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陳冬梅
A. 為什麼勞動仲裁後還能起訴呢不是說仲裁一裁終局嗎急求
你好,仲裁有一裁終局原則。其中有許多可以仲裁,例如商事仲裁和勞動仲裁就不同的,版商事仲裁是依據權《仲裁法》的,一裁終局。
,有些是可以再到法院起訴。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二)因執行國家的
其餘的勞動爭議不服仲裁結果可以到法院起訴。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的勞動標准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生的爭議
B. 誰為天星寨兒童溺死案擔責
一座普普通通的集雨節灌池沒有給天星寨的村民們帶來福音,卻吞噬了4個孩子的生命。面對死亡兒童家長的申訴,檢察官圍繞節灌池展開了深入調查——
家長認為,節灌池設計存在隱患
悲劇發生在天星寨,擁有這個美麗名字的地方三年前被一場災難擊中了。2004年7月6日,四川省大竹縣童家鄉天星寨村的徐存雙和鄰村的陳祖雲兩個家庭的生活突然坍塌了。那天,徐家13歲的長女徐霞、10歲的小女兒徐飛和姑父家9歲的女兒陳冬梅不慎掉落到天星寨村集雨節灌池中,徐霞、陳冬梅當場溺水身亡,只有徐飛幸運地被人救起。徐、陳兩家悲痛欲絕,村民們也被這樣的噩耗驚呆了。
悲劇並未結束。僅僅相隔18天,7月24日傍晚,5歲的陳慶峰和7歲的徐仁磊在同一個集雨節灌池中溺水死亡。忙完農活回家的村民陳勝、余伶俐夫婦和徐存建、余麗鵑夫婦分別得知自己的孩子出事的消息,頓時絕望了。他們摟著孩子沒有呼吸的身體,哭得昏天黑地。一座不大的節灌池,成了天星寨村民的恐懼之地。
誰該為孩子的死擔責?家長們在悲痛之餘反復尋找問題的答案。
他們認為集雨節灌池是罪魁禍首,因為集雨節灌池的設計修建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大竹縣水利局、大竹縣勘測設計隊、大竹縣童家鄉天星寨村民委員會、大竹縣童家鄉天星村第五組都應對孩子的死亡負有責任。家長們在與集雨池的設計者、施工者和管理者多次協商無果後,將他們全部告上了法庭。
接到終審判決書,四個家庭都蒙了
官司從一審打到二審。大竹縣法院和達州市中級法院審理後認為,4名兒童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死者均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監護人未盡到監護之責,應承擔本案的主要過錯責任;天星寨村五組系該節灌池的實際產權人、管理人,在使用過程中明知存在安全隱患而未採取防護措施,有一定的過錯,應承擔本案的相應責任,判決分別賠償每個死者7605元;大竹縣水利局、大竹縣勘測設計隊與4名兒童的死亡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不承擔賠償責任。
這個結果意味著,4名兒童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相繼溺死在村裡的集雨節灌池中,多數被告都不承擔責任。而一、二審法院均以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判決家長承擔90%的責任。
接到終審判決書後,四個家庭都蒙了。節灌池淹死人,卻要他們自吞苦果!家長對孩子的死真的該承擔那麼大的責任嗎?當地村民也覺得難以理解。最終,他們把全部希望寄託在申訴上。
抗訴,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家長的申訴,引起了達州市檢察院檢察長楊輝的重視,他立即指示分管檢察長和民行處盡快認真辦理。辦案檢察官認真細致地審查了該案的全部審判卷宗,現場勘察了奪去4個孩子生命的集雨節灌池,隨後又對節灌池的設計、施工、交付、使用管理等情況作了深入的調查了解。
主辦檢察官發現,本案屬多因一果的民事糾紛。
首先,本案集雨節灌池在設計上存在重大缺陷,明顯沒有達到公共設施的一般安全保障要求。本案事故屬相似的頻發性事故,不屬於偶發的特殊性事故,說明設計不具有普通安全保障功能。設計者大竹縣勘測設計隊應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大竹縣水利局作為水利行政執法部門,沒有履行起碼的安全監督職責和規范義務,對集雨節灌池發生多起安全事故存在重大過失,應當承擔集雨池安全保障的主要責任。
其次,法庭收集並作為判決依據的五組村民簽字的竣工驗收材料,在該材料上簽字的五組村民中,有的在該材料所載明的簽字時間之前就已經死亡,其他村民也否認曾在該材料上簽字,因此,竣工驗收材料明顯失實,不能證明集雨節灌池已竣工驗收並交付使用。集雨節灌池尚未竣工驗收,作為該工程的產權人和管理人天星寨村擅自投入使用,對本案事故具有較大過失,應承擔較大責任。
綜合分析,判決溺死小孩父母承擔90%的責任顯失公平。作為安全事故,死者家長、集雨節灌池的產權人、管理人天星寨村委會及大竹縣水利局、大竹縣勘測設計隊都有責任。
2005年7月,達州市檢察院依法向四川省檢察院提請抗訴。
為了盡快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達州市檢察院民行處專門派人到省院民事行政檢察處匯報,省院領導高度重視此案,使該案在最短的時間內便抗訴到了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2006年年底,經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回重審,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再審該案。
目前,經調解,天星寨村委會與死者家長達成了新的補償協議,由村委會補償死者家庭每戶各2萬元人民幣。三年過去,飽嘗喪失子女之痛的親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了些許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