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銷售偽劣商品罪的法律責任
① 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怎麼處罰
具體要根據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銷售金額處罰。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四十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生成銷售偽劣商品罪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九條 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產品,下同)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 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的,銷售國家明令淘汰並停止銷售的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第五十二條 銷售失效、變質的產品的,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銷售產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② 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怎樣量刑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以非法牟利為目的,在從事工商業活動中,違反國家產品質量管理法規,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嚴重損害用戶和消費者利益,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應受到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
量刑標准:
銷售金額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銷售金額20萬元以上不滿50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銷售金額50萬元以上不滿200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銷售金額200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上述規定處罰。
注意事項:
「摻雜、摻假」,是指在產品中摻入雜質或者異物,致使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或者產品明示質量標准規定的質量要求,降低、失去應有使用性能的行為;
「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種使用性能的產品冒充具有該種使用性能的產品的行為;
「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級、低檔次產品冒充高等級、高檔次產品,或者以殘次、廢舊零配件組合、拼裝後冒充正品或者新產品的行為;
「不合格產品」,是指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
對於上述行為難以確定的,應當委託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
「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後所得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
「貨值金額」,以違法生產、銷售的偽劣產品的標價計算;沒有標價的,按照同類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
對於貨值金額難以確定的,按照《扣押、追繳、沒收物品估價管理辦法》的規定,委託估價機構進行確定。
假冒偽劣產品的可以籠統地定義為「山寨產品」和「三無產品」。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金額達到5萬元以上就可以達到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立案標准,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遵循不知者無罪原則。若經營者明知故犯的話就必須接受法律的審判。
③ 國家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處罰有何法律法規
國家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處罰規定有下列規定:
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列法規:
1、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第五十六條 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四)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篡改生產日期,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五)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的;
(六)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的;
(七)拒絕或者拖延有關行政部門責令對缺陷商品或者服務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無害化處理、銷毀、停止生產或者服務等措施的;
(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九)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經營者有前款規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處罰機關應當記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
第五十七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下列規定:
1、第一百四十條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2、第一百四十九條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3、第一百五十條單位犯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
第五十六條 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四)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篡改生產日期,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五)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的;
(六)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的;
(七)拒絕或者拖延有關行政部門責令對缺陷商品或者服務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無害化處理、銷毀、停止生產或者服務等措施的;
(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九)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3)生成銷售偽劣商品罪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要正確判明一種商品是否屬於偽劣商品,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該商品嚴重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對產品質量規定的必須滿足的要求。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對各類產品應當具備的共同條件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即所謂的「默示擔保條件」,無論生產、銷售何種產品,均須滿足這些基本的質量要求。
二是該商品的主要指標達不到有關的產品質量標准或明示擔保條件。實踐中各類產品紛繁復雜,認定其質量狀況還需參照具體的質量標准。這些多層次的質量標準是法律要求的具體的量化,它既包括國家強制性標准,也包括行業標准,還包括企業標准和地方標准。此外,判定產品質量還應參照產品的明示擔保條件,即生產者或銷售者通過標明採用的標准,產品標識、使用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對產品質量做出的明示承諾或保證。
三是該商品已基本失去其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失去其本身應具備的使用性能,並非毫無使用價值。在不危及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不影響工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有些偽劣商品經技術處理或重新加工,也可以作它用。
此外,在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下,還應查明商品質量同危害結果之間有無直接的因果關系。如果損害事故的發生是因消費者使用不當或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而並非由於商品的質量問題,則不能讓行為人對損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④ 以下關於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說法正確的是
以下關於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說法正確的是(A\B\D ):
A.《刑法》中所稱假葯,是內指依容照《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B.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涉嫌生產、銷售假葯罪。
D.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的食品的,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⑤ 法律里關於假冒偽劣商品的罪名有哪些
第140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第141條生產、銷售假葯罪
第142條生產、銷售劣葯罪
第143條生產、銷售不符回合衛生答標
準的食品罪
第144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第145條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
醫用器材罪
第146條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
準的產品罪
第147條生產、銷售偽劣農葯、獸
葯、化肥、種子罪
第148條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
準的化妝品罪
⑥ 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構成什麼犯罪,怎麼量刑
法條鏈接:《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⑦ 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構成何種犯罪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一些不法商販為了牟取暴利,乘經濟體制轉換之機,利用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投入少產出多、時間短獲利大的特點,視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為發財致富之捷徑,大量生產假冒偽劣產品,致使犯罪活動蔓延滋長,泛濫成災,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危害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已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達5萬元以上的行為。該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是:
(一)本罪的客體要件。本罪不僅侵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同時又侵犯了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權利。所以,它的犯罪客體屬於復雜客體,是國家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制度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二)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法規,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故意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達5萬元以上的行為。
(三)本罪的犯罪主體是生產者、銷售者,為一般主體,即只要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單位,都能成為本罪主體。
(四)本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是偽劣產品而予以生產或銷售,過失不構成本罪。如,個體經銷人員不知道自己購進的是偽劣產品,然後銷售的,不成立本罪。即使行為人應當知道其為偽劣產品,但事實上沒有認識到是偽劣產品的,也不構成本罪。這里的「明知」不能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判斷,而以案件實際情況,只要證明犯罪嫌疑人實際知道的就可以認定「明知」。
生產者、銷售者凡是有符合上述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認定本罪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本罪的行為對象主要是一般產品,即指經過製造、加工,用於銷售的除法定其它特定產品。根據我國刑法第149條規定:「生產、銷售本節第141條至第148條所列產品,不構成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141條至148條所列產品,構成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對構成本節第140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之罪處罰。」
(二)本罪行為表現有四種情況:1、「摻雜、摻假」,是指在真實的符合質量的產品中摻入雜物或一些假的東西,如在麵粉中摻入石膏粉,在味精中加入食鹽等。2、「以假充真」是指以假的產品冒充真的產品。如用人造革冒充皮革,以自來水冒充礦泉水等。3、「以次充好」是指以劣質產品冒充優質產品、以低檔產品冒充高檔產品。如用舊產品冒充新產品,以淘汰品冒充未淘汰品等。4、「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是指行為人以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的不合格產品甚至劣質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我國質量法規定的合格產品的要求是:A、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准;B、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的使用性能的瑕疵的除外;C、符合在產品或者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准,符合以產品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產品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就屬於不合格產品。上述四種行為很難絕對區分,有些行為既可以說是以假充真,也可以說是以次充好,還可以說是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司法實踐中也沒有必要硬性區分某種行為屬於哪一類。只要實施其中一種行為便可能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同時實施多種行為的,也只以一罪論處。
(三)本罪的罪名是選擇性罪名,行為人只要實施生產或銷售偽劣產品行為之一的,即可構成犯罪,其罪名是:生產偽劣產品罪或者銷售偽劣產品罪。如果同時實施了上述兩種行為的,也只定一罪,即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而不能定數罪加以並罰。但如果生產者只是生產了偽劣產品,而並沒有推向市場,就談不上銷售金額達到5萬元以上,因而不符合本罪的客觀要件。只有當生產者生產了偽劣產品,同時又推向市場時才可能達到法定的銷售金額。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已經不是單純地生產偽劣產品,而是既生產又銷售了偽劣產品。
(四)本罪的刑事責任。刑法第140、150條規定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刑事責任。銷售金額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50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20萬元以上不滿50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50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50萬元以上不滿200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50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200萬元以上的,處15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50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本法150條之規定,單位犯本罪,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本條規定處罰。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有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法規,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破壞對生產、銷售商品質量的管理秩序,依照刑法規定應於處罰的行為。它是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的一類犯罪。本罪的犯罪對象是偽劣商品,其構成的要件之一是銷售偽劣商品金額在5萬元以上。根據刑法第140條、第150條規定,個人犯本罪的,根據銷售金額的大小處以不同的刑罰。2001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制發了《關於運輸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對偽劣商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刑法第140條規定的銷售金額三倍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末遂)定罪處罰。因此,認定本罪及量刑的一個重要依據是偽劣商品的金額。
(一)銷售金額的含義
何謂「銷售金額」呢?司法解釋第2條作出了規定,即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後所得的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理解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所謂的「全部違法收入」,不應扣除成本及各種費用。其中,「所得」,指行為人出售偽劣產品已經得到的違法收入,「應得」,指行為人已經出售偽劣產品,按照合同或者約定將要得到的違法收入。這里的「出售」,並不意味著必然已經交付貨物,只要簽訂了合同或者約定了價格即可。
(二)偽劣商品與合格商品混同時如何計算銷售金額
對於行為人既銷售偽劣商品,同時也銷售合格商品的,是否應當將銷售偽劣商品的金額與銷售合格商品的金額區分開來。有的學者認為,對此應當有利於被告原則,把二者區分開來,疑罪從無;有的學者則認為不應區分,這樣有利於打擊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我不同意以上兩種觀點,因為任何犯罪都有四個必要的構成要素,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也不例外,其主體是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危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生產、銷售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制度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外,本罪還有一個構成要素是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因此,不僅要從行為人主觀方面來衡量,還必須在犯罪對象上加以區別。因此,如在犯罪對象即商品是很容易區分偽劣商品與合格商品,或者銷售者明確告知消費者為偽劣商品,並給以分別開來(實際上存在這種情況,我曾經處理過一起假冒某知名品牌的劣質墨盒案,因劣質墨盒與真品墨盒的價格相差3—4倍,有些單位采購員素質不高,指定要假的與真的混在一起買,發票上卻用真品價格。),則應與以分開計算。但是,也有些犯罪分子故意將偽劣商品與合格商品混和起來進行銷售,使得消費者根本無法區分偽劣商品和合格商品,也使司法部門無法區分偽劣商品的金額與合格商品的金額。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應當將不可分割的全部銷售金額計算為偽劣商品的銷售金額。對以上的觀點,其理由主要有以下2點:
1、它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必然要求。所謂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一原則包含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刑事責任的程度問題,也就是說由危害行為在刑法上應受到譴責的程度所決定的應當承受之負擔的大小,它是對危害行為的刑事責任進行綜合判斷時確定的度量界限。決定或者影響刑事責任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體包括行為的性質、方式、後果、原因、時間、地點、罪過行式等以及行為對象的重要性、數量等和行為的危害性等。這就要我們從以下2種行為加以分析:(1)如行為人把合格商品與偽劣商品混合起來銷售,但客觀上能區別兩種商品的金額的,則根據行為對象數量的不同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因此應分開計算。如銷售者有其合法銷售的行為,只是為達到銷售利潤最大化,在銷售時把合格商品與偽劣商品混在一起,但在其銷售帳冊上清楚記載二種商品的數量,這種情況應分開計算,這是符合我國刑事立法的根本指導原則,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更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2)如行為人故意將兩種商品混和起來進行銷售,無法查明兩者的銷售金額,造成這種不可區分的局面,這樣不僅是偽劣商品生產者、銷售者自己的責任,而且也是他們藉以實現偽劣商品目的的重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銷售合格商品本身就是違法的,實際上是充當了欺詐消費者的工具。這就決定了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程度必然要大於單純銷售偽劣商品的刑事責任。因此,將不可區分的全部銷售金額計算為偽劣商品的銷售金額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也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必然要求。
2、是否適用「疑罪從無」原則,我在這里對於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事實是不存在爭議的,但我認為上述的二種行為人應加以區別分析:對於第(1)種行為人的行為,應該適用疑罪從無原則,因為「疑罪從無」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訴訟進步的一種表現。從本質上講,它是保護無辜者免受刑事追究的一項訴訟措施,以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行為人只是追求商品利潤的最大化,在其合法銷售合格商品的同時混入偽劣商品,其主流是銷售合格商品,並在帳冊上明確反映了二者的金額,其主觀惡性不大。對於第(2)種行為人的行為,行為人不僅不屬於無辜者,相反卻是一名主觀惡性大、犯罪手法狡詐的犯罪者。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對其進行刑事追究是不符合疑罪從無原則的本質的。
(三) 偽劣商品銷售金額無法查明時如何定罪處罰
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偽劣商品銷售金額的證據主要是記錄銷售產品的帳簿、票據等,然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者往往沒有帳簿、票據或者隱匿、銷毀帳簿、票據,使司法部門難以掌握,導致一些違法行為難以追究刑事責任。如單純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社會危害性來定罪量刑,顯然違背了刑法的多項原則。如不追究生產、銷售偽劣商品者的法律責任,又助長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氣焰。我們不能受制於犯罪分子設置的障礙,我們完全應當理直氣壯地拿起刑法的利劍,去斬斷偽劣商品生產者、銷售者的黑手。筆者認為偽劣商品銷售金額無法查明時應認定為非法經營罪。該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實施非法經營行為,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是主觀上出於故意,一般是為了牟取非法利潤;《產品質量法》明確規定不得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因此其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實施非法經營的行為,擾亂市場秩序。生產、銷售偽劣商品行為所侵犯的客體是市場經濟秩序。因此,完全符合非法經營罪的主要特證。
⑧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適用中的幾個問題
生產來銷售偽劣產品罪的自犯罪對象
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受產品質量管理監督的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但建築工程和軍工產品以及諸如毒品之類的國家嚴禁自由流通的產品除外。因而,作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犯罪對象的產品而言,可以用於流通的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動產,以及軍轉民產品、可流通的高科技產品這幾類產品成為該罪主體在理論上、司法實踐上一般不存在歧義。但諸如建設工程、軍工產品、限制流通物是否能夠成為本罪的犯罪對象,則不無疑問。
基於商品是指通過交換進入消費的、用於滿足人們需要的、凝結了人類勞動的產品這一觀念,我們認為,正確界定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犯罪對象,首先應當以是否以交換為目的這一標准著手,凡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不足以供他人、社會使用為目的即不是以交換為目的,則不能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性。而在認定作為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對象的「商品」內涵後,偽劣
商品的認定就至關重要了。
⑨ 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 ,如何處罰
第一百四十條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四十九條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一百五十條 單位犯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 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 產品質量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應當符合該標准;
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假疵作出說明的除外;
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准,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第四十九條 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產品,下同)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0.12.28)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利用互聯網銷售偽劣產品或者對商品、服務作虛假宣傳;
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相關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4.5法釋〔2001〕10號)為依法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活動,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就辦理這類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在產品中摻雜、摻假」,是指在產品中摻入雜質或者異物,致使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或者產品明示質量標准規定的質量要求,降低、失去應有使用性能的行為。
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種使用性能的產品冒充具有該種使用性能的產品的行為。
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級、低檔次產品冒充高等級、高檔次產品,或者以殘次、廢舊零配件組合、拼裝後冒充正品或者新產品的行為。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不合格產品」,是指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質量要求的產品。
對本條規定的上述行為難以確定的,應當委託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第二條 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銷售金額」,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出售偽劣產品後所得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
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銷售金額三倍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
貨值金額以違法生產、銷售的偽劣產品的標價計算;沒有標價的,按照同類合格產品的市場中間價格計算。貨值金額難以確定的,按照國家計劃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聯合發布的《扣押、追繳、沒收物品估價管理辦法》的規定,委託指定的估價機構確定。
多次實施生產、銷售偽劣產品行為,未經處理的,偽劣產品的銷售金額或者貨值金額累計計算。
第九條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而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或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或者提供製假生產技術的,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論處。第十條 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同時構成侵犯知識產權、非法經營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實施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犯罪,又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查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從重處罰。
從重情節構成本罪同時又構成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至一百四十八條犯罪的,依照處刑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二款)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是依人大常委會《關於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而設立的一個新罪名,原稱為「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新《刑法》將此作為類罪名,另規定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義相同。它與知識產權犯罪中的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犯罪不同。
本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只有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才可能成為犯罪主體。這里的「生產者、銷售者」是廣義的,即不論何人,從事了偽劣產品的生產、銷售,即構成本罪主體,無需審查其有無經營執照和許可證,有無生產經營和銷售資格。在主觀上,表現為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在明知合格產品質量標準的情況下,故意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當合格產品。由於疏忽大意、不負責任而過失生產、銷售這類產品的,不構成本罪。它侵害的客體,是國家對產品質量的管理秩序以及消費者的權益。這一點使本罪應歸為破壞經濟秩序罪,而不能歸為假冒商標的侵犯知識產權罪,也不可歸為危害公共安全罪。
本罪要注意區分與玩忽職守罪的不同,要點是一為故意行為,一為因嚴重不負責任導致。
要注意,「違法所得」過去實踐中多以侵權利潤計,現刑法明確規定以偽劣商品的銷售金額論。違法銷售額在5萬元以上才構成犯罪,因此本罪是結果犯。
有本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中其他罪的行為,但還不夠處罰的,只要違法銷售額達五萬元以上,仍要按本罪處刑。同時都構成的,選重者處罰。這體現了對破壞經濟秩序犯罪從嚴懲處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