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法律責任的內容具有法定性
❶ 運用稅收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我國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認識
稅收法定主義作為當今各國稅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稅收立法和修訂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實踐中其與嚴格規則主義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本文在分析了稅收法定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內涵以後,進一步論述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並為我國的稅收立法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稅收法定主義,嚴格規則主義
一, 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產生及發展
稅收法定主義起源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的英國。按照當時封建社會「國王自理生計」的財政原則,王室及其政府支出的費用由國王負擔。而在當時的英國,國王的收入主要有王室地產的收入、王室的法庭收入、貢金等。但是由於戰爭、王室奢侈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收入難以維持其整個財政支出。為了緩解財政上的緊張局面,國王開始在上述收入之外採取諸如借款、出賣官職、征稅等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在其採取這些新的增加財政手段的過程中,基於「國王未徵求意見和得到同意,則不得行動」這一傳統的觀念,議會與國王之間逐漸就該問題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主要體現為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與國王爭奪課稅權的斗爭。
1215年,在雙方的斗爭中處於弱勢的國王一方被迫簽署了《大憲章》。該《大憲章》對國王征稅問題作出了明確的限制。「其歷史意義在於宣告國王必須服從法律」(1)。1225年,《大憲章》又獲得了重新頒布。在重新頒布的《大憲章》中補充了御前大會議有權批准賦稅的條款,明確了批稅權的歸屬。在這以後,雙方在此方面的斗爭從未間斷,國王和議會在斗爭的過程中又分別制定了《無承諾不課稅法》和《權利請願書》,它們都進一步限制了國王的征稅權。1668年「光榮革命」爆發,國王按照國會的要求制定了《權利法案》,再次強調了未經國會同意的課稅應當被禁止。
至此,稅收法定主義在英國得到了最終的確立。這一原則「在其歷史的沿革過程中起到了將國民從行政權的承攬者——國王的恣意性的課稅中解放出來的作用」(2)。後來,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發展和興起,該稅收法定主義越來越多的體現為對公民財產權益的保護,於是很多國家都將其作為一項憲法原則而加以採納。①「即便是沒有明文規定稅收法定主義的國家,釋憲者們也往往通過對憲法解釋,從人民主權、憲法基本權利,權力分立等規定中推演出相關的內涵,以顯示其與世界稅法發展步伐的一致性。」(3)
二, 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內涵
所謂稅收法定主義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這一意義上的稅法律主義正是現代法治主義在課稅、征稅上的體現」。(4)它要求稅法的規定應當確定和明確。該原則的作用在於: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可預見性,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財產權益。基於此,筆者認為稅收法定主義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征稅要素法定原則。征稅要素「是指稅收之債有效成立所具備的基本要素,它包括稅收債務人、征稅對象、稅基、稅率和稅收特別措施」。(5)征稅要素的法定應當是指征稅要素的各個具體的內容都要由法律②來加以規定,其中一項有違法定主義,則稅收之債便不能有效成立。我們知道,現代國家為了維護其正常的運行必須通過征稅來滿足自身各部門的開支,而稅收體現的是國家政府征稅權與公民財產權之間的沖突。在這個沖突當中,國家憑借其自身的強大力量無疑是處於優勢地位。如果不對國家的此權力予以必要的限制,勢必會造成對公民財產權的侵害。於是當代各民主國家都通過國家或相關國家權力機構制定相應法律來對國家的征稅行為予以規制。具體來說它要求:(1)國家對其開征的任何稅種都必須由法律對其各個內容專門加以確定才能實施;(2)國家對任何稅種征稅要素的變動都應當按相關法律的規定進行。
2,征稅要素明確原則。征稅的各個要素不僅應當由法律作出專門的規定,這種規定還應當盡量明確。如果規定的不明確則定會產生漏洞或者歧義,那麼權力的行使不當甚至權力的濫用就會有機可乘。基於此,在稅收的立法過程中,我們在對稅收的各要素加以規定之後還應當採用恰當准確的用語,使之明確化,而盡量避免使用模糊性的文字。
3,程序保障原則。以上兩項內容是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基礎性要求。我們知道,一項法律制度能否得到良好的實行不僅取決於其實體內容方面的完善設計程序方面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稅收法定主義還要求要有良好的程序設計。該原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立法者在立法的過程中要對各個稅種徵收的法定程序加以明確完善的規定。這樣既可以使納稅得以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社會成本,又尊重並保護了稅收債務人的程序性權利,促使其提高納稅的意識;二是要求征稅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征稅的過程中,必須依稅收程序法,並按照稅收實體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自己的職權,履行自己的職責,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各項權利。
三,稅收法定主義與嚴格規則主義
在以上分析了稅收法定主義的歷史發展及內涵以後,我們還應當分析一個與稅收法定主義密切相關的概念——嚴格規則主義。
所謂嚴格規則主義,是指由立法者嚴格而詳細的規定一切應當由法律解決的問題,而排除司法中自由裁量的觀念。因此,它要求立法者應當將由法律調整的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最細化,使每一個問題都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來調整,在司法過程中,執法人員要嚴格按照細化的法律來司法,採用三段論的方式來解決遇到的所有問題,而不允許自由裁量。其目的在於通過立法者統一而細致的立法和執法者的統一司法,使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處於一個統一的狀態,進而防止司法人員的自由擅斷,從而實現其所追求的整個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在將其與稅收法定主義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稅收法定主義實質上是嚴格規則主義在稅法中的具體體現,它在相當多的層面上反映了嚴格規則主義的要求。首先,征稅要素法定要求立法者對征稅的各個要素要詳細、准確、全面、明確的作出規定,這一規定是對嚴格規則主義要求立法者細化法律關系的反映。其次,程序保障原則要求的程序完善、執法者依法執法是對嚴格規則主義要求執法者嚴格按法律規定執法的具體反映。
然而,嚴格規則主義畢竟是一種觀念上的追求,它有著其內在的弊端。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法律漏洞也不課避免。再者,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社會的發展性也決定了不可能會有一個細致入微,非常固定的法律來解決任何時候的任何問題。因此,盡管嚴格規則主義與稅收法定主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是我們在稅收立法和執法實踐中並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嚴格規則主義。我們所要求的稅收法定主義實際上是對嚴格規則主義的變通性規定。這種變通表現為:(1)它並沒有要求將所有稅收法律關系最細化,也未禁止使用原則性、模糊性的規定。它要求的是稅收全部問題都應當由法律明確的規定,這種規定既包括具體性的規定,又包括原則性的規定,只要明確規定即可。(2)它並沒有排除執法者對自由裁量的使用,只要執法者依法定程序,按法律規定執法即可。
在分析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的稅法當中有些諸如「在必要時」、「可以」等原則性、模糊性的詞語或規定其實是必要且必不可少的。這些原則性、模糊性的規定一方面使稅法本身具有了靈活性的特點,使法律在不可避免的出現漏洞的時候能夠繼續發揮其作用,增加其適用的可能性,使盡可能多的權利得到法律的維護。另一方面,使稅收執法人員在征稅過程中有更大的主動性,使他們能夠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針對具體的問題在經過全面的分析之後作出恰當的解決辦法,進而實現整個社會實質意義上的公平和正義。
三, 小結
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關鍵時期,各項立法工作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而作為保障國家財政收入,保護納稅人財產利益,指導稅務機關征稅工作的稅收立法與修訂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展開。為了能夠更好的作好該項工作,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使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入憲。目前我國在學術上都普遍認可了稅收法定主義為稅法的基本原則,並用其來指導稅收立法和實踐工作。從其歷史的發展以及當今世界各國對其的研究和適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原則所體現的是通過對行政權力的限制而對公民財產權益的保護的現代國家法治精神。而稅收作為一個國家正常運行所必不可少的工作,也必須依靠憲法的規定來加以保障。但是,該原則並沒有被寫入我國的憲法。基於稅收法定主義所體現的上述價值以及使之更好的發揮其價值,我們應當將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寫入憲法。
2,立法工作者要從觀念上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和嚴格規則主義的內涵。在稅收立法和修訂的過程中要盡量完善而明確的規定征稅的各項要素以及相應的程序保障手段。但對於一些特殊情形也不能排除原則性、模糊性條文的使用。我們要根據法律的本質特徵採取明文限制與原則規定相結合,並以明文限制為主,原則規定為輔的思路來指導我們的該項工作。
「稅收法律主義的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機能正是在於它給國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法的安定性和法的預測可能性這兩點上」。(6)因此我們在兼顧公平主義、效率等其他稅法基本原則的同時,在稅收立法當中必須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的內涵,從其不同角度出發作好各項工作。惟其如此,公民的財產權益才能得到保護,國家的財政收入才能得到保障,早日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目標才會盡快實現!
注釋:
① 例如:新加坡《憲法》第82條規定:「除經法律或根據法律批准者外,不得由新加坡或為新加坡之用,徵收任何國家稅和地方稅」;日本《憲法》84條規定:「新課租稅或變更現行租稅必須有法律或法律規定的條件為依據」。
② 這里所說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即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不包括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參考文獻:
(1) 鄭勇:《稅收法定主義與中國的實踐》,載「財稅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67頁。
(2)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9頁。
(3) 劉劍文、熊偉著:《稅法基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03頁。
(4)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7頁。
(5) 劉劍文主編:《財稅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394頁。
(6)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9頁。
❷ 什麼是稅收法定原則
所謂稅收法定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稅收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征稅;納稅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納稅,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則。它肇始於英國,現已為當今各國所公認,其基本精神在各國憲法或稅法中都有體現。
稅收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稅種法定。這就是說,稅種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一個稅種必定相對應於一稅種法律;非經稅種法律規定,征稅主體沒有徵稅權力,納稅主體不負繳納義務。這是發生稅收關系的法律前提,是稅收法定原則的首要內容。
2、稅收要素法定。這指的是稅收要素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所謂稅收要素,具體包括征稅主體、納稅主體、征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和地點、減免稅、稅務爭議以及稅收法律責任等內容。稅收要素是稅收關系得以具體化的客觀標准,是其得以全面展開的法律依據。因此它成為稅收法定原則的核心內容。
3、程序法定。其基本含義是,稅收關系中的實體權利義務得以實現所依據的程序要素必須經法律規定,並且征納主體各方均須依法定程序行事。
其具體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稅種法定、稅收要素法定、程序法定。中國憲法、稅收徵收管理法中都有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在即將制定的稅收基本法中亦應明確規定。
❸ 稅收法定原則在我國的應用
稅收法定主義作為當今各國稅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稅收立法和修訂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實踐中其與嚴格規則主義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本文在分析了稅收法定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內涵以後,進一步論述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並為我國的稅收立法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稅收法定主義,嚴格規則主義
一, 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產生及發展
稅收法定主義起源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的英國。按照當時封建社會「國王自理生計」的財政原則,王室及其政府支出的費用由國王負擔。而在當時的英國,國王的收入主要有王室地產的收入、王室的法庭收入、貢金等。但是由於戰爭、王室奢侈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收入難以維持其整個財政支出。為了緩解財政上的緊張局面,國王開始在上述收入之外採取諸如借款、出賣官職、征稅等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在其採取這些新的增加財政手段的過程中,基於「國王未徵求意見和得到同意,則不得行動」這一傳統的觀念,議會與國王之間逐漸就該問題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主要體現為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與國王爭奪課稅權的斗爭。
1215年,在雙方的斗爭中處於弱勢的國王一方被迫簽署了《大憲章》。該《大憲章》對國王征稅問題作出了明確的限制。「其歷史意義在於宣告國王必須服從法律」(1)。1225年,《大憲章》又獲得了重新頒布。在重新頒布的《大憲章》中補充了御前大會議有權批准賦稅的條款,明確了批稅權的歸屬。在這以後,雙方在此方面的斗爭從未間斷,國王和議會在斗爭的過程中又分別制定了《無承諾不課稅法》和《權利請願書》,它們都進一步限制了國王的征稅權。1668年「光榮革命」爆發,國王按照國會的要求制定了《權利法案》,再次強調了未經國會同意的課稅應當被禁止。
至此,稅收法定主義在英國得到了最終的確立。這一原則「在其歷史的沿革過程中起到了將國民從行政權的承攬者——國王的恣意性的課稅中解放出來的作用」(2)。後來,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發展和興起,該稅收法定主義越來越多的體現為對公民財產權益的保護,於是很多國家都將其作為一項憲法原則而加以採納。①「即便是沒有明文規定稅收法定主義的國家,釋憲者們也往往通過對憲法解釋,從人民主權、憲法基本權利,權力分立等規定中推演出相關的內涵,以顯示其與世界稅法發展步伐的一致性。」(3)
二, 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內涵
所謂稅收法定主義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這一意義上的稅法律主義正是現代法治主義在課稅、征稅上的體現」。(4)它要求稅法的規定應當確定和明確。該原則的作用在於: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可預見性,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財產權益。基於此,筆者認為稅收法定主義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征稅要素法定原則。征稅要素「是指稅收之債有效成立所具備的基本要素,它包括稅收債務人、征稅對象、稅基、稅率和稅收特別措施」。(5)征稅要素的法定應當是指征稅要素的各個具體的內容都要由法律②來加以規定,其中一項有違法定主義,則稅收之債便不能有效成立。我們知道,現代國家為了維護其正常的運行必須通過征稅來滿足自身各部門的開支,而稅收體現的是國家政府征稅權與公民財產權之間的沖突。在這個沖突當中,國家憑借其自身的強大力量無疑是處於優勢地位。如果不對國家的此權力予以必要的限制,勢必會造成對公民財產權的侵害。於是當代各民主國家都通過國家或相關國家權力機構制定相應法律來對國家的征稅行為予以規制。具體來說它要求:(1)國家對其開征的任何稅種都必須由法律對其各個內容專門加以確定才能實施;(2)國家對任何稅種征稅要素的變動都應當按相關法律的規定進行。
2,征稅要素明確原則。征稅的各個要素不僅應當由法律作出專門的規定,這種規定還應當盡量明確。如果規定的不明確則定會產生漏洞或者歧義,那麼權力的行使不當甚至權力的濫用就會有機可乘。基於此,在稅收的立法過程中,我們在對稅收的各要素加以規定之後還應當採用恰當准確的用語,使之明確化,而盡量避免使用模糊性的文字。
3,程序保障原則。以上兩項內容是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基礎性要求。我們知道,一項法律制度能否得到良好的實行不僅取決於其實體內容方面的完善設計程序方面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稅收法定主義還要求要有良好的程序設計。該原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立法者在立法的過程中要對各個稅種徵收的法定程序加以明確完善的規定。這樣既可以使納稅得以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社會成本,又尊重並保護了稅收債務人的程序性權利,促使其提高納稅的意識;二是要求征稅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征稅的過程中,必須依稅收程序法,並按照稅收實體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自己的職權,履行自己的職責,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各項權利。
三,稅收法定主義與嚴格規則主義
在以上分析了稅收法定主義的歷史發展及內涵以後,我們還應當分析一個與稅收法定主義密切相關的概念——嚴格規則主義。
所謂嚴格規則主義,是指由立法者嚴格而詳細的規定一切應當由法律解決的問題,而排除司法中自由裁量的觀念。因此,它要求立法者應當將由法律調整的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最細化,使每一個問題都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來調整,在司法過程中,執法人員要嚴格按照細化的法律來司法,採用三段論的方式來解決遇到的所有問題,而不允許自由裁量。其目的在於通過立法者統一而細致的立法和執法者的統一司法,使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處於一個統一的狀態,進而防止司法人員的自由擅斷,從而實現其所追求的整個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在將其與稅收法定主義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稅收法定主義實質上是嚴格規則主義在稅法中的具體體現,它在相當多的層面上反映了嚴格規則主義的要求。首先,征稅要素法定要求立法者對征稅的各個要素要詳細、准確、全面、明確的作出規定,這一規定是對嚴格規則主義要求立法者細化法律關系的反映。其次,程序保障原則要求的程序完善、執法者依法執法是對嚴格規則主義要求執法者嚴格按法律規定執法的具體反映。
然而,嚴格規則主義畢竟是一種觀念上的追求,它有著其內在的弊端。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法律漏洞也不課避免。再者,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社會的發展性也決定了不可能會有一個細致入微,非常固定的法律來解決任何時候的任何問題。因此,盡管嚴格規則主義與稅收法定主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是我們在稅收立法和執法實踐中並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嚴格規則主義。我們所要求的稅收法定主義實際上是對嚴格規則主義的變通性規定。這種變通表現為:(1)它並沒有要求將所有稅收法律關系最細化,也未禁止使用原則性、模糊性的規定。它要求的是稅收全部問題都應當由法律明確的規定,這種規定既包括具體性的規定,又包括原則性的規定,只要明確規定即可。(2)它並沒有排除執法者對自由裁量的使用,只要執法者依法定程序,按法律規定執法即可。
在分析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的稅法當中有些諸如「在必要時」、「可以」等原則性、模糊性的詞語或規定其實是必要且必不可少的。這些原則性、模糊性的規定一方面使稅法本身具有了靈活性的特點,使法律在不可避免的出現漏洞的時候能夠繼續發揮其作用,增加其適用的可能性,使盡可能多的權利得到法律的維護。另一方面,使稅收執法人員在征稅過程中有更大的主動性,使他們能夠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針對具體的問題在經過全面的分析之後作出恰當的解決辦法,進而實現整個社會實質意義上的公平和正義。
三, 小結
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關鍵時期,各項立法工作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而作為保障國家財政收入,保護納稅人財產利益,指導稅務機關征稅工作的稅收立法與修訂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展開。為了能夠更好的作好該項工作,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使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入憲。目前我國在學術上都普遍認可了稅收法定主義為稅法的基本原則,並用其來指導稅收立法和實踐工作。從其歷史的發展以及當今世界各國對其的研究和適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原則所體現的是通過對行政權力的限制而對公民財產權益的保護的現代國家法治精神。而稅收作為一個國家正常運行所必不可少的工作,也必須依靠憲法的規定來加以保障。但是,該原則並沒有被寫入我國的憲法。基於稅收法定主義所體現的上述價值以及使之更好的發揮其價值,我們應當將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寫入憲法。
2,立法工作者要從觀念上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和嚴格規則主義的內涵。在稅收立法和修訂的過程中要盡量完善而明確的規定征稅的各項要素以及相應的程序保障手段。但對於一些特殊情形也不能排除原則性、模糊性條文的使用。我們要根據法律的本質特徵採取明文限制與原則規定相結合,並以明文限制為主,原則規定為輔的思路來指導我們的該項工作。
「稅收法律主義的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機能正是在於它給國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法的安定性和法的預測可能性這兩點上」。(6)因此我們在兼顧公平主義、效率等其他稅法基本原則的同時,在稅收立法當中必須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的內涵,從其不同角度出發作好各項工作。惟其如此,公民的財產權益才能得到保護,國家的財政收入才能得到保障,早日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目標才會盡快實現!
注釋:
① 例如:新加坡《憲法》第82條規定:「除經法律或根據法律批准者外,不得由新加坡或為新加坡之用,徵收任何國家稅和地方稅」;日本《憲法》84條規定:「新課租稅或變更現行租稅必須有法律或法律規定的條件為依據」。
② 這里所說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即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不包括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參考文獻:
(1) 鄭勇:《稅收法定主義與中國的實踐》,載「財稅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67頁。
(2)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9頁。
(3) 劉劍文、熊偉著:《稅法基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03頁。
(4)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7頁。
(5) 劉劍文主編:《財稅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394頁。
(6)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9頁。
稅法的原則包括稅法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
稅法的基本原則有:
(1) 稅收法定原則
(2) 稅法公平原則
(3) 稅法效益原則
稅法的具體原則有:
(1)實質征稅原則
(2)簡化手續原則
稅收公平原則
稅收的公平原則應是創造平等競爭環境,按受益征稅,依據能力負擔。簡單地說,可以概括為競爭原則、受益原則和能力原則。
1.競爭原則
稅收的競爭原則是著眼於收入分配的前提條件,通過稅收為市場經濟的行為主體一企業和個人創造競爭環境,鼓勵平等競爭。公平的機會標準是創造平等競爭的前提,因此,在市場已經為行為主體提供了平等競爭的環境下,稅收應不幹預經濟活動不於在由於市場的缺陷而無法為行為主體提供平等競爭環境的前提下,稅收應為行為主體的平等競爭創造條件在由於企業資源條件差異、行業壟斷、個人的遺產繼承等原因而導致不平等競爭,形成收入和財富的差異,稅收就應對形成不平等競爭和收入財富差異的條件進行調節,促進平等競爭。
2.受益原則
稅收的受益原則是根據市場經濟所確立的等價交換原則,把個人向政府支付稅收看作是分享政府提供公共品利益的價格,因此,個人稅收負擔應根據各人分享的公共品受益大小來確定。接受益標准,征稅和受益應是對等的。對於因政府提供公共品而受益多的人,應承擔較多的納稅義務;反之,則應承擔較少的納稅義務。受益原則的運用是假定市場所決定的收入分配是合理的,稅收分配是一種資源的轉移,因此需依據對等原則進行。受益原則作為政府征稅的依據,作為解釋稅收存在原因時自有它的理論意義。但是,由於公共品受益的非排斥性特點,使公共品受益邊界無法確定,即無法確定誰受益,受益多少,從而無法採取競爭價格由市場提供。因此,受益標准作為一般原則無法在實踐中推行。但在特定情況下,以稅代費,按受益標准征稅也是可行的。這主要是對於部分由政府提供的准公共品而言,這些公共品受益邊界較為清楚,消費的競爭性又較強,由於受收費效率原因而征稅,誰受益、誰納稅,並按受益大小確定納稅,因此可以提高分配效率。
3.能力原則
稅收的能力原則是以個人納稅能力為依據行使征稅。公平的均等標準是均等個人收入和財富的分配,或縮小個人收入和財富的差異,而由市場決定的個人收入和財富分配的結果必然不符合均等標准。因此,應以個人收入或財富作為衡量能力標准,按個人納稅能力行使征稅,使負擔能力比較強的人承擔較多的納稅義務,負擔能力比較弱的人承擔較少的納稅義務,通過稅收調整個人收入和財富分配結果,實現均等收入的公平目標。能力原則包括普遍征稅和能力負擔兩個方面。
(1)普遍征稅。依據普遍征稅原則,市場經濟中的行為主體凡是具有納稅能力的都必須普遍征稅,消除稅收上的一切特權。同時,排除對不同行為主體的區別對待,以及對某些行為主體不應有的減稅和免稅,並制止和消除逃避納稅行為的發生,使稅收普及於稅收管轄權下的一切行為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這體現了在稅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這樣一種平等思想。
(2)能力負擔。依據能力負擔原則,凡是具有同等負擔能力的納稅人應同等納稅,以體現稅收的橫向公平;凡是具有不同負擔能力的納稅人應區別納稅,以體現稅收的縱向公平。稅收的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都涉及負擔能力的指標選擇。反映個人納稅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收入、支出、財富等三種。
❹ 稅收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
稅收法定原則的具來體自內容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稅種法定。這就是說,稅種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一個稅種必定相對應於一稅種法律;非經稅種法律規定,征稅主體沒有徵稅權力,納稅主體不負繳納義務。這是發生稅收關系的法律前提,是稅收法定原則的首要內容。
2、稅收要素法定。這指的是稅收要素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所謂稅收要素,具體包括征稅主體、納稅主體、征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和地點、減免稅、稅務爭議以及稅收法律責任等內容。稅收要素是稅收關系得以具體化的客觀標准,是其得以全面展開的法律依據。因此它成為稅收法定原則的核心內容。
3、程序法定。其基本含義是,稅收關系中的實體權利義務得以實現所依據的程序要素必須經法律規定,並且征納主體各方均須依法定程序行事。
❺ 簡述稅收法定原則
所謂稅收法定主義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專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屬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這一意義上的稅法律主義正是現代法治主義在課稅、征稅上的體現」。它要求稅法的規定應當確定和明確。該原則的作用在於: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可預見性,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財產權益。
❻ 如何准確理解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又稱為稅收法定主義,是指稅法主體的權利義務必須由法版律加以規定,稅法的各類權構成要素皆必須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確。稅收法定主義貫穿稅收立法和執法的全部領域,其內容包括稅收要件法定原則和稅務合法性原則。稅收要件法定主義是指有關納稅人、課稅對象、課稅標准等稅收要件必須以法律形式做出規定,凡有關課稅要素的規定必須盡量明確。稅務合法性原則是指稅務機關按法定程序依法征稅,不得隨意減征、停徵或免徵,無法律依據不征稅。
❼ 結合所學材料和政治知識說明我國為什麼要堅持稅收法定選擇
一、2015年高考真題全國二卷綜卷(政治)題標准答案:
1、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中積極作用。
2、中國共產黨堅持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科學執政。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最高立法權。
二、相關知識:
1、稅收法定即稅收法定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稅收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征稅;納稅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納稅,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則。它肇始於英國,現已為當今各國所公認,其基本精神在各國憲法或稅法中都有體現。其具體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稅種法定、稅收要素法定、程序法定。中國憲法、稅收徵收管理法中都有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在即將制定的稅收基本法中亦應明確規定。
2、稅收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稅種法定。這就是說,稅種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一個稅種必定相對應於一稅種法律;非經稅種法律規定,征稅主體沒有徵稅權力,納稅主體不負繳納義務。這是發生稅收關系的法律前提,是稅收法定原則的首要內容。
(2)稅收要素法定。這指的是稅收要素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所謂稅收要素,具體包括征稅主體、納稅主體、征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和地點、減免稅、稅務爭議以及稅收法律責任等內容。稅收要素是稅收關系得以具體化的客觀標准,是其得以全面展開的法律依據。因此它成為稅收法定原則的核心內容。
(3)程序法定。其基本含義是,稅收關系中的實體權利義務得以實現所依據的程序要素必須經法律規定,並且征納主體各方均須依法定程序行事。
❽ 稅收法定原則在稅法中如何體現
1、稅種法定。這就是說,稅種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一個稅種必定相對應版於一稅種法律;非經權稅種法律規定,征稅主體沒有徵稅權力,納稅主體不負繳納義務。這是發生稅收關系的法律前提,是稅收法定原則的首要內容。
2、稅收要素法定。這指的是稅收要素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所謂稅收要素,具體包括征稅主體、納稅主體、征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和地點、減免稅、稅務爭議以及稅收法律責任等內容。稅收要素是稅收關系得以具體化的客觀標准,是其得以全面展開的法律依據。因此它成為稅收法定原則的核心內容。
3、程序法定。其基本含義是,稅收關系中的實體權利義務得以實現所依據的程序要素必須經法律規定,並且征納主體各方均須依法定程序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