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用邀請函的法律效力
㈠ 發出入職邀請函後又拒絕錄用,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如果候選人主張,企業可能會被判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賠償候選人的實際損失。
入職邀請函(或稱offer、錄用信、錄取通知等)的法律性質,在《勞動合同法》中並沒有規定。但法律理論界傾向於將其比照統一《合同法》中的「要約」文件處理。並且,這種觀點也已得到目前已有的勞動爭議仲裁或判決的支持。
理論上,如果企業想要撤回入職邀請函,必須在邀請函到達候選人之前,將撤回通知送達候選人。但由於入職邀請函比撤回通知先發出,這一點在實際上很難做到,做到了也很難證明,因此,在實踐中,入職邀請函發出後便已生效,對企業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不能撤回。
所以,在實踐中,入職邀請函發出之後,就對企業產生法律約束力,企業就應當與候選人簽署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不能拒絕錄用。否則,便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需要賠償候選人的實際損失。
(1)聘用邀請函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二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1、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
2、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4、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
5、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動合同法
㈡ 會議邀請函具有法律效應嗎
邀請函應該沒有什麼法律效率,在民事上是屬於要約的一種
要約邀請不具有法律效力,在我國實踐中一般採取將要約邀請「視為要約」的方式,把要約邀請轉化為要約後賦予其法律效力。根據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三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表示。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債券募集辦法、基金招募說明書、商業廣告和宣傳、寄送的價目表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和宣傳的內容符合要約條件的,構成要約。第四百七十四條規定,要約生效的時間適用本法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七條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三條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表示。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債券募集辦法、基金招募說明書、商業廣告和宣傳、寄送的價目表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和宣傳的內容符合要約條件的,構成要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