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不能
① 法庭上法官哪些話不能問哪些話不能說
法庭上法官哪些話不能問哪些話不能說。那人家問你啥你就說啥,你不能瞎說。不能隨便瞎說。
② 法官不公平我該怎麼辦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抄讀完後,我有兩個感覺,一是法官沒有明顯錯誤,二是看不出你的損失要不回來,現在一一分析給你:
一、關於賠償:按照法律規定,錢賠肯定是要賠的,包括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營養費、交通費、傷殘補助費等等;
二、關於協議:首先糾正你一個認識,就是無論是新法舊法對私人協議都是認可的,合同法對協議的要求就是協議雙方自願。但這里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合同法規定了合同無效的一個情形,就是惡意串通。當然,合同目前還是有效的,只有等你有證據證明他們惡意串通且向法院提請,經法院判決後,協議才會無效。證明惡意串通是很復雜的,因為這個東西是主觀上的,很難取證,建議你找一個律師;
三、關於得到賠償:你的賠償實際上和那輛車沒有關系,而和該賠你車的人們(車主、車主所在公司和保險公司)有關系。法官的做法在法律上還是有據可查的,沒有硬傷。至於他轉移財產你也不用害怕,法院強制執行是和銀行賬戶以及房產掛鉤的,他總不能把所有的錢和房子全轉了吧,就算全轉了,他們總不能一輩子再也不和銀行發生任何關系吧。
四、補充:建議你提財產保全,把所有被告的財產凍結,免得你執行起來麻煩。
③ 法官能不能為別的案件當事人介紹律師
不能。
《中華來人民共和國法官自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十三條自覺遵守司法迴避制度,審理案件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場,平等對待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不偏袒或歧視任何一方當事人,不私自單獨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
第十四條尊重其他法官對審判職權的依法行使,除履行工作職責或者通過正當程序外,不過問、不幹預、不評論其他法官正在審理的案件。《基本准則》第14條規定,法官除履行審判職責或者管理職責外,不得探詢其他法官承辦案件的審理情況和有關信息;不得向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泄露或者提供有關案件的審理情況、承辦案件法官的聯系方式和其他有關信息;不得為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聯系和介紹承辦案件的法官。
第十六條嚴格遵守廉潔司法規定,不接受案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請客送禮,不利用職務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謀取不正當利益,不違反規定與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不正當交往,不在執法辦案中徇私舞弊。
④ 為什麼法院書記員不能有編制,不能做法官沒有道理
書記員的工作是很重要,一般來說書記員比法官忙。但是書記員的錄用條件沒法官嚴格吧,法官現在至少是要通過司考和公務員考試吧,通過這兩道關很艱辛。以前書記員是可以轉編制的,現在不可以了。但是現在還是可以考法官的啊,我們院就好幾個書記員考上了,當然也有通過司考做律師的。總之,走怎樣的路是自己選擇的,祝好運!
⑤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法官不能以這個案由沒有了為理由要求原告撤訴的規定叫什麼
適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第一審法院立案時應當根據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性質,首先應適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列出的第四級案由,第四級案由沒有規定的,則適用第三級案由;第三級案由中沒有規定的,則可以直接適用相應的第二級案由或者第一級案由。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審判中出現的可以作為新的第三級民事案由或者應當規定為第四級民事案由的糾紛類型,可以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將定期收集、整理、篩選,及時細化、補充相關案由。
2、同一訴訟中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屬於主從關系的,人民法院應當以主法律關系確定案由,但當事人僅以從法律關系起訴的,則以從法律關系確定案由;不屬於主從關系的,則以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確定案由,均為訴爭法律關系的,則按訴爭的兩個以上法律關系確定並列的兩個案由。
3、在請求權競合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當事人自主選擇行使的請求權,根據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相應的案由。
4、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導致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的,人民法院應當相應變更案件的案由。
在適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過程中有何情況和問題,應當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⑥ 法官不作為怎麼辦
法官不作為。他不是個人,是法院的法律工作者,你可以向他所屬的法院領導反映情況,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可以向上一級法院反映情況,也可以向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反映情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院的機構。
⑦ 法官不得拒絕審判
因為在房產商品化,購房熱潮上升、業主日益增多的今天,人們不能不憂慮業主的權利如何得到保障。在物業公司與業主矛盾四起的背景下,人們希望藉此案形成恰當的模式,然而昌平法院的裁判不禁令人失望。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法院的理由。昌平法院認為,根據《物業管理條例》規定,業委會是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其享有的四項法定職權中,並未規定其有提起訴訟的權利,且本案中太平家園業委會也未向法庭提交業主大會賦予其起訴權的證據。
所以太平家園業委會以自己的名義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既沒有法定職權,又無業主大會授權,其起訴不符合起訴條件。
這種邏輯顯然值得商榷:其一,業委會是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作為執行機構,其起訴根本無須業主大會授權。執行機構不是受託代理機構,它是業主大會選舉產生的、維護業主利益的日常代表機構,為了維護業主利益提起訴訟不需要業主的授權,或者說業主對他們的選舉本身就是授權。
其二,業委會提起訴訟的權利並不是《物業管理條例》賦予的。《物業管理條例》是管理法,而不是對公民的「授權法」。公民的權利來自於作為人的尊嚴,業委會的權利來自於社會需要,一個人或組織提起訴訟的權利來自於其利益受到損害。法律至多隻是確認人們的權利,而不是賦予權利。是保護公民權利使得法律有了「生命」,是法律保護公民權利而使其有了「靈魂」,談論法律賦予公民權利可以說是本末倒置。
法官不得以法無明文規定而拒絕裁判(簡稱禁止法官拒絕裁判),這是法治社會的一項原則。但不知什麼原因,耳邊卻充滿了這樣的信息,當公民權益受到侵犯,因為種種原因,法院不受理。從事理上講,法院經費最終來源於納稅人,公民作為納稅人繳納了稅款,也就是購買了服務,法院沒有理由不受理。國家設立法院,壟斷了司法救濟的途徑,公民發生糾紛,法院不受理,那讓公民找誰呢?也許,法國民法典第4條的規定,對當下的中國、對太平家園業主與物業公司糾紛的解決有著重要的價值:法官借口法律無規定、規定不明確或不完備而拒絕審判者,得以拒絕審判罪追訴之.
⑧ 法官不能向當事人雙方釋明,理由是什麼
某些法來律問題法官是不能自主動向當事人釋明的,如訴訟時效問題,因為根據現代法治的精神,訴訟中尤其是民事訴訟,當事人要發揮作用,法官知只是居中裁判者,不能有所偏倚,如果法官過多介入當事人對抗過程,那麼可能會影響法官做出公證裁判,說簡單點,是法律以及法官職業規范要求法官不這么做的
⑨ 法官法規定法官不能在事業單位兼職的規定
法官法對法官任職資格有規定,可能不能在事業單位兼職,公務員法也有類似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