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司法官考試
⑴ 台灣挑法務部長 看誰願簽槍決令
四十四名死刑犯誰會被開第一槍?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在立法院答復立委黃昭順質詢時,明確提出新任法務部長人選的條件,他表示,台灣是法治國家,依法行政「絲毫不能猶疑」,未來征詢新任法務部長人選,一定會把「依法行政」列入考量。 針對王清峰表示「要我殺人我辦不到」,吳敦義答復立委李慶華時強調,三審定讞的死刑犯,如果走完所有法律程序仍沒改變結果,同時也沒有爭議,「法務部從簽准到執行都不是殺人。」 國民黨立委吳育昇發聲明稿指出,繼任的法務部長必須依法簽署執行死刑,並在今年底完成執行。明年建國一百年,若政府宣布減刑甚至特赦受刑人,減刑或特赦范圍不能包含這四十四名定讞的死刑犯,以維司法公信,伸張社會正義。 目前傳出的法務部長可能人選包括:司法院秘書長謝文定、最高檢察署代理總長曾勇夫、台灣高檢署檢察長顏大和、司法官訓練所所長林輝煌;國民黨考紀委員會主委阮剛猛、海巡署副署長王崇儀曾擔任司法官,也被認為是黑馬。 馬總統愛用學者,法界也點名,中研院法律研究所主任湯德宗、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劉宗德,是可能人選。昨天法界人士議論紛紛:這些人選當中,誰願意簽署第一張「死刑執行令」? 目前待執行的死刑犯,黃春棋、陳憶隆最早定讞,是否第一個槍決?曾被法務部前部長施茂林簽署執行令的鍾德樹,會不會「優先」執行?或是劫財殺害五條人命的管鍾演?吃人肉的「殺人魔」陳金火?還是一心求死的死刑犯就先執行? 四十四名死囚接下來的日子,在獄中都忐忑不安,誰會成為新任法務部長下令開槍的第一人。
⑵ 台灣新出的電視劇有什麼
敲敲愛上你,愛就在一起
⑶ 王力宏 finally 簡譜 急、、、、、
父親:王大中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醫生 母親:李明姝(shu) 政治大學畢版業
哥哥:王力德(LEO WANG)耶權魯大學醫學博士
大嫂:跟王力德大哥是同學
弟弟:王力凱(LEE-KAI WANG) 保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現已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畢業)現在美國華爾街供職
⑷ 中國大陸念法律的大學生怎樣能在台灣當律師
中國大陸的法律目前不適用於台灣.台灣目前有自己一套承襲自[民國時代]的法律版系統,只因應兩岸現況及社權會發展而作微幅修正--對刑事犯罪的處罰比大陸輕,但是如污染管製法,消保法,勞動法等行政裁罰及民事賠償是很重的.往往要連累親人連帶賠償.
目前台灣不承認1949年後大陸的任何文憑及證照,並明文規定一定職等以上的公務人員及需要特殊證照的職業如醫生律師司法官等不得由[非本籍]人士擔任.
您可先赴港澳及新加坡等地區取得當地戶籍.以華僑身分取得僑生資格.即可讀法律系.長期(大於7年)滯台後則可申請入籍台灣...總之~~很難!
⑸ 台灣政治大學的辦學條件
政治大學於一九二七年創校,是一所以人文社會學科著稱的學府。現有文、理、法、商、社會科學、外國語文、傳播、國際事務、教育等9個學院、34個學系、1個學士學位學程(傳播學院學士學位學程)、47個碩士班(含碩士學程)、35個博士班、14個碩士在職專班、6個全英語學位學程(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國際經營管理英語碩士學程、應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國際經營管理英語碩士學程、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及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
政治大學為國家培養政治、管理及新聞人才的主要機構,中央政治學校時期,曾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辦新聞學院,並同燕京大學及復旦大學為當時中國新聞學院三校之一。
中央政治學校是當時國家唯一的司法官訓練中心,並負有國家文官學院的職責,培訓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普通考試的人員。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同稱為是中國的「文武兩校」,為國家培養軍官與文官。
政治大學為首間提供中文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府,商學院同獲得了AACSB及EQUIS認證,並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設立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該校現階段致力於推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與合作。現與多所高等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等校簽有合作交流協議。 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有學術交流往來。
該校設有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社會科學資料、電子計算機、國際教育交流、附設公務人員教育、國際關系研究、選舉研究、第三部門研究、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國大陸研究與台灣研究等中心。除此之外,並有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及幼稚園一所,該校擁有自幼稚園、小學、中學以迄大學、碩、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制。在教學與研究方面,該校每年均聘請國內外學者專家,擔任各項課程教學與研究,目前有專任教師六百餘人,研究員七十餘人,兼任教師二百餘人,高學歷教師年年增加,師資陣容日益壯大。
該校將傳承人文社會科學的優良傳統,發揚追求宇宙真善美之大學精神,培養具備「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之新世紀領導人;擁有豐實的文、理、社會科學基礎學門,同時保有法、商、傳播、公共事務、國際事務、外語、教育、數位科技等專業智能,進一步強化人文、科技與社會的對話能力,涵養公民智慧與素養。並以美國哈佛大學為標竿,契合時代脈動、引領教育創新、開拓知識社會,成為一流的人文學術殿堂,在教學、研究、服務、校園、國際化等各方面,展現該校獨一無二的特色。
除此之外,政治大學擁有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及幼稚園。政大擁有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制,在校學生人數共15000餘人,專任教師600餘人,研究員40餘人。未來政大將傳承人文社會科學的優良傳統,在人文、社會、法、商、傳播等學術領域中,兼重教學與研究、並行理論與實務、均衡國際化與本土化,強化人文、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對話,促成學術研究的多元發展,以打造國際一流的人文社會學術殿堂為願景,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新世紀領導人。
政治大學為接受「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研究型大學之一,與同為在台復校的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為台灣地區知名院校之一。 詞/陳果夫曲/李抱枕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我們就是管理眾人之事的人
管理眾人 要身正 要意誠
要有服務的精神 要有豐富的智能
革命建設為民生
命令貫徹 篤信力行
任勞任怨負責任
實行三民主義是吾黨的使命
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
完成使命 擔負責任
先要我全校員生親愛精誠
進而使我 全國同胞
親愛精誠 親愛精誠 中央黨務學校
中國國民黨於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負責北伐期間國民黨幹部的教育訓練。1927年,蔣中正以「清黨」鏟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勢力後,原先准備成立「宣傳訓練院」,但後來代之以「中央黨務學校」。中央黨校校訓與1924年成立的黃埔軍校相同,並於1927年經首任校長蔣中正敲定。創校初期借用國立東南大學校舍,至該校改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接收校產以為為永久之校址。課程著重黨務及社會運動、政治宣傳,授課內容則分為理論、歷史、地理和組織。 政大正門口校碑中央黨務學校因屬「黨國一體」時代重要的黨國菁英培訓學校,蔣中正親任校長表示重視之程度。但蔣氏並無暇管理中央黨務學校校務,實際負責學校運作者乃副教務主任羅家倫、副訓育主任谷正綱及副總務主任吳挹峰等人。
中央政治學校
1929年,中央黨務學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初設政治、財政、地方自治、社會經濟四系,後來又增設教育和外交等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政治學校遷至重慶小溫泉,並將科系調整為法政、經濟、外交、新聞、地政五系,爾後又成立新聞事業專修班、新聞專修科、地政專修科、會計專修科、統計專修科、語文專修科。功能上說,中央政治學校是中國國民黨訓政時期培育國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地位類似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中央黨校」。
中央幹部學校
1944年,為擴大訓練青年幹部,三民主義青年團創立「中央幹部學校」,以重慶復興關為校址,由蔣中正擔任校長,蔣經國出任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一職。初設研究部,主要研究政治、經濟,主要招生對象為各國立大學畢業生,3期共培訓幹部五百餘人。後增設專修部,計有地方自治科、師范科、管理科、生產科等四科,並增設東北青年訓練班。抗戰後期,在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之時,中央幹部學校開始附設青年軍政治工作幹部訓練班,由蔣經國兼任班主任一職。
中央幹部學校在性質上,可對應至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之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國立政治大學(南京時期)
1946年「中央政治學校」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並,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改制後的國立政治大學於南京紅紙廊(今南京建業路168號)原址復校,正式納歸國家教育體系。校長改為專任制,但依舊由蔣中正擔任永久名譽校長。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全面潰敗,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政大南京校址為中共所接收,學校被迫再度流離,歷經了杭州、廣州、重慶等地遷徙。一部分遷到四川的政大師生,以少量劣質兵器,投筆從戎,參與國共內戰,經過蘇場遭遇戰和大邑包圍戰後,僅有少數學生虎口生還,爾後以軍籍身份轉由香港進入台灣。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時期)
國民黨來台後,因為原計劃反攻大陸,並無在台灣恢復大陸地區國立大學的構想。但隨著反攻無望逐漸明朗,黨政高層開始思索增設高等院校之計劃,進而意識到培養本地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由於政大以往為國民黨黨校,具指標性;且曾為培育高等公務員的搖籃,素有口碑,加上當時日本統治時代留存的高教機構已無法負荷國府遷台導致之人口遽增的升學需求等因素,1954年行政院批准國立政治大學在台北縣木柵(今台北市文山區)復校,成為嗣後大陸各國立大學如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在台復校之先驅。政大在台設校首任校長是日本東京大學畢業,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哲學學者陳大齊先生,初設行政、公民教育及新聞等三個研究所,1955年恢復成立大學部。
⑹ 司法官的台灣司法官
司法官在台灣是法官及檢察官的合稱。
在台灣要成為司法官的話必須先具版備大學院校法權學院法律系畢業或司法人員高等檢定考試(司法三等)及格之應試資格, 再經司法官特考及格,接受司法官訓練,並至各地方法院及地方檢察署學習期滿及格後,才能被任用。
目前台灣曾提案修法比照外國,將參加司法官特考及律師高考的應試資格提高到法律相關研究所畢業才行。保障司法官為終身職,非依法不得去職,但為司法院大法官之司法官有特殊規定。
⑺ 科舉考試的壞處
科舉考試給人相對公平的上升途徑的形式是好的,但是其僵化單一的考試內容卻是弊大於利的。
一、中國科舉制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積極影響
中世紀歐洲各國政府實行賜官制,文職官員的錄用不進行任何考試。因此,像大哲學家培根這樣有才華的人,為了求得一官半職,只好去巴結宮廷權貴。賜官制必然導致吏治腐敗,「朝有南郭,野有遺賢」的現象相當普遍。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的傳教士克魯茲,發現科舉制與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實行「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他對此很感興趣,隨後在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
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著」,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
歐洲人贊賞的是中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原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國科學制的影響下,歐洲開始廢棄腐朽的賜官制,確立從競爭性考試中選拔文職官員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國著名經濟家亞當·斯密就提議,每個人「被獲准在任何機構自由從事某一職業前,必須經過考試或試用」。他的主張是受法國網路全書派的影響,而後者又是受中國政治哲學的影響。斯密提出選拔人才的原則為歐洲各國普遍接受。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大約是在1800年。英國有識之士早就呼籲政府效法中國科舉制度,面向全體國民,開科取士。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考試。此舉受到種種非難,但英國行政改革者最終獲得勝利,應為這是一種卓越的選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
二、中國的科舉制度演進
1 隋文帝為了應對士族門閥壟斷官場,首開科舉。
2 武則天為對抗關隴貴族,首開殿試,使科舉更加公平。
3 唐朝科舉重詩賦,宋朝王安石變法後開始重策論,明清科舉用八股行文走向僵化與滅亡。
三、中國的科舉制度弊端
1 科舉制的本質是公務員考試,由於其回報高,在國人心中形成了官本位思想。
2 科舉制過於單一,對自然科學極不重視,這不利於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
⑻ 大陸人士可以考取台灣的律考或司法官考試嗎
現階復段不可能。
首先律師、制司法官報考資格,必須是台灣教育部認可的國內外法律系相關科系畢業。再來司法官屬於公務員,在台灣當公務員一定得具備中.華.民.國公民資格。
也許未來十年,律師這部分會開放,因為律師不屬於公務員。但是司法官...基本上是不太可能。
⑼ 高育仁的人物履歷
高育仁,1934年出生於台南州北門郡佳里街。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後干班47期、革命實踐研究院64期。後赴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深造。先後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司法官、外交官考試、律師檢核考試。曾任台南縣善化中學教師、新竹縣地方法院推事、台南執業律師、台灣新竹地方法院法官,後轉入「外交部」服務。一度辭職,回台南執行律師業務。
1968年-1972年 台灣省議會(第四屆)議員;
1969年當選增額「立法委員」;
1973年2月1日-1976年7月9日 台南縣政府(第七屆)縣長,標榜「和諧」、「進步」,致力開發與建設事業,多有建樹;
1976年7月9日-1978年10月22日 「內政部常務次長」;
1978年1月-1981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主任;
1979年7月2日-1981年9月14日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第十二任)廳長;
1981年-1985年 台灣省議會(第七屆)議長;
1985年-1989年 台灣省議會(第八屆)議長;
自1984年2月出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參與高層決策,為著名國民黨台籍政客;
1988年,籌組「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自任董事長;
1989年12月退出議壇,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1989年-1996年5月19日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0年-1993年 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
1990年兼「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
1993年-1996年 立法院(第二屆)委員;
1993年-1997年 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
1990年兼「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
1992年底當選「立委」;
1994年8月-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1995年1月- 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
1996年-1999年 立法院(第三屆)委員;
1997年- 兩岸工業協會理事長;
1999年- 時任台灣當局毒品危害防制協會理事長;
1999年-2002年 立法院(第四屆)委員;
2002年-2005年 立法院(第五屆)委員;
台灣當局台灣法曹協會理事長
⑽ 國民黨大理院各時期長官
1.徐元浩
(1928年11月13日—)(1878—1955)字寒松,號鶴仙,江西吉安人。幼年喪父,就讀私塾。後考入江西高等學堂,赴日本中央大學攻讀法律。歸國後,在南昌創辦江西法政專門學堂,任堂長。辛亥革命後,任江西省司法司(廳)司長。討袁失敗後被通緝,1913年9月寄居上海。應中華書局之聘,主編《中華大字典》,1915年面世。收48000多字,是中國字典收字最多的一種。……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任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長。次年,北伐勝利,任中央最高法院院長。此後,在上海開律師事務所,並校訂《辭海》。1937年8月,日軍佔領上海,蟄居上海法租界,杜門謝客,專事著述。抗戰勝利後,任上海敵偽產業處理局法律總顧問,剛直廉明,仍住在典租的幾間房屋裡。上海解放後,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1955年12月13日在上海逝世。除主編《中華大字典》和倡修《辭海》外,著有《管子釋疑》、《說文》、《法學通論》、《民主》等。
(資料來源: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429/node4432/node70711/node70715/node70723/userobject1ai54620.html)
2.林翔
(1882年—1935年7月),字璧予,福建閩侯人,林則徐的曾孫。
林翔早年曾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明治大學。中華民國成立後,曾任九江軍政府司法長,廣州地方檢察長,護法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大元帥府建設部審計局局長、審計處處長等職。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大理院代理院長、審政院委員、特派懲吏院委員、特別刑事審判所所長、司法調查委員會調查委員、司法部行政委員會委員、法制編審委員會委員等職。1927年起,任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監察院監察委員、軍事委員會軍法處處長等。1928年出任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院長。1933年任考試院銓敘部部長。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林翔)
3.居正
(1932年1月—1935年7月22日)(1876年11月8日—1951年11月23日),字覺生,別號梅川居士,中國湖北廣濟(今武穴市)人。中國政治家、法學家,曾於1948年被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連署提名為第一屆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不過以懸殊票數落敗於蔣介石。
1876年,居正出生於湖北省。1905年,留學日本。1907年,居正前往新加坡,加入同盟會周圍組織《中興日報》,與保皇黨梁啟超等人展開筆戰;同年,居正前往緬甸仰光創辦《光華日報》。
1909年,居正前往武漢,以開設商店和飯館為掩護,參與策劃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1日,居正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創辦關鍵人物之一。1912年,因居正為武昌起義立大功者之一,被任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內政部次長,並兼所有部務。……到九一八事變後才獲自由,並且當上了司法院長,……居正被任命為司法院院長,其任期1932年至1947年,長達16年又6個月。
1948年,居正參加第一屆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這次由國民大會代表的間接選舉中,另一位總統候選人蔣介石以得票數2430票擊敗居正的269票。1949年,因國共內戰,居正避難至台灣,旋即被任為中國國民黨評議員,此職位一直到1951年11月23日居正去世為止。1950年,居正創辦淡江大學的前身淡江英專,並以居正的女婿張驚聲為校長。淡江大學一直到今日,即以居正的生日11月8日為校慶。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居正)
(更多介紹見:http://ke..com/view/266283.htm)
4.焦易堂
(1879—1950)又名希孟,武功縣河大村人,清末秀才,後又入北京中國公學政法科學習。清宣統元年(1909),在陝西自治研究所學習,畢業後加入同盟會。
……
民國17年(1928)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兼法制委員會委員長,19年(1930)兼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並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民國24年(1935)出任國民黨中央最高法院院長,同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在任期間,清理積案,整理編寫判案,健全終審制度。堅持正義,主張早日結束訓政,實行憲政,還政於民……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934099.htm)
5.李管
不詳
6.夏勤
(1892—1950),原名夏惟勤,字敬民,一字競民,泰州人。16歲考入北京國立京師法政大學堂。在校成績優異,深得學堂總教習江庸、教習汪有齡、大理院院長余棨昌的賞識。20歲東渡,入日本中央大學深造,畢業後又在東京帝國大學刑事法學研究室專政刑法。1917年回國後,任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官,後歷任高等審判廳庭長、大理院推事、總檢察廳檢察官、首席檢察官。
1927年8月,夏勤任國民政府法制局編審,次年又任最高法院刑二庭庭長、法官懲戒委員會委員。1932年後任司法院中央公務員懲戒委員。抗戰後夏勤隨國民政府轉移重慶,1938年調任司法行政部常務次長。自1941年起,任司法官考試典試委員。1945年2月,任最高法院院長兼刑庭庭長。他先後還兼任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陸軍將官訓練班、司法院法官訓練所等處立學教授,並任命為高等考試典試委員,一度擔任高等考試法官、考試典試委員會委員長。1943年夏勤當選為行憲國民大會代表,同年7月被免去最高法院院長。
夏勤在國民黨政府任高級法官期間,曾任北京朝陽大學(遷重慶改為朝陽法院)教務長、董事、副院長、代院長等職,培養了大批司法人才。當時朝陽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法院,形成民國時期司法界的朝陽系。其時,夏勤曾撰寫了很多有關刑法的著作,並被聘為瑞士國際法庭刑法顧問,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望。
(資料來源:http://www.cnxia.org/2007-11/2/931062362.html)
7.謝瀛洲
(1948年-1966年)1894年生,廣東從化神崗鎮木棉村人。字仙庭。早年就讀於從化縣立高望小學堂、廣東存古學堂及上海藩谷學校。1916年赴法留學巴黎大學,1924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4年春回國,加入國民黨,歷任大元帥府法制委員、廣東大學教授,1925年任國民黨廣州特別市黨部委員兼青年部部長,同時任古應芬開辦的課吏館教務主任、館長。1927年任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總教官,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1928年兼任國民政府考試院參事。1930年冬後任司法行政部次長,兼法官訓練所所長。1932年春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934年夏轉任廣東高等法院院長,兼任廣東法科學院院長,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1949年10月赴台灣,曾任司法院副院長、院長,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校教授。1972年4月12日在台北病故。著有《共產與民主》、《五權憲法大綱》、《中華民國憲法論》等。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1900074.htm)
8.查良鑒
(1966年-1968年)查良鑒(1904年-1994年3月13日)字方季,浙江海寧,天津長大。查良釗之四弟,金庸(本名「查良鏞」)的堂兄。前中華民國司法行政部部長,法學學者。南開大學政治系畢業後,鑒於中國受列強不平等條約束縛,欲以收回法權解除不平等條約,前往上海東吳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負笈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研究所獲法理學博士學位(SJD)後,返國至大學任教。1950年初任台灣大學法學院教授,後進入司法部門,及法務部門擔任公職近六十年。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查良鑒)
9.陳朴生
(1968年—1972年)(1910年7月—2000年9月23日),字仲實,福建閩侯縣人,中華民國法律學者,中華民國前司法院大法官。
祖父陳秉嵩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曾於北京任御史及刑部主事,後外放雲南大理任知府。
陳朴生1910年出生於福州,1931年自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畢業。1933年,司法官考試及格。……在學術方面,陳朴生亦曾兼任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大學教職。專長系刑事法學,尤以刑事訴訟法最為著名,就刑事訴訟法而言,其見解可謂近數十年來支配台灣刑事訴訟實務及學術界最有力之通說,近年來其若干論點雖然在學術界受到新銳學者的強力挑戰,但在實務界仍然被奉為圭臬。
也因為其見解在台灣實務、學說上的重要性,縱使陳朴生本人後來離開教職以至去世,熟讀其論著仍為法律系學子面對國家考試的唯一終南捷徑,其所出版的數本刑事訴訟法相關著作,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甚至被視為刑事訴訟法的「聖經」;然因其中不少著作幾乎是以半文言的方式寫成,用字遣辭艱澀難懂,以致於被法律系學子戲稱為「有字天書」……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陳朴生)
10.錢國成
(1972年-1987年),(1912-),字君立,江蘇武進人。中央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畢業,高等考試司法官考試及格。曾任上海地方法院候補推事、軍事委員會總監部軍法官等職。1945年轉任台灣高等法院庭長。1946年赴台灣接收台灣高等法院民刑審判業務。1955年轉任行政法院評事。1958年任庭長。1970年調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1972年起出任最高法院院長。1987年卸任。著有《破產法要義》、《民法判解研究》等。
11.褚劍鴻
(1987年—1993年)(1919.5.10—) 江蘇靖江市人。國立復旦大學畢業,高等考試司法官考試及格。
曾任地方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及檢查署法官、檢察官、檢察長、院長;最高法院院長、國策顧問、大學法律學系及研究所兼任教授、司法官訓練所講座、司法官考試典試委員等職。現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著作有《刑法總則論》、《刑法分則釋論》、《刑事訴訟法論》、《刑事訴訟實務及專題研究》及《刑事法學論著》等書。
(資料來源:http://tieba..com/f?kz=387225277)
12.王甲乙(書蟲子按:自學成才的典範)
(1993年-1996年)(1926年10月29日—),台灣台中清水區人,前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院長。
小學畢業後,中學肄業,即因家境問題,輟學在大甲的公家機關打工,工作認真,深得長官賞識。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國民政府將地方機關編制縮小,甲乙以學歷不足故,遂被資遣。後因又有缺額,長官記取其先前之表現,乃優先錄取。甲乙乃深知學歷之重要,不眠不休考入夜補校,終於以高職補校畢業。
歷經通過1950年普考檢定考試、1950年普考、1951年高考,而成為當時台中縣政府人事室股長。
後感於法律之重要,參與1953年司法官檢定考試,取得司法官考試應試資格,1954年司法官考試及格。
歷任法院推事、檢察官、前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院長、司法院秘書長。且在東吳大學、輔仁大學等法律系任教。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王甲乙)
13.葛義才
(1996年—1998年)1928年1月9日出生,浙江省東陽縣人。國民黨籍。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法訓所第三期結業。
曾任司法院第一廳廳長,台灣桃園地方法院院長,台灣台中地方法院院長,司法院副秘書長,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院長、台中分院院長。1990年至1993年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1993年2月任司法院秘書長。同年改任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1996年10月任最高法院院長。
(資料來源:http://www.huaxia.com/lasd/hxrwk/ddrw/tw/2003/07/504192.html)
14.林明德
(1998年—2001年)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司法官訓練所第一期結業。
1931年11月18日出生,台灣省台北市人。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台灣高等、地方法院檢察官、法官、庭長,雲林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基隆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司法院副秘書長。1990年出任台北地方法院院長,1993年任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院長,1995年任行政法院院長。
(資料來源:http://www.huaxia.com/lasd/hxrwk/ddrw/tw/2003/07/505075.html)
15.吳啟賓
(2001年—2007年)(1937年9月13日—),台灣台南人,前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院長。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司法官訓練所第七期結業。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吳啟賓)
16.楊仁壽
(2007年—)1942年02月17日生,籍貫台東省屏東縣。1964年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72年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著作主要有《法學方法論》等(書蟲子按:剛進大學不久沖著書名就買了他的這本書,但是看了才知道他說的「法學方法」並不是學習法學的方法)。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220744.htm#sub604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