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買賣協議公證人有沒有法律責任
① 房屋買賣合同公證具有法律效力嗎
房屋買賣合同 無論是否公證,只要具備法律規定的生效條件,就具 有法律效力 。公證並不會對房屋買賣 合同的效力 產生影響。當事人可以根據需要,決定是否辦理公證。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的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 民事法律行為 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 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② 房子買了不過戶只公證有什麼後果
房子買了不過戶只公證,從法律上來講房子還不是你的,原房主還可以將房子賣給第三人甚至更多的人。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5條規定:「房地產轉讓、抵押,當事人應當依照本法第五章規定辦理權屬登記。」
《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第6條規定:「房屋所有權轉移或房屋現狀變更時,須到房屋所在地房管機關辦理所有權轉移或房屋現狀變更登記手續。」
言下之意是,不動產交易要以登記為要件,具體來說就是不動產交易是「合同不登記不生效」,不是「物權不登記不生效」,因此,如果當事人簽訂的不動產買賣合同沒有登記,該合同就被判定為無效。
拓展資料:
房屋只公證不過戶,買賣公證可能存在六種風險:
1、為了想要逃避營業稅,暫不過戶。這樣的房子雖然有了產權,看上去很保險,但仍存在著交易不成功的風險。由於房屋整體出於增值趨勢,賣房者可能因房屋增值大而要求取消交易。雖然簽訂了合同,也進行了公證,但法院就此類糾紛判決時,不一定會判房子屬於購房者。
2、房屋權利受到限制。比如,房屋產權所有人由於民事訴訟、刑事懲罰等,使房子被查封、抵押,賣方權利就不能全面行使。如果購房者購買了這樣的房子,將承擔很大風險,房子可能被沒收、拍賣,購房者只能向賣房者要求返還本息。即便與賣房者進行了房屋交易公證,也屬於無效。
3、房屋共有人不同意賣房。房屋共有人通常指房主的妻子或丈夫,購房者在買房時要房主與共有人都同意才行。
4、賣房者對房屋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比如一些單位分房後,房子就由職工一直居住,但是單位並沒有將房子產權轉給職工個人,此時居住者對房子只有使用的權利,而沒有買賣的權利。這樣的房屋買賣合同,一般公證處不予公證,即使公證了也不具法律效力。
5、聯建房、小產權房拿不到產權證。購房者在購買這類房屋後,是無法取得合法房產證的,如不符合城市規劃,政府可以對這類房屋進行無償拆除,所有損失只能購房者自己承擔。
6、產權證仍在辦理的過渡類型房產。當房地產公司的相關手續不齊全時,開發商可能會推遲給買受人發放房產證,此時一手買房人面臨拿不到房產證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