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客觀性
① 司法裁判依據是客觀事實還是法律事實
所謂「客觀事實」,就是原本發生的,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人們的主觀意專識而存在的現屬實事實。在訴訟中,一般情形下,法官不可能找出案件的客觀事實,並根據案件的客觀事實進行裁判。案件的發生通常是在若干時間(年月、或者數月數年)以前,從事法律工作的律師、法官都不可能在場,任何人都無法准確描述、再現客觀事實,即使某些當事人能夠准確描述、回顧客觀事實,司法機關、法院法官一般都不會相信或採納。因此,法院認定事實,不可能依人們的直觀,不可能根據當事人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或者親身感知,來判定案件事實的真偽。因此,一個案件事實的客觀性與法律事實之間是有距離的,甚至有非常大的距離,更有的完全背離客觀事實。無論人們如何努力,都無法到達客觀事實。法律事實就是法官通過法定程序,按照證據規則,根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經過質證採信後,對案件事實所作的合理推斷與認定,理論上稱之為法律擬制事實。這種合理推斷、認定,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簡單來說,法律事實就是用證據支撐起來的事實。就律師而言,不關心事實上發生了什麼,而要看證據能說明什麼,由此,證據至關重要。
② 原告口訴,我證據,被告反駁有證據,法官會怎麼辦
證據與證據不同,首先原告有舉證責任,被告可以反駁證據無效,被告也可以證據反駁,法官根據證據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認定證據。
③ 法官在庭審上可以說出證據的人嗎
原則上,公開審理的案件,必須公開質證,公訴方(檢察機關)必須公開其取證過程(需要保密的,可以進行技術處理,如錄像中可以打馬賽克,聲音可以特殊處理)。
一、如果因為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商業機密等,可以不公開審理。
公開審理中涉及的,被告人的辯護律師與控訴方可以庭前交換證據。
二、在刑事案件中,檢察機關是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在法庭質證時,應當說明證據來源。
包括取證人是誰,提供證據的人是誰或哪個機關,取證的程序是否合法,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客觀性如何,這都是庭審質證時要證明的內容。
三、民事訴訟中,對證據的質證,仍然堅持公開的原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質證時,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針對證據證明力有無以及證明力大小,進行質疑、說明與辯駁。一般說來,質證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三下步驟:
1、質證開始一方當事人,向法庭和對方當事人出示證據。出示方式包括宣讀、展示、播放等。 一方當事人出示證據後,由另一方進行辨認,辨認的結果分為認可和不予認兩種。如承認對方出示的書證的內容是真實的,對已經為對方當事人認可的證據,人民法院可以直接確認其證明力,無須作進一步質證。 一方出示的證據為另一方否認後,否認一方當事人就要向法庭說明否認的理由。質證方陳述完否認的理由後,出示方還可以針對否認的理由進行反駁。然後再由質證方對反駁的理由進行辯駁,直至法庭認為該證據已審查核實清楚。 審判人員在必要時,也可以向當事人發問。
2、對於雙方沒有爭議的證據,包括庭前交換時認可的證據,庭審時不再進行質證。即對當事人無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質證。
3、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的證據由審判人員宣讀。
經過庭審質證的證據,能夠當即認定的,應當當即認定;當即不能認定的,可以休庭合議後再予以認定;合議之後認為需要繼續舉證或者進行鑒定、勘驗等工作的,可以在下次開庭質證後認定。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④ 關於同一事物出現兩種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證據法官會怎麼辦
法官審查證據,按其客觀性、真實性及其與本案的關聯性予以審查。內
修訂後的《最高人容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依法作出裁判。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⑤ 法律解釋 客觀性
法律的客觀性:法律必須利用和正確反映經濟規律。法律的客觀性,其實質就是要在解釋主體的主觀性之外尋求一種客觀標准。這些標准主要包括:立法者原意、成文法字里行間的原意、公序良俗、公平正義觀念等。
⑥ 辨析一下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的區別,謝謝了!
所謂「客觀事實」,就是原本發生的,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人們的主觀版意識而存在權的現實事實。在訴訟中,一般情形下,法官不可能找出案件的客觀事實,並根據案件的客觀事實進行裁判。案件的發生通常是在若干時間(年月、或者數月數年)以前,從事法律工作的律師、法官都不可能在場,任何人都無法准確描述、再現客觀事實,即使某些當事人能夠准確描述、回顧客觀事實,司法機關、法院法官一般都不會相信或採納。因此,法院認定事實,不可能依人們的直觀,不可能根據當事人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或者親身感知,來判定案件事實的真偽。因此,一個案件事實的客觀性與法律事實之間是有距離的,甚至有非常大的距離,更有的完全背離客觀事實。無論人們如何努力,都無法到達客觀事實。法律事實就是法官通過法定程序,按照證據規則,根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經過質證採信後,對案件事實所作的合理推斷與認定,理論上稱之為法律擬制事實。這種合理推斷、認定,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簡單來說,法律事實就是用證據支撐起來的事實。就律師而言,不關心事實上發生了什麼,而要看證據能說明什麼,由此,證據至關重要。
⑦ 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的區別與聯系
所謂「客觀事實」,就是原本發生的,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人們的主觀意識專而存在的現實事實。在訴屬訟中,一般情形下,法官不可能找出案件的客觀事實,並根據案件的客觀事實進行裁判。案件的發生通常是在若干時間(年月、或者數月數年)以前,從事法律工作的律師、法官都不可能在場,任何人都無法准確描述、再現客觀事實,即使某些當事人能夠准確描述、回顧客觀事實,司法機關、法院法官一般都不會相信或採納。因此,法院認定事實,不可能依人們的直觀,不可能根據當事人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或者親身感知,來判定案件事實的真偽。因此,一個案件事實的客觀性與法律事實之間是有距離的,甚至有非常大的距離,更有的完全背離客觀事實。無論人們如何努力,都無法到達客觀事實。法律事實就是法官通過法定程序,按照證據規則,根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經過質證採信後,對案件事實所作的合理推斷與認定,理論上稱之為法律擬制事實。這種合理推斷、認定,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簡單來說,法律事實就是用證據支撐起來的事實。就律師而言,不關心事實上發生了什麼,而要看證據能說明什麼,由此,證據至關重要。
⑧ 為什麼在民事訴訟中要求法官保持中立立場
法官中立,即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應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持中立的立場與態度,通常被表述為法官中立地位、法官中立原則、法官中立形象,等等。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關鍵,要求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始終得到切實的保持和體現,因為法官作為裁判者對於司法公正起著決定性作用,法官中立不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證和前提,還常常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尤其是社會公眾在感受、評價和確認裁判公正時,法官中立形象作為一種感性認識因素和情感因素,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審判實踐中,許多案件做到了訴訟程序合法、實體處理正確,往往就因為法官中立形象存在缺陷,致使當事人難以心服口服,得不到裁判公正的具體感受和評價,有許多當事人還因此上訴或上訪。
法官中立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1)從案件實體處理方面分析,是指裁判結果不應由與自身有利害關系的法官作出,裁判結果中不應包含法官個人利益,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2)從案件遵循司法程序方面分析,是指法官獨立無偏,嚴格按訴訟程序規定辦事,保障各方當事人享有的法律規定的訴訟權利得到平等、充分地行使,保證各方當事人不論民族、職業、宗教信仰、政治背景、社會地位、財富狀況的差別,也不論法官個人情感的好惡,而一律享有平等的訴訟地位。(3)從法官職業角色和行為准則方面分析,是指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偏不倚,以居間裁判者身份定位,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或袒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一次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把「法官審理案件應當保持中立」規定為法官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並將其具體規定為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謹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
在訴訟過程中,法官中立有以下基本要求:
1、被動啟動訴訟程序。訴訟的被動性是由司法權的本質決定的,也是審判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重要特徵。我國的三大訴訟法也都體現了這樣一種立法精神。法官中立在司法被動性上的表現就是法院和法官對於社會生活的不主動干預。然而,在審判實踐中,法院經常主動出擊,上門服務挖案源,提前介入,參與聯合辦案,等等,這些現象不僅違背司法權被動性的要求,也與法院和法官的中立地位不相符。
2、堅持法官庭前排除預斷原則。即指開庭之前法官對案情不應有任何的傾向一方的或先入為主的或自我感覺正確的思考、判斷及情感、意志支配。法官在庭前的審查案件程序,雖然有利於提前熟悉了解案情,為提高庭審質量打好基礎。但由於控辯雙方庭前起訴與答辯及雙方提供證據材料的不均衡性,法官了解案情的不全面性,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思維和判斷,這必然使法官庭前的中立客觀性受到影響和損害。在目前法官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訴訟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實行庭前審判法官不接觸案件材料和證據以保證法官在庭審中客觀中立的辦法尚不切現實,但在庭前准備工作的程序設計上,應當本著貫徹庭前排除預斷的原則,使負責庭前調解、庭前交換展示證據、庭前依職權查證等工作的法官與審判法官相分離。
3、庭審中保持良好的居中裁判形象。法官中立在庭審中主要體現為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利益居中裁判,這在民事、行政訴訟中十分明顯和普遍被認同。在刑事訴訟中,法官代表國家依法懲罰犯罪,但法官不代表國家行使追訴職能,也不代表國家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因此,在刑事審判中也是居中裁判。法官在庭審中保持居中裁判形象,首先,法官要保證控辯雙方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在法庭調查、辯論、調解的各階段,在組織舉證、質證的各環節,都要保障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有同等的機會陳述自己的主張和理由,絕不能因一方要敗訴使其行使權利的機會受到壓制、減少,也不能因一方當事人要勝訴而使其行使權利的機會得到關照、增加。北京二中院將答辯期、舉證期限、陳述和辯論時間等內容,採取雙方當事人時間對等原則,使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具體化。這種以時間對等保障權利平等的新舉措,有利於保證法官中立地位。當事人到法院打官司就是想找個說理的地方,要讓各方當事人把應說的話說完、說透,除非違反法庭紀律、影響法庭秩序、與案件無關的發言等,法官在開庭時不得隨意打斷,對那些確需制止發言的,應當隨即講明理由,並時刻注意耐心的引導,不得有任何不公正的說教訓導和不恰當的言辭。其次,法官的言行、表情要始終保持中立的形象。中立一詞,是對法官「好惡盡顯」、「感情外化」的排斥。在法庭上,有時法官對當事人的一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言語聲調的高低剛柔的細微差別,都可能使當事人在心理上感到不夠嚴守中立。法官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深厚的涵養和高度的自製力。在法庭上,要做到形象莊重、態度平和,與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對案件保持超然的態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間人」,讓當事人始終在心理上感覺到面對的是一名代表國家利益和法律威嚴的不偏不倚的法官。第三,法官要始終以中立者的身份發表對證據、案件事實、法律適用及調解方案等的看法。不管是對證據、事實的認定分析,還是對當事人主張的評價,不管是對是非責任的區分確定,還是對法律適用的解釋說明,都要講求用事實和法律說話,多通過客觀細致地分析說理,讓當事人弄明白「為什麼是這樣」,少一些蒼白無力的直接下結論,只讓當事人知道「就是這樣」,使當事人感到是一名認真負責、講法說理的法官。特別是對一方當事人的說服教育,容易給人以與一方當事人「辯論」的感覺,應當在法庭調查、法庭辯論階段禁止,一般只能在法庭調解階段進行。
4、法官應與當事人和社會保持距離。法官與當事人、與社會保持距離,這是由法官職業的特殊性和訴訟活動的特點決定的,是法官中立地位的必然要求。法官主持下的訴訟活動結構,可以比喻為法官處於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要與兩個底角的當事人保持等距離,不親不疏,才能使當事人相信法官的裁判是中立、公正的。也可將訴訟活動比喻為一場競技,當事人是運動員,法官就是裁判員。法官絕不能參與到任何一方當事人的攻擊或防禦之中,就象競技比賽的裁判員,絕不能代表運動員的某一方或參與運動員同場競技一樣。(1)法官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要保持嚴格距離。勿庸諱言,在法庭上法官要與當事人保持嚴格的等距離。同時,在法庭之外,在社會上,法官也同樣應當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保持嚴格距離。審判法官要避免在庭前、庭外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接觸,應當禁止單方接觸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以免產生對法官不公正的合理懷疑和影響中立形象。現實生活中,一些法官參加當事人及代理人付款的宴請、娛樂性消費,有的交往親密有加,與當事人、律師成了牌友、酒友。這樣,如果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沒有了距離,就沒有了權威、沒有了中立,更沒有了公正。(2)法官與社會要保持一定距離。西方法諺說:法官不能認識任何人,神與法官不能交友。法官職業的特性要求法官具備超然性,要成為與當事人、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隱士」,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嚴格約束自己的業外活動。
⑨ 法律解釋的客觀性論文
你可以自己到中國知網上查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