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騙取葯品經營許可證的法律責任

騙取葯品經營許可證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5-10-15 19:31:50

⑴ 葯店銷售假葯對執業葯師的處罰是什麼

一、葯店銷售假葯對執業葯師的處罰是什麼?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作出十年內不得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的 行政處罰 。 《執業葯師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一條:凡以騙取、轉讓、借用、偽造《執業葯師資格證書》、《執業葯師注冊證》和《執業葯師繼續教育登記證書》等不正當手段進行注冊的人員,一經發現,由執業葯師注冊機構收繳注冊證並注銷注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條:生產、銷售假葯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 違法所得 ,並處違法生產、銷售葯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有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予以撤銷,並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 經營許可證 》或者《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刑法 》第一百四十一條:生產、銷售假葯的,處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 或者 拘役 ,並處 罰金 ;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 死刑 ,並處罰金或者 沒收財產 。 二、什麼是假葯?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假葯: (一)葯品所含成份與國家葯品標准規定的成份不符的; (二)以非葯品冒充葯品或者以他種葯品冒充此種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假葯論處: (一)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 (二)依照本法必須批准而未經批准生產、進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 (三)變質的; (四)被污染的; (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須取得批准文號而未取得批准文號的原料葯生產的; (六)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 執業葯師對於葯店銷售假葯的這種做法不可能是一無所知的,所以一般被吊銷執業葯師的資質證書,並且十年內不得再從事此類領域這是屬於行政處罰,如果銷售假葯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的話,那麼執業葯師也是要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所以執業葯師如果發現葯店有假葯的話,正確的做法是檢舉和揭發。

⑵ 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有哪些義務與責任

根據新《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法律規定,沒有履行相關義務,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一)生產銷售假葯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6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銷售假葯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十年內不受理其相應申請;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為境外企業的,十年內禁止其葯品進口。
(二)生產銷售劣葯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7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銷售劣葯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罰款;違法生產、批發的葯品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違法零售的葯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按一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生產、銷售的中葯飲片不符合葯品標准,尚不影響安全性、有效性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生產銷售假葯劣葯情節嚴重的關鍵責任人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8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銷售假葯,或者生產、銷售劣葯且情節嚴重的,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並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四)無證經營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15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生產、銷售葯品的,責令關閉,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葯品)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
(五)未遵守葯品質量管理規范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6條規定,除葯品管理法另有規定的情形外,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遵守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等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十年直至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等活動。
(六)虛假欺騙手段獲得許可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3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提供虛假的證明、數據、資料、樣品或者採取其他手段騙取臨床試驗許可、葯品生產許可、葯品經營許可、醫療機構制劑許可或者葯品注冊等許可的,撤銷相關許可,十年內不受理其相應申請,並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十年內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並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七)未經批准生產、進口葯品、重大變更等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4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沒收違法生產、進口、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以及專門用於違法生產的原料、輔料、包裝材料和生產設備,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違法生產、進口、銷售的葯品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直至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或者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十年直至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並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拘留:(一)未取得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生產、進口葯品;(二)使用採取欺騙手段取得的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生產、進口葯品;(三)使用未經審評審批的原料葯生產葯品;(四)應當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葯品;(五)生產、銷售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禁止使用的葯品;(六)編造生產、檢驗記錄;(七)未經批准在葯品生產過程中進行重大變更。未經批准進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葯品,情節較輕的,可以依法減輕或者免予處罰。
(八)其他未經批准或審評的情形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5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以及包裝材料、容器,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十年直至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一)未經批准開展葯物臨床試驗;(二)使用未經審評的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或者容器生產葯品,或者銷售該類葯品;(三)使用未經核準的標簽、說明書。
(九)未建立葯品追溯制度、未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等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7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一)開展生物等效性試驗未備案;(二)葯物臨床試驗期間,發現存在安全性問題或者其他風險,臨床試驗申辦者未及時調整臨床試驗方案、暫停或者終止臨床試驗,或者未向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三)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葯品追溯制度;(四)未按照規定提交年度報告;(五)未按照規定對葯品生產過程中的變更進行備案或者報告;(六)未制定葯品上市後風險管理計劃;(七)未按照規定開展葯品上市後研究或者上市後評價。
(十)包裝標簽說明書內容違法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8條規定,除依法應當按照假葯、劣葯處罰的外,葯品包裝未按照規定印有、貼有標簽或者附有說明書,標簽、說明書未按照規定註明相關信息或者印有規定標志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注冊證書。
(十一)未按規定購進葯品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29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從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購進葯品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購進的葯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購進葯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罰款,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貨值金額不足五萬元的,按五萬元計算。
(十二)違反進口備案規定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2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進口已獲得葯品注冊證書的葯品,未按照規定向允許葯品進口的口岸所在地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吊銷葯品注冊證書。
(十三)未按照規定開展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或者報告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4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未按照規定開展葯品不良反應監測或者報告疑似葯品不良反應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四)未依法履行召回義務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5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召回後,拒不召回的,處應召回葯品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五)違反規定聘用人員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0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聘用人員的,由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解聘,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六)在購銷中給予、收受不正當利益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1條第1款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在葯品購銷中給予、收受回扣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的,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給予使用其葯品的醫療機構的負責人、葯品采購人員、醫師、葯師等有關人員財物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三十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營業執照,並由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吊銷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2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的負責人、采購人員等有關人員在葯品購銷中收受其他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葯品生產企業、葯品經營企業或者代理人給予的財物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的,沒收違法所得,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五年內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
(十七)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1條第2款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在葯品研製、生產、經營中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終身禁止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
(十八)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44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違反本法規定,給用葯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因葯品質量問題受到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葯品生產企業請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葯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損失。接到受害人賠償請求的,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先行賠付後,可以依法追償。生產假葯、劣葯或者明知是假葯、劣葯仍然銷售、使用的,受害人或者其近親屬除請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請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十九)境外持有人境內代理人的法律責任。
根據《葯品管理法》第136條規定,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為境外企業的,其指定的在中國境內的企業法人未依照本法規定履行相關義務的,適用本法有關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法律責任的規定

熱點內容
區司法部門 發布:2025-10-15 21:57:47 瀏覽:46
由電力線路清障行為的法律責任主體訴訟 發布:2025-10-15 21:54:18 瀏覽:329
部委出台的幾號令屬於規章嗎 發布:2025-10-15 21:49:57 瀏覽:771
刑事訴訟法送達起訴書副本 發布:2025-10-15 21:49:20 瀏覽:559
雲南司法陳林 發布:2025-10-15 21:40:17 瀏覽:498
法院訴本 發布:2025-10-15 21:37:57 瀏覽:50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簡報 發布:2025-10-15 21:29:10 瀏覽:912
婚姻法中關於結婚時間調整 發布:2025-10-15 21:23:17 瀏覽:98
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招聘 發布:2025-10-15 21:01:22 瀏覽:97
違法行政規章 發布:2025-10-15 21:00:26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