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職工獎懲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的廢止,是2008年國務院發布的一則決定。根據國務院的《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該條例自2008年1月15日起不再適用,其主要原因在於其部分內容已被《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所涵蓋和取代。新的法律法規強調了用人單位的職責,要求依法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確保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並履行義務。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或修改涉及勞動者權益的規章制度,如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等重大事項時,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的討論,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協商達成共識。工會或職工有權對不適當的內容提出質疑並進行修改。此外,用人單位還需將這些直接影響勞動者權益的制度和決定公示,以保障透明度和知情權。
因此,廢止《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並非簡單的廢棄,而是轉向了更加註重勞動者權益保護和參與決策的新法規體系,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供了法律依據。這一變化反映了我國勞動法法制的不斷完善和進步。
❷ 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原因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若與《職工獎懲條例》並行適用,由於幾個文件、法規傾斜角度不同且存在諸多相抵觸之處,必然會引發大量的勞動爭議案件。就如同1986 年施行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廢止之前,有關勞動合同期滿終止合同生活補助費問題,在全國引發了不少勞動爭議糾紛案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❸ 公司扣績效工資是否違法
公司扣績效工資不一定違法,但必須符合現行勞動法規及合法實施條件。具體判斷依據如下:
1. 法律依據: 自2008年起,《企業職工獎懲條例》被《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取代,企業不再擁有對員工進行罰款的權利。這意味著,單純的罰款行為是違法的。 扣減工資在1994年《工資支付暫行規定》中有所明確,但實踐中存在不同法律解釋,部分司法機關認為相關條例已失效。因此,扣績效工資的具體合法性需結合其他法規及企業實際操作情況來判斷。
2. 績效工資合法實施條件: 民主制定:績效工資的設立需經過民主程序,確保員工的參與和意見被充分考慮。 公示:績效工資制度需向全體員工公示,確保員工了解並同意相關條款。 員工知情同意:員工在入職或簽訂勞動合同時,應明確知曉並同意績效工資的相關制度。 合理考核:績效考核需公正、合理,考核結果需經員工確認。扣減績效工資必須與績效制度相匹配,且扣減幅度應合理。
3. 注意事項: 企業在管理薪酬時,應注重內部公平和員工滿意度,避免不合理的扣減導致員工流失或法律糾紛。 薪酬調整應包括策略、水平、模式等要素,並應兼顧法律和員工利益,以實現雙贏的局面。
綜上所述,公司扣績效工資是否違法取決於其行為是否符合現行勞動法規及合法實施條件。企業應確保在管理薪酬時,遵循透明、公平和合法的原則,以維護員工權益和企業利益。
❹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後,企業還能對勞動者進行處分嗎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後,企業就不能以此為依據進行處罰了。
但可以根據勞動合同法及勞動法的規定進行處罰。
❺ 新勞動法關於對員工罰款有規定嗎
1、勞動法有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克服勞動者工資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
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3、《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
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5)勞動法職工獎懲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單位對職工的處罰有行政處分或者經濟處罰。其中,對職工的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有下列特殊事情之一者,予以警告:
1、未經許可,擅自在廠內推銷物品者。
2、上班時間,躲卧休息,擅離崗位,怠忽工作者。
3、因個人過失致發生工作錯誤,情節輕微者。
4、妨害生產工作或團體秩序,情節輕微者。
5、不服從主管人員合理指導,情節輕微者。
6、不按規定穿著服裝或佩掛規定標志或穿拖鞋上班者。
7、不能適時完成重大或特殊交辦任務者。
綜上所述,有時候員工會因為工作疏忽失誤給公司帶來一定損失,有的企業設立獎勵和懲罰機制,對違反規定的員工罰款。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沒有法律依據。一般來說,公司對員工處罰措施有警告、撤職及開除等。通過罰款來加強管理並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❻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前發生的開除除名處理應當適用《企業職工獎懲條例》還是《勞動法》
1、《企業職工抄獎懲條例》已被1995年實施襲的《勞動法》,以及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替代,並於2008年被國務院令第 516 號廢止;
2、在《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前發生的開除除名處理,《勞動法》實施後,應適用《勞動動》,因為條例是法規,勞動法是由全國人大公布法律,相對法規,屬於上位法,效力大於法規,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3、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國務院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為了更好地適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要求,國務院對截至2006年底現行行政法規共655件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
一、對主要內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代替的49件行政法規,予以廢止。(目錄見附件1)
二、對適用期已過或者調整對象已經消失,實際上已經失效的43件行政法規,宣布失效。(目錄見附件2)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附件:1.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目錄(49件)
2.國務院決定宣布失效的行政法規目錄(43件)
附件1: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目錄(49件)
序號:17
法規名稱:企業職工獎懲條例
公布機關及日期:1982年4月10日國務院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