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紀合同的法律責任
㈠ 簡述行紀合同的法律特徵有哪些
(1)行紀合同的概念。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版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其權中,委託人是委託他人從事貿易活動的人;行紀人是接受委託從事貿易活動的人。行紀合同也稱為信託合同。 (2)行紀合同的特徵。行紀合同為有償、雙務、諾成和不要式合同,其標的為從事貿易活動。行紀合同與委託合同的主要區別是:①行紀人一般以行紀為業。②委託事務范圍不同,行紀人受託從事的事項為貿易活動。③行紀人只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活動,因而其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不能對委,託人直接發生效力。④行紀合同只能是有償合同。⑤費用負擔不同。除了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支出的費用,由行紀人負擔。
㈡ 行紀合同的借貸到底有哪些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借款合同的內容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還款方式、擔保條款和違約責任條款。依據以上法律規定,農信社借款合同的內容主要有:
借款種類。從不同角度,可將農信社借款合同分為不同種類。根據借貸幣種不同,分為人民幣借款合同和外幣借款合同;根據借款用途不同,分為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和固定資產借款合同;根據借款期限不同,分為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和長期貸款;根據出借方資金來源和經營方式不同,分為自營貸款和委託貸款等。由於各種借款的用途、期限、利率、償還方式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借款合同中應當明確規定借款的種類。
幣種。農信社借款合同的幣種多數是人民幣,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是外幣。國家對人民幣借款和外幣借款規定了不同的條件,借款人需要何種貨幣,應在借款合同中明確規定。
借款用途。即款項的具體投向。為監督借款人對借款的使用,維護農信社的利益,借款合同中應明確約定借款用途。在實踐中,有的借款人為獲得農信社貸款,填寫虛假貸款用途,轉移貸款投向,實際上已對農信社造成了償債風險,所以農信社在審查借款人貸款用途時,一定要深入調查、認真分析,防止風險的發生。也可在合同中加入某些限制性條款等。
借款數額。借款的數額是確定借貸雙方是否履約的重要依據。借款人是否依照約定的數額還本付息,貸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約定的數額提供借款,是判斷誰違約、誰履行的一個方向。因此,當事人應當在合同中明確借款的具體金額。
借款利率。農信社的貸款利率應當依照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貸款利率執行,超過人民銀行貸款利率規定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同時也會與借款人造成經濟上的糾紛。
借款期限。借款合同中約定的借款使用期限。借款期限的確定應當根據借款種類、用途、借款人的還貸能力和生產經營周期、農信社的資金供給能力,由借貸雙方共同商定。
還款方式。借款人採用歸還借款的方式。比如,是一次還款,還是分期還款;是以借款產生效益還款,還是以銷售產品得款還款等,都應在借款合同中約定。
擔保條款。當事人雙方按照有關規定協商一致形成的,確保農信社能夠實現其權利的約定。是雙方履約的依據。
㈢ 行紀合同有哪些法律特徵
1.行紀合同是雙務有償的諾成合同。行紀合同自當事人達成協議時成立,行紀人為委託人處理事務均收取報酬,委託人和行紀人在合同中均負有義務,故行紀合同為諾成合同、有償合同、雙務合同。
2.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辦理委託事務。行紀人在與第三人所為的民事法律行為中,是直接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並不需要說明自己是受人之託,第三人也無需知道委託人是誰、信用如何。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均由行紀人自己承擔,並不對委託人產生法律效力。這一特徵使其與代理相區別,代理人與第三人所為的民事法律行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的,其直接後果亦歸被代理人承受。
3.行紀人是為委託人的利益辦理事務。所謂為了委託人的利益,又可稱為「為了委託人的計算」,是指由行紀人的行為所產生的經濟上的利益或者損失均歸屬於委託人,而與行紀人自身無涉。
4.行紀人受託出售或者購入的物品歸委託人所有。無論是委託人交給行紀人的出售物品,或者是行紀人為委託人購入的物品,其所有權均歸屬於委託人,風險責任也由委託人負擔。
5.行紀合同主體的限定性。在我國,行紀合同的委託人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並無太多限制。但行紀人只能是經批准經營行紀業務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法律往往對行紀人的資格、業務范圍有嚴格的限制並對其業務活動實施專門的監督和管理。
6.行紀合同的標的具有特定性。行紀合同屬於提供勞務類合同,由行紀人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但其所提供的勞務具有特定性,各國基本都規定為物品的買進或賣出,且限於動產范圍之內,不動產貿易不屬於行紀范疇。我國《合同法》將行紀合同的標的規定為「從事貿易的活動」,實踐中多指動產、有價證券的買賣以及其他商業上具有交易性質的行為,如代購、代銷、寄售等。
如有疑問,可追問。
㈣ 電大合同法簡述行紀合同的法律特徵有哪些
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以自版己名義為他人權從事貿易活動的一方為行紀人,委託行紀人為自己從事貿易活動並支付報酬的一方為委託人。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
行紀合同的特徵如下:
(1)行紀合同是雙務有償的諾成合同。行紀人負有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和有價證券買賣的義務,委託人負有支付報酬的義務,雙方的利益具有對價關系,因而為雙務有償合同。行紀合同的成立只要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不需實際履行,因此,行紀合同又是諾成合同。
(2)行紀合同的標的是行紀人為委託人進行的一定法律行為。行紀合同屬於提供服務合同的一種,但行紀人提供的不是一般服務,而是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經驗能力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因此,行紀合同的標的是與第三人進行的民事法律行為。
(3)行紀人為了委託人的利益而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所謂為了委託人的利益,又可稱為「為了委託人的計算」,是指由行紀人的行為所產生的經濟上的利益或者損失均歸屬於委託人,而與行紀人自身無涉。
㈤ 行紀合同和隱名代理有什麼區別
1.所謂隱名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享有代理權的前提下,既不披露本人的姓名,也不表明自己的代理人身份;或者披露自己的代理人身份,但並不以本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而本人仍然將承擔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
一般來說,隱名代理的第三人是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的關系的。當第三人知道了受託人與委託人的關系,這是類似於顯名代理了,因此要直接約束委託人和第三人。
2.行紀合同是指行紀人接受委託人的委託,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接受委託的一方為行紀人,而另一方則為委託人。
如某配件廠(甲方)委託某銷售公司(乙方)代銷產品,乙接受甲的委託並以自己的名義代甲銷售,代銷價款歸甲方,乙方收取代銷費。在這個關系中,甲為委託人,乙為行紀人。
3.隱名代理與行紀合同的區別:
(1)介入權和選擇權的主體和性質不同:
隱名代理行使介入權的主體是委託人,合同法403條規定:「受託人以自已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委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選擇權行使的主體是第三人,《合同法》第403條第二款規定:「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而行紀合同介入權的主體是行紀人,《合同法》第419條規定:「行紀人賣出或買入具有市場訂價的商品,除委託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之外,行經人自已可以作為買受人或出賣人。」
(2)對於合同不能履行所導致的權利義務主體不同;
《合同法》421條規定:「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行紀人對該合同直接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因此,行紀合同是由行紀人獨立對委託人和第三人承擔責任。而隱名代理它仍然是一種代理關系,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所導致的法律後果依法應由被代理人承擔。
(3)物權流轉關系反映的所有權主體不一樣;
由於隱名代理仍是一種代理,在代理過程中不發生物的所有權因物的流轉而發生轉移至代理人的情形。而行紀合同中當物流轉至行紀人手中時,物的所有權因物的轉移而轉移。當物流轉至受託時受託人正值破產,此時委託人與受託人是行紀合同關系還是隱名代理合同關系對物是否納入破產財產的處理有決定性的意義,此時對委託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有重大影響。
(4)行紀合同都是有償合同,而代理合同不一定都是有償的。
(5)隱名代理存在委託人只對代理人單方授權的情形,而行紀合同必須是成立了委託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