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概念
1. 《環境保護法》中對環境的法律定義是什麼
是指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確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2. 環境保護的概念是什麼
環境保護就是通過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還要依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於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並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恢復和擴大再生產,以利於人類生命活動。
(2)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概念擴展閱讀:
一、意義
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利於增強節約 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有利於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實現轉型跨越;
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利於民而又利於國的關繫到千秋萬代的政策。
二、具體措施
(1)空調冬18夏26 全國節電上億度
冬季的空調溫度調至18度或以下。如您感覺有些寒冷可以多加件衣服,如此簡單的舉措就可以節約電力,從而減少燃煤發電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緩氣候變暖。
夏季的空調溫度調至26度或以上。大城市的空調負荷約占盛夏最大供電負荷的40%-50%,將空調的溫度從22-24℃提高到26-28℃,可以降低10%-15%的電力負荷,減少4-6億度以上的耗電量。
人在夏天出些汗是有利於健康的,能增強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功能並促進自身免疫。
(2)燈泡換成節能燈 用電能省近八成
家中的普通燈泡換為節能燈泡,並且要購買經過「國家節能產品認證」的產品,您可以通過是否印有「節」字標志來判斷。在相同光通量條件下,節能燈比白熾燈可節約電能80%,用於購買節能燈的費用,在(8~10)個月的電費節余中就可以收回。
(3)垃圾分類不亂扔 回收利用好再生
在垃圾中,約50%是生物性有機物,約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價值。2000年,中國產生的六大可回收的廢物量分別為:廢鋼鐵4150至4300萬噸、廢有色金屬100至120萬噸、廢橡膠85至92萬噸、廢塑料230至250萬噸、廢玻璃1040萬噸、廢紙1000至1500萬噸。
至今中國每年可利用而未得到利用的廢棄物的價值達250億元,約有300萬噸廢鋼鐵、600萬噸廢紙未得到回收利用。廢塑料的回收率不到3%,廢橡膠的回收率為31%。僅每年扔掉的60多億只廢干電池就含7萬多噸鋅、10萬噸二氧化錳。
(4)不用電器斷電源 節電10%能看見
家庭和辦公室內的各種電器,如電視、電腦等,請在不使用時關掉電源。在待機狀態下,電視機每小時平均耗電量8.07焦耳,空調3.47焦耳,顯示器7.69焦耳,PC主機35.07焦耳,抽油煙機6.06焦耳。關掉電源這一小小的舉動既可以幫您節省電費,又能保護環境。
(5)對高耗能企業鼓勵安裝節能設施
由於能源緊張,隨著節能工作進一步開展。各種新型,節能先進爐型日趨完善,且採用新型耐火纖維等優質保溫材料後使得爐窯散熱損失明顯下降。採用先進的燃燒裝置強化了燃燒,降低了不完全燃燒量,空燃比也趨於合理。
然而,降低排煙熱損失和回收煙氣余熱的技術仍進展不快。為了進一步提高窯爐的熱效率,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回收煙氣余熱也是一項重要的節能途徑。
煙氣余熱回收途徑通常採用二種方法:一種是預熱工件;二種是預熱空氣進行助燃。煙氣預熱工件需佔用較大的體積進行熱交換,往往受到作業場地的限制(間歇使用的爐窯還無法採用此種方法)。
預熱空氣助燃是一種較好的方法,一般配置在加熱爐上,也可強化燃燒,加快爐子的升溫速度,提高爐子熱工性能。這樣既滿足工藝的要求,最後也可獲得顯著的綜合節能效果。
3. 有沒有企業環境社會責任這個概念呢有的話它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環境責任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呢
保護環境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
1、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 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2、企業的主要社會責任:明禮誠信、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文化建設、發展慈善事業、保護職工健康、發展科技。
保護環境:隨著全球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特別是大氣、水、海洋的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面臨危機,森林與礦產過度開采,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威脅,環境問題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一定要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任。
二、企業環境社會責任:
現代環境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產生的。由於早期企業立法上強烈的個人本位主義使人們在對企業的認識上一直停留在把企業看成僅僅是股東共同出資共同受益的組織體,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也就成了企業的惟一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企業作為社會一員所應承擔的責任,尤其是企業對於環境所應負的責任。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著企業力量的不斷壯大,以及工業發展對社會負面影響的日益暴露,社會對企業的關註上升到新的高度。美國是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最早的國家,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概念最早是由謝爾頓(OliverSheldon)於1924年提出的。由此,人們開始探討企業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以外,還要承擔帶有一定公共性的社會責任。
20世紀30年代以來,由於環境公害頻繁發生,環境保護運動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社會開始更多地關注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共同採取一些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承擔維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份重要的報告,明確給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並提到由於經濟快速的成長,給環境帶來巨大的沖擊。倘若企業不主動負起其對於環境的責任,資源的浩劫及環境的承載力將會持續惡化,如此一來,環境將無法持續發展。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發表了《關於環境與發展的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1999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全球協議」並於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該協議號召企業遵守的社會責任中就包含了環境保護的要求。2001年12月12日社會責任國際發表了SA8000標准第一個修訂版,在該標准中涉及到了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由此可見,企業環境責任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主體,也開始將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納入企業的經營決策之中,試圖尋求自身發展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
當前,我國已經明確提出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成為一個理論界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課題。鑒於此,本論文試圖從環境法學的角度對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進行歸納分析研究。
我國研究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意義:
雖然我國於1979年已頒布施行了《環境保護法》(試行),1983年底國務院宣布「環境保護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1989年制定了現行的《環境保護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中國正式發表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明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 但是,我國目前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資源短缺和浪費的現象並存。我國人口眾多,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使我國的資源、能源短缺問題日漸突出,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資源。但同時,我國的資源浪費現象非常驚人,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有2/3是對生態上實現的。2003年,我國消耗了世界鋼鐵總量的30%,水泥總產量的40%,煤炭總產量的31%,但GDP僅佔世界的4%。我國石油消耗量的1/3要靠進口,世界鐵礦石和鋁礬土貿易量中的絕大部分被我國采購。此外,我國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5的水資源和不到1/3的土地資源己出現全面緊缺勢頭。我國「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造成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根本原因。 為了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關系。而環境問題主要是由經濟發展的目的不明確、發展的方式不當引起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不平衡的物質交換關系,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循環經濟要求企業具有環境成本意識和與自然和諧統一原則,使企業的生產經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社會是企業的依託,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作為經濟最根本因素的企業,只有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方針和目標,才能推出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實際舉措,才能被社會所接納,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整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問題,加強對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尤其顯得重要和必要。
參考資料:
1、企業社會責任:http://ke..com/view/160938.htm#6
4. 企業環境分析的基本概念
企業環境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所有因素的總和。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和內回部環境兩大類。答企業外部環境是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各種外部因素的總和;企業內部環境又稱企業內部條件,是企業內部物質和文化因素的總和。
企業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企業經營的一切要素都要從外部環境中獲取,如人力、材料、能源、資金、技術、信息等,沒有這些要素,企業就無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同時,企業的產品也必須通過外部市場進行營銷,沒有市場,企業的產品就無法得到社會承認,企業也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同時,環境能給企業帶來機遇,也會造成威脅。問題在於企業如何去認識環境、把握機遇、避開威脅。另一方面,企業是一種具有活力的社會組織,它並不是只能被動地為環境所支配,而是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影響,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企業與環境之間的基本關系,是在局部與整體的基本架構之下的相互依存和互動的動態平衡關系。因此,企業必須研究環境,主動適應環境,在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5. 環境保護法中的環境概念指的是哪些方面
根據《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內和經容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6. 企業環境和企業資源的概念分別是什麼
企業環境:指一些相互依存、互相制約、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組成的一個系專統,是影響企屬業管理決策和生產經營活動的現實各因素的集合。
企業資源:是指任何可以稱為企業強項或弱項的事物,任何可以作為企業選擇和實施其戰略的基礎的東西,如企業的資產組合、屬性特點、對外關系、品牌形象、員工隊伍、管理人才、知識產權
7. 環境侵權的概念
環境侵權( environmental tort) 是從傳統民法的妨害行為、干擾侵害、近鄰妨害等概念演變而來的。環境侵權是指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環境污染和破壞, 從而造成他人財產權、人身權和環境權受到損害, 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特殊侵權行為。與傳統的侵權行為相比, 環境侵權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 不平等性。在環境侵權中, 法律關系的主體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加害人多為經濟實力雄厚、科技力量強大的企事業單位, 而受害者多為處於弱勢地位且缺少抵抗能力的公民, 由於雙方地位和實力相差懸殊, 使得民法中主體平等的法律關系難以實現。
第二, 間接性。在環境侵權中, 加害人往往以環境為中介間接侵害他人權益, 而不是直接作用於受害方, 這與普通侵權有很大不同, 環境侵權本身就是對諸如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等各種環境侵權現象的集中概括, 加害人正是通過這些介質侵害受害人權益的。
第三, 復雜性和潛伏性。受害人由於受到自身知識能力和信息獲得條件的限制, 無力承擔證明加害人有過失的責任。
第四,侵權對象的廣泛性。環境侵權的對象一般是不特定的人或物, 侵犯的權利也是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以及其他環境權益在內的諸多權利。
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損害事實、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1 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
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主要是三廢污染( 廢水、廢氣、廢渣) 、雜訊、固體廢物、電磁輻射以及破壞自然因素等污染環境的行為。
在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的認定中, 主觀過錯並不是其必要的構成要件, 原因有三: 一是絕大多數的污染損害都不是出於污染者的故意和過失, 且其危害范圍十分廣泛, 還威脅到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 最重要的是保護環境和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而不應當考慮加害者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 二是由於現代企業的高度專業化和復雜化, 以及科技水平的高度發展, 使得受害人很難證明加害人的過錯;三是, 一般而言, 污染企業的經營和獲利, 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污染環境和給他人造成損害的基礎上的, 因此只有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才符合公平原則。
2 損害事實
根據侵權行為法補償功能的基本要求, 無損害即無救濟, 損害事實是構成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主要指受害人受到的致病、致殘、致死的人身傷害以及財產損失, 還應包含精神損害以及環境權的損害, 後兩項往往被忽視。環境權主要包括採光權、寧靜權、通風權等, 是環境損害事實中的全新內容。環境侵權的損害後果與其他侵權行為的損害後果有共性, 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共性表現為, 它是侵害合法民事權益的後果, 具有法律上的補償性、客觀真實性和確定性。其特殊性表現在損害後果的潛伏性以及侵害對象的廣泛性。
3 污染破環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理論包括原因與結果在時間上的順序性, 事實上的客觀真實性, 原因是結果的必要條件以及實質要素補充檢驗等。由於環境侵權的復雜性、潛伏性和廣泛性的特點,使得因果關系的認定較之普通侵權更加困難,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 固守原有的因果關系理論, 勢必因其證明困難而使被害人請求賠償的權利遭到否定, 因而許多國家用因果關系推定原則代替因果關系的直接嚴格認定。在司法實踐領域, 因果關系推定原則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得到廣泛承認。
在我國環境法中, 對環境侵權行為承擔無過失責任的原則也作了明確規定。1982 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在環境立法方面確立無過失責任制度的先驅, 該法第42 條就是關於環境侵權無過失責任的最早規定。1984 年的《水污染防治法》第41 條吸取了《海洋環境保護法》的這一規定,確立了環境侵權無過失責任制度的立法模式, 後來的《環境保護法》及其他環境污染防治法都沿用了這一模式。這些規定為我國環境侵權的無過失責任原則提供了環境法上的依據。
部分摘自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若干問題研究》 時奇文 英才高職論壇 2007 No.3(Serial No.8)
8. 環境侵權的概念是什麼
環境侵權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環境侵權是指因人為的活動,致使生態環境和自然內資源遭受容破壞或污染而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環境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侵權行為,狹義的環境侵權概念僅指環境污染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