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合同法律效力
『壹』 培訓機構未取得辦學資質,培訓合同無效
在教育培訓的法律框架中,合同的效力取決於培訓機構是否具備合法的特許經營許可。任何機構未經審批並取得辦學許可證,其簽訂的合同將被視為無效。這樣的案例,例如董某某訴馭升教育和谷某某的糾紛,引發了公眾的關注。
原告董某某在訴訟中提出,馭升教育與自己簽訂的培訓合同無效,理由是公司未能達成成績承諾並承諾退款。馭升教育則反駁,堅持合同的有效性,並強調成績受多種因素影響,盡管他們確實未持有辦學許可證,但已經提供了教育服務。谷某某作為連帶責任人,同意承擔一部分責任。
法院調查發現,馭升公司的經營范圍確實包括教育咨詢,董衍男確實接受了培訓並支付了費用。然而,關鍵問題在於合同的合法性。未經許可的面授教育和未備案的收費標准,成為判定合同無效的關鍵證據。雙方雖對培訓關系和費用支付無異議,但核心焦點在於合同效力和退款責任的歸屬。
法院基於國家對民辦教育的管理規定,裁定教育培訓合同無效,支持原告董某某關於合同無效的主張。盡管馭升公司提供了部分服務,法院判決其退還40%的培訓費,共計217,840元。谷某某作為連帶責任人,須在判決生效後十日內支付原告326,760元,逾期將按《民事訴訟法》加倍支付遲延利息。此外,原告還承擔了部分財產保全費和案件受理費。
最終判決明確如下:
- 教育培訓合同宣告無效
- 馭升公司需退還部分培訓費217,840元
- 谷某某承擔連帶支付責任,總計326,760元
被告谷某某需在判決送達後的十五日內提出上訴,如需進一步申訴,將上訴至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這一裁決在維護教育行業秩序的同時,也提醒所有教育機構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確保合同的合法性。
『貳』 培訓機構不予退費的合同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培訓機構合同說不予退費不合法。如果雙方簽訂了合同,可以根據合同約定解決。培訓機構在合同中規定學費不能退,這是「霸王條款」。學生沒上課,學校沒有付出相應的教學活動,就不應該取得學費。學員因自身原因放棄了上課也不合適。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可以留取一部分合理的費用來彌補損失,剩下一部分則應退還給學員。學員有選擇放棄學習的權利,教育機構在合同中規定不能退費是「格式條款」、「霸王條款」,培訓機構和學員之間可以有約定,但約定不能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學員或家長提供繳費依據和書面材料,他們可以協調退費事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六條 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對方注意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第四百九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格式條款無效:
(一)具有本法第一編第六章第三節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條規定的無效情形;
(二)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
(三)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排除對方主要權利。
『叄』 中培訓機構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關於培訓機構合同的法律效力,需要從多個環節進行具體分析。
首要需求是確定契約雙方是否具備法定的民事行為能力。
然後,需要審查契約的實質內容有沒有違背國家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以及是否存在諸如欺詐、恐嚇、不公等可撤銷的情況。
若是合同依據真意完全達成,條款定義清晰毫無歧義,約定的權利和義務合理且合法,那麼它具有普遍承認的法律約束力。
然而,條約中如存在對培訓機構責任的不當解除或減少、對學員責任的過度增加、對學員主要權益的過分限制等情況,則此部分條款可能被判定為無效。
總而言之,只有深入剖析合同的簽訂過程及內容,我們才能准確判斷其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