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法條下載

行政法法條下載

發布時間: 2025-10-13 20:26:20

『壹』 行政法程序正當原則法條

行政法程序正當原則是我國行政管理活動的一項重要法律原則,主要涉及行政機關的程序性義務、行政決定的程序保障、程序合法性的審查和追究等方面。具體內容包括規范程序、公示公告、聽證、意見征詢等。

行政法程序正當原則是我國行政管理活動中的一個基本法律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規范程序。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必須依照相應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規定的程序來進行,並且應當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其次,公示公告。行政機關在採取行政行為前,應當事先在適當范圍內公示公告,以便於有關當事人知悉和發表意見、提出異議。第三,聽證。對那些行政決定可能對其權利、義務產生重大影響、或者涉及到公眾利益的案件,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質證,並且應當在聽證結束後作出相應的裁決。最後,意見征詢。行政機關在制定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決策時,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徵求公眾意見,並加以考慮。

如何追究程序違法行政行為的責任?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對於程序違法的行政行為(如未經公示、公告、聽證等),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該行政行為。同時,行政機關和其工作人員也應當對違法行政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行政法程序正當原則是保障行政管理活動合法性和公正性的基礎之一。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必須遵循法定程序,公示公告,聽證質證,充分徵求公眾意見,確保行政決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採取行政行為,應當按照法定程序,本著公正、公開、公平、合法的原則進行。

『貳』 行政法規有哪些


《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消防法》。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一、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二、.什麼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國家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動都必須嚴格依法進行。

第一,行政管理的依據是法律。憲法、法規、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不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規章,都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管理活動的依據。沒有法律依據的行政管理行為是不合法的。

第二,法律是社會的規范,行好豎指政管理者和被管理的相對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都要按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法律不是管理者管別人的工具,所有人和組織,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第三,依法行友配政的主體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要求。它不是依法治國的全部內容。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國家是全社會的事情 ,要求所有公民、法人、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都要嚴格遵守體現人民意志的至高無上的法律。但是,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要求建立法治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首當其沖。國家的法律除一部分由法院、檢察院實施外,都要由行政機關負責實施,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國家就無法纖渣治可言。依法行政與行政相對人守法是不同的概念,依法行政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依法行使職權,可見依法行政實際上是「依法治官」。依法行政更不是指行政機關用自己制定的文件去治理行政相對人,而是行政機關在進行管理時必須首先符合法律的規定,對行政相對人的處理必須完全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做,法律賦予行政機關何種權力,行政機關便具有何種權力,而不能在法律范圍之外隨意地創設權力、剝奪行政相對人的權利。

法律依據: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第六條

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叄』 行政法第24條解釋

第二十四條【一事不再罰原則】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處罰的一事不再罰原則的規定。 一事不再罰是行政處罰的重要原則之—。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指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是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共同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同一事實是指同一個違法行為,即從其構成要件上,只符合一個違法行為的特徵。同一理由是指同一法律依據。 堅持一事不再罰原則,應當把握兩個要點:第一是,同一違法行為已經受到行政處罰,不應根據同一法律依據再受處罰;第二是,不同的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理由,再給予同一違法行為行政處罰。 為此,要明確一個問題,一事不再罰與並處和不同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進行不同的處罰是幾個不同的概念。並處是同一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給予不同形式的處罰,這是法律、法規和規章所允許的。同一法律規范規定不同行政機關對同一違法行為有處罰權,亦是合法的。堅持一事不再罰原則,既要防止重復處罰、多頭處罰,又要防止對這一原則作擴大解釋,使違法者逃脫應受的處罰。 罰款是行政機關強制違法當事人承擔金錢給付義務,在一定期限內交納一定數額錢款的處罰形式。本條規定的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的罰款的行政處罰,對限制行政機關的隨意性,限制和杜絕亂罰款、濫罰款現象,做到公正處罰,使違法行為與行政處罰相適應,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具有很大作用。 不同法律規范對同一領域的社會關系進行交叉調整,造成同一行為違反不同法律規范的情形。這種現象在理論上稱為規范競合。對於規范競合,刑法中適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從規范競合這一法律現象出現的原因看,刑法和行政處罰法領域的規范競合具有共同性,在處罰的適用上,也應該具有相通之處。但是,與刑法不同的是,行政處罰法所設定的罰種之間不像刑法罰種那樣具有明顯輕重不同的等級順序。本條的具體規定,採取了對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將罰款這一處罰形式確立在一事不再罰的「罰」范圍內。而如果其他法律規范規定了其它形式的處罰,則可以作出相應的處罰。

『肆』 行政法律法規包括哪些

行政法律法規包含多個層面,主要分為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涉及《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特別行政法則包括《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海關法》、《教育法》等。
行政法規在具體名稱和內容上有所區別。對於行政工作的全面、系統規定,稱為「條例」;部分規定則稱為「規定」;具體規定某項行政工作的則稱為「辦法」。在范圍上,條例和規定主要針對某一行政工作領域,而辦法則更具體,針對某一項工作。在內容上,條例相對全面和系統,規定則更為集中,辦法則更為具體。
行政法規的基本要求包括:必須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且其效力等級有明確界定。
行政法具有以下特徵:首先,由於行政法涉及廣泛的社會領域,內容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此難以制定一部全面且完整的統一法典;其次,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廣泛,內容豐富;最後,行政法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修訂和更新。
綜上所述,行政法規主要由國務院制定和頒發,包括行政訴訟法、處罰法、行政復議法以及公務員法等。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為「條例」。【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五條,行政法規一般稱為「條例」,也可以稱為「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可以稱為「暫行條例」或者「暫時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為「條例」。

『伍』 行政處罰法四十四條內容

第四十四條 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 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要求聽證等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是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2021年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於2021年1月22日修訂通過,自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這是《行政處罰法》實施24年後的首次大修,對適應新時代要求,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切實保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正當程序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正當程序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應當中立、公正、不偏不倚;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允許受決定影響的公民提供證據,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聽取公民的意見。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在正當程序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四條 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 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要求聽證等權利。

『陸』 行政法規有哪些

行政法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胡蔽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
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

【法律依據】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八條 國務院有銀旅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國務院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據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以及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第四條 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規,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制定經濟、文化、社會、鋒做凳生態文明等方面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重要行政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或者行政法規草案涉及的重大問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柒』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可以規定的事項有哪些

根據補充內容,答案如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可以規定對公民財產權利的版剝奪、限制人權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但不能規定犯罪與刑法。犯罪與刑法是由法律規定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常委會制訂與修改。
法律依據:
《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釋義:第二十條

第二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的,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受理;必要時,上級行政機關也可以直接受理。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的處理規定。 不予受理包括拒絕受理和不予答復的兩種情況。
目前,不少行政復議機關不願受理行政復議案件,對實行行政復議制度缺乏熱情。有的人總結,表現為「三怕」:一怕被人告,被告意識不強。作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怕相對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作為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後怕申請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二怕麻煩,服務意識不強。行政復議程序性強,一環套一環,一些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不習慣。特別是遇到一些復雜案件,更怕沾上邊。三是行政復議機關怕得罪下級行政機關,秉公執法的意識不強。行政復議機關擔心運用行政復議機制直接糾正下級行政機關的錯誤會影響其工作積極性。由於存在「三怕」,一些行政機關作具體行政行為時不告知訴權;行政復議機關對行政復議申請應當受理而不予受理;行政復議機關受理後或者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一概予以維持,或者有行政復議案件不辦,或者不按照行政復議程序辦,仍採用傳統的調解、信訪申訴方式處理,任其拖延、耽擱、不公正處理。致使相對人有狀難告,行政復議形同虛設,侵犯了相對人合法權益。
行政復議法對這一行為加以了制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的,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受理;必要時,上級行政機關也可以直接受理。為人民服務是行政機關的根本職責,在行政復議中,行政復議機關有義務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
本條規定體現了上級行政機關對行政復議機關行政復議工作的監督職能,對於加強行政機關內部監督,促進行政機關合法、正確地行使職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上級行政機關對行政復議機關拒絕受理行政復議申請情況的了解,主要是通過申請人的申訴或者對下級行政機關工作的檢查。
理解這一條時應注意兩點:第一,行政復議法可以有很多任務,但是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應當是第一位的。這是因為,行政復議法是關於行政復議程序的法,而行政復議程序的開始是由相對人的申請而開始的;行政復議程序是否繼續進行下去,也由相對人的意志決定,相對人撤回行政復議申請時,行政復議即告終止。從另一方面說,國家建立行政復議制度的目的,是解決相對人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問題,這里應特別注意的是:相對人不服行政機關的決定。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不是行政復議的主要任務,而是其他行政法的任務。因為行政復議受相對人不告不理原則的制約,而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與此原則無關,不能因為相對人申請行政復議才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相對人不申請行政復議就不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特別是由於行政復議的裁決機關也是行政機關,更不宜在相對人申請行政復議的時候強調要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如果是這樣,有用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來對抗相對人申請行政復議的嫌疑。在行政復議中,行政機關包括行政復議機關主要是盡義務,而不是享受權利。當然,在運用救濟渠道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同時,必然帶來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效果。
第二,行政復議是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又和一般的上下級的監督不一樣,行政復議需要人來申請,必須具備雙方當事人,一方當事人對行政機關的處分不服,要求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行政決定居中裁決。因此行政復議帶有準司法的性質。行政復議法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監督手段來對受侵害的相對人以行政救濟,是保障公民憲法權益的重要途徑。行政復議立法的指導思想體現了對行政機關的制約和對公民的救濟。但是,行政復議只是法律救濟制度中的一部分,不要試圖依靠行政復議解決一切問題,也不必鼓勵當事人完全通過行政復議進行救濟。行政復議救濟應與司法救濟有區別,要有自己的定位,也要有

熱點內容
淘寶法院拍賣怎麼 發布:2025-10-13 22:38:29 瀏覽:300
青海人民法院 發布:2025-10-13 22:36:13 瀏覽:301
勞動法一年兩個月補償 發布:2025-10-13 22:35:16 瀏覽:641
論述經濟法的形成 發布:2025-10-13 22:21:55 瀏覽:999
安徽律師法律服務團隊法律咨詢 發布:2025-10-13 22:04:07 瀏覽:491
黃文濤行政法怎麼樣 發布:2025-10-13 21:32:57 瀏覽:246
行政法解釋全文 發布:2025-10-13 21:22:09 瀏覽:462
法律援助案件被告方的代理詞 發布:2025-10-13 21:04:30 瀏覽:967
民法分典 發布:2025-10-13 21:03:30 瀏覽:146
2014安全類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13 21:00:40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