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信息平台的法律責任
⑴ 一律師發文傳李娜已改國籍,這種造謠行為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有很多無腦粉絲,無腦群眾會在公共場所做出不當的言論。並且還有一些營銷號也會來藉此炒作惡意的剪輯一些信息,混淆公眾視聽,給公眾帶來錯誤的判斷。比如說李娜被傳聞改國籍這一件事,引得很多網友們討論,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會以為是真的,便在網上對李娜進行人身攻擊,譴責他不愛國,背叛國家等等惡意的標簽,對於李娜本人來說造成嚴重的困擾。
所以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大家在日常使用網路的時候,一定要爭做文明人。不要在網路上惡意的傳播虛假信息,惡意的中傷他人。像這類情況,由於這些網友的不當言論可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所以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規,不僅是為了社會秩序,而且也是為了尊重他人。在不明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情況下,一定要客觀的看待事物,不能妄下評論。
⑵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也就是說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軟體上傳播誹謗他人的消息,當點擊量與轉發次數超過一定數量時,就會被認定為誹謗罪。根據我國《刑法》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在現行刑法第291條中增加了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資料:
光憑法條的原文想必不少人還是對此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以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這條新增法條的主要內容 。
例:某網民為了增加自己微信公眾號的點擊量,故意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消息,並大肆在微信朋友圈上傳播,造成該地區人們出現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該網民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假消息,符合法條中所述「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然後其又在微信上大肆傳播,滿足「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這兩個行為已經具有構成犯罪的主觀條件,再加之其傳播的消息造成了該地區人們的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滿足「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該網民已經構成了犯罪,將受到相關的處罰。
嚴厲打擊各類網路謠言行為的同時,警方希望廣大網民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增強自律意識、法律意識,規范網路言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文明、清朗的網路環境。
⑶ 招聘平台對虛假招聘信息要負法律責任
Boss直聘針對李文星事件發道歉信:向李文星的家人、用戶和公眾表達內心最深切的歉意,將承擔法律責任並落實整改要求。
附後BOSS直聘道歉信如下:
任何語言也無法說出我們內心的悲傷和後悔。由於我們的職位審核管理工作沒有做好,讓非法傳銷分子有機可乘,發布了虛假職位,李文星被誘騙加入傳銷組織後不幸溺亡。我們為李文星的父母失去愛子深深悲痛,為他的雙胞胎妹妹失去哥哥深深悲痛。這一切錐心刺骨。此時此刻,我們向李文星的家人,向用戶和公眾表達內心最深切的歉意。
我們堅決擁護北京市網信辦和天津市網信辦對我們開展的依法聯合約談,堅決落實整改要求。我們感謝天津警方有力打擊違法傳銷分子,迅速查清了案情,抓住了誘騙李文星加入傳銷組織的犯罪嫌疑人陳某。我們感謝事情發生以來,各級、各部門政府主管領導依法給予我們有力的指導和支持,督促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感謝媒體和公眾對我們提出的批評與鞭撻。在法律威嚴和公眾監督下,對於在BOSS直聘平台上被虛假招聘傷害的用戶,我們承擔法律和道義的責任。
創業三年多,這是我們所經歷的最為悲傷和艱難的日子。回顧創業之初,平台上的人們彼此信任,平等溝通,簡單直接。正是因為來自用戶的信任和口碑,BOSS直聘才得以發展起來。今天,那些在BOSS直聘上找到工作,可以安身立命、養家糊口的人們;那些通過BOSS直聘招募到夥伴,可以一起追求夢想的人們,你們必定也為我們犯下的錯誤感到痛心,我們的確辜負了你們一直以來的信任。
此時此刻,捫心自問,團隊創業的初心還在。我們願意通過艱苦的努力和時間,一點一滴重新獲得你們的信任和支持,在社會各界的監督之下,走出一條自新之路。
⑷ 論壇社區或信息平台,上面有虛假信息,如果投訴過仍不刪除,是否需要負法律責任
網站方是有賠償責任的,因為作為平台方,有義務保證網路環境的安全性,只是一般時候,除非損害比較大,被騙的損失不大的話,那麼很多就放棄了,因為此類案件處理起來比較困難。
⑸ 在網路上侮辱誹謗他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名譽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維護自己名譽並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所謂名譽是對特定民事主體的品德、才幹、信譽、商譽、資歷、聲望、形象等方面的社會性評價。要准確判斷他人是否對自己的名譽構成了侵權,您需要了解以下知識:1.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方式包括侮辱和誹謗。侮辱,即通過文字、語言、圖片公然辱罵、羞辱他人;誹謗,即故意散布虛假事實貶損他人名譽。2.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這是名譽侵權的結果要件,必須存在這一損害後果。因此,只有導致這種評價降低,才構成侵害名譽權。3.是否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的判斷標准,只要針對他人的誹謗和侮辱性內容已經為第三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即已經公開或者可能被公眾所知,就可以推定出他人的名譽權因此遭受到了損害。這里的可能被公眾所知是指雖然無法證明該誹謗和侮辱性內容已經被第三人知曉但根據其所發布平台、發生場合的開放性、傳播性足以使第三人知道。因此,在網上發布侮辱他人的言論構成名譽侵權。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條問: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⑹ 信息平台發布信息去完成的人和平台有什麼法律關系和責任
信息平台是一個中介機構,你在信息平台發布信息,信息平台按規定收取你的中介費。信息平台力求保證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如果出現欺詐或不實信息,平台要承擔一部分的責任。
⑺ 網賭網貸被騙一個法律平台說是可以追回是真的么
如果通過正規交易場所虧錢,純粹個人行為;如果通過非法平台,則對方涉嫌專非法經屬營罪;如果能夠證明,對方通過欺騙手段,拉你入場,又以對賭方式 ,故意吃掉你的資金,則對方構成詐騙。我也是一名受害者還好當時朋友推薦了一個法律援助機構已經成功幫我挽回的損失真的是太幸運了
⑻ 信息分類網站,會員發布虛假消息,造成危害,該平台付法律責任嗎
連帶責任(ICP承擔連帶責任);保留證據,保存各類登錄記錄、數據日誌等至少60日,積極刪版除虛假信權息(類似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消除影響、公開道歉、賠償損失……)。司法實踐中根據ICP的處理情況酌情承擔責任。
⑼ 在微信上辱罵他人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網路上的侮辱與現實中的侮辱要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即如果侮辱情節較輕,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並賠償損失。如果侮辱情節嚴重,涉嫌構成侮辱罪的,可申請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責任。
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人們在享受互聯網社交便利的同時,應當依法謹慎行使自己的權利。微信用戶有權在其朋友圈內正當、合法地表達觀點或發表其評論,但微信聊天記錄、朋友圈發布內容可在訴訟中作為證據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9)網路信息平台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微信群里辱罵他人損害名譽難免承擔法律責任
日前,廣西大新縣人民法院對一起名譽權糾紛進行判決,判決被告在其朋友圈登載致歉聲明,對原告賠禮道歉,並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800元。
原告黃鈺與被告馮某雨都是年紀三十齣頭的青年婦女,多年前雙方通過朋友介紹相互認識。2015年雙方曾有過矛盾糾紛,被告馮某雨一直揚言尋機對原告黃鈺打擊報復。
2017年12月,在獲知原告在縣城擺夜攤後,被告即在其微信群里發信息,群聊中聲稱原告「睡她表弟多年,她表弟家裡人罵死了」、「她媽就是去廣東睡回來才生的那個黑憋(意指原告)」。還在朋友圈唆使男網友去強奸原告,並配發原告的個人照片。
當日晚上,得知被被告辱罵後,原告和家人與被告發生口角。次日,原告到被告店門要跟被告評理,一時沖動才動手打爛被告的廣告牌等。事後,公安機關主持雙方進行調解,原告母女願意賠償被告財物損失,但被告拒絕對在群里發微信罵話一事承擔責任。
今年3月,原告起訴到法院,請求判決被告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賠償金8000元。被告馮某雨到庭應訴時則辯稱,原告訴稱並不屬實,被告沒有發布原告提供的那些微信聊天記錄過,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大新縣法院審理認為,公民依法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微信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公開性和傳播性。便捷快速,散播廣泛。被告在微信群中發布誹謗、侮辱、貶低原告的信息,並配發原告的個人照片,造成相關信息的公開傳播,引發他人對原告聲譽的猜測,致使原告的名譽權受到損害,侵害了嚴格的名譽權,依法應承擔侵權責任。
經調解雙方未達成協議,法院遂作出前述的判決。
⑽ 互聯網信息平台是否要承擔法律連帶責任
要,顧客在你的平台上消費,是對平台的信任,平台應該對商家進行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