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什麼是法律效力
⑴ 論合同的效力(1000字左右)
合同的效力是合同對當事人所具有的法律約束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的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85條則規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根據《民法通則》中對合同的定義,有的學者認為該「協議」一詞應包含雙重含義:一為合同,二為合意。所以有的學者也認為:合同本質上是一種合意,而合同的成立就意味著各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這種理解應當說是比較正確的。那麼,當事人各方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來進行交易,怎樣才能使合同(也就是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被法律認可和保護,不論是在法學理論上還是司法實踐中都應著重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由於司法解釋與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以及司法實踐中對合同的效力在理論認識上的不一致甚至是混亂,使得對其進行研究更具有強烈的實踐指導意義。
《合同法》的一個主要目的是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法通則》第85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都具體規定了對依法成立的合同進行法律保護。因此對合同效力的認定就成了國家對合同的認可、保護與干涉的具體內容之一。所謂合同效力,指的是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的約束力,它存在於合同自生效至失效的全過程。根據《合同法》理論、《合同法》的現行規定及司法實踐,我們可以把合同的效力主要分為合同有效、合同無效、效力待定和可撤銷的四種效力類型,與此對應產生四種效力類型的合同,本文根據不同的效力狀況進行相應的具體研究。
一、合同效力概述:合同的概念、合同的效力及類型;
二、 合同成立與生效的關系、特點;
三、 合同有效:概念、特徵及條件;
四、 合同無效:無效合同的概念、特徵、無效的原因、無效合同的分類;
五、 效力待定的合同:概念、特徵、要件及表現類型;
六、 可撤銷合同:概念、特徵及權利的行使;
七、 可撤銷合同與無效合同的關系;
八、 合同被確認無效和被撤銷後的法律後果;
九、 幾種特定情形下合同效力確認的專題討論及評價
⑵ 論述合同的效力制度
合同效力,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合同效力是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產生的約束力。合同的效力可分為四大類,即有效合同,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相關法律法規關於「有效合同,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的規定統稱為合同效力制度。
合同成立條件
至於合同成立的條件,一般認為應具備以下條件:1、訂約主體應為雙方或多方當事人;2、具備法律規定的要約與承諾這兩個階段或過程;3、對主要條款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有些情形還需要某種形式作為載體來進行表現)。此外,對於實踐性合同來說還應把實際交付物作為成立要件。如果具備以上條件,合同就能成立。至於成立的合同是否有效,還得看其是否「依法」成立。只要是依法成立的合同,都應有效。
合同被確認無效或撤銷後將導致合同自始無效,這也就是效力溯及既往的原則。我國《民事通則》第61條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對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⑶ 論述國際組織決議的概念及其法律效力。
論述國際組織決議的概念及其法律效力。
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國際組織決議是指國際組織的某一機構,依程序規則以書面形式通過的決定。國際組織決議的形式和名稱多種多樣,如決定、命令、規章、建議、宣言等。如果一項決議試圖成為有拘束力的決定,而該國際組織的基本文件中有含有這種拘束力的規定,則該決議具有拘束力。
其效力根據,歸根結底是國家的同意或意志。分為三種:第一種根據是國家的明示同意,表現為國際組織的組織約章的明文規定;第二種是國家的默示同意,體現為國際組織所享兆頌穗有的必要的暗含權力;第三種是國家意志協商與妥協的結果。
國際組織為其內部工作之目的而制定的、關於組織本身職能的決議,稱為「內部決議」。國際組織決議中絕大部分為內部決議。這種決議主要用於管理國際組織的內部事務,它們對國際組織內部以及對成員國族卜產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就國際組織內部而言,它們對組織的官員和其所有下屬機構有拘束力。
為了參與國櫻塵際社會部分事務的管理,國際組織為外部目的而制定的、擴展到組織本身職能之外的決議,謂為「外部決議」。國際組織的外部決議,一般沒有法律效力,但特殊情形也並不少見。(P314-315)
【答案解析】
本題知識點:國際組織的一般法律制度,
⑷ 大學民法分論考試 論述題 論債的效力 該怎麼回答詳細點哈
債的效力又稱「債的法律效力」。基於債的關系而發生的法律上的拘束力。債的關系一經成立,債務人就有義務應債權人的請求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因債的履行或不履行而發生一定的法律後果。債的效力可以分為對內效力和對外效力兩方面,前者指債權人和債務人相互間的拘束力;後者是對當事人以外的人的拘束力。
債的效力又可分為普通效力和特別效力。普通效力又稱一般效力,即 各種債都具有的效力,主要包括:債因履行而實現,債務人的義務隨之消滅;債權人受領遲延,債務人的責任因此而減輕;請求強制執行;損害賠償;債權人有代位權;債權人有撤銷權等。特別效力又稱特殊效力,即不同的債所特有的效力,包括:完全的不返還或加倍返還;支付違約金;解除合同;同時履行的抗辯或拒絕先為給付;相對人免除或減少對待給付;請求權讓與的抗辯;減少給付等。
還有債的主要效力和從屬效力之分。前者指債務人的給付;後者則表現為債務人給付不能或不完全給付的責任、遲延責任和債的保全等。關於債的效力,各國民法的規定在形式上不盡相同。如瑞士債務法的規定分為債的履行、債不履行的效果和對第三人的關系等;法國民法的規定分為給付債務、作為和不作為的債務、債不履行的損害和對於第三人的效力等;德國民法則就給付義務和債權人的遲延作了規定。中國民法通則則分別在債權和民事責任部分對債的一般效力和某些特殊效力作了規定。
債的效力原則上只限於當事人雙方之間,即為債的相對性。這體現在《合同法》里為,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某些情況下,債的效力涉及第三人:
(1)債權的物權化,指債權具有物權的某些效力,即具有了對世效力。債權物權化主要體現為「買賣不破租賃」,即出租人將標的物所有權轉讓給第三人時,該受讓人雖然不是租賃合同的當事人但是仍然受租賃合同的拘束。「買賣不破租賃」是針對羅馬法上「買賣打破租賃」而出現的。
(2)債的保全,指債權人為防止債務人財產不當減少而危害其債權,對債之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所採取的法律措施。債的保全措施有兩種,即: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這兩種權利均打破了債的相對性而對第三人有所主張,因此是典型的債的對外效力。
(3)涉他合同,是指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為第三人設定了權利或約定了義務的合同,包括利益第三人的合同和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中國《合同法》第64條和65條規定了利益第三人的合同和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如前文所述,債的效力分為一般效力和特殊效力。
1. 債的一般效力
債務履行的一般效力,(1)滿足債權,債務人的責任因此消滅。(2)並排除給付的不當得利的發生,不得以為非債清償而請求返還。(3)當債權人受領遲延,債務人的責任因此減輕。
債務不履行的一般效力,誠實信用原則適用於一切債之關系,給付必須依誠實信用的方式為之才能最大程度上滿足債的關系的當事人依約定之債所能預期的或依法定之債所應得的最大利益,達到給付的目的。為了「實現給付或填補給付利益」,一方面,債法基於誠實信用原則為債務人設定了附隨的給付義務,另一方面,在運用誠實信用原則解釋法律和合同的過程中也賦予了債務人附隨的義務。這些義務與各種之債所固有的主給付義務一起構成了債的關繫上的義務群,債務人為給付時不得違反這些義務,違反這些義務所發生的效果構成了債的效力的主要形態:1.主給付義務——為債的關系所固有的,區別於其他種類之債的給付義務。違反主給付義務會發生給付的一部不能,給付遲延,不完全給付,2.從給付義務——無獨立的目的,只是輔助保證主給付義務的履行。從給付義務的違反會發生不完全給付,只有在特定情況下,使本來的給付成為不可能的時候才會發生給付不能。3.附隨義務——補充或獨立的附隨義務,為達到一定的附從目的而擔保債的效果完全實現。當該項義務為不作為義務時,其違反構成給付的一部不能,該項義務為作為義務時,其違反效果與主給付義務的違反相同。
依債務不履行的形態略述如下:(1)給付不能,永久不能時無法強制,債權人或免除給付義務,或承擔損害賠償責任;(2)給付遲延,債權人得請求強制執行或損害賠償,或同時請求;(3)給付不完全,債權人得請求補完或更換給付,也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另外,債務有不履行之虞時,債權人得行使代位權或撤銷權。
2.債的特殊效力
各種合同之債的特殊效力,如買賣契約當中的減少給付請求權,委託合同中未披露委託人的代理中委託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保證合同中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保險合同當中保險人的損害賠償讓與請求權等。債的效力主要表現為債的關系的當事人間的請求權效力,隨著債法的發展債的效力也表現出對第三人的效力和物權效力,如債權人的撤銷權和代位權,第三人利益合同當中第三人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買賣不破租賃」,公司債券的處分方式比照動產的處分等。
1.合同之債 (1)定金的沒收或加倍返還,(2)違約金的支付,(3)解除合同,(4)同時履行抗辯或拒絕先為給付,(5)債務人免為給付時,得請求對待給付。
2.無因管理之債 (1)本人主張不法無因管理的利益,(2)管理人於支付必要及有益費用之外的報酬請求權,等。
3.締約上的過失責任——處於締約准備狀態的當事人違反保護、照顧、保密等先契約義務或惡意訂約,受有損失的一方得請求損害賠償。
⑸ 簡答殘疾人教育學院期末考試法學基礎知識
詞解釋: 1、
法: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反映國家意志,通過權利和義務的實現達到一定社會秩序,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體系。 2、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法的效力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 力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效力,即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合同等的法律效力。 3、
判例法:就是基於法院的判決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這種判定對以後的判決具有法律規范效力,能夠作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據。 4、
法律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言之,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 5、
立法: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6、
司法: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7、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忠的職權和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刑事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單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訴訟法典。廣義的刑事訴訟法指一切與刑事訴訟有關的法律規范。 8、
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全部訴訟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證據的搜集和運用進行。 9、
條約:國家和國家簽訂的有關政治、軍事、經濟或文化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的文書。條約在廣義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之間,或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之間,或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共同議定的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按照國際法規定它們相互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國際法律文件的總稱,包括條約、專約、公約、協定、議定書、換文以及憲章、規約等。條約在狹義上是指具體名稱定為條約的國際法律文件,往往是國家間議定的政治性的、最重要的、規定根本關系的文件,起締結和生效的形式及程序比較隆重,一般需經批准和交換或交存批准書,簽字人級別比較高,有效期比較長。 10、
國際人權法:即人權的國際保護,一般是指促進和保證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得到普遍尊重和實現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 11、
國際環境法:是調整國家之間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國際社會關系的有約束力的規范的總稱。其淵源主要是國際環境保護條約和國際習慣。各國所普遍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也是國際環境法的淵源之一。 12、
WTO:是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它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繼承者,是全球唯一處理不同經濟體之間貿易規則的多邊貿易機構。
二、簡答題
1、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①法是一種行為規范②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③法反映國家意志④法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⑤法以實現一定社會秩序為目的⑥法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
2、法的分類?
①國內法與國際法②根本法和普通法③一般法與特別法④實體法與程序法⑤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3、當代中國法的形式有哪些?
①憲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規④部門規章⑤地方性法規⑥地方政府規章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⑧特別行政區法⑨國際條約。 4、立法程序包括哪些步驟?
①法律案的提出②法律案的審議③法律案的通過④法律的公布。 5、法律的規范作用有哪些?
⑴指引作用;它是指法律為人民提供了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其作用對象是本人的行為。⑵平均作用;它是指法律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以及違法性質和程度的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他人的行為。⑶預測作用;它是指當事人可以根據法律的規定,預先估計到他們相互蔣如何行為以及某種行為在法律上的後果。其作用對象是人民相互的行為。⑷教育作用;指通過法律的實施對一般人今後的行為所發生的影響。這種作用體現為對違法行為實施法律制裁、從而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或對合法行為加以保護、贊許或者獎勵,從而起到鼓勵和師傅作用。其作用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⑸強製作用;它是指法律對違法行為具有制裁和懲罰作用。其作用對象是違法者的行為。 6、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種類?
一 物證、書證;二 證人證言;三 被害人陳述;四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五 鑒定結論;六 勘驗、檢查筆錄;七 視聽資料。 7、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的范圍有哪些?
⑴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案件;⑵對限制人身自由或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案件;⑶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國家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國家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不予答復的案件;⑷申請國家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國家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不予答復的案件;⑸認為國家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案件;⑹認為國家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 的經營自主權的案件;⑺認為國家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案件;⑻認為國家行政機關侵犯人身權、財產權的案件。 另外,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他行政案件,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8、起訴應當符合的條件?
①原告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無直接利害關系者不得以原告的身份起訴;②有明確的被告;③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④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9、簡述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一 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
二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違反國際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脅侵犯另一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完整,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三互不幹涉內政原則。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收自己的意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
四平等互利原則。在國際交往中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 五和平共處原則。國家在其相互關繫上,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其他任何方法改變或企圖改變對方的社會經濟制度,應當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廣泛的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
六民族自決原則。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權採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
七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國家之間在發生糾紛或爭端時,應當通過和平的方法予以解決,不能使用或企圖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的辦法來解決爭端;
八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一個國家應當善意履行《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各項義務,善意履行由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產生的、其作為締約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所承擔的各項義務。 10、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①最惠國待遇原則;②國同待遇原則;③擴大市場准入原則;④公平貿易原則;⑤法律統一透明原則;⑥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原則;⑦關稅減讓原則及關稅保護原則。
三.論述題
1、試論述法治的基礎
法治,不管是作為一社會結構理論的合理性說明,還是作為一社會結構運行時間的合法性說明,都必須從它賴以生成和存在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中尋找。我認為,市場經濟、權利文化、民主政治、社會改革是法治理論的四大支柱,它們互相融通契合,構成了法治實踐的運行基礎。
一市場經濟制度是法治的經濟基礎,法治的理論與要求萌生於簡單商品經濟,而法治作為制度的確立和實踐的成熟則根植於發達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之中。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和以國家壟斷為根本特徵的產品經濟中,是不可能生成成熟的法治要求和法治制度的。
二權利文化觀念是法治的文化基礎,法治不管是作為一種理論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現實的運動是根植於一定的文化基礎之中的,離開了文化的給養,法治就會枯萎。所以權利文化的核心應該是平等觀念。平等觀念與權利觀念可以說是商品經濟的兩大成就。也是商品經濟運行的雙翼。
三民主政治體制是法治的政治基礎,法治的觀念與制度萌生於商品經濟之中,建立在權利文化的基礎之上,還需一定的政治制度的力量作其制度的支撐。法治是建立在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民主政治之上的。民主的原意是指人民的權力,隨著人類政治實踐文明化程度的提高,民主成為國家形式時,便產生了民主政治。課件法治的基本精神是與民主政治的本質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深深地紮根於民主政治的內核中的。
四社會改革是法治的實踐基礎,法治不僅需要經濟的、文化的、政治的基礎,更需要現實的實踐基礎,唯如此,法治才能更快地由理想向現實轉化,而這一基礎就是社會改革。因此,要實現法治,就必須對傳統的、不適應法治要求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最後,要在觀念更新、體制轉軌的基礎上,徹底改革與法治要求相本背的具體的經濟、政治、法律等制度。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助於提高人民的平等觀念,能把人的個體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使社會有接受法治的基礎,能夠改變自給自足的經濟落後狀況。使封建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失去立足的根基,能夠削弱對經濟的行政干預,使法律手段的運用得到加強。所有這些,將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實現創造條件。從經濟體制改革起步的當代中國變革,很快滲透到了社會的政治、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社會整體變革的局面。法治的實現,需要上述各項改革取得成功,以建立社會接受法治的堅實基礎。
⑹ 論述公司章程的法律效力
公司章程的法律效力是:
1、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規章,每一個股東,無論是參與公司初始章程制訂的股東,還是以後因認購或受讓公司股份而加入公司的股東,公司章程對其均產生契約的約束力,股東必須遵守公司章程的規定並對公司負有義務。
2、股東違反這一義務,公司可以依據公司章程對其提出訴訟。但應當注意的是,股東只是以股東成員身份受到公司約束,如果股東是以其他的身份與公司發生關系,則公司不能依據公司章程對股東主張權利。
公司章程的效力是,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都有約束力。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除要依法行事外,還要依據公司章程的規定從事相關的民事活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一條 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
第十二條 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並依法登記。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變經營范圍,但是應當辦理變更登記。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准。
第十三條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三條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股東符合法定人數。
2、股東出資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
3、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
5、有公司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