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詹姆斯當法官

詹姆斯當法官

發布時間: 2021-02-22 21:25:04

❶ 詹姆斯競選總統可以嗎

在美國每個人都可以競選總統
勒布朗·詹姆斯在2003年NBA選秀中於首輪第1順位被版克利夫蘭權騎士隊選中。2003-2010年,詹姆斯效力於騎士隊,期間2次當選NBA最有價值球員(MVP)。2010年,詹姆斯轉會至邁阿密熱火隊,與德懷恩·韋德、克里斯·波什組成「三巨頭」陣容。2012年,詹姆斯得到NBA個人生涯的第3座常規賽MVP,第1個總冠軍和總決賽MVP。詹姆斯代表美國男籃獲得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金牌,追平了邁克爾·喬丹在1992年所創的紀錄。2013年,詹姆斯獲得第4個常規賽MVP、第2個NBA總冠軍和第2個總決賽MVP,實現兩連冠。

❷ 詹姆斯二世的個人生平

1668年或1669年詹姆斯轉化為羅馬天主教徒。他在國會內的敵人通過了一部立誓法。在這部法令中任何在英國接受軍民官職的人必須發誓接受聖公會的信仰(並詛咒一些天主教的儀式和信仰)。詹姆斯拒絕發誓,因此他放棄了最高海軍大臣的職務。
查理反對詹姆斯阪依天主教,他下令詹姆斯的子女必須按新教培養大。1671年詹姆斯的第一位夫人去世,查理容許詹姆斯於1673年娶了一個天主教徒為婦。但英國人對天主教不信任,他們認為約克公爵夫人瑪麗亞·摩德納是教皇克雷芒十世的間諜。
為了取得新教徒的歡心1677年詹姆斯讓他的女兒瑪麗嫁給一個新教徒(後來的威廉三世)。雖然如此新教徒還是怕一個天主教徒會成為國王。 尤其是在查理二世的王後懷孕未生後這個恐懼逐漸上升為歇斯底里。一個聖公會的神甫泰塔斯·奧茲(Titus Oates)造謠說有一個殺查理而立詹姆斯為國王的「天主教陰謀」。而約克公爵的私人秘書科爾曼(Coleman)的信件被政府沒收,其中的部分信件言辭促進了人民的憤怒。查理二世無奈之下將他先後送到布魯塞爾流放以平息眾怒。1680年查理指命他為蘇格蘭最高委員長,他在愛丁堡的浩利魯宮定居。
在英國許多有權勢的輝格黨議員企圖取消詹姆斯的繼承權。有人甚至願意讓查理的私生子登上王位。1679年當取消詹姆斯王位的法令幾乎要通過國會時查理宣布解散國會(這個法令是英國兩黨制的開始,英國輝格黨是支持這個法令的黨派,而托利黨是反對這個法令的黨派),1680年和1681年召開的議會也因同一原因被解散。
1681年的國會被解散後沒有再召開國會。當時查理很得人心,因此詹姆斯得以於1682年重返英國,他成為托利黨的首領,查理於1684年恢復了他作為最高海軍大臣的職務。 1685年6月蘇格蘭遭到阿蓋爾伯爵(參加阿蓋爾公爵詞條下的第9阿蓋爾伯爵)指揮的叛亂的武裝的入侵,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茅斯公爵則在英格蘭西南部登陸,但是他們快就被擊潰。查理的私生子在倫敦塔被處死,但這次事件使詹姆斯開始對他的臣民產疑心。他下令嚴懲造反者,這個過度的措施使得公眾認為他們的國王是個暴君。此時的議會對國王是忠誠的。到了秋天,詹姆士決定不顧第一個審查條例而允許羅馬天主教徒軍官在軍中服役,並且堅持對不信奉國教的人停止執行有關刑法,引起下院的抗議,議會也無意維持剛剛戰勝蒙茅斯公爵由天主教徒充任軍官的常備軍。這時的議會變得難以駕馭。詹姆士於是在1685年11月20日下令閉會,到了1687年則解散議會。因此詹姆士失去了某些許諾給他的收入,但是他卻可以利用他的特權暫停或者取消某些法律,以便實行宗教完全平等的政策。
詹姆士指定了一個教士委員會,用意阻止聖公會教士從佈道壇上攻擊羅馬天主教的宗教信條,這種佈道被詹姆士稱為「輕率的佈道」。接著一個判例被送到高等法院,在法官被清洗後的高等法院判定,在個別情況下,詹姆士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這個判決使詹姆士能夠接納天主教徒進入樞密院,能夠自由任命羅馬天主教徒為陸、海軍軍官,甚至能選任羅馬天主教徒在牛津大學各學院任職。1687年4月他發布第一號信教自由宣言,目的在於完全的宗教自由。1688年,詹姆士發布第二號信教自由宣言,指示聖公會教士做禮拜時在佈道壇上朗讀。最後,詹姆士把自己的兩個內弟加以免職,因為他們是新教徒而不完全同意國王的政策。他在巴黎接見教宗的代表,這是從這是自瑪麗一世以來第一次教皇代表來到英國。詹姆斯的懺悔牧師是一個耶穌會的人,他尤其被新教徒看作敵人,這些措施使得詹姆斯失去了本來支持他的同盟者。 1688年夏天,詹姆士的統治出現轉折。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六名主教上書要求國王撤銷關於發布第二號信教自由宣言的命令,原因是查理二世在位時議會曾一再堅持,國王無權取消刑法典。詹姆士大怒,將七名主教抓起來審判,因為他們進行煽動性誹謗。但是陪審團宣判他們無罪,這一判決讓平民和軍隊都感到高興。6月10日王後生下了一子——後來被稱為「老覬覦王位者」。這就加大了建立一個天主教王朝的危險了(有人稱實際上詹姆斯的兒子是死胎,但別人換了一個活胎,不過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根據),六名主教被宣布無罪的當天,倫敦主教和六名俗人——後來被稱為「七仙子」——秘密邀請詹姆士的外甥和女婿、奧倫治公爵威廉到英格蘭來保衛自由和財產,並維護其妻的繼位權,因為,據說生下這位「老覬覦王位者」是所謂「掉包」。 威廉三世在荷蘭與天主教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作戰,被看作是新教的希望人。
詹姆士清楚知道自己不能運用特權無限地確保宗教信仰自由。因此他花很大的氣力去遴選一個承擔廢除刑法和兩個審查條例的議會。但是在新的議會選舉以前,1688年6月30日一群信教貴族要求威廉帶軍進入英國。9月時威廉將要進攻英國已經非常明顯,但詹姆斯拒絕了法王路易十四為他提供軍隊的建議,因為他怕這樣更加引起英國人的反對。他相信他的軍隊足以抵抗威廉。但他錯了。 1688年11月5日威廉登陸後所有的新教軍官都叛變了,包括集結在索爾茲伯里防禦荷蘭的陸軍首長,他情婦的胞兄,一手提拔的約翰·丘吉爾。後來整個海軍也歸順了威廉。詹姆斯自己的女兒安妮也參加了入侵軍並帶走了許多王室的支持者。年輕時英勇無比的詹姆士此時無心重整部隊,他將妻兒送到國外,並佯裝與威廉協商召集一次自由的議會。12月11日他趁人不備溜出首都,將王國的大印扔進泰晤士河並企圖逃往法國,但在肯特登船外逃時被漁夫認出並被捕。威廉不希望詹姆斯成為一個殉教者,因此於12月23日故意讓他逃跑了。路易十四收納了詹姆斯,給了他一座宮殿和很高的收入。
詹姆斯離開王國時沒有議會召開,雖然一般議會由君主召開,但威廉召集了一次「慣例議會」(慣例議會一般在王位空缺的時候召開,比如內戰後將王位授予查理二世的就是一個慣例議會)。1689年2月12日慣例議會申明詹姆斯於12月11日逃離倫敦時就已經自動放棄王位了,因此目前王位空缺(會議沒有將王位授予詹姆斯的兒子)。會議決定立詹姆斯的女兒瑪麗為女王,她與她的丈夫威廉三世共同統治。同年4月11日蘇格蘭的議會通過了同樣的決議。
威廉和瑪麗上台後首先通過了一個法令宣布慣例議會的決定生效,威廉和瑪麗正式成為君主,詹姆斯放棄了王位。此外這個法令還申明詹姆斯濫用權利:他放棄了立誓法,因為七位主教上述就被捕,建立了一支常規軍和施加酷刑。最後這個法令還寫明了王位的繼承人順序:首先是威廉和瑪麗的孩子(假如他們有孩子的話),然後是公主安妮和她的孩子,最後是威廉假如再娶的話的孩子。 1689年3月詹姆斯帶領一支法國軍隊在愛爾蘭登陸。愛爾蘭議會沒有隨從英國議會而是宣布詹姆斯依然是國王。但1690年7月1日詹姆斯在波尼戰役中戰敗。他逃亡法國。由於他如此怯懦他的很多追隨者也都放棄了他。在愛爾蘭他獲得了「屎詹姆斯」(Séamus á Chaca)的稱號。
詹姆斯此後住在聖-日爾曼-翁-萊伊的王宮里,1696年有人企圖刺殺威廉三世讓他重返王位,但沒有成功。同年路易十四建議他在揚·索別斯基死後競選波蘭國王。但詹姆斯拒絕了,因為他怕再接受波蘭王位後他就正式放棄了英國王位了。這使得路易很不高興,此後路易也不支持詹姆斯了。1697年路易與威廉簽署了一個條約正式中止了雙方的敵對。此後詹姆斯在聖日爾曼度過餘生,虔誠地悔恨自己犯下的罪行。直到66歲死於心肌梗塞,他還在追求女性。 他死後葬在聖-日爾曼-翁-萊伊。1694年瑪麗二世去世,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後詹姆斯年輕的女兒安妮成為女王。在1701年公布的法令中申明:假如在1689年的法令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死亡後,王位由一個德國的遠親漢諾威女選帝侯蘇菲亞和她的新教後代繼承。因此1714年安妮女王死後王位由蘇菲亞的兒子喬治一世繼承。
詹姆斯的兒子在喬治一世繼位後在蘇格蘭進行過一次暴動,但沒有多少結果。他1766年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還試圖重返王位。他的二子是一個樞機主教,無子,因此他死後實際上詹姆斯的家族就無後了。雖然如此至今一直有認為詹姆斯是英國王位正統的人,他們宣稱詹姆斯的後代死盡後一些遠親依然有繼承權。目前這個王族系列的繼承人應該是巴伐利亞公爵弗朗茨,雖然巴伐利亞家族沒有人要求英國的王位,但依然有人稱弗朗茨為「弗朗西斯二世」。

❸ 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的人物經歷

詹姆斯·費尼莫·庫珀,美國小說家。1789年 9月15日生於新澤西州的伯靈頓。出生的第二年,全家遷移至紐約州的庫珀斯敦。他的父親威廉·庫珀是英國教友派教徒的後裔,是當地的大地主,擁有大量新開發的土地,曾任當地法官、國會議員,庫珀斯敦就是以威廉·庫珀的姓氏命名。他在政治上屬於保守的聯邦派。他的思想和社會地位對詹姆斯·庫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庫柏的母親伊麗莎白·費尼莫爾是瑞典人。在12個兄弟姐妹中,庫柏排行11。
他在庫柏鎮一直生活到12歲。鎮子附近未開發地上殘存的印第安人以及關於印第安人的傳說,給庫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促使他日後第一個在長篇小說中採用印第安題材。1801年,父親把他送到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在聖彼得牧師家學習,為進入耶魯大學做准備。13歲時,庫柏轉到耶魯上學,讀到第三學年,因違犯校規被開除。據說當時他試圖把炸葯放入鎖孔來打開他朋友的房門。 1806年10月,庫柏在一艘商船上當了水手,隨船去歐洲,做了11個月的海上航行。1808年1月,他加入海軍,做見習士官。1809年11月,他開始任海軍軍官,從海軍准尉直至升任為海軍上尉。曾在安大略湖畔一海軍基地參加造船工作,1810年,他請了一年長假,在假期中結了婚。1811年,庫柏自海軍退役。這五六年的海上生涯,為他後來寫海上小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庫柏的妻子蘇珊·狄蘭色,出身於紐約州著名的大地主家庭,父母在威契斯特縣擁有大片土地。婚後,庫柏就和妻子定居威契斯特,有時則住在庫柏鎮,過著鄉紳生活,直到1822年遷往紐約。他在威契斯特,聽到不少關於獨立戰爭時期的故事,這又為他創作革命歷史小說提供了素材。

❹ 美國大法官的樹立權威的經典案例

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威廉馬伯里(WilliamMarbury)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喬治城鎮的一位家財萬貫的庄園主,詹姆斯麥迪遜(JamesMadison)是當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呢?這個案子要從當時美國政壇中的黨派斗爭從頭開侃。
美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並無只言片語提及政黨和多黨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美國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跟黨的英明領導、黨的組織建設和多黨派合作沒啥關系。
大多數美國制憲先賢認為,政黨就是結黨營私、惡性競爭的代名詞。軍人出身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位期間,對內閣中以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首的兩派爭斗深惡痛絕。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警告後人,一定要防止黨派爭斗的弊端。
警告歸警告,現實歸現實。開國老總統一下台,說過話就被人當耳旁風了。德高望重的華盛頓回老家種地後,美國政壇的兩大政黨終於還是正式形成了。擁護漢米爾頓的一派正式組成了聯邦黨,擁護傑弗遜的一派自稱民主共和黨。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第二任總統。
誰知聯邦黨好運不長,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都遭到慘敗,民主共和黨的傑弗遜當選為第三任總統。因行政權和立法權都已喪失,聯邦黨人在下一屆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盤,只剩下了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司法權。因此,亞當斯總統在即將卸任時,任命自己內閣的國務卿、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John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代理國務卿職務。又利用聯邦黨人控制國會的最後機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 ,任命四十二位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園主馬伯里和馬歇爾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馬歇爾都在任命名單之中。
參議院在亞當斯總統離職的當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須要在午夜之前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發出後才能生效。大法官、代理國務卿馬歇爾在權力交接之夜忙得團團轉,他在確認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簽署、蓋印後,便將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權委託給弟弟詹姆斯·馬歇爾去處理。
俗話說,朝中無小事。誰都沒想到,詹姆斯·馬歇爾竟然把這件小事給辦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時無誤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沒能及時發送,而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這十七個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傑弗遜總統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極為不滿,當他聽說滯留的十七份聯邦黨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後,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令。
這樣,馬伯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要職。此公覺得自己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遂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麥迪遜國務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立馬聘請傑弗遜總統內閣司法部長萊維林肯(LeviLincoln)出任辯護律師。這位萊維。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司法部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的黨派斗爭破事。
馬歇爾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對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個合理的解釋。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麥迪遜國務卿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當時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是一個根本就沒啥權威的法院。美國的立憲先賢漢米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
1789年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這樣一來,馬歇爾便處在一種極為尷尬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強令麥迪遜發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撐腰,他很有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馬歇爾大法官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麼最高法院和聯邦黨人則顏面掃地。
面臨這種無論是審理還是不審理此案都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馬歇爾苦思冥想了半個月,終於琢磨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絕妙高招,既表現出最高法院的權力高於行政當局和國會,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馬歇爾稱此判決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決」。
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判定,第一,參議院已批准了這些法官的任命,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印,從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麥迪遜拒發公文顯然是違法的。因此,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黨派斗爭的政治問題。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違法的,那麼馬伯里當然有權請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第三,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是一個法治政府的首要責任。因此,法院有責任幫助馬伯里獲得法官委任書。
那麼,按照這個路子推論下去,馬歇爾下一步理所當然地就該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了。誰料想,馬歇爾筆鋒突然一轉,他引證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當一個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訴訟當事人時,其初審權屬於最高法院。對於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訴審理權。如果把馬歇爾這段咬文嚼字的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一案的訴訟當事人既不是大使、領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對這種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他應當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如果案子最後從下級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司法部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狀子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通過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據這款法律,最高法院對這類案子擁有初審權。
但馬歇爾斬釘截鐵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與憲法相沖突的,它實際上是非法地擴大了最高法院的許可權。馬歇爾強調:「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而「解釋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和責任」。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馬伯里一看當個法官竟然這么費勁,連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戳兒的委任狀都成了白條,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還不知要上訴到哪個猴年馬月,他只好灰心喪氣地撤回了起訴。此公後來一直不安心務農,最終改行當了一家大銀行的總裁,比當法官實惠多了。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也沒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向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命令是否違反憲法,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
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實際上,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JudicialReview),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公開宣布經國會通過、總統批準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但取消這款法律實際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許可權,所以國會找不出什麼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啥特別的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強制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所以,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國會和行政當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那麼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司法審查權和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就這樣歷史性地確立了。司法從此真正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可以說,這是美國政治制度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789年的美國憲法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有點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關鍵性問題上,1789年美國憲法並無開創性的建樹。這部憲法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美國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
由於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法律和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才使美國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並且使司法審查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體的重大特點之一。
歷任大法官一覽 順序 姓名 任期 任命人 1 約翰·傑伊 1789年10月19日-1795年6月29日 喬治·華盛頓 2 約翰·拉特利奇 1795年8月12日-1795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3 奧利弗·埃爾斯沃思 1796年3月8日-1800年12月15日 喬治·華盛頓 4 約翰·馬歇爾 1801年2月4日-1835年7月6日 約翰·亞當斯 5 羅傑·B·托尼 1836年3月28日-1864年10月12日 安德魯·傑克遜 6 薩蒙·P·蔡斯 1864年12月15日-1873年5月7日 亞伯拉罕·林肯 7 莫里森·韋特 1874年3月4日-1888年3月23日 尤利塞斯·S·格蘭特 8 梅爾維爾·富勒 1888年10月8日-1910年7月4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9 愛德華·道格拉斯·懷特 1910年12月19日-1921年5月19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0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1921年7月11日-1930年2月3日 沃倫·G·哈定 11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30年2月24日-1941年6月30日 赫伯特·胡佛 12 哈倫·菲斯克·斯通 1941年7月3日-1946年4月22日 富蘭克林·D·羅斯福 13 弗雷德·M·文森 1946年6月24日-1953年9月8日 哈利·S·杜魯門 14 厄爾·沃倫 1953年10月5日-1969年6月23日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15 沃倫·E·伯格 1969年6月23日-1986年9月26日 理查德·尼克松 16 威廉·倫奎斯特 1986年9月26日-2005年9月3日 羅納德·里根 17 約翰·羅伯茨 2005年9月29日至今 喬治·W·布希

❺ 美國著名大法官

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最後出現了大法官選總統的奇特局面。副總統戈爾盡管心裡不服,背後又有贏得多數選民選票的民意撐腰,但嘴頭上也得表示完全尊重和服從最高法院的權威,老老實實地宣布競選失敗。

是誰賦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權力呢?是憲法嗎?不是。
美國憲法只是規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並沒有明文賦予最高法院一槌定音的最終權威。是選民和民意嗎?當然也不是。與行政首腦(總統)和立法者(參眾兩院議員)經選舉產生不同,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半數通過產生的,且任職終身(除非受到國會彈劾),跟選民和民意根本不搭邊兒。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 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一)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國務卿

威廉。馬伯里(William Marbury)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喬治城鎮的一位家財萬貫的庄園主,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是當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呢?這個案子要從當時美國政壇中的黨派斗爭從頭開侃。

美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並無只言片語提及政黨和多黨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美國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跟黨的英明領導、黨的組織建設和多黨派合作沒啥關系。

大多數美國制憲先賢認為,政黨就是結黨營私、惡性競爭的代名詞。軍人出身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位期間,對內閣中以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財政部長亞利山大。漢米爾頓為首的兩派爭斗深惡痛絕。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警告後人,一定要防止黨派爭斗的弊端。

警告歸警告,現實歸現實。開國老總統一下台,說過話就被人當耳旁風了。德高望重的華盛頓回老家種地後,美國政壇的兩大政黨終於還是正式形成了。擁護漢米爾頓的一派正式組成了聯邦黨,擁護傑弗遜的一派自稱民主共和黨。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第二任總統。

誰知聯邦黨好運不長,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都遭到慘敗,民主共和黨的傑弗遜當選為第三任總統。因行政權和立法權都已喪失,聯邦黨人在下一屆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盤,只剩下了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司法權。因此,亞當斯總統在即將卸任時,任命自己內閣的國務卿、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職務。又利用聯邦黨人控制國會的最後機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任命四十二位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園主馬伯里和馬歇爾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馬歇爾都在任命名單之中。

參議院在亞當斯總統離職的當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須要在午夜之前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發出後才能生效。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馬歇爾在權力交接之夜忙得團團轉,他在確認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簽署、蓋印後,便將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權委託給弟弟詹姆斯。馬歇爾去處理。

俗話說,朝中無小事。誰都沒想到,詹姆斯。馬歇爾竟然把這件小事給辦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時無誤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沒能及時發送,而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這十七個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傑弗遜總統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極為不滿,當他聽說滯留的十七份聯邦黨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後,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令。

這樣,馬伯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要職。此公覺得自己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遂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麥迪遜國務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立馬聘請傑弗遜總統內閣司法部長萊維。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辯護律師。這位萊維。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司法部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的黨派斗爭破事。

馬歇爾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對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個合理的解釋。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二)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

麥迪遜國務卿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當時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是一個根本就沒啥權威的法院。美國的立憲先賢漢米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

1789年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指手劃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這樣一來,馬歇爾便處在一種極為尷尬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強令麥迪遜發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撐腰,他很有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馬歇爾大法官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麼最高法院和聯邦黨人則顏面掃地。

面臨這種無論是審理還是不審理此案都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馬歇爾苦思冥想了半個月,終於琢磨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絕妙高招,既表現出最高法院的權力高於行政當局和國會,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馬歇爾稱此判決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決」。

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判定,第一,參議院已批准了這些法官的任命,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印,從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麥迪遜拒發公文顯然是違法的。因此,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黨派斗爭的政治問題。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違法的,那麼馬伯里當然有權請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第三,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是一個法治政府的首要責任。因此,法院有責任幫助馬伯里獲得法官委任書。

那麼,按照這個路子推論下去,馬歇爾下一步理所當然地就該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了。誰料想,馬歇爾筆鋒突然一轉,他引證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當一個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訴訟當事人時,其初審權屬於最高法院。對於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訴審理權。如果把馬歇爾這段咬文嚼字的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一案的訴訟當事人既不是大使、領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對這種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他應當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如果案子最後從下級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司法部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狀子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通過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據這款法律,最高法院對這類案子擁有初審權。

但馬歇爾斬釘截鐵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與憲法相沖突的,它實際上是非法地擴大了最高法院的許可權。馬歇爾強調:「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而「解釋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和責任」。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馬伯里一看當個法官竟然這么費勁,連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戳兒的委任狀都成了白條,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還不知要上訴到哪個猴年馬月,他只好灰心喪氣地撤回了起訴。此公後來一直不安心務農,最終改行當了一家大銀行的總裁,比當法官實惠多了。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也沒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向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命令是否違反憲法,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

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實際上,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Judicial Review),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公開宣布經國會通過、總統批準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但取消這款法律實際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許可權,所以國會找不出什麼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啥特別的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強制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所以,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國會和行政當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那麼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司法審查權和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就這樣歷史性地確立了。司法從此真正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可以說,這是美國政治制度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789年的美國憲法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有點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關鍵性問題上,1789年美國憲法並無開創性的建樹。這部憲法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美國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

由於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法律和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才使美國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並且使司法審查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體的重大特點之一。

二百年後的今天,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館中,唯有馬歇爾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銅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專用餐廳的牆壁上,則並列懸掛著馬伯里和麥迪遜二人的畫像。彷彿是在提醒每一位大法官,一湯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若不是當年馬歇爾大法官在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中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哪會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呀。戈爾和小布希各自的擁護者,沒准兒已在白宮前面開打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法院」,共找到 18,109,914 個相關網頁.

❻ 為什麼有終身大法官

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最後出現了大法官選總統的奇特局面。副總統戈爾盡管心裡不服,背後又有贏得多數選民選票的民意撐腰,但嘴頭上也得表示完全尊重和服從最高法院的權威,老老實實地宣布競選失敗。

是誰賦予了最高法院如此巨大的政治權力呢?是憲法嗎?不是。
美國憲法只是規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並沒有明文賦予最高法院一槌定音的最終權威。是選民和民意嗎?當然也不是。與行政首腦(總統)和立法者(參眾兩院議員)經選舉產生不同,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半數通過產生的,且任職終身(除非受到國會彈劾),跟選民和民意根本不搭邊兒。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 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一)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國務卿

威廉。馬伯里(William Marbury)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喬治城鎮的一位家財萬貫的庄園主,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是當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馬伯里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呢?這個案子要從當時美國政壇中的黨派斗爭從頭開侃。

美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並無只言片語提及政黨和多黨派制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美國的天下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跟黨的英明領導、黨的組織建設和多黨派合作沒啥關系。

大多數美國制憲先賢認為,政黨就是結黨營私、惡性競爭的代名詞。軍人出身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位期間,對內閣中以國務卿托馬斯。傑弗遜和財政部長亞利山大。漢米爾頓為首的兩派爭斗深惡痛絕。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中,語重心長地警告後人,一定要防止黨派爭斗的弊端。

警告歸警告,現實歸現實。開國老總統一下台,說過話就被人當耳旁風了。德高望重的華盛頓回老家種地後,美國政壇的兩大政黨終於還是正式形成了。擁護漢米爾頓的一派正式組成了聯邦黨,擁護傑弗遜的一派自稱民主共和黨。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第二任總統。

誰知聯邦黨好運不長,在1800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中都遭到慘敗,民主共和黨的傑弗遜當選為第三任總統。因行政權和立法權都已喪失,聯邦黨人在下一屆政府中唯一能保住的地盤,只剩下了不受選舉直接影響的司法權。因此,亞當斯總統在即將卸任時,任命自己內閣的國務卿、聯邦黨人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職務。又利用聯邦黨人控制國會的最後機會,通過了《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任命四十二位聯邦黨人出任治安法官。庄園主馬伯里和馬歇爾大法官的弟弟詹姆斯。馬歇爾都在任命名單之中。

參議院在亞當斯總統離職的當天深夜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四十二位法官的任命,但所有的委任令必須要在午夜之前由總統簽署、國務院蓋印發出後才能生效。首席大法官、代理國務卿馬歇爾在權力交接之夜忙得團團轉,他在確認四十二份法官委任令已全部簽署、蓋印後,便將送出委任令的小事全權委託給弟弟詹姆斯。馬歇爾去處理。

俗話說,朝中無小事。誰都沒想到,詹姆斯。馬歇爾竟然把這件小事給辦砸了。他本人的那份委任令倒是及時無誤地送出去了,但因疏忽和忙亂,竟然還有十七份委任令在午夜之前沒能及時發送,而馬伯里先生恰好身列這十七個倒霉蛋之中。

新上任的傑弗遜總統早就對聯邦黨人在權力交接前夜以黨劃線、「突擊提干」的損招兒極為不滿,當他聽說滯留的十七份聯邦黨人法官委任令一事後,立刻命令新任國務卿麥迪遜扣押了這批委任令。

這樣,馬伯里不明不白地丟失了法官要職。此公覺得自己太冤,非要討個說法不可,遂聘請曾任亞當斯總統內閣司法部長的查爾斯。李(CharlesLee)為律師,一張狀紙把麥迪遜國務卿告到了最高法院。

麥迪遜一看對手來頭不小,立馬聘請傑弗遜總統內閣司法部長萊維。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辯護律師。這位萊維。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現職司法部長,辦案派頭十足,接了案子以後竟然連法院都懶得去,只是寫了一份書面爭辯送交最高法院,聲稱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是一個涉及黨派權力斗爭的政治問題,跟法律壓根兒就不沾邊,最高法院就是管天管地也管不著這種根本就扯不清的黨派斗爭破事。

馬歇爾大法官接到控方律師的起訴狀和辯方律師寄來的書面爭辯後,以最高法院的名義致函國務卿麥迪遜,要求他對扣押委任令的原因做出個合理的解釋。誰料想,麥迪遜對馬歇爾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二)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

麥迪遜國務卿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當時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時的美國最高法院,是一個根本就沒啥權威的法院。美國的立憲先賢漢米爾頓曾評論說:「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是「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

1789年的美國憲法雖然規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這部憲法以及後來增添的憲法修正案,對於憲法最終解釋權的歸屬問題,從未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指手劃腳、發號施令的特權,更別提強迫總統、國務卿和國會服從最高法院的判決了。

這樣一來,馬歇爾便處在一種極為尷尬的兩難困境,他當然可以正式簽發一項執行令,強令麥迪遜發出十七份委任令。但麥迪遜背後有總統兼美軍總司令撐腰,他很有可能對最高法院下達的命令置若罔聞。既無錢又無劍的馬歇爾大法官若向麥迪遜國務卿強行發號施令,只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如果馬歇爾拒絕馬伯里合理的訴訟要求,那麼最高法院和聯邦黨人則顏面掃地。

面臨這種無論是審理還是不審理此案都必輸無疑的兩難困境,馬歇爾苦思冥想了半個月,終於琢磨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絕妙高招,既表現出最高法院的權力高於行政當局和國會,又避免與行政當局和國會迎頭相撞、直接沖突。馬歇爾稱此判決為自己「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判決」。

馬歇爾在判決書中判定,第一,參議院已批准了這些法官的任命,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印,從法律角度上看,委任令是合法的任命公文,麥迪遜拒發公文顯然是違法的。因此,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是黨派斗爭的政治問題。第二,既然扣押公文是違法的,那麼馬伯里當然有權請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第三,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是一個法治政府的首要責任。因此,法院有責任幫助馬伯里獲得法官委任書。

那麼,按照這個路子推論下去,馬歇爾下一步理所當然地就該向麥迪遜發出強制令了。誰料想,馬歇爾筆鋒突然一轉,他引證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說,當一個案子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以州為訴訟當事人時,其初審權屬於最高法院。對於其它案件,最高法院只有上訴審理權。如果把馬歇爾這段咬文嚼字的引證換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當的大白話,那就是說,馬伯里一案的訴訟當事人既不是大使、領事,也不是州政府,最高法院對這種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沒有初審權,馬伯里告狀告錯地兒了。他應當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如果案子最後從下級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那時最高法院才有權開庭審理。

可是,馬伯里高薪聘請的律師、前司法部長查爾斯。李並非不懂訴訟程序的法盲,他之所以一開始就把狀子直接遞到了最高法院,依據的是國會1789年通過的《司法法》第十三款。根據這款法律,最高法院對這類案子擁有初審權。

但馬歇爾斬釘截鐵地指出,《司法法》第十三款是與憲法相沖突的,它實際上是非法地擴大了最高法院的許可權。馬歇爾強調:「憲法構成國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違反憲法的法律是無效的」。而「解釋法律顯然是司法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和責任」。據此,馬歇爾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這是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聯邦法律違憲。

馬伯里一看當個法官竟然這么費勁,連總統簽了字、國務院蓋了戳兒的委任狀都成了白條,若要從基層法院一級一級地上訴到最高法院,還不知要上訴到哪個猴年馬月,他只好灰心喪氣地撤回了起訴。此公後來一直不安心務農,最終改行當了一家大銀行的總裁,比當法官實惠多了。

從表面上看,聯邦黨人馬伯里沒當成法官,麥迪遜也沒送出扣押的十七份法官委任令,馬歇爾似乎輸了這個官司。但實際上,馬歇爾是此案真正的大贏家。

首先,馬歇爾向政府的立法機構國會宣布,不僅憲法高於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合法這個至關重要的權力與立法部門無關。換句話說,立法機構不得隨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與法律有關問題的最終仲裁者。

其次,馬歇爾通過此案向政府的行政部門宣布,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屬於司法部門。因此,司法部門有權判定行政當局的行為和命令是否違反憲法,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憲行為和命令予以制裁。

這樣,雖然憲法規定任何法律都應由國會和總統決定和通過,但最高法院擁有解釋法律的最終權力,有權判定法律是否違憲。而最高法院的裁決一經做出,即成為憲法慣例,政府各部門和各州必須遵守。實際上,最高法院不僅擁有了司法審查權(Judicial Review),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了「最終立法權」。

馬歇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公開宣布經國會通過、總統批準的《司法法》第十三款因違憲而被取消,但取消這款法律實際上是限制了最高法院自身的許可權,所以國會找不出什麼借口與最高法院對抗,也沒啥特別的理由彈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馬歇爾雖然宣布司法部門有權對行政當局的違法行為予以制裁,但他並沒有向麥迪遜國務卿發出強制令,只是建議馬伯里去下級法院控告麥迪遜。所以,行政當局同樣找不出任何借口與最高法院過不去,也根本無法挑戰馬歇爾大法官的裁決。

美國的法律體系是成文法與案例法的結合,既然國會和行政當局無法推翻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那麼此判決將作為憲法慣例被後人永遠引用。司法審查權和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就這樣歷史性地確立了。司法從此真正開始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可以說,這是美國政治制度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789年的美國憲法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政治制度設計的偉大典範,其實這個評價有點過高了。原因在於,在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關鍵性問題上,1789年美國憲法並無開創性的建樹。這部憲法並未明確規定最高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結果使司法在三權中處於最弱的一方。按照這種憲法設計,美國最高法院實際上可有可無。

由於馬歇爾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努力,加上英國普通法傳統對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響以及當時和後來的美國政治家們對法律和政治規則的尊重以及善於妥協讓步的特點,才使美國政治制度第一次真正具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特點,並且使司法審查權成為美國政治制度有別於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政體的重大特點之一。

二百年後的今天,在美國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館中,唯有馬歇爾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銅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專用餐廳的牆壁上,則並列懸掛著馬伯里和麥迪遜二人的畫像。彷彿是在提醒每一位大法官,一湯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若不是當年馬歇爾大法官在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中令人稱奇的絕妙判決,哪會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威呀。戈爾和小布希各自的擁護者,沒准兒已在白宮前面開打了。

❼ 美國FBI局長詹姆斯·科米有什麼「黑歷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5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解除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的職務。這件事不僅令外界大感意外,就是科米本人也是深表震驚。他就像英國著名政治諷刺喜劇《是,大臣》里的大臣一樣,是在出差的時候通過看電視新聞而不是通過政府信息渠道獲知這一消息。更令人諷刺的是,他當時正在發表一場針對聯邦調查局下屬雇員的講話。
作為美國司法部下屬的單位,聯邦調查局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總統十分倚重的司法機關,這從聯邦調查局的局長需要總統親自提名任命就可見一斑。在白宮公開的特朗普親筆簽名的辭職信上,特朗普只是籠統地稱他認為科米「無法有效領導聯邦調查局」,並沒有給出更多有實質性意義的理由。
而在司法部部長寫給特朗普的報告中,也只是提及聯邦調查局「需要刷新領導體制」,並且官樣文章地指出,聯邦調查局的局長應該」緊跟司法部的相關法律與規則」,並且「為其他部門樹立榜樣」,也沒有說明白科米被撤職的真正理由。
這就造成了輿論對科米被解職的各種不同解讀。特別是隨後白宮所謂「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想把他解職」的說辭,更加進一步拓寬了媒體的想像力。大體來說,目前媒體的猜測已經主要分成了兩大部分:「通俄門」調查深入說和「郵件門」調查不利說。
前者認為是科米因為對特朗普與俄羅斯的關系調查「過於熱心」,導致了自己的烏紗不保。畢竟在特朗普當選之後,聯邦調查局就展開了所謂「通俄門」的調查。雖然常理看來,這一棒子應該打到國會里特朗普的反對者們,畢竟國會兩院相關委員會或者兩黨出於不同目的支持並推進了調查,但畢竟直接操作者就是科米所負責的聯邦調查局。
特朗普政府的重要官員被報道曾多次給科米施壓,也曾要求科米針對「通俄門」相關負面媒體報道表態,說作為直接執行部門的一把手,科米在這個事情上應該積極貫徹總統的意志,但科米都沒有答應,甚至在最近的國會聽證中,科米不但表示要深入「通俄門」調查,而且明確表示了俄羅斯的確介入並影響了大選。就在他被解職前幾天,他還向司法部要求申請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通俄門」調查之中。

3月中旬,科米動身前往夏洛特之前。因為他在希拉里「郵件門」的「放水」行為得罪了不少共和黨鐵粉
後者的理由則更加充分,畢竟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最關鍵時間里,科米所代表的聯邦調查局對希拉里的「郵件門」是先縱後擒,擒而又縱,整得跟諸葛亮七擒孟獲似的,把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兩派支持者都給得罪了。
他先是在2016年7月宣布希拉里在「郵件門」里不存在違法行為,決定不起訴希拉里,讓諸位共和黨的同僚痛陳美國聯邦調查局和民主黨沆瀣一氣毫不作為;後來又是在距離大選僅11天的時候,用「先斬後奏」的形式再宣布重啟對希拉里「郵件門」的調查,不僅讓許多的中立選民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也讓之前都把科米這個共和黨人當成民主黨戰友的許多民主黨人氣不打一處來。
最後雖然在選前3天宣布希拉里安全過關,但卻是把兩派人都得罪了個遍。共和黨覺得聯邦調查局之前調查3萬封郵件都耗時幾個月,如今還是幾萬封郵件你只花了一禮拜,顯然是故意放水,民主黨則認為在選前搞這種「大新聞」不管怎麼樣都有損選舉結果,顯然是共和黨的陰謀詭計。
為什麼一個共和黨的強力機關領導,在面對如此重要的政治問題時做出了這樣看似矛盾的選擇呢?這可能還要從科米從政的經歷說起。作為一名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畢業生,他早年的從業經歷可謂是一個標準的循規蹈矩法律專業學生,做法官助理,擔任聯邦檢察官,經歷不少大案要案,但卻和聯邦調查局那種為了總統敢於調查一切甚至干臟活累活的氣質不太相關。

科米曾是白水丑聞調查委員會的法律顧問之一
作為一個共和黨人,他第一次涉及美國政壇的重要行動就是在1996年,他成為了當時參議院(共和黨主導)中希望將時任總統柯林頓及其妻子希拉里定罪的白水丑聞調查委員會的法律顧問之一,當然,調查很快成為一筆糊塗賬,柯林頓夫婦最終也沒有遭到起訴,但針對這一事件的調查又牽扯出了其他的副產品,包括莫妮卡·萊文斯基所涉及的「拉鏈門」丑聞以及1998年那場著名的美國總統彈劾案。
在2002年的時候,還是這位科米,接替了作為紐約市南區的聯邦檢察官的朱利安尼(也就是後來的紐約市市長),對剛剛卸任的比爾·柯林頓進行了另外的一項調查,就是關於有爭議的總統在卸任前簽署特赦令赦免金融家馬克·里奇的事件。那項調查至今也仍然沒有結論,卻也在去年的大選中一度成為爭議話題——2016年11月1日,聯邦調查局在沒有任何法律要求的情況下公布了有關此案的129頁調查文件,從而引起了希拉里競選團隊的強烈不滿。有意思的是,當時的聯邦調查局局長就是科米。
也許是這一系列案件顯示了科米作為一個法律官員優秀的業務素質,也可能是因為他連續「懟」柯林頓的行為體現了他作為一位共和黨人的選擇和擔當,2003年,時任總統小布希任命他為司法部的副部長,負責司法部的各項日常工作。
不過這一回他的表現卻並沒有完全成為總統的得力助手。在「9·11」恐怖襲擊以後的那幾年裡,美國展開了自身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間諜和反恐怖主義行動,當時剛剛設立的國土安全部也獲得了空前的權力,不僅在國外建立了諸如阿布格萊布和關塔那摩監獄這樣的大型監獄用於關押和審訊恐怖分子,還展開了針對國內外甚至美國公民的大范圍大規模監聽。這樣的行動在反恐戰爭初期被認為相當必要,但隨著反恐戰爭的開展,美國國內有關如此大規模監聽是否必要,以及政府行動是否合法的爭議也愈演愈烈。

科米(左)與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主管邁克爾·羅傑斯(右)。科米曾因不配合NSA的行動而被後者認為是「刺頭」
在這一過程中,科米這樣受過系統法律教育的司法機構人員的態度就顯得不那麼配合。就在這一時期的2004年,他拒絕批准延長國家安全局(NSA)的一項秘密監聽項目。為此他甚至曾和一些執法部門高官一起威脅辭職,其中就有現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米勒。他的這一做法也得到國會內不少議員、尤其是民主黨議員的稱贊。
隨後不久,科米就在2005年辭職離開了司法部,當然這倒不是因為科米對司法部的工作有什麼不滿,而更多是處於經濟利益考慮:他成為了向五角大樓提供軍火的頭號供應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副總裁和法人代表。2010年之後幾年,他先後在一家對沖基金公司、哥倫比亞法學院謀職任教,並在2013年3月開始擔任匯豐銀行的董事。而在此之後不久,他就接到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任命,成為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局長。

2013年9月4日,時任總統奧巴馬任命科米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任期十年
不過似乎是受了長期在司法工作「堅持獨立」的影響,或者是作為一名共和黨人的自覺,科米上任後同樣沒有對奧巴馬言聽計從。2014年8月9日,弗格森鎮手無寸鐵的18歲黑人青年布朗被白人警察威爾遜槍殺,這起事件在弗格森引發嚴重騷亂,並迅速波及美國各地,紐約、洛杉磯、費城、芝加哥等34個州的90座城市爆發抗議示威,引起全球關注。
弗格森騷亂事件引發全美一場有關種族問題、治安手段的論戰,總統奧巴馬、司法部長霍爾德以及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都參與其中。而其中科米的態度就明顯與奧巴馬不一致。他認為,總統批評地方警察執法是綁住了警方的雙手,並在預防犯罪方面是事倍功半。

科米曾在希拉里的「郵件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為這種為保持獨立性甚至不惜與美國總統對抗的性格,導致了他在調查希拉里「郵件門」時受到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不滿。根據2016年11月7日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在白宮高級顧問瓦萊麗·加勒特的一再建議下,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同意在大選結束後就解除科米的職務——實際上面對科米宣布重啟「郵件門」調查的決定,奧巴馬一開始不願意解僱科米的原因,只是因為愛惜自己的羽毛——他不想因此面臨妨礙司法公正的指控,但他最後還是下令顧問團起草了解僱科米的方案。後來希拉里敗選時也公開指出,科米的調查是其失敗的重要因素。
而在司法部內部,許多同樣認為司法體系應該保持獨立的「老同志」,也認為科米的調查是利用美國官方權力對選舉的干涉。英國路透社曾經引述一位司法部退休官員的話稱,「他們一致認為科米的愚蠢決策——在沒有掌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重啟調查,在沒有咨詢副手意見的情況下結束調查——著實令人驚愕,並且嚴重妨礙了專業執法人員和檢察官的工作……不論科米之前享有怎樣的支持或公信力,現在都已經盪然無存了……他傷害了聯邦調查局的利益。只有奇跡發生,他才能躲過這一劫。」
如此說來,如果不是特朗普贏得了大選,那麼科米甚至連美國總統就職之後的這一百多天都待不下來,而是早就被留守的奧巴馬以一紙辭呈趕出聯邦調查局了。從這個角度看,科米在大選後就要卷鋪蓋走人,似乎是一件早已被共和黨和民主黨「雙重確定」的事情,他對「通俄門」調查的認真與否,只是決定了這份辭呈是找人走路送來還是直接塞進檔案里而已。

❽ 這是美國法庭,法官背後牆上的英文是什麼意思出處在哪裡有什麼典故。

Reason is the life of the law; nay, the common law itself is nothing else but reason. ---Coke

法律的生命是推理,不僅如此,而且普通法本身除了推理外別無他物。――科克

愛德華·科克爵士(sir Edward Coke)(1552-1634.9.3),英國16、17世紀著名普通法學家。他主要討論的法律問題並不是一般性的法律問題,這與霍布斯、菲爾默、洛克、哈林頓等人不同,而只是英國法律問題。同時也只討論英國法律問題中的一部分,即普通法(主要適用於國王法庭)。
法學觀點
對於適用於其他英國法庭的法律,他也不怎麼關注。他對這些法律也熟悉,但認為他們是"外來法"(foreign law)。英格蘭法(english law)──"the law of the land"一般只指英國普通法,而不是如其論敵正確地添加的"the law of the Chancery, the Ecclesiastical law, the law of the Admiralty … the law of the Merchants, the Martial Law, and the Law of State."他還不僅僅認為普通法庭的法律是"the law of the land",而且致力於使其系統化,他認為英格蘭法律是自足的。所以他才採用了君士坦丁的"institutes"名稱。他提出普通法高於其他法律。這一點與詹姆斯正好相悖。被任命為王座法庭大法官後,他堅持自稱為"英格蘭的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england)──這令詹姆斯十分不悅。他認為普通法是延綿不斷的。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把普通法看成是英格蘭的"基本法",是其未成文的憲法(constitution)。事實上,科克並未提出新理論,他接受詹姆斯的前提,只是把法學的重點從一般性的法律轉到英國法,且用歷史的方法來研究它。對於這一點,詹姆斯也沒有辦法,因為詹姆斯也強調法律的延續性,他需要給君主的合法性找到一個歷史基礎。
後人評價
真正做到了在其位謀其職,干一行愛一行。做為attorney general,完全忠於國王;做為普通法法官,完全忠於普通法;做為議員,堅決支持議會的獨立。在內寺十分受歡迎,在其職業生涯很早的時候就被認為是一個傑出的法律學者。

❾ 英國大法官為什麼不能是羅馬天主教教徒

這個是有歷史淵源,這一說就得說起300年前的事了。反正英國的歷史也有他們自己的掌故和淵源,我們現在就理一理,為什麼英國的大法官必須不能是羅馬天主教徒。

本來英國的國王就是新教會的教皇,而大法官會參與一些宗教事務。他們怎麼可能允許自己的大法官是一個異教徒呢?這也是基於英國政治統一的需要。

基於歷史和現實的政治原因,英國的大法官不能是羅馬天主教教徒。

❿ 請問勒布朗詹姆斯加入NBA前的職業生涯

勒布朗·詹姆斯不是第一個NBA高中生球員,但他也許是最好的。天才級的籃球智商,超人般的身體素質,盡管是最早開始職業生涯的球員之一,他已經展示了一個冠軍級別老鳥所擁有的領袖氣質。勒布朗讓球賽變成一件輕松愜意的事情——除非你是作為對手想要挑戰他。下面,來聽聽他的故事……

成長經歷

1984年12月30日,勒布朗出生於阿克倫,俄亥俄州,那時他的母親,格羅里亞·詹姆斯,只有16歲。他的生父Anthony McClelland有過數次犯罪記錄,不願承擔做父親的責任。格羅里亞一手把兒子辛苦撫養大,直到今天勒布朗一直隨她的姓。

勒布朗和他母親經常為生存而掙扎著。格羅里亞在兒子幼年的很多時間里問題不斷,其中一些便是出於在勒布朗還是個嬰兒時便長辭人世的外婆。她時而做點零售,時而去當會計,永遠找不到一個收入穩定的工作。母子兩人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幾乎住遍了阿克倫——擁有20多萬人口,位於克里夫蘭南邊不到一小時車程的城市——的貧民區。

盡管婚姻上失敗,格羅里亞努力成為了一個慈愛的母親,讓勒布朗遠離貧窮和街頭暴力。這並非易事,並讓她時而為自己的再婚對象而苦苦思索。在勒布朗兩歲的時候,她開始與Eddie Jackson交往。Eddie Jackson在法律上不斷有麻煩,1990年因販賣可卡因被捕入獄。(2002年,他供認了自己的抵押詐騙罪和郵件詐騙罪。)然而勒布朗與Jackson關系不錯,格羅里亞也願意身邊有個願意擔當父親角色的男人。她的哥哥們,Terry 和Curt,也提供了一些幫助。

在很小的時候,勒布朗就表現出了極大的籃球天性。格羅里亞在嬰兒時期給了他一個迷你籃框和皮球,他便天天樂於這個有趣的玩具不知疲憊。勒布朗有著成為身材高大的優秀籃球運動員的基因,盡管母親只有5尺5,但親戚中有些大個子。

曾經的流離生活對開始讀小學的勒布朗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出於家庭生活的窘迫,他很難輕松地結交幾個朋友,而想讓他在學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著實困難。但在體育運動中,他找到了感情的發泄口以及自己天賦所在。其中籃球和橄欖球是他的最愛。

那時勒布朗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運動員。除了天生的速度、敏捷和充沛體力,他在場邊更加懂得思考。他心目中的英雄是MJ,並在場上模仿自己偶像的方式去打球。勒布朗喜歡扣籃,也喜歡跳投,但能把球恰如其分的傳到隊友手中會讓他特別地高興。

在橄欖球場上,勒布朗通常是作為接球員。第一年參加Pee Wee橄欖球聯賽,六場比賽,19次達陣。而他的時任教練Frankie Walker,對他以後的生活產生了深切的影響。賽季結束的時候,Walker聽說這位四年級的閃耀新星錯過了學校規定的基礎課程。他很快發現勒布朗一度面臨退學。Walker找到格羅里亞,她也認為勒布朗需要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於是同意讓勒布朗搬到Walker那裡和他的家人一起生活。

勒布朗很快適應了這個新環境,Walker和妻子Pam,三個孩子Chanelle, 小Frankie,和 Tanesha。屋子裡的每個人,包括勒布朗,一起分擔家務。這個家庭對他起到了很大幫助,五年級畢業,他收到了錄取學校的獎學金。

Walker在籃球上也對勒布朗產生了積極影響。除了其他的一些東西,他教會了這個小孩子怎樣用左手投籃。

和兒子分開18個月之後,格羅里亞把他領回了自己身邊。但由於再度出現經濟問題,勒布朗又回到了Walker家裡。最終他們同意幫助格羅里亞償付租金。Walker和妻子想讓勒布朗在阿克倫始終能找到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

對於勒布朗來說,住在Walker家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小Frankie。他們和其他四個孩子,Sian Cotton, Dru Joyce,, Willie McGee,Romeo Travis,組成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籃球隊。每到星期天晚上,他們就會聚集在阿克倫猶太社區中心,由中密歇根大學前任主教練Keith Drambot組織他們一起訓練。

勒布朗和Dru Joyce,兩個打PG的孩子,成為了很有基情的密友。勒布朗12歲那年的夏天,大多數時候是和Joyce一家人一起住的。

初露鋒芒

沒過多久勒布朗這幫孩子們便在阿克倫得到了認可。他們從Drambot那裡學來了籃球基本功,彼此之間形成了美妙的化學反應。不論怎麼講,勒布朗的能力在朋友中已經是出類拔萃。八年級的時候,他已經長到了6尺高,可以勝任球場上的所有5個位置,並對比賽有著第六感覺。

取名俄亥俄東北投籃明星隊,Joyce的父親執教,勒布朗和他的夥伴們1997年在全國賽事這樣的大場面上露了把臉——他們獲得了猶他鹽湖城的AAU全國冠軍賽6年級組參賽資格。兩年後在佛羅里達奧蘭多,一路殺進AAU 8年級組決賽。他們以前五戰全勝的戰績,在總決賽戰場上與南加州全明星隊一試高低。盡管68-66兩分惜敗,但勒布朗的超級秀成為了那場比賽的亮點。

在那以後,自稱「超級四人組」的勒布朗,Joyce, Cotton和McGee做出決定——作為一個整體,他們發誓一起繼續籃球生涯。四個小夥子入讀聖文森特-聖瑪利亞(SVSM)高中,一個位於阿克倫城中心的教會學校。以優秀的學術傳統而出名的SVSM,即將上演一段新的傳奇,那就是勒布朗和他領銜的球隊。

在打高中第一場籃球賽之前,勒布朗帶上頭盔,師從前NFL邁阿密海豚和紐約噴氣機線後衛Jay Brophy,成為SVSM橄欖球隊的外接員。幾周後的12月3日,這個高一新生在校籃球隊首次登場,出任Fighting Irish隊的先發後場並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對於剛剛被任命為SVSM教練的Keith Drambot來說,做出這樣的決定簡直不用思考。身背喬丹的23號,6尺3的勒布朗在完勝另一所教會學校Cuyahoga Falls的比賽中貢獻了15分。

在勒布朗和Maverick Carter(他的表哥,入選州最佳陣容的高年級學生)率領下,這支天賦實力強勁的Fighting Irish創下了27勝0負的輝煌紀錄,贏得了1984年以來的首個州冠軍。勒布朗場均不到20分,卻有著五成以上的命中率,領跑球隊的籃板、助攻和搶斷榜。他有著與年齡不符的個人才能,並且無形中能讓場上的隊友發揮得更好。更有傳言說克里夫蘭的一家代言公司IMG已經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高一結束的夏天,勒布朗持續地進步著,但最大的變化似乎來自於場下——長高了4英寸,已經達到6尺7。勒布朗看起來更像一個男人,而不是男孩。

2000年秋天,勒布朗在SVSM又打了一季橄欖球,累計超過700碼的接球。他入選州最佳陣容,但Fighting Irish的戰績卻只有令人失望的4勝6負。

在勒布朗開始為新賽季而訓練籃球的時候,人們開始口口相傳SVSM的這位天才高中生。為了讓更多人觀看到00-01賽季揭幕戰,比賽被安排到了阿克倫大學的 James A. Rhodes Arena球館。5,000多名詹蜜簡直擠爆了球館。勒布朗帶領球隊輕松獲勝,而Fighting Irish從那時起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在一月份的一系列比賽中,Fighting Irish和來自橡樹山學院的勇士隊死磕了一場硬仗。由中鋒DeSagna Diop和搖擺人Rashaad Carruth帶領的勇士隊是全美頂尖級的高中球隊。勒布朗和隊友們不畏豪強,經過一場堪稱經典的奮戰,最終橡樹山以79-78險勝。但彷彿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勒布朗再次成為了球場上最耀眼的那個球員。在NBA和大學球探們的注視下,他在勇士們面前瘋狂砍下33分,三分線外狂轟亂炸,禁區內橫沖直撞,扣得籃框格格響。勒布朗本有機會贏下比賽,但在第四節最後的關鍵時刻他錯失了3罰中的2個,以及壓哨跳投絕殺。

Fighting Irish很快從失利的陰影中重新振作起來。他們在常規賽剩下的賽程中始終領跑排行榜,並在季後賽中狂掃對手,成功衛冕州冠軍。在俄亥俄州Jerome Schottenstein Center舉行的決賽,吸引了超過17,000名球迷的目光,其中就包括北卡主教練Matt Doherty 和加州主教練Ben Braun。勒布朗在球隊獲勝的兩場季後賽中拿下54分,毫無疑問得當選為聯賽MVP。

這一年,勒布朗場均25.3分,7.4個籃板,5.5個助攻,投籃日益精準,三分命中率更是提高到了39%。他與Eddie Curry和Kwame Brown等一同入選全美第一隊,更是以高二年級生的身份當選州籃球先生,這在俄亥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超級明星

高二結束的那個夏天,勒布朗參加了在Colorado Springs舉行的美國籃球發展節。作為第一位被邀請到訓練營的低年級高中生,他以5場比賽120分的成績打破得分記錄並捧走了MVP獎杯。

接下來,在新澤西Fairleigh-Dickinson大學的阿迪達斯ABCD訓練營中,他正式在全國觀眾面前亮相。在此之前,最受人們關注的是來自紐約的6尺8的前鋒Lenny Cooke。

勒布朗完全掌控了訓練營的比賽,讓准備參加NBA選秀的Cooke相形見絀。在ESPN「生活」欄目組寸步相守的攝像機前,在大學和業內球探目不轉睛的注視下,他打出了火力十足的進攻,和令人窒息的防守。但是真正讓每個人為之震撼的是他的傳球技巧。在此之前,多數人都給他貼上了下一個喬丹的標簽,現在,他開始被比作魔術師約翰遜。

然而,勒布朗也有一些時候看上去似乎厭倦了競爭,注意力變得不集中起來。但當有人開始質疑他是不是訓練營里最閃耀的球員時,他在一場低年級組的比賽中恢復了專注狀態,用這場比賽的MVP、22分4籃板7助攻給出回擊。最後,在每個球員都參與的總結性比賽中,他和Cooke對位。Cooke試圖先發制人,在射入一個三分前幾次胯下運球。但勒布朗笑到了最後。他拿到24分,限制Cooke僅僅得到9分,並用25英尺遠的壓哨絕殺取得勝利。

ABCD訓練營之後,紐約時報爆料——當然也有勒布朗小小的推波助瀾——他正考慮在SVSM三年級的賽季結束後參加NBA選秀。他最終否認的了這一流言,這也讓「King James」傳奇日益神化。在爬了篇關於16歲的格子後,灌籃雜志邀請他執筆嘻哈籃球的一個專欄。

在此同時,喬丹邀請勒布朗參加他的一個獨家訓練,在那次訓練中,他要先後和Antoine Walker,Michael Finley,Juwan Howard和Penny Hardaway這樣的球員一一對抗。後來,勒布朗在芝加哥的Mt. Carmel籃球工廠和Antoine Walker建立了基情,至今他依然是勒布朗最信賴的顧問之一。

回到家後,勒布朗開始為高中三年級橄欖球賽季做准備。格羅里亞反對他這么做,害怕他會受傷,影響到他的籃球職業生涯,但勒布朗堅持己見。揭幕戰坐在觀眾席之後,他在隨後的一周里貢獻了3次傳球得分。盡管戴著堅固的雙層頭盔,勒布朗難掩52次接球、跑出風馳電騁的1000碼、15次達陣以後的興奮。同時,SVSM也有了很大進步,以7勝3負獲得了州季後賽入場券。Fighting Irish的首場季後賽以28-20取得了勝利,但勒布朗在比賽過程中左手食指骨折。他選擇隱瞞傷情,並在決賽中出場。最終SVSM輸掉了比賽,勒布朗感覺這大概是他的最後一場橄欖球賽了。

高三,勒布朗立即又把精力集中到了籃球場上。那個時候關於他未來的猜測已經滿天飛。拿著還不錯——平均分B的成績單,他可能會選擇讀大學,加州、佛羅里達、密歇根、俄亥俄州立、北卡、杜克,一切皆有可能。但問題在於勒布朗是否真正在考慮上大學。他是名好學生,但首先並且最重要的是,他是名籃球運動員。周圍的炒作越堆越高,把他直推青雲之上。Eddie Jackson送他一台福特探索者(Ford Explorer),這在當地觸發了爭議。他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國內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耐克和阿迪為和他簽約爭得頭破血流。有內部人士說最終的價碼可能達到2000萬美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勒布朗開始了高三學年的籃球賽季。老Dru Joyce——勒布朗最密的基伴、球隊的控衛小Dru Joyce的父親成為了SVSM的主教練。Fighting Irish面對的是所有球隊中最塔夫的賽程安排,幾乎一半的對手都在全國排得上名次。勒布朗和隊友們首場就要迎戰有著Lee Melchionni和Matt Walsh無敵雙槍的Germantown (Pa.)學院。幸虧勒布朗38分17個籃板發揮出色,SVSM得以70-64保住勝利。接著,在JAR Arena球場,他們防住了Vashon of St. Louis靈活多變的控衛Jimmy McKinney,以49-41再摘勝利。勒布朗得到了全場最高的26分。

SVSM把連勝的勢頭一直帶到了在Delaware舉行的「Slam Dunk to the Beach」聖誕錦標賽。而這場比賽是Fighting Irish本賽季第一次輸球——83-84惜敗紐約Amityville。勒布朗在常規時間最後時刻憑借一個3+1完成了夢幻逆轉,但Amityville隨後兩罰球鎖定勝局。幾周後,和當地球隊Brush的德比戰中,勒布朗感覺彷彿又回到了橄欖球場上。Roy Hall,一個拿到俄亥俄州立大學橄欖球獎學金的肌肉棒子後衛,在場上時刻對他貼身緊逼防守。勒布朗則用碾壓防守予以回應,限制他只得到8分,Fighting Irish輕松獲勝。

二月,SVSM遭遇了勒布朗到來後的首次兩連敗。在新澤西Trenton的Prime Time Shootout球館和橡樹山學院對決,他們被寄予了厚望,但最終再度敗下陣來。盡管勒布朗砍下了36分,但依然沒有戰勝勇士隊和他們的頭號球星——本場拿下34分的甜瓜安東尼同學。一周後,在和賓尼法尼亞的George Junior公立學校的交手中他們再度吃到了敗仗。

兩場失利絲毫沒有降低勒布朗的聲望。科比為吸引他加盟阿迪達斯,送他了一雙帶有米國國旗的籃球鞋。而客場對陣克里夫蘭騎士的時候,鯊魚奧尼爾親自到阿克倫大學的JAR Arena球館,觀看勒布朗打了一場比賽。

與此同時,Fighting Irish開始了一段新的連勝並再度打入州決賽。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2萬多名球迷瘋狂的吶喊聲中,他們最終63-71不敵辛辛那提的Roger Bacon隊,錯失三連冠。勒布朗整晚都在和背部痙攣頑強斗爭,沒有發揮出最佳水平,而隊友們也沒有能夠及時站出來。

這一年,勒布朗場均28分,送出6次助攻,摘下接近9個籃板。作為全民心目中的第一陣容,他被佳得樂、今日美國和Parade雜志聯合評選為全美年度最佳球員。但勒布朗對這個賽季的表現並不十分滿意,因為本賽季他的三分命中率(34%)和罰球命中率(59.3%)均出現下滑。於是他決定在訓練場上特別加練這兩項。

時任克里夫蘭騎士隊主教練的John Lucas是認同勒布朗不需要太多指導的人之一。他在之前夏季的AAU聯賽上就看到了勒布朗的出色表現,並因為勒布朗經常去騎士隊的岡德球館(譯者註:後來騎士隊易主丹·吉爾伯特,改名速貸中心)晃悠而私下裡對他有一定了解。不顧NBA條款規定,Lucas偷偷邀請17歲的勒布朗到騎士隊參加非正式試訓。勒布朗在Jumaine Jones和Chris Mihm頭上的暴扣令人印象深刻,但再一次,他在球場上的開闊視野和精妙傳球征服了觀眾。

因為這次試訓Lucas被聯盟開出了15萬美刀的罰單並禁賽兩場,但Lucas依然覺得賺大了。能夠如此近距離和勒布朗親密接觸,交多少罰款,不差錢。

勒布朗為整個夏天的籃球訓練做好了計劃,但在一場AAU比賽中折斷左手腕後,他不得不坐到了板凳上。他依然在各大訓練營之間跑來跑去,還不忘展示一下自己詭異的幽默細胞——穿著耐克的鞋出現在阿迪達斯ABCD訓練營中,而在參加耐克全美訓練營的時候換上阿迪達斯。

在不能打比賽的日子裡,他跟隨個人訓練師練習忍耐力。同時他也在思索著籃球對他來說究竟有多重要。當他重返球場的時候,朋友和家人們欣喜地發現,他又有了新的進步。

每個人都意識到這個十幾歲少年生命中最為盛大華麗的劇目即將上演,包括勒布朗以及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內,都將不可避免的置身其中。SVSM簽下了在俄亥俄州東北部范圍內轉播所有10場SVSM主場比賽的合同,每觀看一場比賽收費7.95美元。ESPN2決定轉播十二月SVSM對橡樹山的比賽。Fighting Irish在JAR Arena球館的季票售價已經漲至125美元。

此時,在所有聽說過他的人看來,勒布朗很快就會登陸NBA已經是件相當明顯的事情——而且很可能跳過大學。迫切得想讓兒子的經濟前景極大化,格羅里亞讓Eddie Jackson全權管理「勒布朗智囊團」。他們和所有前來出主意的人開會討論,反反復復篩選能確保勒布朗成為百萬富翁的建議。阿迪達斯和耐克之間的競爭已經變得焦灼化。有消息稱勒布朗的要價直指2500萬美刀。

感恩節過後,02-03賽季打響,Fighting Irish主場迎戰Wellston。2,000名觀眾擁入SVSM體育館,在比賽中途暴風雪損壞了照明設施之前,勒布朗帶隊取得了46-10的大比分領先。次日晚上,Fighting Irish整場比賽瘋狂蹂躪George Junior,以101-40實現了對上賽季的完美復仇。勒布朗的數據非常出色,21分,14籃板,7助攻,還有4次搶斷。

兩周不到,SVSM又取得了一場令人滿意的勝利,以65-45痛擊橡樹山。勒布朗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全場拿下31分13個籃板。167萬家庭當晚選擇了ESPN2由Dick Vitale和Bill Walton解說的現場直播,這是多麼令人吃驚的數字啊。

SVSM在十二月勒布朗的生日到來前又贏得了四場比賽。答案艾弗森和Jerome Bettis也與其他人一同送來了18歲的生日祝福。但麻煩很快就出現了。為給兒子慶祝生日,格羅里亞從銀行貸款為他買了一台裝有三個電視機,起價5萬美刀的悍馬H2。這個禮物引起了軒然大波。SVSM和俄亥俄高級中學運動員協會(OHSAA)認為應當對勒布朗施以禁賽處罰。同時,媒體也在全國發起了討論,質疑他和他母親,以及放棄大學直接去NBA打工賺錢是否明智。

然而勒布朗和Fighting Irish繼續高歌猛進。另一場ESPN2轉播的比賽,SVSM做客加州洛杉磯分校Pauley Pavilion球館挑戰Mater Dei高中。這場比賽被標榜為勒布朗和前大聯盟強擊手Darryl Strawberry的兒子、即將進入Maryland大學的前鋒D.J. Strawberry之間火星撞地球的對決。Fighting Irish並不困難就取得了勝利,64-58。盡管三分線外9投全失,勒布朗依然得到了24分。

一個月後,勒布朗再度遇到了麻煩,這次是因為接受了一家體育用品商店贈送的兩件價值845美刀的NBA復古球衣。這次,OHSAA毫不猶豫地取消了他的參賽資格。但勒布朗選擇了回擊,雇來律師Fred Nance打官司,要求取消對自己的處罰。Nance上訴至Summit County Common Pleas法庭,最終法官James R. Williams支持了勒布朗的訴訟請求。判決書來的相當及時,勒布朗正好趕上參加在Trenton舉行的Prime Time Shootout。他絲毫沒有顯示出對簿公堂後的倦態,轟下52分並幫助球隊78-52完勝洛杉磯West Chester隊。

這段故事很快佔取了全國的頭版頭條新聞。從未聽說過勒布朗的人——事實上也就是那些對高中籃球賽毫不感冒的人,突然對他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熟諳於心。這時起,18歲的勒布朗已經超越了體育運動范疇,開始步入流行文化領域。

從那件事以後,勒布朗努力把精力集中到籃球訓練中去,並且做得不錯。SVSM以僅失一場的戰績打入州季後賽,在第二分區決賽中和Kettering Alter相遇。在俄亥俄州Value City Arena球館破聯賽記錄的18454名球迷的關注下,Fighting Irish以微弱的領先優勢進入第四節比賽。到了勒布朗接管比賽的時刻了——最後一節,他一人獨取球隊得分的前9分,最終帶領Fighting Irish以40-36光榮獲勝。戰績上升到24勝1負,Fighting Irish重新奪回州冠軍獎杯,並鎖定了今日美國頒發的傳奇高中籃球冠軍隊獎。
隨後,勒布朗參加了在克里夫蘭的岡德球館和芝加哥的EA Sports Roundball Classic球館舉行的第二十六屆麥當勞全美高中男子籃球賽。打了不止一場全明星賽之後,勒布朗正式決定參加NBA選秀,這就是著名的「勒布朗簽」。

熱點內容
找新勞動法 發布:2025-08-16 20:16:31 瀏覽:428
一帶一路法規建設 發布:2025-08-16 20:14:37 瀏覽:908
法國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6 20:11:49 瀏覽:361
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 發布:2025-08-16 19:59:16 瀏覽:254
2008前勞動法 發布:2025-08-16 19:48:14 瀏覽:549
房產過戶律師 發布:2025-08-16 19:48:08 瀏覽:411
勞動法出離職證明 發布:2025-08-16 19:34:33 瀏覽:297
城陽法律顧問律師 發布:2025-08-16 19:34:26 瀏覽:143
法的社會作用概念 發布:2025-08-16 19:33:07 瀏覽:551
行政訴訟法的舉證責任倒置 發布:2025-08-16 19:23:38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