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鼎法官
⑴ 大法官的歷任
·第一屆大法官(37-47)
燕樹棠向哲濬(38.4.1-47.9)黃又昌魏大同(38.4.1-47.9)張式彝(37.7-37.11)蘇希洵(38.4.1-47.9)李伯申(37-40)夏勤(38.4.1-39.9)胡伯岳黃正銘(41.4.1-47.9)洪文灡徐步垣(41.4.1-47.9)張於潯(37-40)王風雄(41.4.1-47.9)林彬(37-40)曾劭勛(41.4.1-47.9)劉克雋蔡章麟(41.4.1-47.9)沈家彝韓俊傑(41.4.1-47.9)翁敬棠何蔚(41.4.1-47.9)葉在均(40.4.1-47.9)
·第二屆大法官(47-56)
林紀東曾繁康 徐步垣 黃演渥 胡伯岳史尚寬黃正銘胡 翰 (51.7-56.9) 曾劭勛 (47.7-53.1) 史延程 王之倧 諸葛魯 洪應灶 黃 亮 (53.9.16-56.9) 金世鼎王昌華(53.9.16-56.9) 景佐綱
·第三屆大法官(56-65)
林紀東黃演渥 (56-60) 金世鼎 胡伯岳黃亮景佐綱 王之倧 歐陽經宇 李學燈田炯錦(60-60)黃正銘(56-60) 戴炎輝 (60-61) 管歐陳朴生(61-65)張金蘭 (大法官)(61-65) 范馨香 (61-65) 洪應灶陳世榮(61-65) 程德光 (56-58)翁岳生(61-65) 曾繁康
·第四屆大法官(65-74)
陳朴生塗懷瑩翁岳生李潤沂(65-71)林紀東蔣昌煒 瞿紹先 洪遜欣 (65-70) 梁恆昌 楊與齡 范馨香 楊日然 (65-71)陳世榮楊建華(65-71) 鄭玉波李鍾聲(65-71) 姚瑞光馬漢寶(65-71)
·第五屆大法官(74-83)
劉鐵錚 瞿紹先 范馨香 (74-76.11) 楊與齡 馬漢寶 楊日然 (74-83) 楊建華 史錫恩翁岳生陳瑞堂 李鍾聲李志鵬吳庚 張承韜 鄭健才 張特生
·第六屆大法官(83-92)
翁岳生陳計男劉鐵錚曾華松吳庚董翔飛王和雄楊慧英王澤鑒戴東雄林永謀蘇俊雄林國賢黃越欽施文森賴英照城仲模(辭職獲准)謝在全孫森焱
⑵ 周佛海在南京受審都經歷了什麼
周佛海在白公館一再要求司法審判,政治解決的幻夢徹底破滅了。1946年7月中旬,毛人鳳跑來說:「好吧,收拾一下,到南京去司法解決。」周佛海很高興,自以為替蔣介石、戴笠做過不少事,法律上至少也可將功抵過。但不知為何,又拖了很久,直到9月16日,軍統局才將周佛海、丁默邨等用飛機送到南京去了。
周佛海等先關在南京寧海路軍統看守所,生活上依舊優待,飯菜都是酒樓送來的。
9月23日,周被移押到老虎橋法院看守所。這是一座小洋房,內有花園,放風時還可散步。周佛海關在「忠」字監,和丁默邨、羅君強同住。但伙食已是犯人的規格了,周終於正式過上吃官司的監獄生活。
周佛海在重慶時,就寫好了很長的自白書,內容全是表功,說明自己做了許多有利於抗戰的事,功比天高,足可抵過。9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檢察官已到軍統看守所提審過一次,周即交了自白書,一口咬定自己在1942年早已向軍統局自首,有戴笠的信件可以作證。移押法院看守所後,9月24日、25日、26日接連提審。審訊員告訴周佛海:「罪行嚴重,拋棄幻想。」這樣一來,周和丁默邨等就有些惴惴不安。大漢奸繆斌也替蔣介石做過不少事,但在5月間第一個被槍斃了!接著,陳公博、褚民誼等接連處決,他們對蔣介石也多少有功的。丁默邨雖是特工魔頭,但膽小如鼠,天天向周佛海嘮叨:「老頭子恐要一鍋端,死定了!」周也坐立不安,但自忖還有蔣的親筆信這張王牌最後可打。
但大漢奸繆斌也是有的呀,他為什麼要槍斃?周茫然了,無以自答。
國民黨司法界的內幕十分復雜。負責周佛海案件的首都高等法院推事金世鼎和檢察官陳繩祖,幾經密商,預定的計劃要判周佛海死刑。當然,這是得到最高當局暗示的,蔣介石侍從室傳來口諭,要嚴厲肅奸,不管任何人,不得從寬。而社會上也盛傳,周家有錢,已重賄法官,可免一死。主辦案件的金世鼎和陳繩祖,錢哪有不要,只是周家的錢太燙手,拿不得,何況周家也未開後門來「獻寶」。所以,周佛海自以為「功高蓋天」,但還未審判,就已被定了個死罪!機關算盡,倒誤了卿卿性命。
楊淑慧使出她渾身解數,忙得不可開交。她確信丈夫立過大功,又一直是蔣的親信,可以免罪。現在最要緊的是認認真真,金錢鋪路,打好官司。為了取得大量有利於周佛海的證明材料,不惜重金,到處送禮。在所有的大漢奸中,證明材料最多的,要數周佛海了。
包括杜月笙寫的證明不下30多份,楊淑慧什麼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塞法院的狗洞。在大量閃閃發光的黃金前,法官也許會怦然心動的,但楊淑慧失策了。
楊淑慧花重金聘請章士釗、王善祥、楊家麟3位著名律師,負責辯護。
但楊淑慧千算萬算,不及老天一算。這老天不是別人,正是周佛海追隨十多年的蔣介石。蔣介石身懷生死簿,手執勾魂筆,早就圈點好了。你楊淑慧,縱有通天本領,逃出3000里,還在棺材裡。
1946年10月21日,國民黨首都高等法院在朝天宮寬敞的大成殿內,布置法庭,公審周佛海。
一早,朝天宮內外就密布憲兵法警,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氣氛緊張。盡管如此,旁聽者還是來如潮湧,不到9時,已經擠得水泄不通,連兩邊窗檻及圍廊里也全是人了。
上午9時30分,公審開始。由院長趙琛任審判長,推事葛之覃、金世鼎,檢察官陳繩祖,都是司法界的名流,加上響當當的辯護律師章士釗、王善祥和楊嘉麟,像唱戲一樣,名角如雲。
律師提供的有利於周佛海的證明是大量的,除上述六個方面軍的司令外,還有軍統局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的,「黨皇帝」吳開先的,上海市黨部的……但軍統局毛人鳳大概因為沒有拿到楊淑慧的20根大金條而昏了頭,在證明周佛海有功後,又有一封公函,說「完全是對漢奸在策略上的利用」。前後矛盾。莫測奧妙。
審判開始。官樣文章般問過一通後,就進行辯論。法官、檢察官、律師和被告,唇槍舌劍,車輪大戰,拖了近五個半鍾頭。
辯論集中在「通謀敵國」上,檢察官一口咬定,被告出賣國家,所謂立功,不足抵罪。周佛海說了大段丑表功的辯詞,滔滔不絕,竟達一小時之久。
周在後來的《獄中日記》內寫道:「檢察官控告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余謂,上半段為通謀敵國,圖謀挽救本國,因歷述動搖日軍士氣,淆混日本國民各謀略以及妨礙日軍各種行動等等。後半段應為通謀本國,圖謀反抗敵國,因詳述與中央聯絡後如何營救抗戰工作人員,如何刺探敵軍軍情等等。」甚至,連戴笠密令毒殺「76號」魔頭李士群一事也搬出來了。周在庭上說:「戴局長有電,處死李士群。後和華中憲兵司令部科長岡村商量,予以毒斃。」周佛海說得額頭冒汗,手舞足蹈。
辯論快終結時,已經夕陽西下。哪知冷火里爆出顆熱栗子,檢察官陳繩祖站起身來,舉手搖著幾張紙,聲震屋宇般喊道:「這里有蔣委員長侍從室和軍統局的公文,對周犯所稱功勞及勝利時委派為上海行動總隊司令一事,完全是一時利用!」輕飄飄的兩張信紙,也不知是真是假,就將周佛海的丑表功全部否定了。旁聽的人群一陣騷動,審判長不斷搖鈴,提醒肅靜。周佛海也有點心慌,但馬上鎮靜下來,心中暗忖:我還有老蔣親筆信這張王牌呢!
審判長宣布辯論結束,定期宣判後,這場鬧劇暫時落下簾幕。
周佛海雖經檢察官重重一擊,但仍精神亢奮,陶醉於自己的表演。回監房後竟然忘形地寫了一首歪詩:「六年險苦事非常,欲挽狂瀾願幸償。舉國紛紛論殺宥,萬人空巷看周郎。」
1946年11月7日,晴天霹靂,高等法院以「特定第三四六號特種刑事判決書」,判處周佛海死刑。楊淑慧一聽,三魂出竅。六魄飄盪,頓時目瞪口呆,矮了半截。周佛海真的要等槍斃了嗎?
楊淑慧當然立即上訴,但1947年1月20日被最高法院駁回,維持死刑原判。按照國民黨的法律,還有最後一條路,就是家屬向司法行政部提出抗告,但仍被駁回。國民黨也真會開玩笑,駁回之日,正好是1947年大除夕。滿城爆竹,聲聲響在楊淑慧心頭,因為抗告駁回24小時之內,丈夫隨時可以槍斃。
楊淑慧大冷天渾身汗淋,顧不上忌諱禮節,當夜就闖進了蔣介石侍從室機要秘書陳方的家。陳是丈夫的老朋友,又能隨時見到老蔣,不會坐視不救。陳方見她頭發蓬亂,臉孔刷白,知道定有急事,馬上進入客廳說:「周太太,定定神,慢慢地說。」
楊淑慧也不哭,一副豁出去的樣子:「抗告駁回,佛海隨時可以槍斃。如果蔣先生一定要殺他,就殺吧。我馬上到香港,將蔣先生的親筆信向海內外公布。這是個政治道德問題,看今後還有誰肯替蔣先生賣命!」
陳方一聽,也著了慌,連忙說:「蔣先生早已說過,沒有他點頭,任何人不得處決佛海。法院如要執行,肯定先要有文到侍從室,我一定壓下。我以生命擔保,佛海不會死。明天年初一,我向蔣先生拜年,一定提醒他處理佛海的事。周太太放心吧。」
陳方言盡於此,楊淑慧只得半信半疑走了。天寒地凍,朔風凜冽,她聽著遠近爆竹,萬箭穿心。
年初五一過,毛人鳳突然找到楊淑慧,說蔣介石召見她。她到了官邸,陳方領她進去,只見老蔣早端坐在客廳里了。她一見蔣介石,眼淚就簌簌地流了下來。她趕忙跪倒在地,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只有陣陣抽泣悲咽的聲音,在四周盪漾,氣氛悲切。楊淑慧,以無言代替千言萬語,事至如今,說話是多餘的。
蔣介石皺著眉頭,打破沉默說:「這幾年來的東南淪陷區,還虧了佛海,一切我都明白。起來,安心回去吧,我會想辦法的。讓佛海在裡面休息一兩年,我一定放他出來。」楊淑慧終於吃了定心丸,輕輕地又磕了幾個頭,就站起來走了。從頭到尾,一言未發。
楊淑慧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等著,時間是一秒一秒挨過去的。周佛海既沒有被槍斃,蔣介石也未見動靜,這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葯呢?楊淑慧身心煎熬,度日如年。
⑶ 蘇希洵的附錄:歷任大法官
燕樹棠 向哲濬 (38.4.1-47.9) 黃又昌 魏大同 (38.4.1-47.9) 張式彝 (37.7-37.11)
蘇希洵 (38.4.1-47.9) 李伯申 (37-40) 夏勤 (38.4.1-39.9) 胡伯岳 黃正銘 (41.4.1-47.9)
洪文灡 徐步垣 (41.4.1-47.9) 張於潯 (37-40) 王風雄 (41.4.1-47.9) 林彬 (37-40)
曾劭勛 (41.4.1-47.9) 劉克雋 蔡章麟 (41.4.1-47.9) 沈家彝 韓俊傑 (41.4.1-47.9)
翁敬棠 何蔚 (41.4.1-47.9) 葉在均 (40.4.1-47.9) 林紀東 曾繁康 徐步垣 黃演渥 胡伯岳
史尚寬 黃正銘 胡 翰 (51.7-56.9) 曾劭勛 (47.7-53.1) 史延程
王之倧 諸葛魯 洪應灶 黃 亮 (53.9.16-56.9) 金世鼎
王昌華 (53.9.16-56.9) 景佐綱 林紀東 黃演渥 (56-60) 金世鼎 胡伯岳 黃亮
景佐綱 王之倧 歐陽經宇 李學燈 田炯錦 (60-60)
黃正銘 (56-60) 戴炎輝 (60-61) 管歐 陳朴生 (61-65) 張金蘭
范馨香 (61-65) 洪應灶 陳世榮 (61-65) 程德光 (56-58) 翁岳生 (61-65)
曾繁康 陳朴生 塗懷瑩 翁岳生 李潤沂 (65-71) 林紀東
蔣昌煒 瞿紹先 洪遜欣 (65-70) 梁恆昌 楊與齡
范馨香 楊日然 (65-71) 陳世榮 楊建華 (65-71) 鄭玉波
李鍾聲 (65-71) 姚瑞光 馬漢寶 (65-71) 劉鐵錚 瞿紹先 范馨香 (74-76.11) 楊與齡 馬漢寶
楊日然 (74-83) 楊建華 史錫恩 翁岳生 陳瑞堂
李鍾聲 李志鵬 吳庚 張承韜 鄭健才
張特生 翁岳生 陳計男 劉鐵錚 曾華松 吳庚 董翔飛
王和雄 楊慧英 王澤鑒 戴東雄 林永謀 蘇俊雄
林國賢 黃越欽 施文森 賴英照 城仲模(辭職獲准) 謝在全
孫森焱
⑷ 周佛海是怎樣被公審的
1946年10月21日,國民黨首都高等法院在朝天宮寬敞的大成殿內,布置法庭,公審周佛海。
一早,朝天宮內外就密布憲兵法警,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氣氛緊張。盡管如此,旁聽者還是來如潮湧,不到9時,已經擠得水泄不通,連兩邊窗檻及圍廊里也全是人了。
上午9時30分,公審開始。由院長趙琛任審判長,推事葛之覃、金世鼎,檢察官陳繩祖,都是司法界的名流,加上響當當的辯護律師章士釗、王善祥和楊嘉麟,像唱戲一樣,名角如雲。
律師提供的有利於周佛海的證明是大量的,除上述六個方面軍的司令外,還有軍統局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的,「黨皇帝」吳開先的,上海市黨部的……但軍統局毛人鳳大概因為沒有拿到楊淑慧的20根大金條而昏了頭,在證明周佛海有功後,又有一封公函,說「完全是對漢奸在策略上的利用」。前後矛盾。莫測奧妙。
審判開始。官樣文章般問過一通後,就進行辯論。法官、檢察官、律師和被告,唇槍舌劍,車輪大戰,拖了近五個半鍾頭。
辯論集中在「通謀敵國」上,檢察官一口咬定,被告出賣國家,所謂立功,不足抵罪。周佛海說了大段丑表功的辯詞,滔滔不絕,竟達一小時之久。
周在後來的《獄中日記》內寫道:「檢察官控告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余謂,上半段為通謀敵國,圖謀挽救本國,因歷述動搖日軍士氣,淆混日本國民各謀略以及妨礙日軍各種行動等等。後半段應為通謀本國,圖謀反抗敵國,因詳述與中央聯絡後如何營救抗戰工作人員,如何刺探敵軍軍情等等。」甚至,連戴笠密令毒殺「76號」魔頭李士群一事也搬出來了。周在庭上說:「戴局長有電,處死李士群。後和華中憲兵司令部科長岡村商量,予以毒斃。」周佛海說得額頭冒汗,手舞足蹈。
辯論快終結時,已經夕陽西下。哪知冷火里爆出顆熱栗子,檢察官陳繩祖站起身來,舉手搖著幾張紙,聲震屋宇般喊道:「這里有蔣委員長侍從室和軍統局的公文,對周犯所稱功勞及勝利時委派為上海行動總隊司令一事,完全是一時利用!」輕飄飄的兩張信紙,也不知是真是假,就將周佛海的丑表功全部否定了。旁聽的人群一陣騷動,審判長不斷搖鈴,提醒肅靜。周佛海也有點心慌,但馬上鎮靜下來,心中暗忖:我還有老蔣親筆信這張王牌呢!
審判長宣布辯論結束,定期宣判後,這場鬧劇暫時落下簾幕。
⑸ 1644年明朝殉國大臣有誰
明朝殉國大臣名單: 「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為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衛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訂斯盟,無忘息壤矣。」——馬世奇 「祖宗二百七十餘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吳麟征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克北京,思宗皇帝於景山自盡,是時死國難者,東閣大學士范景文以下二十一人,後吳三桂以「報君父之仇」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敗走。是年為干支紀年甲申年,時稱「甲申國變」。自是明季殉難臣工士子以百千計。以下名錄輯選自《明史》,為崇禎十七年之後殉節者,括戰死、不屈被殺、自殺三類。乞降不得者,內訌而死者,病故者不計;黔國公沐天波等亡於緬甸王室政變,不計在內。南明諸帝官職濫封,有「都督遍地走,職方賤如狗」之謂,官銜虛高不堪,甚至同時有十數大學士、尚書,故南明殉節大臣官銜僅為參照。故有雲「仗義每多屠狗輩」,典史如閻應元,貢生如朱集璜,布衣如蘇達道,不乏奮袂而起者。官職不詳者、布衣、秀才等僅錄姓名於後。 閻應元 典史 張煌言 尚書朱術桂 寧靖王 史可法 太師李成棟 惠國公 何騰蛟 定興侯黃得功 靖南伯 高傑 興平伯瞿式耜 大學士 馬士英 大學士范景文 大學士 張耀 布政使夏萬亨 布政使 趙建極 布政使庄祖誥 按察使 蘇觀生 大學士曾櫻 大學士 朱繼祚 大學士賀逢聖 太子太保 張同敞 總督張慎言 尚書 高弘圖 尚書王家彥 尚書 傅作霖 尚書吳鍾巒 尚書 楊文驄 尚書蔡懋德 右僉都御史 衛景瑗 右僉都御史範文光 右僉都御史 凌義渠 大理卿姜曰廣 大學士 吳炳 大學士楊廷麟 大學士 陳子壯 大學士李邦華 左都御史 尹伸 太常卿徐石麒 尚書 高倬 尚書李向中 尚書 吳鍾巒 尚書倪元璐 侍郎 孟兆祥 侍郎王景亮 巡按 南居益 侍郎毛文炳 兵備副使 藺剛中 兵備副使畢拱辰 兵備副使 孫康周 知府房之屏 知縣 楊家龍 知州閻夢夔 參將 侯君昭 知州劉必達 知縣 王孕懋 兵備副使周遇吉 總兵 李倬 知縣朱家仕 巡副使 徐有聲 督儲郎中朱敏泰 通判 寧龍 副將董用文 總兵 劉九卿 副將申以孝 知縣 顧景聞 指揮王行儉 知府 王錫 知縣陳糹熏 兵備副使 周鳳翔 東宮講官劉理順 修撰 孟章明 進士汪偉 東宮講官 吳甘來 都給事中馬世奇 左庶子 吳麟征 太常少卿王喬棟 參政 張繼孟 知府齊赤 兵備副使 孔教 僉事堯相 同知 劉佳胤 總兵劉士斗 兵備僉事 沈雲祚 知縣王勵精 知州 劉三策 知縣顧繩貽 知縣 趙嘉煒 主簿卜大經 典史 刁化神 郎中秦民湯 知縣 朱蘊羅 知縣艾吾鼎 知縣 鄭夢眉 知縣單之賓 教諭 朱釒尹 御史施邦曜 左副都御史 吳宇英 給事中蔡如蕙 主事 江騰龍 舉人王起峨 進士 李含乙 員外郎高其勛 參將 陳正 指揮王承憲 游擊 王士傑 縣丞段見錦 教授 楊明盛 經歷魏崇治 司獄 單國祚 典史高拱極 舉人 楊士俊 舉人吳子騏 鄉官 劉琯 鄉官楊元瀛 鄉官 曾異撰 知州米壽圖 御史 耿廷籙 監軍馬乾者 知州 席上珍 舉人何思 知州 金世鼎 舉人冷陽春 知州 夏祖訓 知縣段伯美 舉人 陳昌裔 知縣杜天禎 舉人 廖履亨 進士徐道興 經歷 焦潤生 知府劉廷標 通判 羅國瓛 巡按王運開 推官 沈迅 給事中范淑泰 進士 高名衡 侍郎馬從聘 進士 耿廕樓 員外郎徐汧 右庶子 鹿善繼 太常少卿薛一鶚 知州 周遇吉 總兵翁之琪 總兵 劉肇基 左都督余煌 尚書 李向中 尚書張亮者 右僉都御史 丘祖德 右僉都御史沈猶龍 右僉都御史 周定仍 右僉都御史熊汝霖 大學士 沈宸荃 大學士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⑹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說的是什麼
「天子抄守國門,君王死襲社稷」意義:不屈的民族氣節,出自民間對於事件的形容。
主要是對明王朝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弔死煤山的歷史事件的形容。
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然而至崇禎皇帝時,明王朝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但當時後金的軍隊多被擋在山海關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弔死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6)金世鼎法官擴展閱讀
「天子守國門」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個說法,當時明朝初定,北疆地區仍有元朝殘余勢力不斷騷擾邊境,而山海關以外的地區也是以少數民族聚居為主,為保證北疆和關外穩定,實施有效的統制,防止國家的分裂,自朱棣登基以後就遷都北京。
明朝算上南明前後共計315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歷經大戰無數,不乏君王親征被俘,卻無一投降。至清初,明朝皇族基本被滿清殺盡。後世正是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容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參考資料:網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⑺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哪些大臣殉國
①范景文、倪元璐、李邦華、施邦曜等人,可謂數不勝數。
②北京外城被攻破的內當天、崇禎上吊前一天容,東閣大學士,曾在大明崇禎二年任河南巡撫,率兵勤王的范景文已經連續四天未吃飯,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戶部尚書兼侍講學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殺。左都御史李邦華,投水自殺。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殺,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自殺,大理寺凌義渠上吊自殺。庶吉士魏學濂自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自殺,御史陳良謨全家投井自殺。吏部許直投水自殺,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殺,戶部吳甘中全家自殺。兵部主事金鉉全家自殺,留名者有吳征,王章,於騰蛟夫婦總計不下百人,尚有無法統計者更多,全家自殺有馬世奇,劉理順,周鳳翔,汪偉不下百家。
③參考:http://tieba..com/p/1711244621
⑻ 從古到今姓席的名人
歷史上部分姓席的名人
席談
春秋時晉國大夫籍談,其先世代管理晉國典籍,故以籍為氏。至秦漢之際,籍氏後人為避楚霸王項羽(名籍)的名諱,改為音近的「席」氏。
席豫
字建侯。詩人,唐朝時期襄陽人,後來遷徙到河南。科舉中中了進士,作了功員外郎,後來做了鄭州刺史。天寶年間擔任禮部尚書的職位,後來被封為襄陽縣子。席豫清心寡慾,作官的時候不為貴權所改變自己的原則。性格謹慎善良。皇帝在元閣吟詩,大臣們都來附和,皇帝因為席豫的詩對的最為工整,所以把他稱為詩人冕冠。在他逝世以後,給他的謚號為文。
席旦
字晉仲,詩人,宋朝河南人,七歲能作詩,元豐年間中進士,他曾上書談論當時時局,並對戰守提出實際可行計劃,神宗看了以後,認為切中時弊,採納了他的意見,從此一帆風順,官做到吏部侍郎,顯謨閣直學士,曾先後兩度任成都知府,頗有政聲,加升述古殿大學士。
席上珍
雲南省姚安人,崇禎中,舉於鄉。磊落尚節義,聞孫可望、李定國等入雲南,與姚州知州何思、大姚舉人金世鼎據姚安城拒守。可望遣張虎攻陷之,世鼎自殺,上珍、思被執至昆明。可望呵之,上珍厲聲曰:「我大明忠臣,肯為若屈耶!」可望怒,命引出斬之,大罵不絕,遂磔於市。思亦不屈死。
席寶田:
清朝時期湖南東安人。咸豐年間在家鄉舉辦團練,想以此對付太平軍。咸豐九年的時候在湖南與石達開的部隊作戰,解除了清軍的寶慶之圍,被擢升為知府。次年,奉湖南巡撫駝秉章的命令,招募了幾千人,命名為精毅應,很快在桂陽等地阻擊廣東的天地會軍。同治三年湘軍攻佔天京以後,他率領軍隊在江西石城楊家牌擊敗太平軍余部,俘虜了天王洪天貴福和干王洪仁軒等。同治六年,他又率領湘軍進入貴州進攻苗民軍。同治八年在黃飄戰役中被擊敗。同治九年,他的部將佔領苗民軍的根據地台拱,十年又攻佔了凱里。他率領了五年軍隊,平定了方圓千餘里的苗疆。被升遷為布政使,贈太子少保。
席佩蘭:
清朝女詩人,名蕊珠,字月襟、韻芬、道華、浣雲。因善畫蘭,自號佩蘭。清代詩人孫原湘妻。早歲工詩,為著名詩人袁枚女弟子中詩才最傑出者。詩清新秀雋,富於想像。袁枚稱其詩「字字出於性靈,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機清妙,音節琮琤」。著有《長真閣詩稿》、《傍杏樓調琴草》等。
席慕蓉,
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一位來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後隨家落居台灣。她於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席綬:
字資生,又字季武。湖南東安人。居住在長沙,與黃克強、宋教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們的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宣統二年為資政院議員。後來與孫洪伊一起創辦了《國民公報》。武昌起義以後,被推舉為衡水保安總會會長,並在湖南組織《天民報》館。民國元年同盟會湘支部成立,他擔任副支部長。第二年任眾議院議員。民國五年第一次恢復國會的時候仍然擔任眾議院議員,次年任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民國11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再次擔任眾議院議員。1943年因病去世,終年57歲。
姓席的女明星
席絹、席曼寧、席賽蘭、席雪晴、席芳婧等等。
姓席的男明星
席偉、席德昌、席與立、席志傑、席寶昆、席語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