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把人喝死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⑴ 喝酒喝死人的法律賠償標准
一般來說,如果是無過錯不用賠償,但是現實中有的法院可能會酌情要求承擔一些責任,喝酒致死主要賠償喪葬費、死亡補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等費用。
結合現實中情況有過錯主要是沒有盡到以下義務:
1、明知其中一人已經喝多的情形下,一起喝酒的人應該勸阻或謝絕與其喝酒;
2、對已經喝醉酒的人,要將其安全送到家中,同時告訴其家人其醉酒程度,免得耽擱最佳救治時機;
3、對於開車的朋友,假如對方喝酒後,一起喝酒的人應該勸其不得駕車等。
死者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明知酒精的危險性而不控制酒量或輕信能夠避免,本人對過量飲酒與傷亡後果具有最直接的因果關系,自身具有重大過失,應對其傷亡後果承擔主要責任。作為同飲人的各位被告在飲酒期間及酒後並無過錯,對死亡不應承擔過錯責任。
一、酒後致人死亡的賠償標準是什麼
1、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2、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標准計算。
(1)死亡賠償金等於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20年[60周歲以上的為(實際年齡減60);75周歲以上為5年]。
(2)60周歲以下人員的死亡賠償金等於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20年。
(3)60周歲減75周歲人員的死亡賠償金等於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20減(實際年齡減60)]。
(4)75周歲以上人員的死亡賠償金等於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5年。
3、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二、酒後連帶責任一般賠多少
1、酒後連帶責任一般賠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具體的是需要根據治療所花費的費用,還有就是一些其他的情況來進行不同的判斷的。
2、《民法典》關於共同喝酒致死實際上是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的。但是明確了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因為勸酒等行為導致行為人死亡的,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 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後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後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並予以賠償。
第七條 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⑵ 幾個人一起喝酒,一人死了,其他陪同人員是否要負法律責任
要承擔法律責任。是民事責任。
法律對於喝酒致死的情形並無明文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此類糾紛,法院會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損害他人民事權益,應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進行裁判。
因為喝酒、醉酒會導致自然人的認知能力及控制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使其處於不利地位,因此酒局的組織者、參與者在法律上就產生了照顧、注意醉酒者的安全義務。若未盡到安全義務,就存在法律上的過錯。
相關案例:
2017年1月15日,1990年出生的鄧某下班後約李某等人到食堂吃飯喝酒。飯後回到宿舍,鄧某覺得還沒喝過癮,又約李某、陸某等人一起去酒吧喝酒。次日凌晨1時許,看到鄧某昏昏欲睡,大家以為他喝醉了,就讓李某帶他去酒店休息。
凌晨2時許,李某發現鄧某沒了呼吸聲,趕緊撥打120並報警。醫生趕到時,確認鄧某已死亡。經屍檢,鄧某系乙醇中毒死亡。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鄧某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當知曉過量飲酒可能造成對其身體健康不利的後果,但仍大量飲酒,最終導致酒精中毒死亡,其本人應承擔絕大部分責任。
而參與了兩場喝酒的被告均未完全盡到對鄧某提醒、勸阻等義務,應根據各自的過錯大小承擔相應賠償責任。被告李某一直陪在鄧某身邊,發現鄧某處於醉酒狀態後未及時將其送醫救治,未盡到完全的照顧義務,賠償原告損失1.5萬元。
其餘4名同飲者各賠償原告6000元。被告羅某作為酒吧工作人員,工作期間通過敬酒方式與鄧某喝過酒,其敬酒行為與鄧某死亡也存在一定因果關系,賠償原告6000元。
被告酒店作為服務行業,未盡到完全的安全保障及注意義務,在鄧某及被告李某入住該酒店時,只辦理了李某的登記入住手續,未登記鄧某身份信息便允許已經醉酒的鄧某入住,賠償原告1萬元。
(2)喝酒把人喝死要承擔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在喝酒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同桌一起喝酒者都會承擔適當責任。但做到以下4點,則酒友不承擔責任:
1、不強迫性勸酒,無論什麼場合,什麼情況,對方什麼身體狀況,都不要勸酒;
2、在明知對方身體有疾病或者對方已經明確表示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勸對方不飲酒或者對方自願要喝,要做到勸阻少飲,盡到提醒和照顧義務;
3、將醉酒者安全送達。對於酒友醉酒的,清醒酒友應當預見到醉酒者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存在危險的發生,因此,清醒酒友應當將醉酒者安全送達,避免擔責;
4、酒後駕車及時勸阻。對於醉酒的酒友要駕車駛離,其他人應當勸阻其不得駕車,如果未加勸阻則有可能承當相應責任,但是如果已盡到勸阻義務,而對方不聽勸阻的情況下,酒友是可以免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