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電影12公民的法律知識

電影12公民的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1-19 04:11:14

❶ 電影十二公民涉及到的法律問題有哪些

真相吧 還有證人的證言的真實性 還有客觀證據的真實性

❷ 電影《十二公民》資源

正好我這里有《十二公民》資源1080P我剛看完非常精彩真實分享給大家望採納提取碼:x7ow

❸ 12公民觀後感

前天看完了電影《十二公民》,感覺已經好久沒有看到過這種能讓人花時間思考的影片了,影片中,十二位陪審團的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數學老師,有的士司機,有房地產的老闆,有學校門口賣雜貨的,有做保安的,這樣一個群體,組成的陪審團,在辯論中,各自都從自己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匝一看,應該是公正公平的判決方式。但是,電影一開始,就冾如現實中一樣,表現出社會底層人員思考問題簡單,對生命的冷漠,甚至把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力,當成兒戲,花一小時去辯論是浪費時間。辯論開始,是十一比一的這樣一個局面,判定被告有罪。但是在8號陪審員抽絲剝剪的方式下,一條一條的將各種證據找出疑點,一條一條的反駁,最終以12票通過,判定被告無罪。
電影結束,留給觀眾的, 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從電影中我卻感到一個更令人不安的想法,那就是這種西方式的大陪審團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首先,組成陪審團的人員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文化層次,也是各不相同。那麼,在陪審團辯論中,那些思考不嚴謹、想法不周全的陪審團人員,可以直接被駁倒,直至忽略。最後留下的,就只能聽見社會精英的聲音。在辯論當中,社會精英們可以指鹿為馬,把白說成黑,因為剩下的人,根本不夠成辯論桌上的對手。最後,那個被告,是否有罪,就成了某些社會精英的意識形態當中的觀點,可以翻雲覆雨。其次,那些暴戾的犯罪分子,在被社會精英們翻雲覆雨的辯論後,重新走入社會,又成為了這個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但這卻已經超出了社會精英考慮的范疇,社會精英們只是考慮辯論桌上的勝負。
這部電影,留給我的,想法很混亂,如何才能找到個正確的辦法,毫無頭緒。也許這正是導演們留給觀影者的問題。

❹ 12公民中每一個陪審員的性格分析,結合電影內容

您找的是這個

1.一群演員基本上都有著神一般的演技,尤其韓童生,真的太出彩。但不得不說,劇本本身有一個嚴重的瑕疵,直接影響了故事的可信度基礎。這是一群大學生,掛科補考也不可能要求拉著一幫家長到學校陪綁。先不說大學里都是一群成年人,就單說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這一點,也不可能把家長召集起來。這樣的情節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中。這個事實性的問題出現在奠定整個故事的開端,是編劇和導演的失職。如果要改,其實有很多辦法,簡單易行,比如,學校有個法律社團,學生們要做西法的一次模擬課,並把這次課程計入學分。老師要求,如果計入學分,就要學生們各自尋找可以做陪審團成員的人來參加。學生們各顯神通,有的找來自己的父母,有的找到另外的人選。完全可以照搬現在的人員構成,又解決了真實性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連這么簡單的改動,編劇和導演徐昂都不願意去做。
2.徐昂是話劇導演出身,這部電影實際上也是一幕呈現在大銀幕上的話劇。這就決定了它必須依靠台詞功底極其深厚的演員撐著,不然戲就塌了。還好,這群演員不負眾望。何冰演得算中規中矩,形體和台詞還是有演員痕跡。當然,這與他的角色設定有關系。這畢竟還是一個變奏版的主旋律故事,檢察院的植入要求決定了檢察官必須是所謂的「一身正氣」。但他發飆失控的幾個場景還是極其顯露功力的。問題是,這一場辯論之所以能形成,其實靠的是何冰一直在強調的「我就是想討論討論。」說了幾次之後,剩下的對此毫無興趣的人們就很自然的接受了這個提議,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決定耗費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這個動機在推動戲劇發展上的強度是明顯不夠的。
3.與何冰相對,戲份最多的韓童生,一個人基本撐起了半壁江山。作為一個計程車司機,表面上有著老北京的一切特點,油嘴滑舌,市儈,民粹主義,善良,懦弱,而他深藏的部分也被演繹得很好。與兒子的矛盾所造成的嚴重的心理陰影都通過對所謂的孝道的偏執報復性地傳遞出來。他是所有12個人中最堅持判定有罪的一個。判斷的依據從理性感性參半,一點點徹底淪為感情至上,最終,又回到理性,他決定無罪的舉手瞬間是很震撼的結尾。其實,電影到韓童生舉手宣布無罪的瞬間就應該結束了。但導演還是堅持加了一個光明的尾巴。一群人走出了陰暗的房屋,走入了夕陽中,互相攙扶,互相交流。但問題是,那段場景的燈光存在嚴重問題,太像一幕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宣教公益廣告。
4.韓童生右側的數學老師,沒什麼存在感,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基本上指代當下社會中樂呵呵地和稀泥的普通人。左側的房地產商,這個設定可以呈現一些復雜的意味。有錢,財富來自民怨很大的房地產,又是一名美女學生的乾爹,但聲稱兩人是奔著結婚去的戀人關系。提供了仇富的基礎,應對當下社會中人們對於為富不仁者的所有幻想。當他被人叫做資本家以及被小賣部老闆滿懷醋意地奉承的時候,那段爆發的戲還是很有張力的。從這開始,你就可以看出每個人身後都是一群人,指代著中國當下社會中的不同階層、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被侮辱和被傷害過的人們。他們之中,有些人是某個領域內的強者,有些是所有領域內的弱者,但無論怎樣,他們都在這個社會中被不同程度低被傷害過,這一點很有意味。就像那個房地產商一樣,永遠處於被誤解、被憎恨與被奉承之中。這一群人的設定有些意思,又因為演技都很純熟,基本上沒有每個人做一個階層代言人的懸浮和做作感。
5.再往右,蹲過冤獄的前混混兒,哥哥也被人所傷,至今殘廢。他的造型過於誇張古怪,有點漫畫化了。尤其發型和說話的方式,過於浮誇和故弄玄虛。他代表著被法律或者說不負責的法律人傷害過的形象。某種程度上說,這一次模擬法庭,他被逐漸激活了回憶,在當下的案子上投射了自我的歷史。他的憤恨以及對於社會的不滿可以理解,但從造型角度講應該更日常化一些。
6.醫生,儒雅和理性的代表。中國當下新生代偽中產職業人的代言者。由於職業所見,困於道德和理性殘酷現實之間。幾句台詞功底很深,小細節中都實戲,可惜戲份太少。這類人其實值得多寫幾筆,他們是中國都市中新生的中間力量,受過良好教育,有基本的教養,有不雄厚但算得上殷實的財產,有公共空間概念,但也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與明哲保身。這種人難寫,但如果寫好,比那些市井底層都更要出彩,也更有價值得多。
7.小賣部老闆,演技最出彩的幾個人之一,某種程度上蓋過了何冰,問鼎韓童生。他所有的動作都是日常化,市井化的,斜著、靠著、依著、歪著,精明,算計但也操勞的底層小商販。對於法律這個過於學術化的詞彙不太感冒,或者說不太信任,認為與自己的生活無關,更相信能花錢鏟事兒,對於財富與權力有著典型的底層民粹主義情結和想像。他是最想把這次陪審團當做游戲的一個。他本人就是整體意義上「轉型期中國人」的集合。沒有對公共事務的熱情,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被殘酷現實和困苦的生活教育過,又在市場經濟的底層掙扎,見識了財富與特權的為所欲為,也磨掉了稜角。就即使這一次湊數,也是因為迫於自己的生計會被學校領導的愛人斷掉才來的。對於被審判的「富二代」,對小賣部老闆來講,與其說是審判那個年輕人,還不如說是審判那個標簽。這個標簽激發了他身上對於富有者的卑躬屈膝與憎惡混雜起來的復雜情愫。
8.老爺子,表演中話劇范兒太足,不是電影表演體系,換句話說,明顯是在演。他的功能有兩部分,一個是勾連歷史線索,反右的經歷以及那段經歷中讓他體會到的人情冷暖和人性善惡對於一個人的拯救與戕害;另一部分是現實線索,他大聲喊道,那個作為證人的老頭是因為想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才說出了偽證詞。他說的其實也就是自己。這個社會沒有人願意和一個老頭聊天。其實,歷史線索可以淡化,現實這條線索可以強化。我們理解導演與編劇的歷史擔當,讓那段歷史不至於淹沒,提及一下也讓人們明白一場殘酷的政//治運動對人的傷害會有多深遠。但這與劇情的主線有些過於疏離了。
9.城鄉結合部房東。一個聒噪的老北京,歧視外地人尤其河南人。其實正是這些外地人河南人養活了他,給他帶來基本的房租收入。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一技之能。他眼睜睜看到自己曾經可以不奮斗就得到的東西正在被外來者搶奪,自己的兒子無法考入大學,可能正淪為民工,外來者憑借拼搏和努力以及各種資源的盤活,搶奪了北京土著的資源、機會和未來。他出於本能的排外某種程度上說是維持虛弱自尊的方式。他是當下社會中數種具有「被剝奪感」的人群之一。是這個虛擬陪審團內最不理性的一個。
10.保安。人物設定有點漂浮,演技還是不錯。想考政法大學未果,成為政法大學保安。這個設定,現實中倒是可以見到,但就是過於小眾。其實對於保安這樣的角色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設計,一個「假裝負責安全事務的擺設」就是中國保安的群像。他們以與大學生同樣的年紀,卻每天面對如此巨大的現實落差,完全可以產生很多心理痕跡。但是編劇選擇了另外的線索。
11.賣保險的。天津口音倒口還是有問題,但形體不錯。那種低眉順眼、點頭哈腰的勁兒使得靈活,幾次有罪無罪的反轉也正是沒主見的小市民的典型。
12.主持人,角色設定為一個不討喜的人,古板死板,書獃子氣,演員掌握得也不好,算是所有人中最差的一個。
13.這類電影在中國銀幕上很少見。但是它有個現實問題。小屏時代,人們選擇去看大屏幕,還剩下為數不多的理由。儀式感,社交,區別於日常生活的娛樂行為以及視聽震撼。前幾點原因都要求一部影片具有公共話題性,成為人們的談資。這部電影顯然不具備,那麼單說最後一點,人們不可能花錢去大屏幕看一出話劇的。這部依靠演技和台詞把人們釘住的電影,在票房上可能會面臨極其慘淡的局面。總體上而言,這部翻拍自經典,又是和檢察機構有合作關系的電影,能改編成這樣,已經殊為不易。如果能把那些瑕疵改掉,它可以更進一步。

❺ 電影十二公民表達了什麼意思。有什麼深意嗎

翻拍了十二怒漢企圖樹立司法改革以庭審為中心的思路。

畫虎不成反類犬。

聊勝於無吧。

❻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體現了什麼法律精神

秦漢以來,中國來人便適應源了要麼服從權威密室政治,或者亂作一團、打成一片,難以在平等的前提下進行有效溝通。疑罪從無,這是對釋放犯罪嫌疑人最好的解釋。自古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輿論在人們心中就扮演了先行者,而其他的公民民眾卻對輿論很相信,也毫不懷疑。輿論即使是錯誤的,那也會成為正確的事兒,也會變成真相。這部電影也反映出了輿論並不等同於真相,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即使是蛛絲馬跡也不要放過。這樣才能得出真正的結論。這個階段的普通人,是不自覺、不自知的烏合之眾,盲從於權威、傳聞、領導、傳說和貌似有理的影響下,大多數沒有基本的思考和判斷,就容易對一些社會話題產生下意識的武斷誤判。獨立思考非常關鍵,前提當然是獨立觀察,利用常識和常情來對具體的個人行為作出審慎的審視,才能避免群體意志的弱智化傾向。不必諱言,中國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共同富裕的願景里,如果每個公民(最起碼越來越多的公民)認識到並體現出公民的義務和權利,反思情理、道德、法律的不分邊界,實現行之有效的溝通,和諧社會才有理論上的可能。要擁有辯證的思考能力。

❼ 怎麼從法律的角度看電影《十二國民》

電影名稱應為復《十二公制民》
這是一部試圖跟小白觀眾談談法,談談現實,也算普法片。

這是一種立場的傳達。
過往兩年,輿論綁架司法的案件有太多。這樣的環境里,司法的絕對克制,不向輿論諂媚是很重要的。
一個受法律保護的社會,恐怕並不是「讓法律保護弱者」,「讓無產代替資本」。而是不論貧窮與富裕,不論善良獲邪惡,不論弱小與強大,我們都在一視同仁的法律制度里得到本該屬於我們的東西。

❽ 電影《十二公民》中涉及的基本法律知識有哪些

電影的結復局比較有意思制,從有罪到無罪,這個過程,可以說他們每一個人都得到了宣洩,也得到了升華,甚至可以說,明裡他們是在討論了案情,實際確是每個人都傾訴了一番。結局其樂融融,最後8號返回,拿回自己所遺留的檢察院證件,這也表達了我們老百姓心中的一個願景,就是希望為官者能清廉,能公正的去處理事,也使得電影得到一個升華,個人覺得這是個點睛之筆。

❾ 十二公民所有法律知識點

拋磚引玉一手。
1.法系。十二公民中所提到的陪審團制度是來自於英美的海洋法系,也就回是讓一般人答從自身的常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對被告人是否有罪作出裁定,由法官對於有罪的人進行量刑。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現行中國偏向的大陸法系,也就是有法官或者法官合議庭對於被告人是否有罪作出裁決。這也是為什麼十二公民裡面只是一個學校模擬法庭的原因。
2.無罪推定。任何公民在法庭宣布其有罪之前都是無罪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公安機關抓人以後,哪怕是他已經認罪了,在上法庭之前都只能叫他「犯罪嫌疑人」。無罪推定是司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法庭上,檢查官必須舉出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而被告人並不需要證明自己無罪。如果司法中缺少了無罪推定,那麼冤案就必然接踵而至。
3.辯護權。任何人在法庭上都有辯護權,並且辯護律師應該全力辯護以保護自己的當事人。十二公民中,8號陪審員中間曾經斥責過法庭上的那位辯護律師,完全已經相信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71條 發布:2025-10-07 12:22:14 瀏覽:275
東城區法院地鐵站 發布:2025-10-07 12:04:14 瀏覽:226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收費標准 發布:2025-10-07 12:04:04 瀏覽:396
浦口人民法院官網 發布:2025-10-07 11:57:07 瀏覽:233
經濟法教程第二版課後習題答案 發布:2025-10-07 11:51:55 瀏覽:807
杭州司法拍賣限購 發布:2025-10-07 11:47:08 瀏覽:874
司法部監獄局領導分工 發布:2025-10-07 11:36:50 瀏覽:98
行政單位會計被詐騙了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7 11:35:24 瀏覽:149
鄭大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07 11:30:20 瀏覽:818
行政訴訟法要點 發布:2025-10-07 11:23:56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