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審計失敗與審計法律責任的關系
⑴ 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有哪些
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 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應當按照審計准則的要求審慎執業,保證執業質量,控制審計風險。否則,一旦出現審計失敗,就有可能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經營失敗:是指企業由於經濟或經營條件的變化,而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預期。經營失敗的極端情況是申請破產。
(二)審計失敗:是指注冊會計師由於沒有遵守審計准則的要求而發表了錯誤的審計意見。例如,注冊會計師可能指派了不合格的助理人員去執行審計任務,未能發現應當發現的財務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
(三)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中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
注意: 第一,經營失敗不等於審計失敗,但在經營失敗的同時,很可能會追究注冊會計師是否存在審計失敗;
第二,審計失敗是注冊會計師沒有執行好審計准則造成的,只要存在審計失敗,就意味著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有過失,有過失就有責任,因此,在發生審計失敗的情況下,很可能審計風險就變為實際的損失,進而被追究法律責任。
第三,由於審計中的固有限制影響注冊會計師發現重大錯報的能力,注冊會計師不能對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獲取絕對保證。特別是,如果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精心策劃和掩蓋舞弊行為,注冊會計師盡管完全按照審計准則執業,有時還是不能發現某些重大舞弊行為。
⑵ 審計人員應對審計錯報負一定責任嗎
審計人員應對審計錯報負一定責任
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審計時應保持職業上應有的認真和謹慎態度,根據審計准則的要求,充分考慮審計風險,通過實施必要和適當的審計程序,將會計報表中存在的嚴重失實的錯誤與舞弊揭露出來。這就是說,注冊會計師如果未能將會計報表中嚴重失實的錯誤與舞弊揭露出來,應負審計責任。
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可能因違約、過失和欺詐等行為惹來官司。
1.違約
違約是指注冊會計師沒有達到與客戶簽訂的合同條款要求的行為,主要包括:未能完成委託業務;未能按時按質完成委託業務;未能遵守客戶事先聲明的保密要求。
2.過失
過失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注冊會計師在執業時因缺少其應有的合理的職業謹慎而導致審計失敗的行為。過失的基本特徵是非故意的。當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害時,注冊會計師應承擔過失責任。評價注冊會計師的過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冊會計師在相同條件下可做到的謹慎為標準的。過失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
普通過失即一般過失,是指沒有保持職業上應有的合理的謹慎,沒有完全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而導致審計失敗。
重大過失是指連起碼的職業謹慎都沒有保持,對業務或事項不加考慮,滿不在乎,根本沒有遵守專業標准或嚴重違背審計准則而導致審計失敗。例如,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根本沒有遵循《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即為重大過失。
另外,還有一種過失叫「共同過失」,是指因注冊會計師和客戶雙方共同的責任而導致的審計失敗,即對他人過失,受害者自己未能保持合理的謹慎因而蒙受損失。比如:被審計單位未能向注冊會計師提供編制納稅申報表所必要的信息,後來又指控注冊會計師未能妥當地編制納稅申報表。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可能判定被審計單位有共同過失。
「重要性」和「內部控制」這兩個概念有助於區別注冊會計師的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如果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事項,注冊會計師運用常規審計程序通常應予發現,但因疏忽未能發現就可能被解釋為重大過失,如果會計報表有多處錯報事項,每一處都不算重大,但綜合起來對會計報表的影響卻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注冊會計師未能查出這些問題,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這一般被認為存在普通過失;如果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注冊會計師應調整實質性測試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獲合理確信發現由此產生的會計報表的重要錯報、漏報,否則就具有重大過失的性質;如果內部控制制度本身非常健全,卻由於內部職工串通舞弊,導致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失效,一般認為注冊會計師沒有過失或只存在普通過失。
3.欺詐
欺詐是以欺騙或坑害他人為目的的一種故意的錯誤行為,是注冊會計師為了達到欺騙他人目的,明知委託單位的會計報表有重大錯報,卻加以虛偽陳述,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的行為。與欺詐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推定欺詐」,是指雖無故意欺詐或坑害他人的動機,但卻存在極端或異常的過失。,推定欺詐和重大過失這兩個概念的界限往往很難界定,美國許多法院曾經將注冊會計師的重大過失解釋為推定欺詐,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進一步加大。
4.沒有過失、普通過失、重大過失和欺詐的界定
注冊會計師過失程度的大小並沒有特別嚴格的界限,在實務中也往往難以界定。前面提到了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具體到每一個案例則由法院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解釋。
⑶ 審計失敗對審計模式產生什麼影響
審計的經濟後果主要通過審計報告等載體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審計報告的使用者會利用審計意見的不同表述考慮其決策行動,包括投資信貸等經濟決策和審計師的選擇等。審計失敗的發生,首先影響的是審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並在總體上制約市場運行效率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效果。當然,審計失敗也會殃及會計行業的生存和健康發展。 1.聲譽。審計也是一種產品,也存在著市場競爭,其存在的關鍵是審計產品的質量,而聲譽則是審計產品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如果一旦審計失敗發生,有可能嚴重影響事務所的聲譽。這種受損的聲譽不僅對事務所的現實市場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且會使其散失潛在市場。
2.業務。有遠大目標的會計師事務所都希望能獲得有較高利潤率的持續發展機會,這就需要將有限的資源在新老客戶之間進行分配,取得平衡,在維護與老客戶關系、努力滿足其需求的基礎上,也會注意將服務重點放在可識別的潛在客戶身上,努力使一般性的客戶發展為固定的客戶進而成為有力的支持者,最終成為公司和服務產品的擁護者,成為公司的業績支撐點。但是,審計失敗的產生將使客戶利益受損,其忠誠度呈「下階」趨勢,其良好的關系無法長久地維持。
3.存在性。審計失敗的產生,可能導致法律訴訟,對事務所的存在產生直接的威脅。 1.決策失誤。傳統經濟學曾假定所有市場的參與者都擁有完全的信息,然而事實上,由於審計失敗使審計信息質量不理想,市場參與者一般都處於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的狀態之中,信息供給和擁有越不完全,不確定性的程度和風險就越大,決策失誤也就越多。
2.控制失靈。用委託代理理論來分析,委託代理關系確立後,委託人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通過建立審計機制來控制代理人的行為,以防代理人採取「偷懶」等方式損害代理人的利益。由於審計失敗,使委託人不能藉助於信息全面地觀察企業的狀況,並使代理人有條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採取某些損害委託人的行動;由於審計失敗,使委託人無法藉助於財務指標來衡量和評價代理人工作的主觀努力程度,代理人有可能「偷懶」或「規避責任」;由於審計失敗,處於企業外部的委託人,常常不能有效地鑒定信息的供給質量,使代理人可能會利用虛假的信息「欺騙」委託人,損害委託人的利益;等等。這種控制失靈的現象同樣存在於企業內部各層級之間的關系中。
3.評價失公。公平、公正、公允是業績評價的基本要求,而業績評價的公正性又取決於所依據的信息數量和質量。由於審計失敗,各種業績指標就會失去與經營者履行經管責任之間的相關性,從而使評價失公。
4.市場失效。導致市場效率差別的原因之一,是證券市場價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這又與企業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有關。可以說,在不考慮宏觀環境信息的情況下,企業內部信息(審計後)披露越充分,信息公開的程度越大,少數人獲取「內幕信息」或私有信息進行交易的機會就越小,證券市場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總之,由於審計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社會經濟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紊亂和無序,最終損害了市場經濟的有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