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輕判法官被調離
A. 如何控制香港法官呢
你問的是國外,尤其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對抗制的訴訟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的法庭審理中,法專官處於居中裁判,屬不主動訊問雙方當事人及盤問證人,也不收集相關證據的消極地位中,只是由雙方當事人自行辯論,自己收集證據、證人證言來證明對方有罪或是自己無罪。然後由自己的良心或是根據陪審團的結果來宣布被告有罪或是無罪。 陪審團制度最早起源於英國,成員多為12位,現在許多採用陪審團制度的地方仍然是採用一致認定有罪原則,即陪審團全部成員認為被告有罪時才能被定罪,只要其中有一位認為是無罪的,被告都會被無罪釋放。但是現在這樣的制度已經受到了挑戰,有些地方只要是過半數的陪審團成員認為有罪,那麼被告都會被認定有罪而不是無罪。在陪審團認為有罪的情況下,法官就必須做出決定判處該人怎樣的刑罰,這可以說是法官對判決結果的參與吧。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有陪審團參與審理的,一般情況下,地方治安法院等最基層的法院的案件(通常是一些交通事故案件)的審理由法官一人作出判決。 我國大陸地區沒有陪審團制度,但是香港等地區是有的,不過大陸卻有人民陪審員制度,但是這跟陪審團制度不一樣,陪審員的職權與法官的相近,與陪審團成員的職權完全不同。
B. 像香港這樣的地方,法院判決案件的決定權是不是在陪審團,而不是法官呢
先區分兩個來概念,一個源叫定罪,一個叫量刑。
定罪,就是說XX到底算不算犯罪,犯罪了的話到底犯的什麼罪。量刑,是已經在定罪的基礎上,那麼到底要判多少年,罰不罰錢,罰多少。要不要剝奪政治權利,這個部分叫量刑。
簡言之,定罪是到底成不成立犯罪,量刑是到底該怎麼處罰
中國其實沒有法官,中國的法官其實叫做「審判員」
審判員可以定罪+量刑,這也就是我國的法律。也就是所謂的職權主義國家(國家依職權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責任)
香港屬於英美法系,英國,美國都是這樣,這種法系,定罪和量刑分在兩方手中,定罪,是陪審團的事兒,量刑,是法官的事兒。但是很簡單的案子,法官可以說了算,只有重要的案子,才需要上庭審。也就是說,如果陪審團不給定罪,那法官就不能量刑了,但是陪審團給定罪,法官就必須量刑,決定量多少,換言之,法官沒有決定「是否量刑」的權力,只有決定「量刑量多少」的權力
另外,中國雖然有個「人民陪審員」,這個和陪審團差別很大,人民陪審員,只是陪著的,提提意見,真的是正經的「陪審」。英美法系的陪審團權力很大,可以決定是否定罪
C. 香港法院法官的宣判都是聽陪審員的,陪審員難道都是法律專業人士么。
陪審團的成員其實都是合資格的香港居民組成。
主要情況如下:
香港《陪審團專條例》屬第4條規定,每一個年齡在21—65歲之間,心智健全,沒有聾盲或其他殘疾並居住在香港有一定時間的善良公民,都有資格和責任擔任陪審員。同時,《陪審團條例》第5條又列出了53類人可免除擔任陪審員義務。
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條規定,在所有民事及刑事審訊中,陪審團一般由7人組成,如有需要,在特定情況下法庭可以要求陪審團由9人組成。根據某一案件的需要組成的陪審團只針對該特定案件進行審理,審理完畢或陪審團無法就該案的事實形成合法的裁判,法官也必須解散這一陪審團。即陪審團成員為一案一選,一案一任。
另外,關於你說的結果憑陪審團成員的個人看法和感受。。。這個當然不是。法院和法官會給陪審團適當的法律意見。。。
D. 香港終審大法官回歸前由誰委任
由英國政府和英國女王委任。
E. 承辦我案件的執行法官已調離,又沒有新的執行法官接手承辦我的案子,我該怎麼辦
承辦案子的法官調離,沒有新法官接辦案子,那案子就只能一直拖著,對於你來說非常之不利,也對你不公平,你可以委託律師向該法院申訴,如果還是沒有法官來接辦案子,那就上訴,具體建議還是去找律師,畢竟人家是專業的
F. 在法院里執行局執行員被調離去任審判法官的助理或書記員,就是升職了嗎我不是法律工作者是個申請人……
不是抄升職,只是工作崗位襲變動。法官的職務有兩種,一種是審判職務,如審判員、庭長;另一種是行政職務,如院長、局長。值得一提的是,庭長既是審判職務也是行政職務。
司法改革後,法院人員分三類,一是員額法官,具有辦案資格;二是司法輔助人員,如助理和書記員;三是司法警察。
G. 法官法擬修改法官非因法定情形不被調離審判崗位是什麼情況
12月22日電12月22日,法官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草案擬設立法官權益保障委員會,規定法官非因法定情形,不被調離審判。
針對近年屢見不鮮的侵害法官及近親屬人身安全事件,草案第五十八至第六十條強化了對法官及近親屬人身權益的保護措施。
H. 香港法官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法官是享有極高裁決權的人,他們可以「對抗」輿論,甚至推翻政府或者立法版會的決策決權定。
I. 裁判官的香港裁判官和法官區別
在香港地區,裁判官與法官的確是區別的,這一稱謂,因應於香港地區針對刑事審判所專設的裁判法院。
裁判官即特指在裁判法院從事審判的法官。需要補充的是,因部分裁判法院已經停用,目前在香港地區共有七所裁判法院。包括:位於香港島的東區裁判法院,位於九龍的九龍城裁判法院,位於新界東的粉嶺裁判法院和沙田裁判法院,以及位於新界西的荃灣裁判法院和屯門裁判法院。
而目前香港的總裁判官為唐文先生,主任裁判官共有六位,特委裁判官共有10位,其他為普通的常任裁判官。
此外,香港還有專門的《裁判官條例》,裁判官包括常任裁判官和特委裁判官都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根據令狀予以委任。
還需指出的是,在香港回歸以前,法官被稱作按察司,而裁判官被稱為裁判司。因此法官與裁判官的區別在香港回歸以前即已經存在。
關於裁判官和法官的誰的權力更大,這一問題很難回答,因香港地區奉行司法獨立原則,因此所有裁判官和法官的權力都應當是平等的,但如果考慮到裁判法院為香港最初級的刑事法院,判刑上限為監禁兩年和罰款10萬港元,而區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原訟法庭相較裁判法院管轄更為嚴重的罪行,且針對裁判法院的判決,還可上訴至高等法院的原訟法庭,而區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審判人員均被稱作法官,按照非司法專業人士的理解,單就刑事審判領域而言,法官又似乎較之裁判官有更大的權力。
J. 如何能破解香港警察抓人法官放人這種怪圈呢
引入法庭監察。
法庭監察」至少應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要求公開案情,讓香港市民了解案子的來龍去脈,有助於做出公正的裁決;第二,要求明確主審法官名字,有助於提升審判「透明度」;第三,要求明確輕判、重判的法律依據。
香港法律界人士表示,在世界各地的刑事司法領域,「法庭監察」已成國際慣例,這種監督機制可以有效防止量刑不準、裁決不公的現象。香港有必要借鑒,增加香港司法系統公眾參與度,築牢香港的法治基礎,用公正的司法判決還香港社會一個安寧。
(10)香港輕判法官被調離擴展閱讀:
香港法官普遍秉持與西方一致的法治理念以及關於自由和權利的價值觀,因此在涉及香港社會比較重要的社會運動的案件中,法官通常會表現出對抗爭者權利的偏袒。
根據《基本法》規定,終審法院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必須是中國公民,其他法官和司法人員則可根據需要,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由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司法獨立,終審法院是香港最高級別的審判機構。
所有上訴到終審法院的案件,必須由5名法官出席審判,即首席大法官(或受其委託的法官)、3名常任法官和一名非常任法官。
根據香港終審法院官方網站公布的信息,目前的首席大法官是馬道立,3位常任法官中有一位外籍法官,近20位非常任法官中僅有陳兆愷與鄧國禎兩位中國法官。有香港法律界人士表示,外籍法官在終審法院占據大量席位已成慣例。
隨著香港司法本地化的發展,香港區域法院、裁判法院中的中國法官已經是大多數,但外籍法官對香港司法系統的影響力依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