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公示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⑴ 物權的四個效力
物權的效力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作用力和保障立。物權的效力主要包括物權的支配效力、物權的排他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和物權的妨害排除效力四大類型。
一、物權的效力有哪些
物權因其種類不同,各類物權所具有的效力各不相同,此種個別物權所特有的效力即物權的特有效力。但是,各類物權作為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權利,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具有共同的效力。各國法律並未明示物權的效力,而僅僅是民法理論上的概括。
物權的效力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排他效力。物權的排他效力指物權人對其公示的物權享有對抗一切第三人的絕對性權利,因此又稱排他權效力。
2、優先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物權的優先權效力,是指在同一物之上同時設定有物權和債權時,在權利實現過程中物權優先於債權,同一物之上存有相容的數個物權時,除了法律另有規定之外,先設立的物權優於後設立的物權。
3、追及效力。所謂物權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權標的物無論流於何處,無論落於何人手中,除了法律另有規定之外,物權人都有權追至物之所在而行使物權。
4、請求效力。物權的請求效力亦稱物權請求權或物上請求權,但物上請求權這一稱謂停留在表象上,未點出請求權的物權基礎,因為一物之上還可以存在債權請求權,故不如稱物權請求權准確。
二、如何理解物權效力
物權效力,是指大陸法民法理論對物權法律效力的概括。通常認為包括三方面:
1、物權具有對世效力和排他效力,它僅憑借權利人的對物支配行為即可實現,並可排除第三人的不法干涉,它對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具有普遍約束力。
2、物權具有追及效力和歸一力,其標的物不論輾轉落入何人之手,物權人依法均可向實際佔有人主張權利,追索原物,以回復初始權利狀態。有學說認為,物權的排他力和追及力均應概括為物權的請求權效力。
3、物權具有優先效力,在同一物上有數種權利並存時,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而行使的效力,有擔保債權具有優先於無擔保債權而行使的效力。
三、什麼是物權的追及效力
所謂物權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權標的物無論流於何處,無論落於何人手中,除了法律另有規定之外,物權人都有權追至物之所在而行使物權。物權是對世權,物權人之外的任何人都負有尊重他人物權,不侵害他人財產,不妨礙他人行使物權的義務。無論是所有權還是他物權的標的物轉移至何處,物權人都有權對其權利客體行使權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條
【物權的定義及類型】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⑵ 不動產物權登記的公示效力
法律主觀:
一、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
民法典規定,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為登記,不動產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零八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二、辦理不動產登記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1、登記申請書,原件;
2、申請人(代理人)身份證明,原件和復印件;
3、國有土地使用證,原件和復印件;
4、建設工程符合規劃的證明,原件或經確認的復印件;
5、房屋已竣工的證明,原件或經確認的復印件(質檢合格證或竣工驗收備案表或質監部門出具的房屋已竣工的證明,個人自建房屋需提交建設單位出具的房屋竣工證明);
6、房屋測繪報告,原件或經確認的復印件(屬於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的,還需提交房屋面積界定報告);
7、房屋地址證明,原件或經確認的復印件(民政部門出具的房屋地址證明);
8、經適房、單位集資房、廉租房、公租房等房屋還需提交發改委或軍區的立項計劃和省或市或軍區房改辦的批文,原件或經確認的復印件;
9、屬合作修建(聯建)建築工程的,還需提交合作(聯建)協議和產權分割清單,原件;
10、建設單位申請業主共有的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還需提交規劃部門確認業主公有房的證明或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的書面約定,規劃部門確認業主共有房屋的證明為原件或經確認的復印件,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的書面約定為原件;
11、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建賬證明,原件。
三、不動產登記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不動產登記效力,是指通過登記這一法律事實對當事人的不動產物權所施加的實際作用。從法律效果看,不動產登記效力包括公示效力、公信效力、對抗效力以及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但在具體制度設計上,關於不動產登記效力如何,各國由於基本國情和歷史傳統差異,對不動產登記效力也有所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六條 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不動產登記效力,是指通過登記這一法律事實對當事人的不動產物權所施加的實際作用。從法律效果看,不動產登記效力包括公示效力、公信效力、對抗效力以及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
法律客觀:
不動產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自古以來即為佔有和交付——標的物佔有的現實移轉,羅馬法如此,日耳曼法也概莫能外。近代以來,登記制度雖然被較為普遍地採用,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但由於動產物權的種類及交易形態,遠較不動產豐富與復雜,而且動產物權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流通性上,如均須以登記為公示,不僅不可能,而且由於近代交易頻繁,動產物權若也采登記,將不勝煩累,不符交易迅速的需求。有鑒於此,動產物權變動便不得不以佔有與交付為其公示方法。佔有是指對於物有事實上的管領力,為享有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一般而言,佔有公示的物權類型,應視佔有人的意思而定,以所有的意思佔有標的物者,其公示的物權為所有權,以行使他物權的意思佔有標的物者,其公示的物權類型為他物權。交付是依法律行為讓與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交付不獨包括現實交付,也包括簡易交付、佔有改定及指示交付等觀念交付。佔有與交付具有密切的關系,佔有是交付的前提,亦是交付的結果,表現著物權的現實狀態即靜止狀態,形成所謂「佔有之所在即為動產物權之所在」。交付則表現為佔有動態的移轉,體現著佔有關系的變化。因此,佔有和交付二者相輔相成,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來表現動產物權關系。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以佔有和交付為原則,但對於以船舶、民用航空器和機動車輛等特殊動產為客體的物權變動,則采登記對抗主義,即登記並非這些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只是不經登記,物權變動不能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如我國《海商法》第9條規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向船舶登記機關進行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我國《民用航空法》亦有類似規定。特殊動產采登記對抗主義只適用於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