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混淆侵權法律責任
A. 商標淡化與混淆和反向假冒的區別
司法實踐中,有的銷售商購入商品後,去除商品原有商標後銷售,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商標的「減除性使用」,根據不同情形可能構成對他人商標的普通商標侵權或者反向假冒;與之對應,也有的銷售商在購入他人商品後,在商品經過重新包裝、分裝後另行貼附他人商標或在相關營銷活動中使用他人商標,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的商標的「添附性使用」。
與「反向假冒」等「減除性使用」行為不同,「添附性使用」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在於歪曲、虛構商品來源,反而是提示、強化商標指示商品來源的效果;客觀上,消費者對商品來源也沒有造成混淆,而制止消費混淆正是商標保護的核心要義。既然如此,商標權人為什麼不能容忍對其商標的「添附性使用」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優質品牌的形成,需要商標權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辛勤勞動和積累商譽,商標對權利人意味著壟斷性的商業利益和競爭優勢,即使對於商業合作夥伴也不能例外,因為未經許可使用生產商商標就可能會分享、搭乘、淡化凝聚在該品牌上的商譽和競爭優勢,正是基於這一顧慮,很多知名品牌在制定分銷政策時都強調經銷商在授權范圍外使用其商標需要得到特別授權。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商標法第一條就已開宗明義地指出,除了商標權人的利益,消費者、經營者的利益也是鼎足而立需要法律保護的重要法益。商標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的壟斷權,然而任何權利都有邊界,對權利定義不加限制的解釋必然導致權利的擴張和濫用。商標權人有權決定是否使用商標,以何種形式何種范圍使用商標,但這都必須建立在不損害正常市場秩序、不損害消費者知情權和不合理的給商品經營者帶來不便的基礎之上。保護商標權的核心在於防止混淆,因此,在沒有導致消費者混淆和扭曲商品來源的前提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保障商品銷售者正常經營活動,應當將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納入到商標合理使用的范疇之中。
所謂商標的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條件之下非商標權人可以使用他人的商標而不構成侵權。基於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不難看出,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平衡始終是知識產權法試圖達到的法律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權利限製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於是,肇端於版權法領域的合理使用制度開始進入商標法領域並逐漸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時至今日,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性質的討論,正是在權利擴張與正當限制背景下的必要思考。根據實踐中的常見類型,可以將添附性使用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經銷商在商業活動中對所經銷商品的必要、合理地使用。
第二,零售商將大包裝商品分裝或改裝後為提示消費者商品來源而使用他人商標。對於一些本身無法附著商標的大包裝商品,如水泥、砂糖、大米,零售商在分裝後無法使用原來帖附在大包裝上的商標,因此只能自行標識,由於此時的添附行為仍然沒有改變商品來源,零售商的動機也是為了善意提示消費者,因此這種行為不宜認為是對商品性質的加工或者製造,相應的行為自然不應評價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的使用。
第三,組裝生產商將他人商品作為內部零件使用後,在商品外部合理標注內部零件商標。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情形下,如果對配件商標過於突出造成混淆,例如置於顯著位置,甚至放大字體、加以亮色、進行藝術加工等以求引人注意,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對他人商標非侵權性添附性使用的判斷因素:對他人商標的使用出於善意並且沒有不當利用他人商譽資源和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沒有誤導消費者對產品來源產生混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合理的商業活動需要。
B. 《科普》商標侵權「混淆」都有哪些類型
我國《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二項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屬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這個規定看著理解很簡單,但是最後寫的「容易導致混淆的」中的「混淆」卻不好理解。首先混淆這個詞就充滿很多不確定性,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還出現了「反向混淆」、「初始興趣混淆」等晦澀概念,這樣我們就更難區分開各種混淆的含義。理論和時間中一般根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是接受服務的時候所需要經歷的過程,在這個因識別商標所導致的商標混淆,我們可以將其區分為「售前混淆」、「售中混淆」和「售後混淆」三類。小編著重來說說售前混淆。更多商標資訊盡在一品威客旗下一品標局,關注關注號:epbiao 時時得到商標行業一手資訊。
售前混淆又稱「初始關注混淆」或「初始興趣混淆」,是指使用侵權商標,使得消費者在消費前對商標產生混淆,造成消費者注意力和購買力轉移到侵權商標指示的商品或服務上。就拿最普通的例子來說,我們在路上遠遠看到KFC,以為那就是肯德基,很開心的想去吃,結果走進一看卻是KFE,是山寨肯德基。這就是所謂售前混淆。
售中混淆容易理解,即在銷售的過程中消費者容易誤認產品或服務來源。
售後混淆又稱為旁觀者混淆,消費者在銷售過程中並沒有混淆,但是銷售後可能引起相關公眾對該商品或服務的認知錯誤,同樣也產生混淆。
C. 商標侵權賠償問題~急~~~~
這種情況可罰可不罰,可大罰可小罰,請工商局的吃頓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D. 反向混淆對於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有什麼影響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解答,反向混淆對在先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危害:
一、對在先權利人的危害
在反向混淆中,原告經常是市場地位不高、知名度較低、實力較弱的小企業甚至個人,被告則往往是經濟實力較強、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大企業,其主觀上通常不存在故意侵權的嫌疑,客觀上也沒有「搭便車」「傍名牌」的必要,被告在後使用人都是實力非常雄厚的國際大公司。即使原、被告實力差距不明顯,被告的反向混淆的行為通常也不是出於利用原告商譽的目的。被告主觀上通常只是想惡意霸佔原告的商標,或者是因不知情等原因導致過失使用。而且往往是,在先權利人的產品銷售量因實力雄厚的在後使用人的大力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反而可能會增長不少。同時,在後使用人對訟爭商標的使用一般也不會導致消費者以為其產品來源與在先權利人。因此,在後使用人並沒有從在先權利人的商譽中獲得好處。如此說來,反向混淆中在先權利人似乎沒有受到什麼損害。其實不然,反向混淆中在先權利人的利益的損害非常隱蔽,主要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一)減損了在先權利人商標的價值
隨著商標的使用,使得商標標識和權利人的特定產品之間的關聯度逐步加強,在商標上逐漸積載了企業及其產品的商譽、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反向混淆的情況下,在後使用人憑借優勢市場地位和巨大的商標投入,將訟爭商標與自己的產品緊密關聯,對市場進行飽和性的轟炸,導致在先權利人的商譽與商標價值被摧毀,在先權利人及其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遭到破壞和扭曲。對於在先權利人而言,其商標的價值因此而減損甚至滅失,無法體現出其商標的經濟功能。
商標的價值除了識別作用以外,還有對企業商譽及其產品質量的表彰功能,以及商標商品化價值,特別是商標的商品化價值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強,商標可以像一個獨立的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轉讓和許可使用等流通。而因為反向混淆的原因,使得本來打算收購在先權利人商標的人可能認為其商標涉嫌侵權或已經沒有價值而終止交易,甚至轉而向在後使用人購買,這使得在先權利人的商標的商品化價值受到極大影響,喪失了在商品化市場上的可觀收益,對於一個優質商標來說,鑒於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巨大作用,這個收益有可能是非常大的。
而且,由於反向混淆,消費者可能會反過來把真正合法的在先權利人當成侵權者,導致在先權利人的信譽和聲譽受損。因此,當消費者發現自己購買的是在先權利人的商品而非在後使用人的商品時,會感覺失望。商標作為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在商品營銷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反向混淆卻導致消費者對在先權利人及其產品產生排斥心理,影響了企業的商譽。
(二)使在先權利人喪失了對商標及商譽的控制權
由於訟爭商標實際被在後使用人掌控,在先權利人的商譽也隨之被掌控,在先權利人意圖通過商標吸引和保有消費者的目標將不受自己控制,而取決於在後使用人。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後使用人的商品或服務導致了不受歡迎的惡名,那真正的在先權利人也會受到牽連,同樣遭受歧視。
(三)反向混淆削弱了在先權利人進入新市場的能力
由於在後使用人往往是佔有較多的市場資源和較高的市場知名度的大企業,其產品的市場份額很大,依靠其強大的市場推廣能力,只要在後使用人的產品先行進入某一新的市場,就會使得訟爭商標與其產品的關聯性充斥於這一新市場的消費者的頭腦中,那麼在先權利人要再將自己的商標和產品引入該新市場就難上加難了。可見,反向混淆的存在,導致在先權利人的「前途」很大程度上被掌控在在後使用人手中。從這點看,反向混淆對在先權利人的損害比起對其商標上經濟價值的損失來得更加深遠和難以預測。
二、對消費者的危害
從反向混淆對商標的識別功能的影響看,只要產生了混淆,不管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對消費者都是不利的。因為只要發生了混淆,他們就可能購買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產品。
為了購買到自己需要的產品,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即混淆的存在使得消費者的搜索成本增加了。但是,反向混淆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與正向混淆還是有所不同。反向混淆中,大部分消費者不會對在後使用人商品來源發生混淆,受到損害的是想購買在先權利人產品的那小部分消費者。但是,由於在後使用人往往是產品知名度、美譽度較高的、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其產品與在先權利人的產品有較大的替代性或至少不比在先權利人的產品質量差很多,消費者的誤購往往不會帶來太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反而獲益。故此,他們很可能以後不再區分兩個經營者的產品或者轉向購買在後使用人的產品。從這個角度上講,他們的搜索成本較之原先可能反而會降低。
但是,由於反向混淆的存在,在先權利人對其商譽的控制能力減弱,這會打擊其努力經營、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的積極性,也會挫傷其公平競爭的主動性,導致市場上產品的總體質量下降,競爭秩序混亂,市場活力降低。同時,還會造成在後使用人不公平的壟斷,影響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從長遠看不利於消費者利益。
E. 如何判斷被告商標是否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
商標具有標示商品來源的功能,承載著商標權利人的商業信譽。知名商標包括馳名商標更加容易遭到不法經營者的惡意侵權,其中既有直接仿冒知名商標的方式,又有將知名商標注冊為域名、公司字型大小等方式,侵權隱秘手段層出不窮。這既是侵害商標權的行為,也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不法經營者的侵權目的在於和知名商標或其持有人搭上關系,誤導消費者,從而為自己的產品打開市場銷路。當受害人對商標侵權行為提起訴訟時,法院將被告是否存在商標侵權行為進行認定。被告的商標是否會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誤認,這是法院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如果被告商標並不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誤認,也就是說受害人的商標實質上沒有受到影響,則被告行為不應認定為侵權。美國法院通過「派拉羅」案的經典判例,確立了法院衡量被告商標是否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的八個因素,可以值得我國法律實務界的借鑒。這八個因素為:一、 原告商標的強度。原告商標越有名,受到保護的力度越大。二、 原告商標和被告商標的雷同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引起消費者混淆誤認的可能性越大。三、 原告和被告的產品或服務近似的程度。雙方產品或服務的近似程度越大,越易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四、 被告是否有故意或惡意導致消費者混淆誤認。若被告具有故意或惡意,將對原告更加有利。五、 被告的商標是否已經在實際上造成了混淆誤認。可通過專業調查機構在相關消費者中進行調查,若實際已經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勝算大增。六、 被告的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被告產品或服務品質越低,法院更趨於認定消費者混淆誤認。七、 消費者是否頭腦精明。消費者越不專業,頭腦越不精明,越容易產生混淆誤認。八、 原告將來是否會生產被告的產品或提供被告的服務。原告若將來提供和被告相似的產品或服務,造成消費者混淆可能性越大。當然,並不是每個案件都需要全面考慮上述八個因素,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集中分析其中的某幾個重要因素並綜合考慮。(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徐智達律師)
F. 商標混淆理論是判斷商標侵權的唯一標准嗎
不是
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七條規定,以下行為構成商標侵權:
1. 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專同一種屬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2. 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3.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G. 馳名商標反淡化和普通商標反間接混淆的區別
馳名商標反來淡化保護問題是自商標法中的核心問題。反淡化究竟是否需要"商標近似"、是否需要以"間接混淆"為前提以及反淡化的標准究竟是"實際的淡化"還是"淡化的可能",是馳名商標反淡化保護中頗具爭議的難點問題。從法理上清晰地剖析前述問題,並對美國、歐盟相關理論進行批判地借鑒與運用,不但有助於澄清錯誤觀念,還有利於豐富相關的司法理論,為《商標法》的再修改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理支持。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12條就對商標混淆做了明確的定義:足以造成相關公眾的混淆、誤認是指相關公眾誤認為被控侵權商標與注冊商標所標示的商品來自同一市場主體,或者雖然認為兩者所標示的商品來自不同的市場主體,但是誤認為使用兩者的市場主體之間存在經營上、組織上或法律上的關聯。從以上的規定看尚未具體規定商標混淆的方向問題,只是說明了商標的混淆的審核標准,那麼沒有說只有正向混淆才是侵權,而反向混淆就不屬於商標侵權。實際上,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才是審理商標案件需要最終解決的問題,而非混淆的方向。因為無論正向混淆還是反向混淆,都會損害在先商標所有人的利益,這是法律不能容忍的。
H. 商標侵權認定標准混淆是什麼樣的
按照商標法理,是否會造成混淆(包括可能的混淆)是認定商標侵權的主要依據。只要有可能導致消費者混淆,就可以認定使用行為構成侵權,而沒有或不存在混淆可能性的,就沒有構成商標侵權。混淆的實質是,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來源及相關信息發生錯誤認識。然而,混淆本身又是一個難題,它需要藉助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商品和商標的相似性。「商品類似」、「商標近似」是商標法的一個重要命題,其重要作用首先體現在商標確權過程中,商標申請、異議、評審無不圍繞著這兩大要素展開。商標注冊採取分類申請的原則,設立這一原則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在後商標與在先商標在標識和對象上過於接近而導致混淆,更為深遠的目的是在分工日漸細化的市場背景下優化商標資源的配置。我們看到,在分類注冊申請原則的制度下,存在著大量近似甚至相同的商標,但這種情況的存在並未導致消費者的混淆,也未引起競爭秩序的混亂,原因就在於這些商標標示的商品或服務是不同類別的。也就是說,商標近似是以商品類似為前提的,因此,在判斷商標近似時,應首先考慮商標所標示的商品是否有相似性。在商標注冊階段,一般而言申請注冊的標志未經過市場的實際使用,因此是否足以防止混淆便通過商品和商標的相似性進行推定,標志本身的構成、標志與對象之間的關系、標志與在先商標的關系,當然地成為審查的重點,某一標志只要不含有法律禁止的內容,就直接推定其具備顯著特徵,可以獲得注冊。
在商標權的行使過程中,法律的職能是保護注冊商標專有權,制止混淆。判斷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應當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相關標志以及商標之間的近似程度、標志的注冊情況、標志在市場上的實際使用情況、消費者對商標和商品的認知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商品類似和商標近似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從人類的認知規律來看,音、形、義近似的符號在相同語境之下容易產生混淆,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商標法乾脆將認定混淆的標準直接規定為「商品類似並商標近似」。我國商標法第52條即採用了這種模式。這種模式加強了「相似性」在判斷混淆中的作用,其優點是法院可以直接通過判斷商標近似與否和商品類似與否來認定侵權,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缺點則在於直接以商品是否類似、商標是否近似作為判定侵權的標准不合法理,可能導致誤判。
I. 如何理解商標"反向混淆"侵權認定問題
准確認定近似商標
近似商標或標識的認定,是商標侵權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同時具備「商標或標識構成近似」和「在同一或類似商品上使用」兩個條件,侵權才能成立。近似商標與相同商標有所不同,在視覺上雖有一定差異,但在其他方面如發音、含義等方面與注冊商標近似,並足以造成消費者的誤認或混淆。考察兩個商標是否屬近似商標,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商標外觀。即對兩個商標的文字、圖形或其組合的視覺形象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進行觀察,看是否能引起誤認或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使用的「HOVER」圖形商標與英國某公司的已注冊的圖形商標「HOOVER」僅一個字母之差,視覺類似,加上發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費者誤認,應認定為近似商標。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與法國某公司在先注冊的「SANOFI」商標字母完全相同,僅最後4個字母排列順序稍有不同,但兩商標在文字整體結構和讀音上十分近似,極易使消費者誤認,因此構成了使用在類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標。
2.商標讀音。從人們的聽覺出發,判斷兩商標是否因讀音近似而導致混淆。如江蘇某公司以「夏奈爾(SUNNER)」作為商標,雖與法國「CHANEL」(中文譯音「夏內爾」)含義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類似,但因讀音近似,尤其是在漢語語言環境中使用,構成近似商標。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標含義。分析兩個商標是否含義相同或近似並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如「BLUE SKY」與「藍天」,中文含義一樣,很容易使人誤解生產廠商與特定商品之間的關系,誤認為標注「藍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