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怎樣規定無償乘車人的責任
① 無償或有償借車發生的交通事故車主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只有在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時,才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例如車主明知出借的機動車存在故障或某些隱患,事先沒有向使用人說明情況,故意隱瞞機動車瑕疵真實情況而造成損害的。
2012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指出,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以下4種情況下,應單承擔賠償責任:
1、明知車輛存在缺陷(如車輛超過報廢年限),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之一;
2、明知借車人無駕駛證;
3、明知借車者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葯品或者麻醉葯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駕駛機動車的,還將車出借;
4、其他應當認定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的。
② 無償行為產生的法律後果要不要進行賠償
無償行為產生抄的法律後果,當事人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無償行為人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但具體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無償民事法律行為是當事人約定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對方當事人不給與對價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特點是,雙方不形成對應報償關系。贈與、使用借貸等都是無償行為。
在財產性雙方民事法律行為,根據當事人是否因給付而取得對待,可以分為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只有雙方民事法律行為才存在有償與無償的問題,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不存在有償或無償的問題。
針對無償行為的法律後果,可以參考無償保管和服務的法律,作為比較典型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③ 無償搭乘是否要承擔責任
運行人無償搭乘同乘人,途中發生交通事故,能否適用「好意同乘」規則處理?
第一種意見是不認可好意同乘,直接按照交警部門的事故認定書來確定當事人的賠償責任,其理由是「好意同乘」法無明文規定;
第二種意見是對於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駁回同乘人的訴訟請求,其理由是依據風險自擔原則,因為同乘人無償搭乘他人車輛是明知有風險而搭乘,若出現損害應由其自己負擔,不得要求運行人賠償;
第三種意見是對於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同乘人受到損害,由運行人承擔適當補償責任,其理由是好意同乘參照無償合同處理,由於運行人沒有收取同乘人的利益,僅負有較低的義務,故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
【管析】
筆者贊成第三種觀點。理由如下:
所謂好意同乘是指經運行人同意而無償搭乘運行人車輛的行為,其有兩個顯著特徵:1、同乘人必須經運行人同意,否則不構成好意同乘;2、同乘人必須是無償的,如果同乘人是有償的則構成客運合同關系。
對於好意同乘,我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均未作出明確規定,但是司法實踐中多數承認這一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原則,各地法院都有不少適用好意同乘規則處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案例。由於法無明文規定,對於好意同乘各人觀點不一,導致司法實踐中往往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
上述三種意見中,第一種意見沒有注意到好意同乘案件的特殊性,因為運行人搭乘同乘人未收取任何費用,完全是一種無償行為,運行人出於好意與人方便,是一種助人為樂的行為,是一種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行為,社會應該保護運行人助人為樂的積極性。因此要求運行人按客運合同一樣,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是不公平的;
第二種意見完全免除運行人的責任亦不妥當,好意同乘絕不意味著乘車人甘願承擔乘車風險,運行人也不能因為無償而置好意同乘者的生命財產於不顧。
第三種意見較為公平合理,兼顧了運行人與同乘人雙方的利益,這種意見也得到了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同。2004年4月28日在江蘇常熟市召開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疑難問題暨習法解釋適用研討會」,會議認為完全的好意同乘,即無償的同乘人遭受交通事故的損害,基本規則是車主應當適當補償,而不是賠償。出於意外而致害同乘人,也應當承擔適當補償責任,但是這個補償責任可以適當降低。民法典草案建議稿中王利明版《侵權行為法編》第197條規定「無償搭乘他人的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的,交通工具提供者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著名侵權行為法專家楊立新教授認為,在交通事故中,好意同乘者作為一般受害人應得到適當的賠償,性質應當是補償,由法院斟酌具體情形,確定適當的補償數額,一般不少於一般受害人賠償數額的二分之一,對於提供一定燃料、過路費等費用,但低於客運合同費用的可參照客運合同賠償標准,以適當低於該標准、高於單純的好意同乘的標准確定。另外對於好意同乘人的損失運行人僅限於賠償直接物質損失,不包括間接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上述意見筆者建議應成為處理「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規則。
④ 試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第十三條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屬於刑法還是勞動法
對於免費為他人提供勞務的幫工人與被幫工人屬於勞務關系,《刑法》和《回勞動法》均無法答適用。另外,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相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三條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⑤ 根據對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等法律規定,能否推定失信被執行人不能將所擁有的債權無償轉讓給他人
你好,並沒有必要從執行的相關法律規定中尋找法律規定,我國《合同法》中已經版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只要債務人權(被執行人)所實施的行為危害了債權人(申請執行人)的利益,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撤銷,你所提到的情形同樣可以提起債權人撤銷權之訴。
⑥ 無償幫忙出事,被幫忙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如果在法院的話,要看被幫忙人的情況,如果對方條件很好,象徵性的還是會有一點
⑦ 請問一個提供無償互助的平台,如果產生了糾紛,互助平台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第一種情況下:在無償的情況下,乙方和提供服務的平台無需承擔責任,但內是如果乙方和服務平台有明顯過容錯的,那要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種情況:如果乙方和平台之間是有僱傭關系或者勞動關系,那麼當乙方對甲方侵權時,有平台承擔責任後,再去找乙方追償;當甲方侵犯了乙方的權益時,平台應該協助乙方向甲方索償。
⑧ 機械無償借給他人使用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沒出事不承擔責任,如果出事不是因為機械本上的質量問題而是由操作人個人過錯不負責,實踐生活中問題多種多樣,借東西這事謹慎些好。
⑨ 關於合同法中免費搭乘,免責條款和無償合同的問題
無償搭乘發生事故,人們卻認為搭乘雙方完全是自願的,且車主完全是出於好心幫忙性質的免費為搭乘人服務,發生交通事故自己本身也是受害者,因此自己不應承擔責任。但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卻沒有法律依據。 首先自願搭乘不代表自願承擔遭受事故的風險,此外人的生命、財產受法律保護是法律的最基本的原則。
《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規定適用於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者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 雖然私家車搭乘,從嚴格意義上講私家車屬於非營運車輛,但兩者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一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採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
《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法》第七十六條也規定了事故賠償責任。因此,車主不能以無償義務為由,而不承擔責。
當然公平原則,如果要求車主按照客運合同一樣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也是有悖於公平原則。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三十一條 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因此我國的法律對該類的法律責任明確規定了適用過錯原則,如果乘車人有過錯的,可減輕機動車所有人的責任,這樣才有利於平衡搭乘人和車主的利益沖突。現實的 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判例也認可了應適當減輕車主的責任的原則。
協議能否免除責任?
有的當事人為了避免以後發生糾紛,便在事前和搭乘人簽訂協議,約定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搭乘人傷害的車主不承擔賠償責任或免責聲明,旨在規避法律責任。許多搭乘人也感覺無所謂,因此各式各樣的協議書也大量存在。那麼這些協議是不是能免除車主的責任呢?答案是否定的。合同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這就是說,對於人身傷害,無論駕駛員是否有過錯,即使雙方約定駕駛員無需承擔責任,受害人仍可依法獲得賠償;雙方當事人約定的關於人身傷害的免責條款,從法律上講也是無效的。但對於財產損失,如果駕駛員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則雙方約定免責的有效,如果駕駛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則該免責條款無效。
(轉過來你看看,另樓上的好意施惠行為並非旨在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免除甲的賠償責任,因為機動車系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採用的無過錯責任。免責事由是第三人故意或不可抗力,所以本案中不存在免責事由,甲應該賠償。)
我是快樂搬運工,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