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代表公司的法律責任嗎
『壹』 公司法人和股東承擔的責任一樣嗎
公司法人和股東承擔的責任不一樣。法人享有獨立財產權,公司以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債權也是由公司享有。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股東原則上是不承擔公司的債務的。股東與法定代表人的區別是:
1、股東無論是法人還是自然人,只是公司的投資者,在公司成立後,享有分配利潤等股東權利,並負有承擔公司虧損、資不抵債等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法人、是一個經營實體,一切運行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
2、跡睜法定代表人是法律意義上代表公司履行相應公司運營職責的,不僅要履行企業管理的職責,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耐攜括民事、刑事責任,法定代表人可以由股東擔任、但也可以由股東任命股東之外的人來擔;
3、股東是股份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有權出席股東大會並有表決權,也指其他合資經營的工商企業的投資者。股東與公司的關繫上,股東作為出資者按其出資數額,股東另有約定的除外,享有所有者的分享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昌州伏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第四條
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貳』 在股份制的公司是由最大股東承擔法律責任還是由法人代表承擔
按法律規定,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因此不存在法人代表或大股東承擔所有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2)股東代表公司的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股東責任的相關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第十八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未在法定期限內成立清算組開始清算,導致公司財產貶值、流失、毀損或者滅失,債權人主張其在造成損失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因怠於履行義務,導致公司主要財產、賬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上述情形系實際控制人原因造成,債權人主張實際控制人對公司債務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九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以及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在公司解散後,惡意處置公司財產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或者未經依法清算,以虛假的清算報告騙取公司登記機關辦理法人注銷登記,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叄』 公司占股1%的股東承擔責任么
【法律分析】:公司占股1%的股東需要承擔責任的,如果只持有1%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債權債務也只發生在1%股份范圍之內(除非涉嫌挪用公司財產等違法行為)所以就算公司破產了,也是在1%股份的范圍內承擔責任。公司出現民事法律責任:責任由單位自己承擔,與股東和法人代表都沒有直接關系。出現刑事法律責任:法人代表和負責決策的人一起負責,有些股東參與到決策的就一起負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二條 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股東依照前款規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應公司的請求,要求股東提供相應擔保。公司根據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已辦理變更登記的,人民法院宣告該決議無效或者撤銷該決議後,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撤銷變更登記。
『肆』 股東和法人的責任一樣嗎
一,公司法人和股東承擔的責任一樣嗎
1、責任不一樣。公司法人和股東承擔的責任區別如下:
(1)股東應當履行繳納注冊資本金的義務承擔有限責任分享企業紅利法定代表人則代表公司進行經營活動若出現違法問題法定代表人應當承擔責任;
(2)公司股東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是企業法人,一般依法設立的各類企業法人均有權對公司投資,成為公司的股東,而沒有專門的限制。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三,避免公司法人和股東承擔的責任的注意事項
1、在股東協議,合資合同和章程中增加相關免責條款,防範風險;
2、通過集體決策程序避免風險對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行為應提出明確異議並記載於相關會議記錄;
3、目前,國內主要保險公司均有針對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執行責任風險保險當董事因職務行為而需對外承擔相應責任時可以由保險公司就該部分予以賠償 避免董事個人的財產風險。
公司可以考慮設立執業責任風險保險制度由公司為法定代表人董事等購買責任保險以盡可能得降低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