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立法院高粱

立法院高粱

發布時間: 2021-02-06 18:06:12

Ⅰ 你知道中國有哪些有背景、有樣貌、有才華的美女嗎

劉若英,祖父是黃埔軍校一期的陸軍上將!
秦漢,父親黃埔軍校一期陸軍中將!
孫元良的叔父孫震亦是國民黨高級將領!
王菲祖父王兆民官至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
馮鞏的祖父是馮國璋,直系軍閥傳世人。
歌手黃大緯的外公是張學良。
白先勇父親白崇禧國民黨一級上將,副參謀長。
王祖賢祖父王仁峰,追隨孫中山的革命者。
向華強父親向前國民黨少將,後穿里義安公司
林峰祖父國民黨少將。建國後任6.7屆政協副主席。
陳紅,外公是原總後勤部副部長唐天際。
陳紅:歌手,代表作歌曲《常回家看看》。父親是原黑龍江省公安廳廳長陳永才。
王皓:演員,代表作電視劇《懷玉格格》吳應雄。姥姥的姐姐是賀子珍。
關之琳爺爺關鱗征黃埔軍校第二任校長。
謝飛:導演,代表作電影《香魂女》。父親是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謝覺哉。
凌子:原北影導演,代表作電影《原野》,父親是葉劍英。
田壯壯:導演,代表作電影《吳清源》,父親是原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田方。
宋佳:演員,代表作電影《庭院深深》。丈夫張小勇,青島房地產商,原海軍副司令陶勇中將之子。
鞏俐:演員,代表作電影《紅高粱》。丈夫黃和祥,英美煙草公司香港區總裁。
溫碧霞:演員,代表作電視劇《火玫瑰》。丈夫何祖光,所羅門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亞太區投資銀行部副總裁。
李修平:央視《新聞聯播》播音員。丈夫張春賢,原交通部部長、現湖南省委書記。
還有好多你自己找吧 我要都給你說 那就沒完沒了了

Ⅱ 生物入侵為什麼會嚴重危害生態環境

生物入侵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生物入侵 英文名稱:biological invasion 定義:某種外來生物進入新分布區成功定居,並得到迅速擴展蔓延的現象。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種群生態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小龍蝦屬於外來入侵物種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生物被叫做外來物種。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國際法規中國現狀中國生物入侵存在問題剖析
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強 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中國防治措施
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完善風險評估制度 風險評估的主體 缺少評估具體指標的規定 建立跟蹤監測制度 建立綜合治理制度情況總結世界上最具有侵略性的16種生物註解注釋展開
基本信息
外來物種引進是與生物入侵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任何生物物種,總是先形成於某一特定地點,隨後通過遷移或引入,逐漸適應遷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環境並逐漸擴大其生存范圍,這一過程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引進(簡稱引種)。 毋庸置疑,正確的行種會增加引種地區生物的多樣性,也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如美國於20世紀初從中國引種大豆,其種植面積從6000多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億多畝,目前,美國已成為大豆的最大生產國、出口國。就中國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返回後,中國歷史便揭開了引進外來物種的一頁,苜蓿、葡萄、蠶豆、胡蘿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種便開始源源不斷地沿著絲綢之路被引進到了中原地區,而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芒果、檳榔、無花果、番木瓜、夾竹桃、油棕、桉樹等物種也非中國原產,也是歷經好幾百年陸續被引入中國的重要物種。 相反,不適當的引種則會使得缺乏自然天敵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並搶奪其他生物 外來生物入侵
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態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種的減少和滅絕,嚴重危及一國的生態安全。此種意義上的物種引進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入侵」。由此,這種對等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物種即被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 我們不難看出,「入侵種」不同於「外來物種」,它特指的是有害的外來物種,如前面提到的「鳳眼蓮」「松材線蟲」「大米草」等,其范疇小於「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入侵」也不同於「外來物種引進」,它特指的是入侵種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從原生地傳播到入侵地,並損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甚至危及人類健康,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及生存災難的過程。
入侵原因
學術界對外來種入侵發生的原因並不清楚,大致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討論。一是從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從被入侵的生態系統去考察。生物入侵要經歷傳播、定居、生長繁衍幾個階段。外來物種通過人們的活動,被有意或無意地帶到以前沒有生存過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紮下了根開始生長,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建立了根據地的物種漸漸適應了當地的環境,慢慢地開始利用其自身的優勢不斷擴大佔領區,有效利用資源,排斥和驅逐本地物種。 一般說來入侵性強的物種都具有一些相應的特徵,例如:繁殖能力強,植物能產生大量的種子,動物則產卵量大或產仔量大,這樣不僅提高其後代存活的絕對數量,也提高了其傳播的幾率,在入侵的第一個階段就佔有了優勢。為了解釋這些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假說:生態位空缺假說、生物因子失控假說、群落物種豐富度假說、以及遷入前後干擾假說。 生物因子失控假說的中心思想是,外來入侵種在新區域得以生存和繁殖,不是因為入侵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致,而是由於它們偶然到達了不具備天敵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環境,因而快速擴散造成災害。也就是說外來生物之所以在其原產地沒有什麼危害,是因為在原產地有天敵或其它的生物因素限制了它的災難性爆發,而在被入侵地恰恰少了這些討厭的剋星,於是這些外來者不失時機地為所欲為了。該假說是解釋外來種成功入侵最直接的假說,並促使人們在入侵種原產地去尋找其天敵以進行生物控制。 此外,在外來生物入侵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時滯」。就是指入侵性外來生物從開始在新的環境里定居到種群開始快速增長和迅速擴大「佔領區」之間的時間延遲期(潛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時間不會大量繁殖、擴展領域,它們安安靜靜地在新到達的地方生長。如巴西胡椒在十九世紀被引入美國的佛羅里達,但是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它們並不為人所知。現在,在佛羅里達它們已經占據了280,000英畝的面積,並且群落密集,沒有別的植物能與之競爭。 生物入侵
還有一種叫千里光的植物,它原先在十八世紀末僅生長在牛津植物園,但到十九世紀中葉很快蔓延到英國許多地方。外來生物入侵過程中的時間延滯,或有或無,或短或長,從短短的幾年到幾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續幾個世紀。這樣就使得外來生物入侵更加難以琢磨,說不定在我們周圍默默無聞存在了很長時間的某種什麼外來生物會突然爆發性生長,給人類帶來許多麻煩。 至於「時滯」產生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由於外來種最初定植的生境並不適於其生存,需要時間擴散到適於其生長的環境;②由於道路、河流、山谷等天然屏障的阻擋,或人為的限制,使之不能擴散到其它有利於生長的地區;③因為種群太小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種群卻是一直在增長的。這與人們對外來種的認識程度、重視程度有關;④潛在入侵者的數量和分布狀況。一個種群要想快速繁殖,需要達到一定的種群大小,在突破這個臨界點以前,入侵者不會大規模的爆發;⑤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新基因型的遺傳變異所需的時間;⑥等待生境的變化。有的外來種在不利的生存條件下可以維持自身的生存,但不能爆發,一旦生長條件適宜將迅速擴增,伺機爆發。
編輯本段入侵情勢
入侵渠道
總體來看,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種
自然入侵
這種入侵不是人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使得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的入侵。 如紫莖澤蘭,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潛蠅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國的。
無意引進
這種引進方式雖然是人為引進的,但在主觀上並沒有引進的意圖,而是伴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遊在無意間被引入的。 如「松材線蟲」就是中國貿易商在進口設備時隨著木材制的包裝箱帶進來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輪,其數百萬噸的壓艙水的釋放也成為水生生物無意引進的一種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攜帶的果蔬肉類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會成為外來生物無意入侵的渠道。
有意引進
應當說,這是外來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國出於發展農業、林業和漁業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品種。如20世紀初,紐西蘭從中國引種獼猴桃,美國從中國引種大豆等。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種由於被改變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全世界大多數的有害生物都是通過這種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國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及他國的立法實踐外來物種入侵作為一種全球范圍的生態家現象已逐漸成為導致犧牲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根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瀕臨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共有10954種,全球魚類的1/3,哺乳類的、鳥類的、爬行類的1/4,都已高度瀕危,如果照此速度發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動物以及其他有機體將消失,這些物種大規模死亡的現象和6500萬年前恐龍的消亡差不多。[6] 如此嚴峻的形勢,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意識到單靠一國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擋外來物種的肆意入侵,而積極的國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來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危脅。
經濟損失
在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隨處可見這些外來生物入侵者製造的麻煩。「中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01~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組織開展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調查。調查發現,全國共有283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經濟和環境造成的損失約1200億元,而現在損失已經高達2000億元。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令人擔憂的是,在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中,46.3%已經入侵自然保護區。」國家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生物安全管理處王捷處長日前說。環保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外來生物入侵現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有效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刻不容緩。
嚴重後果
加速物種滅絕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2]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該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中國海南島和 雷州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危害
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中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中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4]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
國際法規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作為全球性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國際組織已制定了關於如何引進外來物種、如何預防、消除、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術性文件。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也先後建立了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各種技術准則及指南,並進行了相應的立法,努力加強該國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禦能力及綜合治理能力。 1982年—1988年,眾多科學家開始在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的組織下就外來物種入侵的本質開展討論。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與會各國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包括中國),這是有關生物安全的一個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約。對於外來物種的入侵,《公約》第8條明確規定:「必須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公約》還要求每一締約國應直接或要求其管轄下提供《公約》所規定生物體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將該締約國在處理這種生物體方面有關使用和安全的任何現有資料以及有關該生物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的任何現有資料,提供給將要引進這些生物的締約國。 此外,與控制外來物種密切相關的兩個國際規則:SPS協議(即《關於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議》)以及TBT協議(即《貿易技術壁壘協議》)也都明確規定,在有充分科學依據的情況下為保護生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可以設置一些技術壁壘,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事實上,對於抵禦海洋外來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里已明確規定,各國必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減少和控制由於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環境某一特定部分引進外來的新的物種致使海洋環境可能發生重大和有害的變化。 總的來看,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目前已通過了40多項國際公約、協議和指南,且有許多協議正在制定中。雖然許多公約在一定程度上還缺乏約束力,雖然各國在檢疫標準的制定上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和矛盾,但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國際海事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正在更加積極致力於加強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 放眼世界各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舉措值得借鑒。 作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開了相應的立法工作。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非本地物種法》,旨在對美國航運實踐進行研究以幫助掌握如何引進外來物種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種的引進。當1999年1月首屆海洋生物入侵國際會議在美國馬薩諸塞特理工學院如期舉行後,總統柯林頓簽發總統命令,成立由各部門代表組成的入侵種理事會,該理事會必須與聯邦、州、有關科學家、大學、航運業、環境機構和農場組織等不同單位共同合作,相互協助,開展工作,抵禦外來入侵種。 澳大利亞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防治對農業、林業造成嚴重影響的220多種有害雜草;二是如何解除通過輪船壓艙水攜帶的海洋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基於此,1996年,澳大利亞首先從總體上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旨在通過制定各種環境影響評價計劃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來物種的生物學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小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 1997年《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訂)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環境與保護委員會、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農業與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澳大利亞林業部共同發布。《國家雜草策略》主要規定了外來雜草管理的3個目標,並明確了政府、社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義務、責任,最終提出相應的行動策略。此外,針對雜草的引進,澳大利亞還建立了一套雜草風險評價系統(WRA),通過問題和評分標準的制定,對將有意引進的外來植物進行風險評價。 為了防治海洋有害物種的入侵,澳大利亞檢疫與檢驗局在1991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有關壓艙水的規范性文件——《壓艙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訂),要求對所有進入澳大利亞水域的船隻必須服從強制的壓艙水管理。此外,關於壓艙水的排放、報告和檢疫方面的問題在此文件中也行出了詳細規定。
中國現狀
中國地域遼闊,棲息地類型繁多,生態系統多樣,大多數外來物種都很容易在中國找到適宜的生長繁殖地,這也使得中國較容易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 由於長期以來對外來物種的入侵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系統的調查研究,至今中國仍不能提供較為權威的反映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的目錄資料,雖然國家環保總局曾公布了首批16種「外來物入侵物種」 [7]但實際入侵動植物的數量卻遠不止這些。據初步統計,目前中國已知的外來入侵物種至少包括30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11種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蘆、水花生、紫莖澤蘭、大米草、薇甘菊等8種入侵植物給農林業帶來了嚴重危害,而危害最嚴重的害蟲則有14種,包括美國白蛾、松材線蟲、馬鈴薯甲蟲等。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16種有害外來物種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 這些外來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為中國農業、林業、牧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頭號敵人。 一方面它給中國農業、林業、牧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估算,僅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種每年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多達500億元人民幣。 另一方面,它使得中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任務更加艱巨。據調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布的100種破壞力最強的外來入侵物種中,約有一半侵入了中國。與此相一致的是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有156個均在中國。因此,維護生物多樣性,全力抵禦外來物種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緩。
中國生物入侵存在問題剖析
目前來看,中國尚沒有制定一部專門的外來物種管理法規,更沒有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評估機制、綜合治理機制及跟蹤監測機制,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工作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強
目前與外來物種防治相關的法律規定主要散見於《海洋保護法》、《農業法》、《漁業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等法律法規之中,不僅過於分散,不成體系,而且其規定過於原則,針對性和操作性均不強。 如《環保法》雖然涉及到了環境生物的保護,但卻並未明確提出外來物入侵及其防治的問題。又如,經修訂並於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業法》在64條第一款中加入「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但時至今日,中國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外來物種檔案分類管理制度及定期調查的跟蹤監測制度,如何進行「安全控制」?
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機構,涉及的部門包括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林業部等。由於受各自職責所限,在外來物種入侵前的防範及入侵後的應對工作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脫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來可以被拒之門外的入侵種或可以在入侵初期被徹底根治的入侵種,卻由於管理體制的問題,最終肆意擴散和猖獗蔓延,而管理部門也錯失了一次又一次預防和扼制其生長繁殖的大好時機。3、相關規定仍顯單薄,多項法律制度仍需建立或進一步完善 長期以來,中國外來物種防治的內容都僅僅集中在對病蟲害及疫種的檢疫上,對於風險評估制度、跟蹤監測制度及綜合治理制度都鮮有涉及;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目標、程序、手段等也均未涉及。
編輯本段中國防治措施
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1999年以前,美國也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領導防治外來物種的入侵工作,但日益嚴重的入侵危機和堅決的反入侵的決心促成了美國入侵物種理事會的誕生,而此理事會的主要職責則是與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各個部門、機構、單位進行積極協作,並對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計劃的執行進行監督。 具體到中國,應成立包括檢疫、環保、海洋、農業、林業、貿易、科研機構等各部門在內的統一協調管理機構。此機構應從國家利益,而不是部門利益出發,全面綜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在外來物種引進之前,應由農業或林業或海洋管理部門會同科研機構進行引進風險評估,由環保部門作出環境評價,再由檢疫部門進行嚴格的口岸把關,多方協調行動共同高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
完善風險評估制度
要阻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禦,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就是力爭在第一時間,第一地區將危害性較大的生物堅決拒之門外。 澳大利亞建立的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值得學習。該評價系統根據待引進物種的有關信息、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方式以及氣候參數等情況,設計49個問題,通過問卷的方式回答每個問題,再對每一問題的回答給出得分,將所有問題的得分相加,根據最終的得分與標准值的比較來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一般包括三種結果: 一是允許該物種進口;二是不允許該物種進口;三是需要對這一植物進行更多的評價。 通過這樣一種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可以表明生態系統受引進物種影響的可能性的大小,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態系統的雜草被引進。 中國長期以來對於有意引進的外來物種僅僅是由檢疫部門根據檢疫目錄進行病蟲害及疫種的一般性檢疫,如果外來物中本身沒有病蟲害,或本身不是疫蟲、疫草,則一般卻可以安全過關。因此,對於首次引進或短期內不能發現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導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進中國。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問題已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2000年12月1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進境植物和植物產品風險分析管理規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設專章規定了「風險評估」制度,規定由國家質檢總局採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結合的立法開展風險評估制度。此項制度的建立無疑是中國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一項重大的制度進步,但依筆者看來,仍存在兩項不足:
風險評估的主體
僅限於檢疫部門,缺乏與其他生產部門及科研機構的協調合作。毋庸置疑,科學的風險評估應當建立在對該項物種的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能力,親緣關系各方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礎之上,而各部門各科研機構的合作是獲取充分信息的重要途徑: 因此,有關風險評估主體的規定不盡合理,應擴大合作范圍。
缺少評估具體指標的規定
僅僅規定了一些評估時應當考慮的因素,操作性不強。 筆者認為應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指數評估體系,即根據其遺傳特性、繁殖和擴散能力及其生物學特徵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設置不同的問題,根據回答問題的得分來量化其風險程度的大小,從而使風險評估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跟蹤監測制度
某一外來生物品種被引進後,如果不繼續跟蹤監測,則一旦此種生物被事實證明為有害生物或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而逐漸轉化為有害生物後,對一國來講,就等與放棄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將其徹底根除的機會,面臨的很可能就是一場嚴重的生態災害。 由此,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首先應建立引進物種的檔案分類制度,對其進入中國的時間、地點都作詳細登記;其次應定期對其生長繁殖情況進行監測,掌握其生存發展動態,建立對外來物種的跟蹤監測制度。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及時解決。既不會對中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也無須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治理。
建立綜合治理制度
對於已經入侵的有害物種,要通過綜合治理制度,確保可持續的控制與管理技術體系的建立。外來有害物種一旦侵入,要徹底根治難度很大。因此,必須通過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發揮各種治理方法的優勢,達到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佳治理效果。5、加強檢疫工作力度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報告體系和信息共享體系 一方面,檢疫部門應加強檢疫,嚴厲打擊走私動植物和逃避檢疫事件;在外來入侵物種最易集中進入的地區,加強人員配合,加強檢疫力量。 另一方面,加強科研和信息交流,建立起省、市、縣級的多層次的外來物種疫情的報告和分析系統,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的查訊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幫助農戶或飼養戶掌握病害情況,盡量減少風險。
情況總結
不同生態系統不同物種的引進給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隨著各國不斷完善現行的法律應對機制,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必將會取得更大成效,盡管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生物入侵也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並沒有充足可信的證據表明存在有「入侵種危機」。他們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的,一直都有一些新物種進入某一個生態系統,而其結果也不一定就是有害的——例如某些地方的生物多樣性會隨著入侵種的介入而增加。

Ⅲ 關於生物入侵者的例子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已成不可阻擋之勢。往日濃陰蔽日、綠樹搖曳的島上,長滿了薇甘菊。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
這個令人恐怖的「植物殺手」原產於中、南美洲。80年代,薇甘菊傳到東南亞,給種植香蕉、茶葉、可可、水稻等經濟作物的農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90年代初,薇甘菊的魔腳踏上了我國海南島的土地。幾年後到達了深圳,在深圳寶安一片4000畝的人工山林里,幾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躪。一些杉樹林已被薇甘菊封殺,一些山頂已被薇甘菊完全覆蓋。
一百多年前,有人將20多隻英國的家兔帶到澳大利亞飼養。在一次火災中兔舍被毀,倖存的家兔流竄到了荒野。由於澳大利亞的氣候適於兔的生存,再加上那裡缺少兔的天敵,這些倖存者就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成了野兔。它們與綿羊爭奪食物,破壞草原植被,給畜牧業造成很大損失。

近年來,我國南方某些沿海地區,一種原產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殺手」悄悄地登陸了,在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的條件下迅速蔓延開來。沒過多久,荔枝樹、香蕉園,以及花木扶疏的美麗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長滿了薇甘菊。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纏繞或覆蓋住當地植物,奪走本應屬於當地植物的陽光和養料,使當地植被受到嚴重破壞。

據光明日報(2000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Ⅳ 有'小瑞士'之稱的是哪個國家

①。恩,是盧森堡。因為盧森堡非常注重保護自然環境,所以就有了「歐洲的綠色心臟」及「小瑞士」的美稱。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今天播了嗎 發布:2025-10-15 23:08:12 瀏覽:102
員工管理與規章制度ppt 發布:2025-10-15 23:07:19 瀏覽:275
2018年婚姻法解釋修改部分 發布:2025-10-15 23:05:25 瀏覽:607
勞動法有規定最大罰款金額嗎 發布:2025-10-15 22:34:23 瀏覽:610
去國外讀法律碩士 發布:2025-10-15 22:24:34 瀏覽:362
區司法部門 發布:2025-10-15 21:57:47 瀏覽:46
由電力線路清障行為的法律責任主體訴訟 發布:2025-10-15 21:54:18 瀏覽:329
部委出台的幾號令屬於規章嗎 發布:2025-10-15 21:49:57 瀏覽:771
刑事訴訟法送達起訴書副本 發布:2025-10-15 21:49:20 瀏覽:559
雲南司法陳林 發布:2025-10-15 21:40:17 瀏覽: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