某甲的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原則上說,四個答案都不正確。
要注意的是,兩道題是不可以得出一般的結論的,但是其法律依據可以得出結論就是侵權責任適用的歸責原則問題上: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侵權責任的承擔,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歸責原則是過錯推定原則;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責任的承擔,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歸責原則的不同反映的是立法態度的不同,體現在實踐中就是舉證責任的不同。
你題目中得出的結論是上述歸責原則的一種簡單表述,但是不規范,因此是不正確的。
可以改變一下: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侵權行為,學校等教育機構應承擔適當的侵權責任,但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侵權行為,學校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適當承擔侵權責任。
C. 在幼兒園幼兒手臂脫臼怎麼界定老師的責任事故和意外事故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 學校不得聘用曾經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或者其他不適合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的人擔任工作人員。
3、《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應當建立安全制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採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學校、幼兒園、托兒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設施、場所中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4、幼兒園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以委託管理為基礎的民事法律關系。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基於對學校的特殊依賴把學生託付給學校,學校作為家長的代理人,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從而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事實上的委託管理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學校對學生負有進行安全教育、通過約束指導進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長的職責,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為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
D. 《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兒童在校監管有哪些規定
《幼兒園管理條例》第十三條幼兒園應當貫徹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創設與幼兒的教育和發展相適應的和諧環境,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
幼兒園應當保障幼兒的身體健康,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衛生習慣;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行為。
第十四條幼兒園的招生、編班應當符合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
第十五條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為主的幼兒園,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語言。
第十六條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
幼兒園可以根據本園的實際,安排和選擇教育內容與方法,但不得進行違背幼兒教育規律,有損於幼兒身心健康的活動。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E. 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幼兒園意外受傷怎麼辦小朋在一起玩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F. 未成年人保護法
某市一家娛樂公司與該市體育場的後勤服務公司聯合,利用體育場的大門口空地設置大型充氣玩具,開展經營性的娛樂活動。由於體育場的地理位置偏僻,為吸引更多的遊客,娛樂公司請電視台為他們做宣傳廣告。因為拍攝中需要一些幼兒配合,經一位家長介紹,娛樂公司老闆與體育場後勤服務公司的人員就一同來到某幼兒園,請該園承擔此項任務。園長明確提出,必須在保證幼兒安全的情況下才可幫忙。對方承諾安全由他們負責。
一天下午,體育場派車將該園大班、中班幼兒共七十多人接到游樂場。場內設有九件大型玩具,每件由一位工作人員維護安全。園長仔細看過後,提出有幾件玩具只有一人看護是不夠的,但娛樂公司的老闆說沒有問題。園長只得讓隨同前來的幾位老師也參加孩子的保護工作。在拍攝從高處的充氣房間跳向下面的一匹充氣馬時,一位女孩跳到馬背上彈了下來,正砸在周圍一名男孩身上。男孩的胳膊疼得抬不起來。園長馬上和游樂場的雙方領導把男孩送到了醫院。診斷結果是,男孩骨折。游樂場承擔了醫葯費和車費。後來,當家長提出承擔後遺症的責任時,游樂場要求幼兒園也承擔一定的費用,幼兒園拒絕了。
說法
這是一起園外活動中發生的事故。分析這一事故的責任,應當以我國的《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從2002年9月1日起實施的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
幼兒園作為實施保育教育的機構,有時會組織幼兒到社會上參加一些活動。在園外活動中,無論是幼兒園方面還是社會活動的組織者或場地的管理者,都要嚴格遵守有關幼兒園和未成年人的安全衛生方面的法律要求,防止發生事故。
首先,從幼兒園方面來講,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學校和幼兒園安排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參加集會、文化娛樂、社會實踐等集體活動,應當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生人身安全事故。」可見,即使在組織幼兒參加園外活動期間,幼兒園也擔負著一定的保護幼兒安全的義務。這種義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幼兒園在選擇參加什麼樣的園外活動時,必須考慮活動是否符合幼兒安全和衛生的要求,不能參加可能危及幼兒人身安全的活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第六項規定,如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人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造成的幼兒傷害事故,幼兒園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本案例中,幼兒園組織幼兒在公開開放的游樂場地活動,應當說並無不妥。
(二)幼兒園在組織活動前和活動中,應當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五條規定,教育機構應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雖然幼兒年齡較小,但《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十六條第二款也規定了「應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在本案例中,幼兒園是否做了這方面的工作不得而知。
(三)幼兒園組織園外活動時,幼兒園的教職員也應當履行相應的安全保護職責。《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五條規定,幼兒園應當針對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的不同,採用相應的預防措施。第九條第四項規定,組織未成年人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在可預見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造成傷害事故的,幼兒園應當承擔相應責任。在本案例中,幼兒園園長在發現活動的安全保護人員不足時,安排本園隨行教師參與幼兒保護工作,應當認為是履行了職責。
(四)如果園外活動中發生了事故,不論是否為幼兒園方面的過錯所致,幼兒園的教職員都應當積極救助,這也是保教職責的要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幼兒受到傷害,幼兒園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幼兒園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本案例中幼兒園工作人員發現孩子的傷情後,及時與其他相關人員將其送往醫院救治,也表明幼兒園盡到了職責。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犯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見,該活動是否有幼兒園參與組織並不是承擔責任的依據,關鍵要考慮幼兒園在事故中是否有過錯,即主要是考察幼兒園及其工作人員是否履行了相應職責。如未能履行職責,則應承擔相應責任。反之,則無責任。從本案例的基本情況看,筆者認為幼兒園在這起事故中並無過錯,因此,不應當承擔責任。幼兒園的主張是合理合法的。當然,如果幼兒園能夠在事先做一些考察,消除隱患,就可能杜絕事故的發生。
其次,從活動的組織者或活動場地的管理者來說,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兒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樂設施,不得有害於兒童的安全和健康。本案例中游樂場的管理者在游樂設施的安全性能及安全保障方面都有欠缺,從而導致了事故的發生,理應承擔全部責任。
總之,幼兒園組織幼兒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是必要的。但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建立規章制度,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同時也要求社會其他組織和個人擔負起保護幼兒安全的責任,以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促進未成年人身心的和諧健康發展。
G. 未成年人在學校發生的傷害事故,一切由學校承擔責任,對嗎
這話肯定不對,未成年人在學校發生的傷害事故,具體情形很多。學校盡到內了教育管容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具體看: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H. 幼兒園孩子燙傷怎麼賠償
你好!不應該賠償。這1000元的索賠依據是什麼呢?
I. 幼兒園老師體罰學生,是觸犯法律還是違背師德
既是對法律的觸犯,也是對師德的違背。
《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都明文禁止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教師法》第三十七條: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
(一)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
(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三) 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教師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所列情形之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師德教育,是每一個老師在上崗前都需要學習培養的素質。而在培訓過程中,不體罰學生,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教育學生,是最基本的學習內容。能夠做出體罰學生行為的老師,一定是不合格的老師。甚至可能就是無證上崗,違反了相關規定。
所以面對這種體罰老師的學生,我們應該從嚴處理,不僅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還要剝奪其教師資格,避免更多孩子受到這種人的毒害……
J. 幼兒在幼兒園意外傷害骨折怎樣賠償
(1)幼兒園對幼兒應承擔什麼責任?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明確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但在執行過程申一些家長認為,幼兒入園生活學習。幼兒園就應當承擔監護責任。不管什麼原因,只要孩子發生傷害事故,就應當由幼兒園承擔賠償責任。幼兒園也因為沒有深入領會有關法律法規的精神,因而面對家長的大額索賠茫然不知所措。 (2)如何認定事故的性質? 部分家長包括代理律師認為。只要幼兒在園出了傷害事故,就是責任事故,常常把發生在幼兒園的幼兒意外傷害事故說成是責任事故,以追究幼兒園的過錯責任,進行高額索賠。而幼兒園則由於內疚心理,不敢直言 "我們沒有過錯"。 2.一個誤區 在相當一部分幼兒園中,發生幼兒傷害事故後,寧願接受家長高額索賠,也不願意作為被告而對簿公堂。認為打官司一是影響幼兒園的聲譽和生源,二是怕麻煩。一所幼兒園一名幼兒在意外事故中額頭受傷在醫院縫了一針,園長隨即在律師的建議下第一次登門就向家長賠償3000元。她們大概沒有認識到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會給幼兒園今後的工作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第 一,使家長在對待幼兒園保教工作的認識上造成誤區:只要孩子出事故就是老師沒盡到責任,盡了責任就不應該出任何事故;第 二,給保教人員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她們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寧願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出事故而不願讓幼兒園的孩子出事故。甚至有些教師因此而不敢組織幼兒自由活動;第 三,這種 "私了"的方式會給幼兒園留下無窮的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