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階梯
⑴ 有關法律的古代名言
1、罪疑惟輕,功疑復惟制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尚書·大禹謨》
2、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尚書》
3、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尚書·大禹謨》
4、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5、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6、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慎到
7、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8、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9、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管子·君臣上》
10、37、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書》
11、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1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3、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為
14、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15、設而不犯,犯而必誅。——曹操
16、賞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遠,不違親切。——《商君書》
⑵ 理科生,想課外看些有關法律的書,看些什麼好,基礎點的
如果是對當下社會的法律問題感興趣,推薦看一些法律人的筆記或時評,比如《懸崖邊的辯護》是律師寫自己經歷的,裡面有很多大家感興趣的案例;還有《西窗法雨》這種法律隨筆,適合當小品文來讀,每篇文章比較短。書店暢銷書都有得賣。
如果是對法律這個學科感興趣,作為了解法學的入門書籍是《法學階梯》,這是世界公認的法學入門書。但是這本書很厚,非常厚。而且專業術語比較多,可能閱讀起來不太容易。推薦先看一看《尋找法治的力量 法律格言賞析》,是以法律諺語為主要內容的,然後每句諺語配合解釋,有點像看名人名言,那些振聾發聵的名言警句很值得了解和背誦。
法學理論性的讀物也可以說是科普讀物是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這是所有法律專業學生必讀的,對於非法律專業的人來說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屬於世界經典了,不得不看。
如果是對法學理論感興趣,比如公平、民主、自由啊什麼的有思考的興趣的話,建議看一看《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問題》,相當有意思,啟發思考。
如果是對某個部門法感興趣,可以專門看一些各個部門法的非教材類書籍。尤其是業余興趣的話應該還是比較喜歡看案例吧,書店有很多刑事案例、民事案例方面的書,可以拿來看看。尤其是一些科普暢銷書如《20世紀美國大案要案》什麼的,讀起來不枯燥,比較有意思。
當然,如果是想了解法律規定從而懂法或者是生活中處理一些常見法律問題的話,就讀一下《民法通則》《刑法》《勞動法》《婚姻法》等等這些法條就夠了,足夠給身邊一些人處理簡單的法律糾紛了。
另外,理科生可能會對推理探案一類有興趣,作為課外讀物可以看一看法醫類、探案類的書籍。當然,如果課余時間充裕的話,可以研究一下《形式邏輯》,理科生學這個絕對很輕松,但這個是法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邏輯推理什麼的還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公務員考試也有這方面的內容,所以看了沒壞處。
最後建議多看看普法類節目還有天涯一些律師發的專業的帖子和博客,都是討論當下的熱點問題的~
暫時想到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法律人應該具備何種精神理念呢
在法治的殿堂里,法律人是一道熠熠生輝的光。古羅馬的《法學階梯》曾言:「法學,即正義之學。」這簡潔的話語揭示了法律人的核心精神——維護正義。他們是社會公正的守護者,以獨立思考、人格尊嚴和自由追求為基石,構建起社會的公正基石。
誠信,是法律人的靈魂所在。只有對自己和法律的誠懇堅守,才能確保社會公平的天平不偏不倚,法律人的理想與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法律的虔誠遵守,是法律人誠信的兩翼,讓公正與平衡貫穿於紛爭與利益的抉擇之中。
而寬容,則是法律人內心的寬廣海洋。它要求法律人在面對差異和沖突時,持有包容與理解的態度,因為唯有寬容,才能在法律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才能體驗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法律人更需人文關懷,他們不僅要堅守法律的公正,還要用仁愛之心溫暖他人,接納差異,用開放的視野與博大的胸懷,溫暖社會,化解紛擾。這種人文精神,使法律人的角色超越了法律的硬性規定,成為社會和諧的建設者。
自信,是法律人面對挑戰的堅實盾牌。誠信與寬容的積累,鑄就了他們內心的自信。這種自信並非傲慢,而是源於對自己實力的認可和對未來的信念。法律人手持真理與正義,自信地應對每一個難題,守護著社會的正義與尊嚴。
在法律制定的過程中,人文情懷與道義理念同樣重要。每個人心中對道德的理解不盡相同,法律應當兼顧,既要有嚴謹的法制,又需融入普世的道德關懷,以平衡利益與權益,贏得大眾的理解與尊重。理性地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律人智慧的體現。
綜上,法律人應具備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更是一種道德與精神的融合。他們需要誠信、寬容、人文情懷和自信,以法治為劍,以道義為盾,共同守護社會的公平與和諧,為每一個公民的靈魂家園保駕護航。
⑷ 羅馬法的構成及歷史意義
羅馬法的構成:
(1)根據法律所調整的不同對象可劃分為公法與私法。
(2)依照法律的表現形式可劃分為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3)根據羅馬法的適用范圍可劃分為自然法、市民法和萬民法。
(4)根據立法方式不同可劃分為市民法與長官法。
(5)按照權利主體、客體和私權保護為內容可劃分為人法、物法、訴訟法。
歷史意義: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的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則是以《學說匯纂》為藍本的,形成了總則、債法、物法、親屬法、繼承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2.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
3.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其法治精神對後世的影響:
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⑸ 求《法學階梯》讀後感 ,大學本科水平
《法學階梯》讀後感
一、從《法學階梯》看羅馬法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學階梯》只不過羅馬法絢麗冰川很小的一角,而且由於自己的學識,在某中程度上或許連這一角也看不清楚,而只是冰霧籠罩下的對冰川的朦朧的感覺而已——甚至不知道這朦朧後面究竟存在什麼,但「無知者無畏」或者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還是要為自己的感覺留下一點什麼,還想對羅馬法做出最粗淺的評價。畢竟這是自己學習法律以來看的最認真的一本書了。
粗淺的幾點感覺如下:
1.內容的精細化。
作為個體的人類生活是感性的,而作為法學則是理性思維的產物。法律就是將感性的個體生活上升為理性的普遍規則。而在這過程中,如何處理感性生活的個別正義和普遍規則的普遍正義一直是法學界的主題。古羅馬人在這一點上遵循的是精細的具體規則和抽象的原則的結合。
在這一點上,對古羅馬人的敬佩不再只是停留在感性的道聽途說上了,至少從法律的細致和法律的合理性角度來看,我們並不比古羅馬人進步多少!在當今的整個學術界、法學界以及從事實際法律工作的人當中,一方面存在著對法律的僵死的理解,他們需要詳而又詳的法律法規——但人類理性並沒有這個能力;而另一方面,在學者當中,存在著一種玄學的傾向,以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善良和完美的大寫的人,都能夠依據簡單的道德說教就能夠實現社會的大同,因此追求的是法律的原則性規定,餘下的問題被讓位於或訴諸於人類的道德良心或者是對原則和理性的理解。在這方面,應該好好的學習羅馬法,至少看到目前為止,羅馬法既保留了人類終極關懷的品質,又不失為世俗而可操作性。既努力去追求理性的思索,試圖函蓋所有的社會生活,同時又承認理性的不足,通過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來補充。而在法律的發展上,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過正義乃是「給每個人應得的部分」這一主線,除了在傳統中尋求法律規則的合法性根據之外,還通過敕令等形式不斷地就舊有的法律規則作出合理的解釋和合理的修正。在這一點上,與現代的法律發展理論是相一致的。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法學雖然不斷地就現有的法律作出自我的修正,但卻在很大程度上丟失了傳統,並沒有對過去中國的法律傳統進行很好的繼承,或者是對當下正在發生的生活現實的漠視——至少,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調查民間到底存在什麼自足的規則體系,而羅馬法中卻將民間生活規則不斷地上升為法律,如信託制度。因此,必須注意法律的理性標准和法律的可實施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法學乃至法律就是「形而上的抽象和形而下的操作的完美結合!」李老師的這一教導將永遠伴隨我對法學的學習和理解之中,並伴隨著自己不斷成長!
2.表述方式的經驗化。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羅馬法的重要的特點。不過,由於尚未閱讀《法典》,因此還不敢斷定是否法律規范(這好象也是現代法律的語言)也是適用這種表述方式。但至少作為一本法學教材來說,能把復雜的法律理論和規則加以生活經驗化,畢竟是一種了不起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們不盡要責問我們的普法教育,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法律類刊物倒是一些《民主與法制》等法律通俗刊物。(這些讀物在倡導法治建設方面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由於其傳播的廣泛性,應該得到研究。)整個《法學階梯》所闡述的法律原則和規則是如此地復雜,以至於現代法律仍然逃不出其范疇。但優士丁尼往往用最簡單的例子將這種復雜性消解,而使法律又重新溶入現實的個體感性生活中去。如果從現代意義上而言,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法律的傳播問題。我們現在也有一些案例匯編的形式,通過案例闡釋法理,但這種教材也只能是受過法學專業訓練的人才能看的懂。本來《民主與法制》等通俗刊物可以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但由於其過於注重情節的起伏和跌宕,其小說式的敘述又消解了內在的法律精神,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現在的《今日說法》似乎在慢慢地嘗試著這種羅馬法式的方式。但由於其缺乏系統性——至少應該將某部門法的東西歸類分析,也容易由於其鬆散而消解其內在的作用。
結合第一點特點,忽然又有所思考,法律究竟應該是精細復雜還是簡單明了?作為法律職業人來講,我寧願是復雜的,至少可以存在知識資源的稀缺狀態;而從普通人來講,我寧願法律是簡單的,因為如此精細和細致的法律,普通人又如何能夠事無巨細的了解和運用?除非法律是如此地遵循普通生活准則,是真正的市民法,但法律又如何能夠保證每個人的生活規則都得到反映?畢竟,法律是一種普遍正義的訴求,而個人的生活始終遵循的是個人的生活准則,每個人要求的是個別正義。「給每個人應得的部分」又如何能夠實現?因此,我們在制定法律時,應盡可能地反映市民生活,使得法律能夠為生活所用,而不是要求百姓學習法律——百姓永遠是無罪的,我們不能苛求百姓能夠知曉所有的法律,而只能讓我們的法律去適應生活,除非有些規則非改不可(如迷信等)。
3.現代法律制度的導源。
在這一點上,感覺尤為深刻,畢竟自己民法的底子不是特別的好,而通過閱讀《法學階梯》,至少對現代民法的許多制度有了淵源上的理解。而且有些制度很有啟發,比如象財產的分類、信託監護,雙重人格、物權的各種形式以及對債的分類和各種債的理解,都有了一些新的含義,關於其具體制度的理解,就把他寫在了每天的讀書心得中了。心中朦朧地有一種感覺,似乎理解了羅馬法,就理解了西方法律的精髓,而由此又可以與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做一比較性的分析。
4.與中國傳統(古代)民法的比較。即人類生活的相通性。
由於對中國古代民法的愛好或者說是接觸,天生地就想拿羅馬法與中國傳統民法想比較,但由於手頭資料的匱乏,或者說是筆記的缺乏,這一比較很難進行。但總體感覺上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說人類生活具有某種天生的共同品格,法律都是人類基本生活訴求基礎的規則的反映,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具有類似的規則。等把羅馬法好好地研習了以後,嘗試著做一下這方面的有關文章,看是不是能有所發現。可以將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和敦煌卷子的有關研究找出來看看,同時結合這邊的一些古代契約文書作一比較研究。
二、、讀書的方法和治學的方向
看完了一本書,而且是用新的方法看書——至少是用電腦做筆記了,而不是在書的邊邊角角做注釋了,這樣一來,得總結一下這看書的效果如何。
回過頭去看了一下自己做的筆記,還是不是十分清楚,這是技術上的錯誤,還有待改進。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己學識的有限,對有關材料的評注並沒有能夠體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是自己表達的緣故;二是接觸的書比較少,至少對法哲學原著的閱讀量或理解程度不夠,因此其評注往往是無力的,或者是沒有思想的評注;三是民法的底子不是十分縝密,對外國民商法的相關規定沒有什麼融會貫通,往往就某一制度的評價還得查閱大量的書以後才敢下結論,這樣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自己對閱讀對象的敏感度。這幾方面的問題都是比較嚴重的,如果一直這么持續下去,就不可能做好一個學者——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畢竟這是做好學者的基本的要求。
就表達的問題,似乎應該增加一些除法學外的閱讀內容,比如《隨筆》之類的;自己一直以為法學枯燥的語言正消解或萎縮著自己的語言功能,畢竟語言優美的法學文章還身少的。
就知識面的問題,只有增加閱讀量了,但應該改變以前的閱讀方式,看一本書就是一本書,得有所得,有所進步才是看書,如果只是「泛讀」,那或許沒有什麼收獲。另外,在閱讀的方式上,等把羅馬法的底子稍微積累了一點以後,可以開始向以前那樣閱讀——通過一個個的專題形式來閱讀,這樣對內容的把握或者功利的寫作都是一件好事情。但不能太急,畢竟沒有底子的法學研究就象沒有根的浮萍,怎麼也不可能長成蒼天大樹的。
對於外國民商法的有關內容,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那種理解上,把外國的法典只是作為一類工具書加以運用,應該做下來好好地閱讀才不會出現一知半解。把法典當成專著來讀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這需要自己的耐力,畢竟後世的民法典不象法學階梯那麼可以有詳細的例子讓自己充分的理解。
就記這些,以勉之。
⑹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法學成就
在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城邦國家中,相對地說,成文法並不很多,也談不上有獨立的法學。例如法是神授還是人定,法的基礎是權力還是自然、正義或理性,是法治還是一人之治,以及法和民主、自由、平等的關系,法和國家的關系,自然法和實在法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思想對後世法學一直有很深的影響。
與古希臘不同,古羅馬奴隸制社會的法極為發達。從公元前5世紀的《十二銅表法》到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時編纂的法律(12世紀時稱《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可謂蔚為大觀。羅馬法的發展帶來了羅馬法學的相應發展,反過來,羅馬法學又是推動羅馬法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哲學家、政治家M.T.西塞羅,根據斯多葛派哲學,首先較系統地提出了自然法學說,為羅馬法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西方歷史上,正是在羅馬帝國前期,第一次形成了職業法學家集團,第一次出現了法律學校和法學派別:拉別奧派(即普羅庫盧斯派)和卡爾托派(即薩賓派,見羅馬法學),第一次寫下了大批法學著作。羅馬五大法學家之一蓋尤斯的《法學階梯》,是一本迄今所知最早的並且完整保存的西方法學著作。羅馬法學家以其法律學說、法律解答推動了羅馬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對當時已相當發展的簡單商品生產的法律關系,有比較完整的論述,對其後歐洲民法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⑺ 文言文中有關「法治」的句子有哪些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貴良吏者,貴其絕惡於未萌,使之不為非,非貴其拘之囹圄而刑殺之也——《鹽鐵論》
懲其未犯,防其未然——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銷惡於未萌,彌禍於未形——司馬光
大臣為小臣之表率,京官為外吏之觀型。大法則小廉,源清則流潔,此從來不易之理。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紀,勤修職業,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顧畏,不敢妄行——康熙《清聖祖實錄》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昔之欲抑民權,必以塞民智為第一義;今日欲伸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梁啟超
立國於大地,不可無法也。立國於20世紀文明競進之秋,尤不可以無法,所以障人權,亦所以過邪僻,法治國之善者,可以絕寇賊、息訟爭。——孫中山
法是關於人世和神世的學問,關於正義與不正義的科學---《法學階梯》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陳弘毅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邊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