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州法院作證

州法院作證

發布時間: 2021-02-04 02:44:36

⑴ 收到法院作證的傳票,可以不出庭嗎

不出庭到是可以,原告巴不得你不出庭呢,被告不出庭法官審理案件也會很輕松。不出庭等於放棄了陳述和反駁的權利,敗訴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權利不應放棄,還是出庭為好。

⑵ 證人出庭作證需要給法院寫申請書嗎或者需要履行什麼法律程序嗎

在開庭前向法院交份申請書,開庭當天把證人帶來,法官就會安排的。

⑶ 法院傳票要求作證,可以不去嗎

在民事訴訟中,經人民法院傳票通知不按傳票出庭的,人民法院有權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缺席判決,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體情況,請當事人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⑷ 法院開庭作證的證明材料怎麼寫

法院開庭作證的證明材料寫法:

1、據實交代證人與當事人的關系。根據《民事訴訟法》,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2、證明證人的認知、記憶、表達能力。證人所作證言,必須與其年齡、智力、精神狀態相符,不能表達意志,神志不清的人不能作證人。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3、證人證言的提供方式要有效。若證言是在法庭上提供,且經過原被告或控辯雙方的質證,證人的資格、能力,證言的真實性、相關性和合法性由於經歷過雙方唇槍舌劍的洗禮,證人證言的可信性會非常高。相反,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不得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

單位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證明材料,應當由單位負責人及製作證明材料的人員簽名或者蓋章,並加蓋單位印章。人民法院就單位出具的證明材料,可以向單位及製作證明材料的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要求製作證明材料的人員出庭作證。

單位及製作證明材料的人員拒絕人民法院調查核實,或者製作證明材料的人員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的,該證明材料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因此,我們應當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的要求來製作單位的證明材料。

(4)州法院作證擴展閱讀

證人出庭作證是直接、言詞原則的表現,是正確認定案件事實的內在要求。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且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但符合下列情形,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

1、未成年人;

2、庭審期間身患嚴重疾病或者行動極為不便的;

3、其證言對案件的審判不起直接決定作用的;

4、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⑸ 美國州法院的判決和聯邦法院的判決一樣在美國全境有效嗎

美國州法院的判決和聯邦法院的判決有區別,州法院只適應本地州,聯邦法院是全美
一、關於訴訟案件的管轄及審理程序

?(一)美國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管轄許可權。美國有兩個相互獨立且並行的法院系統,一是聯邦法院系統,一是州法院系統。

?聯邦法院管轄的案件佔全國受理案件總數的2%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通過國會立法規定的罪行、大部分涉及聯邦法規的案件(如稅務、社會保障等)、涉及州際和國際商業管制的案件(如航空、鐵路企業等)、涉及證券和商品管制的案件、海商、國際貿易、破產、專利、版稅等案件以及涉及條約、外國、外籍人士權利、有關多元國籍方面的州際爭端的案件。

?州法院管轄的案件佔全國受理案件總數的98%左右,這些案件主要是由州立法規定的罪行、與州憲法有關的案件和涉及州法規的案件、有關家庭法的案件、房地產案件、房東與房客之間發生爭端的案件、私人合同糾紛(破產除外)、涉及專業人士玩忽職守、意外傷害、遺囑檢驗及遺產繼承、部分交通違規和機動車注冊方面的案件。

?有的案件聯邦法院與州法院都享有管轄權,如:聯邦和州法律均規定懲罰的罪行、有關聯邦憲法問題的案件、有關民權訴訟的案件、環保管制問題的案件、涉及聯邦法律的某些爭端、集團訴訟案件。

?(二)統一立案與選擇法官進行調解。在聯邦法院和州法院,所有的訴訟案件都由專門的立案機構統一立案後再按照隨機方法分配給各位法官。法官不能自行去選擇案件或向負責分案的書記官「打招呼」,當事人也不能選擇法官審判自己的案件。但有的法院也有例外,即如果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共同「選擇」另一擅長調解的法官進行調解時,就可以將此案從隨機分配的法官手中交由被「選擇」的法官進行調解。通常情況下,法院都會採納當事人的意見。但如調解不成時,案件仍交回原接受隨機分配的法官進行審判。

?(三)法院受理訴訟案件時沒有級別管轄的規定,原則上實行兩審終審制。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系統還是州法院系統,對所有訴訟案件均無「級別管轄」的限制,一律由原審法院(相當於我國的基層法院)進行審判。原審法院判決後,如果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可以向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系州法院系統的則向州中級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只有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宣判後自動進入最高法院審理。一些地區有點例外,如加里福尼亞州規定中級上訴法院作出判決後的60 天內當事人有權請求向州最高法院申請再上訴,經州最高法院審查決定每年接受這種再上訴的案件只有100件左右,這些案件一般都具有爭議標的特別巨大或者社會影響特別重大的特點。因此,實踐中,對90%以上的申請再上訴的案件都不會被州最高法院接受。

?(四)聯邦最高法院每年審判的案件不足100件。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均分為三級:聯邦最高法院、巡迴區上訴法院(13個)、地區法院(94個);州最高法院、中級上訴法院、縣法院。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9名大法官,每年審判的案件大約在80—100件之間,這些案件是從數千件對上訴法院終審判決不服上告(非法定程序)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中,選擇涉及與聯邦憲法有關和涉及州與州之間法律沖突的案件決定由聯邦最高法院審判,而聯邦最高法院對這些案件所作的判決大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有點類似於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和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公布的案例。除了審判案件,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主要到所分管的司法巡迴區檢查指導工作或者進行講學、出國考察等。聯邦最高法院討論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但對少數人的意見及其理由也應當寫入判決書中。最高法院討論案件時,9 名大法官均必須到庭並發表意見和最後表決。如果主審法官的意見被多數人採納,判決書即由該主審法官起草;反之,則由首席大法官指定多數意見中的一名大法官起草。

?(五)90%以上的刑事案件實行了訴辯交易。在美國,對刑事案件可以實行訴辯交易,即被告人如果同意放棄其辯護權,供認有罪,公訴人就可以以較輕的罪名起訴或者向法官建議判處被告人較輕的刑罰或者較短的刑期,並將訴辯雙方的協議提交法官審查並直接作出判決。這種「訴辯交易」雖然有讓被告人所受其罰與所犯其罪有不適應之嫌,但為國家減少了大量的司法成本,仍然是值得肯定的。美國刑事司法程序中實行的訴辯交易相當於是一種「和解」,這與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和解的審理程序有些相似,但「和解」的內容不同於「調解」,因為「訴辯交易」的「和解」是在刑事被告人認罪的基礎上由訴辯雙方的律師(公訴人也由律師擔任)經過協商達成協議後,提交法官作出判決的,而不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訴辯雙方達成的協議,法官對訴辯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並沒有充當「調解員」的角色,只是法官在作出判決前必須向被告人本人詢問其「認罪」是否出於自願,有無強迫、是否知道放棄這些權利的法律後果。如果被告人不認罪、不知道「認罪」的法律後果或者訴辯雙方的律師協商未達成協議,案件自然進入有陪審團進行審判的普通程序。

?(六)未經庭前披露的證據不得在法庭上出示。按照聯邦法律和絕大多數州法律的規定,有關刑事案件的證據材料,訴辯雙方必須在法院開庭審判之前公開披露,否則不得在法庭出示或者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當然,如果控方認為庭審前公布證人姓名可能導致危險的話,也可以不公布,只是到了開庭審判的某一階段,該證人則必須出庭作證。與此同時,法官會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控方的請求,決定是否命令司法警察對該證人實行「保護」(對證人保護的內容很多,如為其改名換姓、變更居住地甚至為其整容等)。

?(七)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否則可構成「藐視法庭罪」。直接言詞證據是美國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按照美國法律所規定的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任何未在法庭上經過控辯雙方盤問(質證)的證人證言是不能作為定案根據使用的。經法庭同意,訴辯雙方都有權要求法官發布命令,強制證人出庭作證。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文書是傳票,如證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作證,法官可以決定予以逮捕並判決其構成「藐視法庭」罪。證人作證前,須在法官助理的帶領下宣誓。

?(八)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均有律師擔任辯護人。無論是適用陪審團審判的普通程序還是適用訴辯交易的簡易程序審判刑事案件,都必須有律師參加,即使被告人不要律師為其辯護,法官也要為其指定律師作為其辯護人,因為法官會擔心被告人不知道法律的規定或者不了解法律的內容而放棄法律賦予他的權利(如放棄辯護權、請求陪審團審判的權利等),從而影響判決的公正性。

?(九)原審法院與上訴法院分離。在美國,無論是聯邦法院還是州法院,都只有三級(最高、上訴、原審法院),在這樣的法院建制下,原審法院 (一審法院)與上訴法院(二審法院)對案件的管轄和審理程序是嚴格分開的。即在一級法院中,要麼只能對各類訴訟案件進行一審(原審),要麼就只能對上訴案件進行二審,不會發生重疊和交叉。這與我國中級以上的法院既有權進行一審(初審)又有權進行二審(上訴審)甚至還可以進行復核審、再審的制度截然不同。據了解,美國的這種做法體現了對不同審判階段追求不同的價值取向的:對原審來說,主要是為了體現審判的民主和公正;而對上訴審來說,則傾向於追求審判的法律價值。

?(十)對上訴案件的審查篩選制度。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提出上訴後,上訴法院並不會「無條件」予以受理並進入二審程序。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上訴法院負責立案審查的法官對上訴的理由進行嚴格的審查篩選,將不符合上訴條件的「上訴案件」剔出(這些案件一般是涉及一審中已經法庭確認了的事實和證據以及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明確表示放棄了的權利),然後將涉及法律適用或反映出有嚴重程序違法的案件正式作為上訴案件立案受理。

?二、關於生效裁判的執行

?(一)生效裁判的地域效力。在美國,盡管實行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體系,但對法院裁判(包括決定、命令等)的法律效力(既判力)都是一致的。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各法院必須承認和執行別的法院(無論是聯邦法院或州法院)作出的有效判決,這里所指的「承認」包括確保該判決的終局性和保證該判決的執行。

?(二)當事人對生效判決大都會自覺履行,基本上不存在「執行難」的問題。美國法官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自覺遵守和執行法院判決的基礎是一種觀念(美國人服從法律一般是因為他們信仰法治,認為如果人人都守法會使社會變得更好),而不是一種義務,事實上,在一個案件繁多、法律繁雜的國家內如果僅靠法律的強制力來迫使所有的人服從法律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是法院享有處罰不執行生效判決(藐視法庭行為)的權力,即對於債務人而言,無正當理由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將會受到法律的追究。正因為如此,在通常情況下,訴訟各方無論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尊重法院的判決並自動履行法官作出的決定(包括在審判過程中法官所作出的有關裁定或者命令)的。例如,l974年的合眾國訴尼克松案。當時,最高法院命令時任總統的尼克松向一家地方法院提交他與其他人談話的錄音帶。尼克松總統曾經試圖抵製法院命令,但最終還是感到難以違抗,因為雖然提交錄音帶會導致總統職位難保,但如果不服從法院命令將會給他帶來更為嚴重的法律後果。

?(三)法院對生效裁判不負責具體的執行。在美國法院,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也沒有專門的執行人員,因此,在法院的司法統計數據中找不到有關執行案件受理和執結、未結的數據。但法院對生效判決不負責執行並不等於對權利人為實現其權利的請求無動於衷,也不等於對債務人不自覺履行判決所確定的義務的「不作為」可以袖手旁觀,而應對權利人有關執行申請的「動議」作為一個新的「訴」來進行審查的,經審查認為符合生效判決的要求即簽發有關執行措施的命令 (有的翻譯為《強制執行法院判決令》)。原告勝訴後,在對方逾期不履行判決的情況下,如知道對方有把錢放在何處(如存在銀行),可申請法官簽發命令,法官經過審查確認原告有充分的證據,即簽發扣押令,原告提交司法警察(非法院編制)具體執行,司法警察在執行過程中必要時也可以請求地方警察協助;如原告知道對方的房產(或其他財產)在何處,也可先在房地產管理處進行「留置權」登記(目的在於向公眾告知該房產已經涉訟),然後申請法官簽發命令,交司法警察發布公告後予以公開拍賣出售;如債務人是雇員,債權人可以申請法官發布「第三人扣押令」,其內容是要求雇員所在的公司定期扣除該雇員的部分工資,交給債權人。如此等等。

?據了解,美國實行的這種將審判與執行分離的制度,並未影響生效判決的執行,相反,還有利於法院(法官)集中精力和時間從事審判活動而不受非審判事務的干擾和影響。

?(四)生效裁判的強制執行事項由獨立於法院系統之外的專門機構負責。這里所指的「專門機構」是指聯邦司法警察和州司法警察負責。法院裁判生效後,當事人一般能自動履行。對少數逾期不履行的,權利人在向法官提出查封、扣押、變賣債務人財產等手段的「動議」並獲批准後,權利人即可憑法官簽發的命令請求司法警察對債務人或者債務人的財產採取強制措施。這種強制執行措施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在五、六十年,聯邦法院要求消除種族隔離的判決在南方諸州受到白人和州長們的有組織的抵制,專收白人的學校仍拒絕黑人學生入學。在聯邦法院的要求下,美國總統派出了聯邦軍隊,趕走了圍在學校門口的州長和白人,黑人學生才得以進入校園。

?(五)申請執行的期限。在美國,權利人申請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期限一般為l0年,特殊情況下申請人還可以申請再發布有關命令。這比我國法律規定的申請執行期限(法人為6個月、個人為1年)要長得多,顯然,這種將法律保護的重心向權利人傾斜的觀念和作法是值得我們借鑒。

?(六)申請執行的費用。與我國收取訴訟費(包括申請執行費)大都是按照爭議或者申請執行的數額的「比例」徵收的作法明顯不同,在美國,當事人向法官申請簽發強制執行命令的「動議」是「按件」交費,請求司法警察執行法官簽發的命令也要按照實際支出的費用交費或者在執行回來的財產中如數扣除(有點類似我國法院在執行案件時收取的「實支費」),「實際支出的費用」包括司法警察的誤工工資等開支和報酬。

?三、關於裁判文書的內容與製作方法

?(一)對裁判文書的格式有要求但並不嚴格。尤其是對裁判文書的長短、行文風格均無限制性規定。法官完全可以自由地根據案件的事實、法律(判例)的規定、自己對法律精神的理解製作裁判文書。這種做法顯然是與美國實行「判例法」和法官職位「終身制」有關。因此,可以說,每一法官都有其自己製作裁判文書的風格,甚至有的裁判文書,只看文書的行文及用語習慣而不看法官的簽名,就可以判斷這是某某法官製作和簽發的,在這種體制下,法官所竭力追求的一方面是對個案的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就是所作出的裁判的社會價值(都希望所審判的案件成為美國的司法判例)。

?(二)對辯訴交易的案件作出判決後製作的判決書只是填充式而不是擬制式的。即判決書按照規定的格式填寫,且不表述事實和證據,也不寫判決理由,而是直接寫判決結果。對辯訴交易的判決被告人也可以上訴(但通常沒有上訴發生),上訴法院經審查發現如果被告人是非自願接受辯訴交易或者法官審判違反法定程序時,即決定案件進入上訴程序。

?(三)裁判文書的簽發。除聯邦最高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外,所有法官對自己審理並作出裁判的案件都是自己起草並簽發,都對自己的裁判結果和製作簽發的裁判文書負責。即使法官交自己的法官助理起草的文書也一定是由法官親自審查修改後,以法官本人的名義簽發。

⑹ 證人在法院作偽證的話會怎麼處理

於鏊看是什麼案件,證人在法院作偽證的,情節輕微的,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構成《刑法》規定的偽證罪,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⑺ 給人家去法院開庭作證有好處嗎

無論在民事還是刑事訴訟中,作證都是公民的法定義務而非權利。由作證產生的一系列費內用,如交通、住宿、容就餐可向法院申請補貼。但證人是無法通過作證行為獲取經濟利益的。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一十八條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按照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差旅費用和補貼標准計算;誤工損失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標准計算。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第六十三條 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⑻ 法院能強制證人到庭作證嗎

法院可以強制證人出庭作證。

相關法律可參考: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

人民警察就其執行職務時目擊的犯罪情況作為證人出庭作證,適用前款規定。

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一百八十八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准,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處罰人對拘留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法院(court),是世界各國普遍設立的國家機關。主要通過審判活動懲治犯罪分子,解決社會矛盾和糾紛,維護公平正義。

人民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其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代表國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熱點內容
愛看社會與法 發布:2025-08-21 07:09:42 瀏覽:587
赤壁市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21 07:05:26 瀏覽:571
勞動合同法如何規定加班工資 發布:2025-08-21 06:20:16 瀏覽:248
法治交通實施意見 發布:2025-08-21 06:11:54 瀏覽:418
康平法院新聞 發布:2025-08-21 06:11:53 瀏覽:56
金牛區法院院長 發布:2025-08-21 06:06:52 瀏覽:171
孫立國律師 發布:2025-08-21 05:56:43 瀏覽:233
中國婚姻法搜索 發布:2025-08-21 05:54:40 瀏覽:502
勞動法孕婦的權利2016 發布:2025-08-21 05:54:38 瀏覽:992
人大立法如何改革 發布:2025-08-21 05:41:41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