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辛酸
這兩個職業我都不會選。正是因為我有的朋友在做法官,而有的朋友在做律師。
從體制上來講肯定法官會比律師有保障些。畢竟來說熬到法官那一級別,可以真正的審案判案,目前是要求有高學歷,在體制之內,雖然辛苦,地位和收入還是相對有保障的。
當然我佩服那些很專業的,又有職業道德的人。但是我想那樣高端的人,我們普通人也接觸不上來。看到了太多刺心的需求和利益。
普通百姓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願意打官司和請律師。
❷ 《馬背上的法庭》遙遠鄉村的法理,是法與情之間的平衡
莊重、威嚴、肅穆是大眾對法庭最直觀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將視線從城市轉移到偏遠的山區時,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法庭形式。一匹馬,馱著國徽,馬後跟著三個人,穿梭在窮山僻壤,走到哪兒,法庭就開在哪兒,這就是馬背上的法庭。
《馬背上的法庭》既像一部故事篇又像一部紀錄片。片中記錄著馮法官、楊阿姨、阿洛一次下鄉執法的過程,與其說是去斷官司,不如說是去調解鄰里之間雞毛蒜皮的瑣事。生活在邊陲腹地的人們,對法基本沒有任何概念,在他們看來,能夠幫他們解決那些他們無法解決的矛盾和麻煩,就是法。這與真正的法律,有著太大的反差。沒有對錯的斷案,曖昧不清的是非,就成了輾轉在鄉村二十多年的馮法官和初出茅廬的阿洛之間的沖突,更是與現代社會脫節的鄉村真實寫照。
同樣都是講述鄉村故事,比起《那人 那山 那狗》這類「自始自終都是淡淡的敘事,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一段溫暖的感情」的電影,《馬背上的法庭》給人的第一觀感,並不太舒服。這部在寧蒗縣拍攝的影片中,山是光禿禿的,空氣是霧蒙蒙的,村寨是苦兮兮的。哪有什麼雲南的好風光。從景到人,導演都沒有打算用唯美的鏡頭去講述,只是闡述一個現實,從建國初期就形成的流動法庭,艱難地在舊治與法理之間的維持平衡。這幾十年現代城市的滔天巨變,卻沒有時間彷彿在這些邊遠地區衡扒,流淌的如此之慢。
一流動法庭的誕生,是舊治與新法的結合
《馬背上的法庭》的原型,源於一張圖片。圖片上的是重慶奉節縣,兩個法庭的執法者,穿梭在河面上的鋼絲上,背著法庭背包,捧著國徽,朝著遠處的村莊滑去。「溜索上的法庭」、「草地上的法庭」、「漁船上的法庭」、「背篼上的法庭」……偏遠地區法治的完善,法制的普及,離不開這些法官跋山涉水的遠行。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交通到不了的地方,但是,沒有這些執法者走不進的土地。「馬背上的法庭」更像流動的符號,為得是,讓舊治與新法能夠更加融洽的結合,也為了,那些貧瘠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能夠快速的適應新時代社會法治建設的發展。
古代法制,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占據中國絕大領土的鄉村,在法制發展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家族式和鄉賢式法治模式。舊時咐仔昌族長與祠堂的絕對權威,自古對讀聖賢書者的崇拜,這些都使村民們逐漸形成了無訟觀念,在村民看來,能夠解決自身麻煩事的,不是政府,而是族長或者鄉賢。
隨著新中國建立,村莊的法治從之前的宗族把持到熟人把持,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勢,從最早的宗法制到以地緣關系、利益為中心的契約型鄉村法治,也就是有人曾提出的「半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是「法治秩序」、「人治秩序」、「規則秩序」、「宗法秩序」交織在一起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鄉村轉型期暫時性社會形態。在「半熟人社會」里,鄉村的法治主要面臨三大治理難題:第一,法律的普適性與特殊性的問題,主國家法律與傳統宗族規定之間的沖突;第二,國家法治與村子自治之間的沖突;第三,農民的公民權利得不到保護。
這一點,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在阿洛的喜宴上,一群人氣勢洶洶地沖了進來,原來是阿洛的老丈人宰了別人家的羊,宰羊的原因是因為對方的羊糟蹋了自家的莊稼,老丈人說他完全是按照鄉村公約辦的,沒有錯。阿洛猶豫再三,還是說出老丈人做法的不對,風波再起,喜宴被中途停下。
通過這個場景,我們也就意識到,法律與鄉村公約或者民風民俗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流動法庭的誕生,也就是為了調節法理與舊治之間的沖突,使得這二者能夠融合發展。
如果認為《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主旋律的正能量電影戚碧的話,那就錯了。此片沒有打算 "弘揚"、"歌頌"這些執法者,而是更加清晰的反映出,當下鄉村法治發展中的不易和艱辛。
二遙遠地區,執法者在情理與法理之間的艱難的平衡
在新法官小洛看來,這此的執法之行,簡直是無稽之談。從法庭現場的布置,到審理案件,沒有一件能跟法挨得上邊,更加沒有法的庄嚴。更加讓小洛無法理解的,是老馮執法的行為和判決的方法。
妯娌分壇子,老馮砸碎了壇子,自掏腰包,讓妯娌各自再買一個;豬拱了罐罐山也就是祖墳,原告不依不饒,老馮提議原告也牽頭豬,拱一次被告的祖墳,被告氣急敗壞,老馮由此將心比心的勸說,被告賠一頭豬,做一場法事;婦女欠錢,老馮再一次自掏腰包。
老馮與阿洛的沖突,發生在阿洛帶著媳婦出走之後。
阿洛的喜宴,因為一頭羊被毀,阿洛帶著媳婦雙雙出走,村子裡的人因此不再信任老馮。老馮與阿洛再起沖突,阿洛認為自己沒有做錯,幫里不幫親才是法的公正,老馮卻責怪阿洛不該帶著媳婦一走了之,這樣破壞了法庭工作人員的形象,導致村民不再願意相信法庭,再也不願找法庭打官司了。
阿洛一氣之下,帶著媳婦再次出走,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阿洛眼裡,老馮身上沒有法官應有的威嚴,他只是一味地充當和事老,不斷和稀泥,法的對錯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村民認可的不是法,而是老馮這個人。所以,阿洛很直白的說到,老馮花錢買來的,是他自己的形象,是他自己的面子。
阿洛說的不算完全錯,可是,阿洛卻沒有認真去了解法律與村民之間的關系。在遙遠的鄉村,物質匱乏,信息閉塞,村民光活著就耗費了全部的精力。在普通人眼裡一個只值2.5元的壇子或許不算什麼大事兒,可是,對於那裡的人們來說,那一個壇子,卻是重要的家當,無法割捨。所以,有時比法律更重要的是,以他們更能接受的方法去審判。所以,老馮在民情和法律之間的博弈,如果說為了他自己,不如說那是他的責任,更是他對國徽的承諾。
老馮唯一一次發火,是馬連帶著國徽一起被偷了。馬沒了,國徽陷在一篇草海中,老馮想也不想,試圖沖進去,草海里成片的沼澤,一旦誤入,人很有可能沒命。村裡人不理解老馮對國徽的重要性,老馮說:這就像你們的佛祖。
村民心中的國徽,一下上升到神靈的位置。合力將國徽從草海里請出來,洗干凈,掛在高處,燃起篝火,雙手合十虔誠祝禱,此時村民心中的國徽,就是神靈,可以保佑凡人的安康。這是法治覆蓋最遙遠的地方,扭曲的法理和當地的民風民俗融解在一起,法理和人情之間脆弱的平衡,是流動法庭中這些執法者不得不去面對和解決的,有時候,或許無法用法律的條文去判定對錯,牽扯其中民情,更需要他們考量。
這場篝火的祈願,摩梭人虔誠地摸著國徽,讓我們認識到老馮對於民情的了解,還有情與法之間的尺寸的把握。此時此刻,法律猶如燃起的火焰,散發著最為真實的力量,法律存在的意義從里都不是懲戒,而是讓生命值得敬畏,並且自律。
維持這種微弱的平衡,有多艱難?老馮端著酒杯,對阿洛的媳婦說的那幾句話,道盡了這其中的辛酸:嫁給法庭的人,是一件辛苦的事兒。老馮的妻兒,離他遠去,行走在蜿蜒大山二十多年的老馮,最終,形單影只。
如果說老馮代表著傳統,那麼阿洛就代表著現代。
三年輕一代的崛起,新的思想與舊俗的碰撞,是矛盾更是新生
影片一開始的法官楊阿姨,因為法官的職業化,一刀切下,沒有文憑的楊阿姨,雖然只有四十多歲,也只能被迫退休。代替楊阿姨的,就是法學專業的畢業生,阿洛。阿洛結婚時的那場喜宴,在村民們還穿著傳統服飾時,阿洛和新娘穿著新式的西服和婚紗。
阿洛夫妻兩個,顯示了社會必然的進步,可是,這種進步中,卻矛盾叢生,這些年輕人在吸收著新時代潮流思想,已經與家鄉舊習俗格格不入。阿洛不斷在舊俗中敗下陣來,他不肯審理豬拱罐罐山的案件,認為那是封建迷信。阿洛在鄉俗與法律之間,選擇了法律,這在他看來是正確的事情,卻引得老丈人極度不滿,婚禮也被迫中止。
阿洛身上具備著源於自身先進理念產生的優越性。可是,他全盤否定了過去,只顧著眼看前方。他忘記了,廣大偏遠地區是沒有實施這種硬性的法治的條件的。雖然矛盾頻生,但是,阿洛的年輕、沖撞、激進,是逐漸改善鄉村法治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雖然魯莽卻使法律的稜角更加分明,也更有力量沖破民眾舊俗的法治觀念。
來時的三人和一匹馬馱著國徽,去時已經就剩老馮和一匹馬馱著國徽,中途,漸黑的天色里,打著瞌睡的老馮不慎跌落山崖,鏡頭里那匹馬馱著國徽繼續前行。
結語:
陳弘毅曾說: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尊重。這是法治社會最為理想的狀態,法律的實施不應該僅僅是懲治損害他人或國家利益的人,更是維持整個社會安定的一種無聲的信念。
這部影片,更是說明了,在遙遠的山村,法治的施行,更加需要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執法者在執法的過程中,掌握的也是情理與法理之間的平衡。《馬背上的法庭》刻畫了鄉村普法之路的艱難畫面,法觀念的貫徹,需要一代又一代流動法庭執法者的努力,鄉土的法治,需要我們去深入地了解鄉土,用多種的方式和態度,去面對它的頑固性和復雜性。
❸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在美國有著怎樣的身份地位
美國最高法院總共是有九名大法官的,而金斯伯格就是其中之一。是終身任回職的,除非去世答、自願退休或者遭到國會的彈劾,誰也不能撤換她, 並且她還擁有最終管轄權的權力,也就是說美國所有關於法律訴訟的案子她都有權力進行裁決。
女權主義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3)法官的辛酸擴展閱讀:
1959年畢業於哥倫比亞法學院,曾當法學教師和婦女權益律師,1980年被任命為聯邦上訴法院哥倫比亞特區巡迴審判區法官,1993年由柯林頓總統任命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系最高法院內富有爭議的自由派法官之一,堅決主張婦女有墮胎的權利。
主要作品
Civil Procere in Sweden (1965)(與Anders Bruzelius合著)。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on Sex-Based Discrimination (1974)(與Herma Hill Kay和Kenneth M. Davidson合著)。
在許多法律評論和期刊上發表過多篇關於民事訴訟、沖突法、憲法和比較法方面的文章。
❹ 工作中的成長感悟
工作中的成長感悟
工作中的成長感悟, 在職場當中我們也是會遇到很多不一樣的情況的,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和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也讓我們在工作中成長和收獲很多,以下整理了工作中的成長感悟分享。
工作中的成長感悟1
我的成長,總是從一個「新」字開始的。從小學到大學,都趕上新學校落成。剛參加工作,又有幸見證了新、老法院的交接。
清晰地記得,20xx年9月22日入職那天,我向各位領導,也向自己承諾,「要把這里當做一所新的學校,繼續做好一名學生,多向領導、同事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我一直在努力踐行這一諾言。
實務求真學經驗。在曹庭長與袁法官的耐心指導下,我已經能夠獨立完成書記員的各項工作。從收案、立案、開訴訟費票據、送達,到做筆錄、草擬簡單的文書、結案、裝卷。打開自己的工作日誌,密密麻麻記滿了每一個環節的要領與注意事項。剛開始,還需要不斷地去翻看,後來便能將它們爛記於心了。
與此同時,作為每一個案件審理的參與者,我也從兩位優秀的法官身上學到了許多調查、調解、審理案件的技巧與方法。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隨同曹庭長到某村去送達應訴文書,她在與當事人的閑聊中便掌握了幾個與案件有關的重要信息。事後她教導我,看似無關緊要的拉家常,其實卻能夠在當事人毫無戒備的情況下獲取最真實、有效的信息,這就是詢問的技巧。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都是在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缺乏經驗的我,有時就會犯錯。曹庭長從來都是非常直率地指出我的錯誤,並教我如何去糾正和應對。犯錯免不了會自責,曹庭長那句寬慰我的話讓我很是感動,又勉勵我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缺點、失誤都是難免的,關鍵是怎麼彌補或解決,以後注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是」。
前輩們的經驗是歷經很長的時間累積而成的,作為一名新人,需要認真觀察、虛心求教。
理論研讀學知識。工作之餘,堅持給自己充電。在接觸個案時,更加深刻感覺到自身專業水平的局限性。比如:對於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釋明權,司法解釋中並未有較為細致的闡述,我們在實踐中如何把握它的度?同一起交通事故,多個被侵權人未同時起訴法院該如何處理?
在計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項目時,六十周歲以上的人是否應當計算誤工費?分項計算中的小項目超過原告損失清單某項金額,但總額未超過訴訟標的的,是否認定為超過訴訟請求的范圍?這些都是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時所遇到的難題。因此,惟有勤於鑽研理論,多加學習,方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從容應對實務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除了過硬的業務水平,良好的品質和德行更易於取信當事人,從而促進糾紛的化解,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法官的品行一旦遭到當事人的質疑,縱使案件的審理結果完全是其運用嚴密的邏輯依法推導出來的,或許也很難得到當事人的信服。
這里所提到的、「良好品質」要高於對一般人的要求。法官的中立性決定了其慎獨的品行。我國的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對法官的言行提出了六點要求。我將它列印出來,放在床頭警醒自己,時刻對照這些准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安化法院的歷史,是一代代新老法院人的奮斗史。卷宗從毛筆字到列印的鉛字,見證著安化法院走過的六十五年的光輝歷程。新的辦公大樓,預示著新的起航。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夢想,願與安化法院共成長、共進步。我將繼續堅持嚴於律己、熱愛生活,以飽滿的熱忱投身於工作,永遠把自己當作一名新人,每天積累新經驗、掌握新知識、增長新本領,一切從「新」開始。
工作中的成長感悟2
在工作中學著成長人生感悟
來到公司已經有將近7年的時光,在工作中我接觸到了許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這些不但豐富了我的工作經驗,也促使我在處理著各種復雜問題中歷練自已,不斷成長。
同時我感謝那些真心幫助我進步的每一位領導和同事,讓我至今都一直保持一顆積極向上、決不言棄的心,促使我不斷發揮自身的潛力,變得更干練,更成熟。
常言道:鐵不打不成鋼,人不磨不成材。我作為金源的、一員,就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以公司的利益為中心,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不為失敗找理由,勇於付出努力,敢於拼搏,才能蓄勢待發的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
在工作上,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它決定不了一個人的命運。我覺得在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勤能補拙,日常工作是雖然是繁瑣的,但是卻能體現著一名員工的細心、耐心和責任心。「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我要時刻保持著煥然一新的面貌努力工作,用自已的實際行動把每一件工作都辦好。我相信只有辛勤的付出,才會有有收獲成功的那一天。
在學習上,我認為要想作為一名合格的員工,不僅要自動自覺的學習苯加氫化工專業知識,更要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已的頭腦。因為成長本來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總結和思考,同時要注重深入淺出的把新知識融入到已有的知識當中,提高自己的履崗能力。
與其在學習中把學習當成一種苦難,不如做出樣子,自動自發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切,實把學習履行到工作中,提高辦事的效率,掌握新的技巧,進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思想上,我要勇於面對他人的批評,工作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工作的所需,更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面對他人的批評,我要拋棄的是自己的缺點毛病和思想包袱,要加以利用的是從壓力轉換來的動力。我只有先發現問題、看到不足,才能找准問題和不足,進而才能把今後的工作做的更好。
對於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我要常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平時自己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不要總是期盼別人告訴自己怎麼去做,而應該學會主動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去做,留心別人怎麼做,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我要克服思想上的「惰性」,把工作做到前頭,牢固樹立高效率、快節奏的工作理念。我認為,一個人肯幹事是態度、想幹事是熱情、會幹事是能力、干成事才是本事。所以,我要從內心驅使自己,全力以赴地去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成長,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腳踏實地、為金源的發展貢獻自已的力量。
工作中的成長感悟3
工作成長與感悟句子
1、要想把工作乾的更好,就要對你的工作負責到底。
2、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留作回憶。
3、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是帶著點心事,帶著點難言的痛,每天笑嘻嘻地生活下去的。
4、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
5、如果有緣,錯過了還會重來;如果無緣,相遇了也會離開。聚有聚的理由,離有離的借口,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6、看不到自己優點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優點。
7、一轉身,跟自己說一聲:堅強點,放下所有的喜樂與哀愁,重新活過。
8、重要的東西也許會遲來一步,但終是會來,即使不是當下。
9、在公共場合,不要畏懼一切,這都是心理在作怪,其實誰也不用怕。
10、可惜我不能像食慾來了就去買吃的那樣,喜歡了就去追你,我的胃比我有勇氣。
11、人心之所以不安,就是把自己寄託在那些不穩定和不真實的東西上。你把房子蓋在流沙上,卻渴望一個永遠安定的窩。
12、如果一樣東西你得到了,卻覺得不過如此,那麼這個想得到其實就是你的慾望,如果一樣東西你得到以後依然愛不釋手,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13、不要做廉價的自己,不要隨意去付出,不要一廂情願去迎合別人,你努力合群的樣子並不漂亮,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14、一生必須尊重三種人:一個是辛辛苦苦把我養大的人,一個是在我跌倒時扶我起來的人,一個是陪我到老的人。
15、人生的每一場相遇,都是緣分,沒有對錯;每天都要做最棒的自己。
16、傷害你的不是對方的絕情,而是你心存幻想的堅持。
17、終有一天,你會靜心下來,像個局外人一樣看自己的故事,笑著搖搖頭;以前的自己太可笑了。
18、當生活不再會有什麼驚喜和感動,會發現孤單其實就是自由。
19、有一天生命會離開,但音樂可以超越這一切。
20、相遇總是猝不及防,而離別多是蓄謀已久,沒有結局的故事太多,你要習慣相遇與離別。
21、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少想沒用的事,少理無所謂的人,讓自己忙起來,去多掙點錢。
22、當一個人緊張時,千萬不要說他想要的,這時候他會更緊張,因為人往往不接受那種否定的意識。
23、願你陽光下像個孩子,風雨里像個大人。
24、時間它是個好東西,驗證了人心,見證了人性,懂得了真的,明白了假的。
25、我只願這繁華的人生,著絢爛青春的一切,只如初見。
26、一個人熬過了所有的苦,也就沒那麼想和誰在一起了。
27、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強求,順其自然,如果註定,便一定會發生。心安,便是活著的最美好狀態。
28、工作就是工作,不要有其他想法,要專心一致。
29、有些話說出口:要麼一生,要麼陌生。
30、人生如落葉,順應自然,隨遇而安,一切均需隨時,隨地,隨便,更需隨緣。
31、人生難免挫折,與其消沉,不如奮起,看似很大的困難,其實經不住前進的潮流、拼搏的撞擊!
32、人生難測,於是我們一路走,一路將有趣的東東收藏在心裡,可有時也應等下來好好整理,丟掉一些,否則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心已經再容不下其它了。
33、人生乃是一路苦行,記得賞看四處風景;只要擁有美好心情,並且時刻保持清醒,無論遭遇雷雨飄零,方能做到處變不驚,願你前進不停!
34、習慣讓生活不再變化,讓人有種莫名的安全感,卻又有種莫名的寂寞。而你永遠不知道,你的習慣會讓你錯過什麼。
35、在醒著的時間里,追求你認為最有意義的。
36、我們必須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37、說服自己感動自己征服自己,帶著真誠感恩的心,勇敢地走完選定的生活道路,決不回頭。
38、不論你在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不論你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39、毅力和耐性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40、不管前方有多少險灘暗礁荊棘陷阱,你只要找准正確的道路,就能順利走向前方。
41、生活充滿了選擇,而生活的態度就是一切。
42、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訣竅。
43、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永遠不敢充分信任,甚至認為自己必將失敗。
44、一個人要有自己的目標,只有在自己的目標中前進奮斗,才能體會到達到目標時一路上的辛酸滋味。
45、我把苦難挫折當作自己生存的最好導師。
46、人,當你意識到自己活著的時候,就必須想到死亡,然後再努力去探尋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
47、瞄準天上的星星,或許你永遠也射不到,但卻比你瞄準樹梢射得高遠。
48、民族精神不僅僅是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也不僅僅是金戈鐵馬,馬革裹屍滴中。
49、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50、生活總會給你答案,但不會馬上把一切都告訴你。
❺ 法律行業法官和律師比較誰更有影響力
律師,不管在任何國家,都是人們非常嚮往的行業。法官,也是不少版人做夢都想當的一權個崗位。但是這兩個職位相比,到底哪一個更有影響力呢?在法律行業中,法官和律師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崗位,也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崗位。法律行業的發展,離不了法官和律師的帶動,法律行業的服務,大多數 也都是律師和法官在做,但是這兩個行業相比,希望去選擇哪一個職業的會更多呢? 筆者在目前的法學專業,學生中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發現,希望自己成為法官的同學要遠遠大於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律師的同學,這是什麼原因呢?通過訪談,了解到,不少同學認為,律師是一個表面看起來光環四射,但是背後卻充滿辛酸和壓力的一個職業,很多人都說到,在中國,律師的收入有高有底,出名的律師,打贏一場官司就能夠歇息好幾年,但是有很多律師幾十年都拿著微薄的收入,還要干非常多的工作。法官就不一樣了,法官的社會地位首先要比律師高很多,還有就是法官是一種威嚴的象徵,大家覺得法官非常有魅力,特別是女法官。而且,目前的法官工作是非常穩定的,雖然收入少,但是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也往往要比律師小的多,全部都是國家公務員的編制,生活水平上面也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