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校園暴力承擔法律責任
❶ 未成年人校園暴力頻發原因有哪些
這些年,未成年人之間的暴力事件不斷上演,僅近段時間見諸媒體的,就有多起,比如5月15日,山東蘭陵實驗中學一群女學生毆打同校女生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再比如山東膠州16歲的初三學生小姜,因不堪被同學欺辱,從教學樓四樓跳下;還比如安徽蚌埠懷遠縣六年級學生小強,多次從家裡偷錢給副班長「進貢」,如果不給錢,要被逼吃屎喝尿;又比如6月16日,網路流傳一段中學生被毆打的視頻,內容稱濟南某實驗中學多名學生暴力毆打同校學生。以上僅是媒體曝光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沒有曝光的不知還有多少。
使用暴力手段欺辱弱小,這樣的場景不像是發生在未成人之間,倒像是發生在險象環生的黑社會。未成年人之間暴力事件頻發,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有懲治手段的軟弱單一,還有就是學校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品質教育的缺失。
因此,要防止未成年人之間的暴力事件再次上演,一是要從法律規定入手,加大對未成年人施暴者的處罰力度,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對於校園暴力行為,美國的處罰相當嚴厲,不僅開除學籍,還要交納巨額保釋金,還要面臨6項重罪起訴,外加「終身監禁」的可能。而我國對於未成年人施暴者一般是批評教育或者回家反省,最重也不過是行政處罰,這就讓未成年人施暴者有恃無恐。
二是學校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尊重他人、愛護他人、愛惜生命的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學校教育內容的首選,理應是尊重他人、愛護他人、和諧相處的處世理念,學生在學校里,首先應該學會做人,然後才是其他,倘若連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那麼其他教育內容都將失去意義。可一些學校常常本末倒置,只抓成績分數與升學率,只教書不育人,將最重要的做人教育拋之腦後。
❷ 應不應該對校園暴力的未成年人加大刑罰力度
應該。就目前的處罰抄力度來看,處罰力度偏輕也是青少年犯罪犯罪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校園暴力事件以及青少年犯罪案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有三:
①家庭教育的缺失——人格以及習慣來自於家庭塑造,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我約束力,會造成溝通能力和解決事情能力的滯後,遇事較易選擇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也是獲取關注度的一種方式。
②社會教育的缺失——社會對於道德的要求比較混亂,面對成人無法到的畸形道德要求,孩子們則會感覺無所適從,因為找不到一個真正的道德榜樣,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宣傳和教育。
③相關法制教育的缺失——目前國家的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處罰偏輕,16歲以下不予追究的法律條文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犯罪成本過低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未成年人犯罪之後有恃無恐的理由。國家目前正在修改立法,以求改變未成年人犯罪率升高的現狀。
❸ 校園暴力對青少年的處罰立法了沒沒立法怎麼處罰
目前不完善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內地反校園暴力的應對、研究起步較晚。《公安機關維護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八條措施》(2005年)、《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2006年)等,以及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強調要加強校園安全,但是並沒有提到「校園暴力」,直到2007年《教育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才提到學生要「了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而《未成年人預防犯罪法》只提到,未成年人9種嚴重不良行為(指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應予矯治。
如果遇到校園暴力,如何解決?
校園發生暴力事件的預防措施
①加強對師生進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強師生的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②嚴格門衛登記、管理制度,控制外來人員進入學校。
③加強對校內有精神病症狀病人的監控;加強對精神病人的關心,勸其在家休養治療,經濟待遇上給與照顧幫助。
④對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當事人要逐一排模登記,耐心接待,盡力做好化解工作。
校園發生暴力事件的處理程序
一旦發生學校暴力事件,一般應按下列程序處理:
①報警。可按緊急報警按鈕或打「110」報警電話。
②立即報告局安管科。先口頭、後書面。
③以最快的速度把傷員送往就近醫院搶救,並通知家屬。
④如發生劫持人質事件,學校派應變能力強、口才較好的老師與歹徒周旋,盡力規勸其中之犯罪;同時學校要全力保護好在現場或附近的學生,並迅速疏散之安全的地方。
⑤保護現場,配合警方調查處理。在警方的指導下維持秩序和善後處理。
❹ 我國為遏止未成年人校園暴力事件是健全法律更有效還是強化教育更有效
提升孩子的素養更為重要。而加強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素養的必修課。應當健全這方面的法規,但教育更為重要。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❺ 校園暴力有關法律有哪些
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二百三十八條: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201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從2013-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校園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100多件典型案件樣本進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類犯罪的特點。
最高法刑一庭審判長冉容介紹,校園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對集中。針對人身的暴力傷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傷害罪佔57%,故意殺人罪佔6%。
校園暴力涉及的罪名還包括尋釁滋事罪佔10%;性侵、侵財犯罪各佔12%,還有很小比例的聚眾斗毆罪與綁架罪。
(5)未成年人校園暴力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教育署系2002至2003年度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學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約七百多宗。若扣除學校假期,則平均每日三宗。亦有調查結果顯示,於同一年中學訓導老師曾處理六百四十三宗「欺凌同學」個案,數目佔中學生人數的百分之零點一四。可見欺凌個案在校園是相當嚴重的。
其實,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對「受傷者」造成傷害外,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
「欺凌者」長期欺負別人,會很自我中心,對同學缺少同理心等等,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等等。同時間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所以,欺凌是學校須正視並加以制止及預防的問題。但同學和家長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❻ 校園暴力施暴者因《未成年人保護法》所免去的刑罰能不能轉移到其監護人身上
現在校園的暴力活動越來越厲害,有些受害的孩子,身心受到巨大的損壞,影響倒還真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有的孩子出現自殘的情況。對於那些施暴的學生,國家出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其實量刑方面問題很大,保護青少年是我們可以理解的生氣,但是施暴者不用刑罰是不對的,因為有些學生施暴者,他們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所以應該受到嚴厲處罰。
最近有政協的委員提出,考慮施暴的未成年監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起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有些學生的暴力行為,同時可以給監護人一個壓力,讓他們盡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會在教育層面增加一個法律的約束,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現在的校園暴力事件越來越厲害,國家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所免去的刑罰,對於一些故意施暴的人來說,變成一種福利,因為現在很多的學生在施暴的時候,他們的故意性很明顯,對其他學生造成的傷害,他們是完全明白的,但是這些學生依舊會這樣做,這是他們主觀的故意和思想道德的缺陷,不處罰就會是不公平的事情。
另外我有一個建議,希望可以嚴厲打擊一些網路暴力游戲以及宣傳此類游戲的人,另外要整頓娛樂圈,杜絕一些不良的信息傳播,這樣才能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一個良好的風氣,避免一些年輕人學到一些不好的行為,這需要國家政府出台專門的政策進行打擊,同時全社會應該舉報此類行為。
對於《未成年人保護法》所免去的刑罰我覺得應該重新進行考慮,對於應該給那些施暴的未成年監護人承擔責任的事情,我表示積極的支持。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嚴格的法律法規去治理學校暴力事件的話,那麼未來會有更多的孩子受到傷害,這些孩子是無辜的,我們必須用全力去保護,對於施暴的不良學生,必須盡快的予以處理。
❼ 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不是專門用來保護壞孩子的,對好孩子卻視若無睹 校園暴力常常發生,而法律往往保護的都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是所有孩子,誰把孩子分成好壞的?難道好孩子是天生的?「法律往往保護的都是傷害者」只不過是你看到的表象。 一個孩子父母不顧責任,學校不負責任,他學壞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參與聚眾圍毆了,本身就是保護不力的結果,成年人(受害方除外)有什麼臉面把責任全推到當事孩子頭上? 保護不是縱容...,只是制止基於原始傲慢的正義感引發的二次暴力。
❽ 未成年人對別人進行毆打校園暴力不會被抓嗎
未成年人對別人進行毆打,這樣的校園暴力當然會被抓起來
如果受害人傷勢比較嚴重的話,未成年人要面臨著坐牢及賠賞
如果只是受輕微的傷,會被派出所抓去拘留幾天會被學校通報批評記大過處分
❾ 現有法律可以有效治理預防「校園欺凌」嗎
對校園欺凌和暴力中「犯錯」的未成年人加以懲罰是有共識的,但是懲罰以何種形式出現、施以多重的懲罰,一直以來都存在不小的爭議。2016年5月,江蘇4名女生因為對同學施暴被判刑,被稱為校園暴力的「首刑」。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幾名在美國念高中的中國學生因對同為留學生的同學施暴,而被判最高達13年的刑期。
「目前大多強調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在校園暴力施加者和受害者之間,更傾向於保護前者,而忽略了對後者的保護。因此,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等已經刻不容緩。」專家王剛建議,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細化預防懲治校園暴力行為的法律規制標准,針對未成年人的特點進行特殊保護和教育,通過法律手段對校園暴力行為進行干預和懲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民法等法律中增設有關條款,將粗言穢語、辱罵欺侮、中傷、譏諷、貶抑受害者、對受害者進行人身攻擊、打架斗毆、聚眾鬧事等行為納入懲治范圍。內容來源於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