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學生法律知識的意見
⑴ 辯題:法律知識對中學生作用不大 怎麼辯論
如果是正方的的話,可以從以下幾個切入點:
1、法律無處不在,學習法律知識對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都發揮重要作用,中學生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員;
2、中學生從年齡、生理、性格等各個方面都處於形成發展且不穩定的時期,這個階段對其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可以起到引導的作用,防止一些因年輕氣盛、不懂法律而造成的悲劇的發生;
3、法律知識不僅僅在於可以普法,更是從年輕一代培養法治觀念,形成更具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公民素質,對社會建設也功不可沒。
暫時想到這些,僅供參考。
⑵ 中學生應遵守哪些法律知識
一、《侵權責任法》為重點的民事法律
對中學生而言,年齡一般介於12到18周歲之間,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的規定,8周歲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並且應當承擔與其年齡、智力相當的責任。因此,中學生應當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否則可能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在民事法律中,中學生一般容易出現的打架斗毆等暴力行為,主要涉及《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重點了解對侵犯人身權與侵犯財產權的規定,明確意識到對他人的暴力行為,不是僅僅違反學校紀律那麼簡單,同樣觸犯法律的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責任,主要是賠償損失。讓中學生意識到,自己毆打他人,產生的醫療費等是其自己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父母作為監護人只是當其本人財產不足以賠償時才由監護人賠償,因此,父母賠償是第二位的責任,不能夠理解為天經地義的責任。
中學生之間極易發生的打架斗毆等行為,主要涉及《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因此,中學生應當重點了解《侵權責任法》,樹立守法意識。與此同時,《未成年人保護法》盡管主要針對未成年人,但因為其主要內容是對社會公眾、學校等設定義務,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幾乎不涉及對未成年人應當遵守的義務的規定,因此不符合本文研究的對象。
二、《刑法》為重點的刑事法律
刑罰作為最為嚴厲的規定,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似乎與中學生關聯不大,然而,一方面,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年滿14周歲即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依法需要對八種犯罪[1]承擔刑事責任,盡管量刑上作為未成年人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但不影響構成犯罪;另一方面,現實中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屢見不鮮,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著名刑法學家貝卡利亞認為:「預防犯罪要比懲罰犯罪更高明」其對犯罪預防的重要性作了精闢概括,而未成年人作為祖國的未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強守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第一,能夠保障其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穩定;第二,能夠確保國家發展後繼有人,保障民族的未來;第三,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因此,中學生應當遵守刑法的規定,樹立守法意識,有必要加強對我國刑法相關規定的了解。
關於中學生應當重點了解《刑法》的哪部分內容,可以針對中學生的特點,向其重點介紹刑法分則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規定,因為關於故意傷害、侮辱等常見未成年犯罪案件都規定於其中;同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這把八種罪名,因為已滿十四周歲即應當承擔刑責,因此也應當要求中學生重點遵守。[3]與此同時,《刑法》其他章節的規定則與中學生的關聯性較小,如金融詐騙、貪污賄賂等可以不用重點向學生介紹。通過向中學生介紹上述刑事法律規定,有利於中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明確自己應當遵守的法律規定,有利於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樹立規范意識,培育健全人格,為將來成長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礎。
三、《治安管理處罰法》為重點的行政法律
打架斗毆等中學生之間的常見暴力事件,往往尚不構成犯罪,僅僅構成行政違法的情形更為常見。不能因為行政違法的責任較輕,就忽視行政法律的相關規定,相反因為其頻發性更應該加強法律教育,引導中學生自覺遵守,不觸犯法律的底線,不再將打架斗毆視為兒戲,意識到其是觸犯法律的行為,不得隨意挑戰法律的尊嚴。
我國行政法律體系龐雜,涉及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諸多內容,但與中學生密切相關的主要是《治安管理處罰法》為代表的內容,至於其他的《公務員法》等行政法歸法與中學生關系不大,亦無需遵守。因此,在行政法領域,中學生應當重點遵守《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以應對頻發的校園暴力。
關於中學生應當重點了解《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哪部分內容,可以針對中學生的特點,向其重點介紹第三章「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的規定,該章對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行為都設定了相應的處罰。對中學生加強上述內容的普法教育,有利於中學生不再將打架斗毆視為兒戲,明確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有利於發揮法律的預防作用,減少違法案件的發生。
⑶ 為中小學生普及法律常識提建議
1.小學生200字普及法律知識的心得體會
從這次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 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法律是一個公民賴以自我保護的武器 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 可以尋求法律的幫助
法裂春雹律是公民用於自我約束的警鍾 只有學習法律 了解法律 才能成為一個知法 懂法 守法的公民
法律是國家發展的穩定劑 保障了國家在穩定中走向繁榮
就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 經濟生活中 以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言 我決定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 多看有關法律的書籍和節目 增長法律知識 更好的保護和約束自己 從而為成為國家棟梁奠定基礎
看看吧 怎麼樣 大學生幫你寫的 絕對超過200字
2.小學生200字普及法律知識的心得體會
從這次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 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法律是一個公民賴以自我保護的武器 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 可以尋求法律的幫助法律是公民用於自我約束的警鍾 只有學習法律 了解法律 才能成為一個知法 懂法 守法的公民法律是國家發展的穩定劑 保障了國家在穩定中走向繁榮 就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 經濟生活中 以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言 我決定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 多看有關法律的書籍和節目 增長法律知識 更好的保護和約束自己 從而為成為國家棟梁奠定基礎看看吧 怎麼樣 大學生幫你寫的 絕肆帆對超過200字。
3.中小學生法律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yinxun2007
中學生法律知識1、未成年人不得實施的不良行為主要有:⑴曠課、夜不歸宿;⑵攜帶管制刀具;⑶打架斗毆、辱罵他人;⑷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⑸偷竊、故意毀壞財物;⑹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⑺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⑻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⑼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2、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有:⑴營業性歌舞廳、酒吧、夜總會、通宵影劇院;⑵帶有賭博性的娛樂室、游戲場;⑶營業性檯球室;⑷卡拉ok廳和電子游戲機室;⑸審定為「少年兒童不宜」的影片、錄像、錄音等的播放場所。3、《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煙、酗酒。任何經營場所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4、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監護單獨居住。5、.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指:⑴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⑵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⑶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公務員之家他人財物;⑷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製品等;⑸進行 *** 或者色情、賣淫活動;⑹多次偷竊;⑺參與賭博,屢教不改;⑻吸食、注射毒品;⑼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6、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歸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及時查找,或者向公安機關請示幫助。收留夜不歸宿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徵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時內及時通
4.如何創新普及法律常識工作
第一,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乃依法治國之基礎。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70%左右,這群人的法律意識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識提得再高也不能根本提升我國的法治水平。依法治國的關鍵在於形成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而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的基礎少不了生活在其中的民眾具備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識,這是基礎中的基礎。
現在我深感我們的這個基礎層次太低有待提高,如今它成了阻礙我國法治化進程的症結所在。當然普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我們必須充分重視普法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森旦家的關鍵環節。
第二,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有助於提高我國基層法院法官的辦案質量和民眾的滿意率。如今,基層法院的法官常被指責辦案質量低,當事人滿意率低等。
我感覺近年來的司法改革已使法官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不能老把問題的責任歸咎於法官,其實導致這樣的結果當事人也負有一定的責任。我國基層法院特別是郊縣或比較偏僻的地方的法官接觸的當事人普遍法律意識比較低:他們中不乏法盲,言行舉止無不表現出對法庭、法官的害怕,完全不懂其實法院也是他們主張要回自己權利的地方,打官司是一件丟臉的事已經深深地紮根於他們的觀念之中;他們中也不乏刁民,無視法庭,完全不遵守法庭秩序,甚至隨意在法庭上侮辱法官或動手打人,還有拒不簽字等等。
我深感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的法官實在很不容易,一方面其作為法院系統中的一名法官他受著錯案追究制等一系列法院內部嚴格的考核制度的壓力,另一方面在如此一群幾乎沒有法律常識的當事人面前運用法律斷案阻礙重重。暫且不說其聽不懂法言法語要費力地一遍遍解釋,一些和他們自己內心的道德標准相背的法律准則他們完全聽不進,情緒一激動就導致當庭謾罵法官甚至動粗。
在這種環境中辦案的法官還何來威嚴感和職業榮譽感?所以要提高法官的辦案質量,要提高當事人的滿意率,提高法官素質是一個方面,提高當事人的法律意識同樣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當事人的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法官素質的提高還會有自然的促進作用,因為法官在有著很強法律意識的當事人面前也不敢亂來。第三,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和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優化我國的法治環境,提高法律工者的素質是一個方面,關鍵還是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因為後者涉及的面要廣得多,正因為面廣所以普法也是困難重重。我們可以採用小平同志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想,先努力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再逐步提高整體民眾的法律意識。
我感覺近年來由於司法改革的原因我國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強調提高這一小部分人的素質的同時我們不能對民眾的法律意識採取太過聽之任之的態度。一味強調法官、檢察官素質的提高而對民眾的法律意識持放任態度必然會使兩者之間產生落差而不匹配。
就算有了高素質的司法工作隊伍也很難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所謂「秀才碰到兵,有理說不清」。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個身體單薄的人你給他吃再好的補葯也沒法改善他的體質,因為他的現有體質根本沒法吸收你所提供的補葯,所以要讓補葯起作用必須要使其體質達到一定的標准。
我國現在的司法改革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討都是建立在一個相對比較發達的法治環境中的,在一個民眾法律意識比較低的環境中是很難實際操作的,這樣在這些地方談司法改革就顯得其改革意義不是很大。要想使司法改革收到更大的成效,那麼我們必須要重視普法,要盡可能地把普法提到與司法改革同樣的高度,這樣才能有助於兩者協調而發揮各自最大的效用。
第四, 普及民眾法律常識、提高民眾法律意識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視。要讓百姓去主動吸收枯燥乏味的法律常識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需要運用法律常識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主動去了解,既然主動學習有困難,那麼我們就應當用宏觀調空的方式來被動灌輸。
下面我簡單談談我的構想:首先,我們應當完善我們的法律援助體系,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質,使碰到法律問題的老百姓能夠方便有效地獲得法律援助。這樣老百姓能在得到法律援助的同時獲得相應的法律常識。
同時基層法院在碰到典型案子的時候要適當作一些相關的法律宣傳,擴大影響面,對百姓起一個警示作用。基層法院具體的承辦法官也要主動承擔起法律宣傳工作,基層法院特別是派出法庭很多案子往往是調解結案的,此時法官應當有針對性地給予一些法律上的教育,使當事人以後能有所受益。
簡而言之就是以點帶面,通過法律工作者來帶動社會大眾的法律意識。其次,電視、報紙等各新聞媒體在加大法律宣傳工作的同時,要適當考慮大眾化問題,要吸引民眾的目光,如果太過專業化恐怕還是不能達到法律宣傳的目的。
現在案件聚焦、法律與道德、社會方圓、東方110、終極對話、今日說法等節目都是比較好的節目貼近百姓生活,希望能充分發揮這些節目的作用。再次,希望演藝圈能多產出一些國產法律類影片,電影的影響力往往比刻。
5.小學生簡單的法律小常識
小學生應知法律小常識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什麼人都要遵守法律,無論什麼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不因身份、地位、民族、性別、貧富、職業等而有所區別。
2、憲法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都不能同憲法的規定相抵觸,任何人要服從憲法權威。
3、我們國家的審判機關是人民法院,法律監督機關是人民檢察院,法院、檢察院以及公安部門要分工合作、相互監督。
4、我們國家實行的是依法治國。
5、《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條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6、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7、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8、竊盜罪。所謂竊盜罪,就是指『偷東西』。在沒經過主人的同意下,隨便取走他人的財物,包括錢和物品。
9、恐嚇取財罪。就是用不當的手法,包括:恐嚇、威脅、暴力等,向別的同學借錢不還或強索金錢。
10、強盜罪。是拿著武器,如:刀械、棒棍或其他具有危險性的東西,威脅同學,使他不敢反抗,然後強行奪取身上的財物。
11、傷害罪。因為打架造成別人身體上、健康上的傷害,依據受傷程度可細分為:普通傷害罪、重傷罪、普通傷害罪之加重結果犯。 12、施打、吸用 *** 品。所謂的『 *** 品』就是指『毒品』,因為錯誤的使用 *** 品,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因此,除了在醫院由醫生合法使用外,私下吸用 *** 品都是違法的行為。另外,雖然本身沒有吸毒,但若有販賣 *** 品,也是犯法的行為。
13、賭博罪。同學們在學校玩耍時,不論是用金錢或是物品當籌碼,都不可以玩賭博性的玩具或游戲。除了不可以從事賭博性的行為外,也不可以提供別人從事賭博的工具或環境,否則就算你沒有玩,你還是犯了法。
14、毀壞公共設施罪。不論在學校或是公共場合,只要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是給大家共同使用的東西,就是公共物品。同學應該小心使用並愛惜公物,不可以隨便破壞、毀損或丟掉公物。
15、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16、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應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員或者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依法組成少年法庭進行。
17、《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規定12周歲以上方能騎自行車上路。 19、《通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條第四款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納入法制教育的內容。
(1)學生乘車時應該注意的安全:①頭部、手不要伸出車窗外;②上、下車不要擁擠;③不要強行搭乘機動車;④乘車時不要向車外亂扔東西。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與司機聊天,影響司機安全駕駛……
(2)學生行走時應該注意的安全:①靠右側靠邊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戲、打球等;③橫穿公路時,要前後觀看清楚後,確保安全通行,有橫行斑馬線或天橋的地方,要走斑觀線或天橋,不要闖紅燈!④不要向過往車輛拋雜物……
18、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條規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有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應當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紀念館、科技館、展覽館、美術館、文化館以及影劇院、體育場、動物園、公園等場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未成年人免費或者優惠開放。」
19、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第十三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學校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應當加強教育、管理,不得歧視。
⑷ 淺談如何加強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使他們自覺樹立法律權威,養成認真學法,從而知法、懂法,進而自覺守法、善於用法、勇於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近年來,為預防青少年犯罪,讓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春雷教育在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採取了如下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學生法制教育基地。
迎合青少年心理和性格特點,把法制教育與法制宣導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對發生在他們周邊的案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增強青少年學生辨別是非善惡與自我保護的能力;設立固定法制宣傳欄,在學校宣傳櫥窗及班級板報開辟校園法制教育園地。
二、把法制教育課列入學校必修課程,建立法制教育課程體系,把法制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根據青少年心理成長發育的特點及認知和接受能力,編寫一套適合於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法律教材,使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系統化、體系化、持續化,明確法制教育在學年編制、課時分配、學周安排和教材編寫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把法制教育落到實處。
三、建立心理教育輔導機構,使學生對法律意識、法制觀念達到思想認知層面的深刻認識。
以預防性為目標,以學習輔導、人格輔導、生活輔導為內容,以平等公正、理解尊重、真誠微笑、信任保密為原則,通過班隊活動、悄悄話信箱、師生談心、心理輔導熱線、宣傳板報、學科教育滲透等多種途徑,構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實行新的法制教育途徑,為法制教育開辟新的渠道。
在講課時,學校老師通過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有關的法律知識。探索出一種既不影響學校教學計劃,又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法制教育模式,即在不改變學校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對各學科教學內容預先進行科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中努力尋找法律知識的切入點或滲透點,將法律知識教育融入到學科教學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