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應公正
❶ 怎麼處理不公正的法官
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法官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
2、隱瞞、偽造、變造、故意損毀證據、案件材料的;
3、泄露國家秘密、審判工作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
4、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辦理案件的;
5、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6、拖延辦案,貽誤工作的;
7、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的;
8、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利益輸送,或者違反有關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
9、違反有關規定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的;
10、有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的。
法官的處分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二、第四十七條規定 ,法官涉嫌違紀違法,已經被立案調查、偵查,不宜繼續履行職責的,按照管理許可權和規定的程序暫時停止其履行職務。
(1)法官應公正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二十條規定,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提請免除其法官職務:
1、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
2、調出所任職人民法院的;
3、職務變動不需要保留法官職務的,或者本人申請免除法官職務經批準的;
4、經考核不能勝任法官職務的;
5、因健康原因長期不能履行職務的;
6、退休的;
7、辭職或者依法應當予以辭退的;
8、因違紀違法不宜繼續任職的。
❷ 法官應當如何保持本心與公正
把關應當如何保持本心與公正?法官必須做到公正公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怎麼能去做法官呢?我受了委屈的人,就得去找法官來給他來公證。
❸ 法院審理案件的公平原則 600字以上 謝謝大神
法官是辦案的主體,只有心存良知,胸懷法度,才能辦公正之案。法官的公正之心,來源於對法律的敬畏。「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對法律的敬畏是每一個法官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也是法官職業的基本要求。
敬畏是一種庄嚴感、神聖感,蘊含著憂患,凸顯著境界,折射著人民法官對法律的信仰和忠誠。一名法官如果對法律失去敬畏之心,就可能視法律為玩物,手中的權力必將被傾斜和放任。只有高懸法律之劍,視法律為生命,常存敬畏之心,才會時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能匡扶正義,秉公斷案,仗義執言,才能掌好用好人民賦予我們的司法權。法官的公正之心,來源於深厚扎實的法學素養。作為法律的執行者,法官必須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儲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這是依法公正辦案的基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實的專業技能就是法官公正司法的利器,沒有這一利器,維護公平正義就會成為一句空談。法官應當積極苦練內功,注重知識更新積累,不斷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掌握好賴以立身的看家本領,打牢公正司法的能力基礎。法官的公正之心,來源於良好的職業操守。法官職業精神的核心在於以自己的法律專長為人民謀福祉,為人民司法事業作貢獻。對一名法官來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法官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對於法律知識、規則和技巧掌握得越嫻熟,對公平正義的損害可能就越大。
人民法官作為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應當具有恬淡寡慾、不為物役的精神境界,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種樹者必養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法官要善於以德潤身,內正心,外正容,自覺遵守法官職業道德,做「良心和正直的值更人」。近年來,司法不廉不公的例子時常見諸報端,究其根源,就在於法官道德堤防的失守。「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只有不斷加強自我約束,堅守道德底線,遠離法紀紅線,「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以不貪為寶,潔身自好,才能在執法辦案時守義持正,無愧天平。
❹ 法官的公正性值得懷疑嗎
在中國來說,從古到今,「官官相衛」這個詞不是今天才發明的。所以,如果按樓上所以的那樣,如果你沒有關系的話。你得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也是中國這個特殊國情決定跟國外不一樣的地方。
❺ 假如你是法官,如何實現公平正義
當代法律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維護公平正義,作為法官首先應該具有良好的正義感,回精通並遵守法律,答但即使是現行法,也會在處理具體案件時有違反正義的情況,因而,法官就要在國法的基礎上利用法律原則進行修正,盡量維護公平正義,如果不能維護,就盡量地接近公平正義。
❻ 法院法官不公正判案應該找誰
法院法官是否公正判案,這個要看原告一方提供的證據,以及案件的相關事實。
簡單的舉個專栗子:原告現金借款屬給被告個人,被告寫了欠條,但是被告沒有按照期限歸還,原告就起訴到了法院,但是原告不小心搞丟了欠條原件,被告也不承認欠款的存在。那法官會怎麼處理呢?如果確實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借貸關系的存在,那麼,法官可能私人感情上會很同情原告,但是仍然會判決原告敗訴。
原告可能會說法官判案不公正,被告就是欠我錢了,為啥判決我敗訴?這個事情卻正好反映了法官的公正判案,因為法官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只能承認法律事實,而無法承認客觀事實。盡管客觀上,被告確實從原告那裡借款了,但是在法律上,只能承認有證據證明的事實(也就是法律事實)。
舉這個栗子,我的意思是說,要認為法官判案不公,最好是拿著全部的證據材料,找個負責有經驗的律師,請人家綜合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該從那些方面入手解決問題。而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法官「不公正判案」。先這樣吧。
❼ 難道法官就都是公正的嗎
法理不外人情,法律是公正的,但執法之人就有問題了,人會有各種欲求,於是就會有軟肋拉,所以法官不一定就公正的,法官因徇私舞弊被處罰的為數不少呢!
❽ 法官不公平我該怎麼辦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抄讀完後,我有兩個感覺,一是法官沒有明顯錯誤,二是看不出你的損失要不回來,現在一一分析給你:
一、關於賠償:按照法律規定,錢賠肯定是要賠的,包括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營養費、交通費、傷殘補助費等等;
二、關於協議:首先糾正你一個認識,就是無論是新法舊法對私人協議都是認可的,合同法對協議的要求就是協議雙方自願。但這里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合同法規定了合同無效的一個情形,就是惡意串通。當然,合同目前還是有效的,只有等你有證據證明他們惡意串通且向法院提請,經法院判決後,協議才會無效。證明惡意串通是很復雜的,因為這個東西是主觀上的,很難取證,建議你找一個律師;
三、關於得到賠償:你的賠償實際上和那輛車沒有關系,而和該賠你車的人們(車主、車主所在公司和保險公司)有關系。法官的做法在法律上還是有據可查的,沒有硬傷。至於他轉移財產你也不用害怕,法院強制執行是和銀行賬戶以及房產掛鉤的,他總不能把所有的錢和房子全轉了吧,就算全轉了,他們總不能一輩子再也不和銀行發生任何關系吧。
四、補充:建議你提財產保全,把所有被告的財產凍結,免得你執行起來麻煩。
❾ 要求法官公平公正的判決陳述
最後陳述權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審中所享有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其理論基礎主要在於立法對刑事被告人弱勢地位的特別關注以及對言詞原則的體現。最後陳述程序的設置,有助於法官更好地發現案件真實,同時還凸顯了對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對旁聽民眾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質上最後陳述權主要是辯護權,此外還體現為一種情感宣洩權。 最後陳述權-理論基礎 被告最後陳述權 在刑事審判的過程中,訴訟機制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控方與辯方在力量對比上的相對均衡,在中國刑事訴訟機制轉型的今天尤應如此。因為,力量相對平衡是形成對抗的前提所在。不過,為大家所達成共識的是,代表國家參與訴訟的檢察官和被告人一方在參與訴訟的能力上存在著先天的嚴重不平等。有人就曾形象地將刑事訴訟描述成是檢察官代表強大的國家向弱小的被告人發動的一場戰爭。控方掌握著國家強制力,可以實施各種強制措施,而被告人似乎僅是被強制的對象。因此,各國不得不在立法上紛紛採取方略以平衡控辯雙方的訴訟地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略便是賦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的程序保障或特權,以使其在參與能力和訴訟地位方面逐步接近或趕上他的檢察官「對手」,使控辯雙方能夠形成對抗之勢。被告人被賦予的特權可以分為兩類——實體上的權利和程序上的權利,前者譬如對無罪推定和疑罪從無原則的規定,後者譬如一些國家對被告人沉默權的規定。可以認為,被告人在庭審中被賦予最後陳述權也是這種特權在程序上的一個體現。這一點在與民事訴訟的對比中也可得到驗證:民事訴訟中兩造的天生平等註定了民事被告人不能享有特殊的最後陳述權。 另外,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行使必須以當庭口頭陳述為唯一的形式,任何書面等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口頭陳述。因此,最後陳述權又被認為是言詞原則的當然體現。所謂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案件必須以言詞陳述的方式即口語形式進行。公開的直接言詞審理取代秘密的間接的書面審理,是訴訟制度走向現代文明的一個重大發展。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凡是未經當庭以言詞方式調查的證據材料,不得作為裁判的依據。因此,書面辯護詞等任何書面材料的提交不能成為剝奪或限制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理由。可見,作為現代審判原則之一的言詞原則也是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一個理論基礎。 最後陳述權-功能 法庭審判的最後陳述權 其一,作為法庭審理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被告人的最後陳述有助於法官發現案件真實。在具體的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往往是最了解案情者,因此其陳述對案件的審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而被告人的最後陳述,又常常能夠最集中、最明顯地表現出被告人的主觀個性特點。通過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被告人的最後陳述較之其以前的各種陳述,往往有新的內容。因此,被告人的最後陳述對於法官作出正確的判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果在被告人的最後陳述中發現了新的證據或者其他新的情況,法官應當進一步採取措施而不是徑行休庭。最高人民法院在其所作的司法解釋中就規定:「被告人在最後陳述中提出了新的事實、證據,合議庭認為可能影響正確裁判的,應當恢復法庭調查;如果被告人提出新的辯解理由,合議庭認為確有必要的,可以恢復法庭辯論。」 其二,最後陳述程序可以突顯對被告人人格尊嚴的尊重。如果說前述一方面是出於能夠准確地懲罰犯罪的考慮的話,那麼這里可以認為是出於保障被告人人權的考慮。隨著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程序的關注也日漸強烈,過去那種程序法是實體法的附庸的觀點已經不再是學術界甚或實務界的主流觀點。人們意識到程序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並且這種價值又是多元的。其中程序能夠體現當事人做人之尊嚴的價值引起了充分注意。「訴訟法規定的程序保障體制強調了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和法律關系主體地位,體現了公正、民主和法制的觀念,使訴訟具有理性活動的形象。」不管被告人的最後陳述對最終的裁判結果有無實質的影響,最後陳述程序還是可以讓被告人內心壓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一定的釋放。雖然被告人的主體地位已得到確立,但誰也不能否認在刑事訴訟程序中被告人是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這種境地難免會對其心理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因此,為被告人設置一個釋放情感的平台並非毫無必要。當然,在最後陳述中被告人並非可以毫無邊際、言無不盡,還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對此下文將作專門論述。 其三,被告人的最後陳述還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即以個案的形式向旁聽民眾宣示法律以及勸誡民眾切勿違法犯罪。本來,教育功能應當說是整個庭審乃至整個刑事訴訟的一個功能。但是,被告人最後陳述往往會帶有更為濃烈更為直接的教育色彩。被告人會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情感豐富地向人們展示其內心感受,具有一種「最後的臨別贈言」的性質。有一些陳述可能與認定案件事實毫無關系,所以在其他程序中可能並無機會做出。而各國立法對被告人最後陳述的限制一般都是「與本案有關」或者「不離題」,這類陳述雖說與認定事實無關,但應當說是還是「與本案有
❿ 法官是公正的嗎
理論上來應該自是,但法官由人組成,個體差異很大。
http://bbs.54man.org/viewthread.php?tid=188937
http://bbs.54man.org/viewthread.php?tid=188605
http://bbs.54man.org/viewthread.php?tid=18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