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組織親子活動
❶ 如何組織班級園外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不同於普通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所以,實施早期教育的教師必須接受爭業的、系統的親子教育培訓,這樣才能更科學、更有效地組織開展親子活動。組織親子活動要堅持以下幾方面原則。 (一)目標設定要適宜 親子活動的目標切忌定得太大太空或太低過細。目標太大太空,則容易脫離嬰幼兒的發展水平,既不利於實際操作,又可能增加嬰幼兒和家長的挫敗感。『目標太低過細,既無法調動嬰幼兒和家長的興趣,又無益於集體活動的組織。因此,早期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確定符合嬰幼兒發展需要的活動目標。適宜的目標是既高於嬰幼兒的現實發展水平,又是嬰幼兒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水平;既考慮嬰幼兒某一方面發展的需要,又著眼於嬰幼兒整體發展的需要;既考慮嬰幼兒個體在群體中的水平,又兼顧個體水平與群體水平之間的差異。為此,要在活動之前對參加活動的家庭做好個案問卷調查,對每個嬰幼兒的個性特徵和興趣愛好及家庭生活背景進行初步觀察了解,並做好嬰幼兒個案記錄和成長檔案,制定具體切實的親子活動的目標。 (二)內容要科學適度 (1)活動的組織形式要符合嬰幼兒的年齡特點,時間不宜過長、人數不宜過多。嬰幼兒的年齡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越短。如果一味地進行小組教學,會讓愛動的嬰幼兒失去對活動吸引力,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合理分配小組活動與分散活動的時間,做到動靜交替,集體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 (2)一個活動可以多次重復,但活動量要適當,根據家長和嬰幼兒的具體情況適當注意調整活動內容和活動節奏。既要防止過度疲勞又要注意運動量不夠;既要防止內容單一、形式單調,又要防止花樣繁多、任務過重。內容安排要考慮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結合,創設情景的策略活動內容和時間也要根據嬰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進行適當的調整。 (3)嬰幼兒是在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中發展的。越是年幼的孩子,親子活動越要考慮教育與其身邊生活的聯系。一方面要注意活動內容要具有教育意義,注重促進嬰幼兒身體、心理、道德、智力、語言等方面全面和諧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注意活動器具和材料的選用,要符合家庭的實際,既能夠讓家長隨手可得、安全衛生,又可以一物多用、價廉物美。 (三)過程要強調對家長指導 親子活動和班級課堂教學是有區別的。班級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就可以了。但是,在早期教育親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引導嬰幼兒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又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面對家長或看護者開展科學育兒的具體指導,更要指導家長了解其在活動中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嬰幼兒進行活動。有的可以在活動中進行當場指導,而有的則需要在活動過後對家長進行個別指導,讓每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有效的教育和引導。 家長和看護者的教育行為直接影響著嬰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所以親子活動的主要指導對象應是成人。教師應通過指導家長或其他看護人與孩子共同游戲和交流,傳播教育嬰幼兒的新觀念,使他們進一步體驗早期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提高他們科學育兒的水平和能力。因此,組織者在活動前要對參加活動的家長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針對他們的實際需要和嬰幼兒成長的需要設計活動目標、選擇適宜的內容和方法。指導中既要滿足多數家長的需求,又要考慮對個別家長的具體指導,既要考慮對家長的現場指導,又要考慮對家長家庭育兒的指導,使每個家長都有所收獲。
❷ 如何策劃和組織各項親子活動32
幼兒親子活動是指父母與子女間或祖父母與孫子女間的游戲行為。幼兒親子活動是以孩子為主體,父母為主導,家庭為單位而進行的。幼兒親子活動是兒童游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兒童游戲按照交往對象來分,可分為幼兒親子活動、實物游戲、夥伴遊戲這三種。在兒童游戲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幼兒親子活動的發生先於其它的游戲,父母或成人向嬰兒微笑、用手指逗嬰兒與嬰兒談話,這是最早期的幼兒親子活動。隨著嬰兒的發展,嬰兒游戲的主動性逐漸增長,出現實物游戲、夥伴遊戲,同時幼兒親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都有了更繁雜的變化,不僅僅是情感交流,還擴展到心智發展和認知活動上,這時的幼兒親子活動滲透著教學性質。
一、親子身體鍛煉的幾個項目
1、讓孩子在模仿活動中鍛煉身體。模仿小鳥飛、小鴨走、小兔跳、小馬跑等;也可模仿穿衣服、穿褲子、刷牙、洗臉等生活動作;還可模仿一些成人的動作如打車汽、抬東西走等。這些動作來源於生活,形象生動,孩子願意接受,可以達到很好的鍛煉目的。
2、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小游戲。如二人三足走、聽指揮做動作等,孩子在這些游戲感覺有趣、愉快,從而促進了大肌肉的鍛煉。
3、與孩子共同製作一些小玩具。如沙包、軟飛盤、降落傘等,這樣利於孩子手臂及身體的活動。
二、鍛煉手指的小游戲
1、張開小小手:
孩子四五個月的時候父母可以教寶寶拿玩具,然後讓寶寶張開手把玩具給父母。在反復的游戲中,鍛煉孩子小肌肉的動作,使寶寶的手變得更靈活。
2、蟲蟲、蟲蟲飛
孩子會坐了以後,媽媽用自己的雙手分別握著寶寶的雙手,用食指和拇指抓住寶寶的食指,教他食指尖對攏又分開,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蟲蟲、蟲蟲飛」。
3、折手帕
父母可以用干凈的手絹和寶寶一起做游戲。父母先把手絹折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讓寶寶觀察。然後父母可以用手絹折成小玩意給寶寶玩。寶寶在開心的游戲中會模仿大人的動作,自己折手絹。這個游戲既鍛煉了寶寶小手指,也讓寶寶認識了各種形狀。
三、鍛煉大肌肉的游戲
拉大鋸
目的:
1、加強對寶寶腰背肌的鍛煉
2、培養愉快的的親子感情
背背馱馱
目的:
1、鍛煉孩子的手臂力量,腰部力量
2、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玩法:
家長與孩子背靠著背,手臂挽著手臂,開始玩背背馱馱的游戲。家長彎腰背起孩子,接著孩子彎腰背背家長。邊背邊有節奏的說:「背背馱馱」。
揪尾巴
目的:
1、促進孩子大肌肉的發展
2、鍛煉孩子躲閃的能力
玩法:
1、將彩色皺紋紙的三分之一塞進彼此的褲腰裡,其餘的部分拖在外面當「尾巴」。
2、家長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面對面站好,同時數「一,二,三」,然後開始挪動,互相想辦法揪對方的「尾巴」,同時還不能讓對方揪住自己的尾巴。
❸ 如何組織親子活動 來了組織活動app高效展開
組織展開有效的親子活動,應該通過寶寶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合適的方式。
這樣就可以增進彼此感情。寶寶也會玩得很開心。
❹ 怎麼組織親子游戲活動
先交流……然後想一些法子,再不濟也可以仿效別人,只要所有人都能參與進去,然後很高興就行了,最好讓孩子獨立點,家長在一邊,……
一是注重親子游戲活動的娛樂性和教育性。各個園在總結以往親子游戲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新入園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心理發展特點,注重親子游戲的趣味、科學、多變,並提前和家長溝通,徵求相關意見,讓家長了解親子游戲的目的和注意事項。二是科學定位教師、家長、幼兒的角色。教師做到了既是活動材料的提供者、觀察者、參與者、引導者,又是家長和幼兒的同伴以及活動的反思著;家長一改過去相關活動中的旁觀者的狀況,轉變成游戲活動中的實際參與者,按照分工和孩子共同游戲;把孩子推向活動的主體,讓孩子在親子互動、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中開動腦筋、享受游戲過程。三是親子游戲活動扎實有效。通過親子游戲活動,讓新入園幼兒體驗到了親情的溫馨,感受到和小夥伴交往的樂趣,看到了老師的可親可愛,減少了對幼兒園和教師的陌生感,為後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這我查的。
幼兒園親子游戲大全
1、螞蟻搬豆
1. 請幼兒三個三個組成一組,扮成螞蟻。(第一個幼兒站立,兩手作觸角;第二、第三個幼兒分別彎腰,雙手抱住前面一個孩子的腰)
2. 請一組組的「螞蟻」排好隊行走,注意互相的配合,不摔跤,不踩到別人。
3. 設置一定的距離,在終點放置一些物品作「豆子」。請「螞蟻」從起點到終點,再返回,比賽搬豆,看誰搬得快。
2、貼鼻子
玩法:將家長的眼睛蒙上,原地轉三圈,請小朋友用語言指揮家長將鼻子貼到動物的准確位置即獲成功。
規則:家長要將眼睛蒙好不能偷看。幼兒只能用語言指揮。
3、我的寶寶在哪裡
准備:布帶若干
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請幼兒手拉手圍成圓圈,相應的家長蒙上眼睛站在圈內,幼兒手拉手邊唱歌邊繞著家長轉,唱完歌曲立定,然後請家長去尋找自己的寶寶。
要求:幼兒不能發出聲音,去找父母,父母通過觸摸找到自己的寶寶。
4、我給爸爸(媽媽)穿鞋子
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首先讓幼兒認識家長的鞋子,然後讓家長將鞋子脫下後放入圓圈內,老師將鞋子打亂,游戲開始,幼兒從圓圈內找出自己爸爸(媽媽)的鞋子,並幫家長穿好,先穿好的為勝利者
5、踩氣球
准備:氣球若干
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老師給每個家庭發一個氣球和一根細繩,請家長將氣球吹大綁在自己的腳腕,身背幼兒。聽到老師的口令游戲開始,家長就背著寶寶踩其他家庭的氣球,氣球被踩爆即被淘汰,比一比誰是冠軍。
6、小腳踩大腳
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幼兒雙腳踩在家長的腳上,家長和幼兒手拉手,聽到口令後,家長帶著幼兒向前跑,幼兒雙腳不能離開家長的腳,看看誰先到終點。
7、揪尾巴
准備:尾巴若干
玩法:每個家庭由一名家長和一名幼兒參加,家長將孩子抱在懷里,在幼兒的股上掛一條尾巴,聽到口令後開始游戲,在保護好自己的尾巴的同時將別人的尾巴揪下來。
8、兩人三足
准備:繩子若干、
玩法:一家長與一幼兒將相鄰的兩條腿用繩子綁在一起,聽到口令後,兩人一齊向前跑,看誰先跑到終點為勝。
9、推小車(幼中)
玩法:家長抓住幼兒的兩條腿,幼兒雙手撐地,聽到口令後,幼兒雙手向前爬,看誰先到為勝。
10、可愛的袋鼠寶寶
玩法:讓幼兒抱緊家長的脖子,雙腿夾緊家長的腰,像小袋鼠一樣緊緊地掛在家長的胸前,家長彎下腰,雙手雙腳著地向前爬,先到終點者為勝
11、俯卧撐
玩法:幼兒抱緊家長的脖子,雙腳夾緊家長的腰,背在家長的背上,家長雙手著地做俯卧撐,看哪個家庭堅持最久為勝。
12、穿大鞋
玩法:由一名家長與一名幼兒參加,家長脫下鞋子坐在場地另一邊,幼兒穿上家長的鞋子站在另一邊,聽到口令以後,幼兒出發向家長走去,走到家長那,幫家長穿上鞋子,家長背起幼兒跑向場地另一邊幫助幼兒穿好鞋子,看誰先完成。
13、棉花球
准備:三個家庭(每個家庭一大一小)
玩法:家長蒙著眼睛,用勺子把散落在桌上的棉花球舀入碗中。(手不能碰棉花 球)孩子用勺子把一個碗中的玻璃珠舀入另一個碗中。三十秒鍾後一個家庭的棉花球和玻璃珠相加。最多的家庭獲勝。
14、哪吒尋寶
准備:經過裝飾的報紙團、玩具簍、藍皺紙
玩法:參賽媽媽收舉玩具簍站在場地一端,幼兒扮成小哪吒,由爸爸從後面抱著腰部,站在場地另一端,中間有「海浪」間隔,主持人發令後,爸爸和小哪吒跑至「海浪」邊,在「海中」尋找「寶貝」(報紙團)每找到一個就往媽媽的玩具簍中扔,至主持人說停,哪個家庭的玩具簍中的「寶貝」多為勝!
電視上也有好多的
❺ 具體實現親子活動的主體應該是誰
具體實現親子活動的主體應該是親子方面的家長和孩子的具體表現,這就造成了這個今日活動的相的促進和友誼的舉辦,這是非常關鍵的。
❻ 學校可以開展哪些親子活動
你好,學校可以開展的親子活動非常的多,比如說狼捉小羊,父母可以扮演大灰狼,然後小孩子可以扮演小羊。
❼ 怎樣去組織一次親子活動
找拓展公司,親子趣味運動會是主要是運用體驗培訓的方式,通過親子以及同輩群體之間的游戲、活動、分享以及培訓師的引導等,促進親子的共同成長。益群體育 益德拓展
❽ 家委組織親子活動,怎麼和孩子有效溝通
通過精心設計的生動、活潑、有趣的項目,引用體驗式學習方式作為基礎,專項設計家庭成員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練適時針對性引導和分享,通過成員之間獨立互動等環節, 彼此培養良好的溝通習慣,融洽親子關系。
❾ 如何策劃組織幼兒園親子活動
幼兒親子活動是指父母與子女間或祖父母與孫子女間的游戲行為。幼兒親子活動是以孩子為主體,父母為主導,家庭為單位而進行的。幼兒親子活動是兒童游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兒童游戲按照交往對象來分,可分為幼兒親子活動、實物游戲、夥伴遊戲這三種。在兒童游戲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幼兒親子活動的發生先於其它的游戲,父母或成人向嬰兒微笑、用手指逗嬰兒與嬰兒談話,這是最早期的幼兒親子活動。隨著嬰兒的發展,嬰兒游戲的主動性逐漸增長,出現實物游戲、夥伴遊戲,同時幼兒親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都有了更繁雜的變化,不僅僅是情感交流,還擴展到心智發展和認知活動上,這時的幼兒親子活動滲透著教學性質。 一、親子身體鍛煉的幾個項目 1、讓孩子在模仿活動中鍛煉身體。模仿小鳥飛、小鴨走、小兔跳、小馬跑等;也可模仿穿衣服、穿褲子、刷牙、洗臉等生活動作;還可模仿一些成人的動作如打車汽、抬東西走等。這些動作來源於生活,形象生動,孩子願意接受,可以達到很好的鍛煉目的。 2、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小游戲。如二人三足走、聽指揮做動作等,孩子在這些游戲感覺有趣、愉快,從而促進了大肌肉的鍛煉。 3、與孩子共同製作一些小玩具。如沙包、軟飛盤、降落傘等,這樣利於孩子手臂及身體的活動。 二、鍛煉手指的小游戲 1、張開小小手: 孩子四五個月的時候父母可以教寶寶拿玩具,然後讓寶寶張開手把玩具給父母。在反復的游戲中,鍛煉孩子小肌肉的動作,使寶寶的手變得更靈活。 2、蟲蟲、蟲蟲飛 孩子會坐了以後,媽媽用自己的雙手分別握著寶寶的雙手,用食指和拇指抓住寶寶的食指,教他食指尖對攏又分開,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蟲蟲、蟲蟲飛」。 3、折手帕 父母可以用干凈的手絹和寶寶一起做游戲。父母先把手絹折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讓寶寶觀察。然後父母可以用手絹折成小玩意給寶寶玩。寶寶在開心的游戲中會模仿大人的動作,自己折手絹。這個游戲既鍛煉了寶寶小手指,也讓寶寶認識了各種形狀。 三、鍛煉大肌肉的游戲 拉大鋸 目的: 1、加強對寶寶腰背肌的鍛煉 2、培養愉快的的親子感情 背背馱馱 目的: 1、鍛煉孩子的手臂力量,腰部力量 2、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玩法: 家長與孩子背靠著背,手臂挽著手臂,開始玩背背馱馱的游戲。家長彎腰背起孩子,接著孩子彎腰背背家長。邊背邊有節奏的說:「背背馱馱」。 揪尾巴 目的: 1、促進孩子大肌肉的發展 2、鍛煉孩子躲閃的能力 玩法: 1、將彩色皺紋紙的三分之一塞進彼此的褲腰裡,其餘的部分拖在外面當「尾巴」。 2、家長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面對面站好,同時數「 一, 二,三」,然後開始挪動,互相想辦法揪對方的「尾巴」,同時還不能讓對方揪住自己的尾巴。
❿ 如何有效地開展幼兒園的親子活動
著名的幼兒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家長是我們幼兒園教育工作所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為了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我認為開展有效、有益、有趣的家園共育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隨著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家長會、家訪、聯系卡、家長留言等家園互動形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作為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的親子關系已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些年輕的父母們。於是,親子活動這種生動活潑、別具一格的教學和充滿活力的課堂,為孩子、家長和教師創造了共同活動的空間,成為幼兒園和家庭之間建立的一種特殊互動、信任和交流的方式。親子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增進了家長和孩子的友誼,它作為一個平台,給孩子了一個在家長、老師面前表現自我,施展個人才藝的機會;而家長們通過親子活動的友誼平台也更加了解、貼近自己的孩子;作為我們老師,更是在活動中得到了與家長充分的交流與溝通,使我們家園雙方都更全面地了解了孩子,從而促進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為了加強我們家園之間的溝通,增強家園間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我認為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進行親子教育勢在必行。怎樣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好親子活動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明確親子活動的特點、目的和意義
親子活動是一種以親緣關系為基礎,建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系,實施親情影響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它將游戲活動作為主要教育手段,教學活動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而成,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共同游戲與學習的機會和條件,使父母獲得恰當的先進的教育行為和教育觀念,提高了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實現了幼兒學習、家長培訓的指導思想,形成教師、家長與幼兒進行互動游戲的教學模式,這是親子活動的最大特點。
親子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強調父母、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雙方互動。因此要組織好這樣的活動,首先應讓大家明確我們親子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親子間的互動游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活動的主體是家長和孩子。 親子活動全方位地開發了孩子們的運動、語言、認知、情感、創造、社會交往等多種能力,使孩子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增進親子感情,促進親子間的交流,最終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的發展。
二、活動設計應生動活潑,符合幼兒身心特點
我們在設計每個親子活動時,應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及心理發展特點,將活動課程生活化、游戲化、音樂化,更多地去關注一下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建立一種科學化、游戲化、親情化和互動化的課程體系,在多元化平台上為幼兒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提高。
讓親子活動以其本身固有的情趣性和娛樂性,吸引家長和孩子們愉快的參與活動,減輕家長們的重重顧慮,使家長感受到孩子們是在玩中學到了本領。通過參與實實在在的活動,家長和老師配合會更加密切、協調,從而更有效地促進我們家園互動、相互交流。
三、重視家長在活動中的主動性
親子活動中家長既是活動的承載者又是活動的傳遞者,教師必須尊重家長,以平等合作的態度對待家長,同家長共同商量,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家長的重視、堅持及對孩子的理解、支持、鼓勵與配合等良好的親子教育氛圍的形成,必將促進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1、家長應認識到自己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做孩子成功的合作者。
2、興趣是孩子活動的動力和出發點。
因此家長在活動前應注重引起孩子參與的興趣,只有和孩子一起共同完成他感興趣的活動,一同克服困難,一同享受成功,才會同孩子建立起一種心理上的交流平台,才能了解到孩子真實的心理活動與想法。
3、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目標,指導孩子的活動。
有很多家長都錯誤地認為,要求越高對孩子越有幫助,其實不然。只有適當的要求才最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有的家長在指導孩子活動時,因為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或未達到要求,家長就不耐煩了,嚴厲地指責孩子,批評孩子,使原本快樂的游戲活動不再受孩子的歡迎。這是極為不好的。所以在親子活動中,家長應該耐心地指導孩子。
4、家長在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
如果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活動時能多問孩子幾個「這該怎麼玩」,「讓我們一起試試,好嗎?」我想會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在親子活動時,家長還可以從孩子的各種表現中進一步較全面地了解孩子,從而有針對性地,游刃有餘地教育孩子。
5、家長要信任孩子。
在進行親子活動時,很多家長怕孩子失敗、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不行,往往牽著孩子的手不放,致使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出現了膽小、任性和一些不良的行為,令人後悔莫及。所以在此提醒所有的家長朋友:要盡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獲得鍛煉的能力,發現孩子,相信孩子,信任孩子。
6、家長應多用鼓勵的方式評價孩子,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欣賞孩子是一門藝術,成人的鼓勵會給幼兒以信心與動力,讓孩子努力做好一件事。所以在孩子成功或失敗時,家長都應以鼓勵的方式評價孩子。
四、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親子活動中,教師不僅是活動材料的提供者、活動組織的引導者,還應是家長和孩子們的合作者。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幼兒,我覺得教師都應該多給予幫助和指導。
1、直接性指導
開展親子活動時,家長可直接觀摩老師指導孩子,也可請教師介紹一些教育觀念及方法或者讓教師直接告訴家長該怎樣引導孩子完成游戲。
2、個別性指導
在父母指導孩子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個別指導父母應該怎樣去做。
3、評價性指導
在每次活動的結束部分,教師可將活動中觀察到的父母指導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紹給大家,然後分析其中一些科學的觀念及方法,以此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4、點撥式的指導
在父母指導孩子活動有一點小困難時,教師應幫助父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家長在以後再碰到此類問題時就有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5、歸結性的指導
在活動結束時,教師要將本次活動的目的和家長應如何指導孩子的方法加以小結並加以歸納,幫助家長鞏固練習。親子教育是在一種真實情境下的示範式的參與指導,是實現活動與指導的融合。 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縮短了教師與家長的距離,使家長在活動中獲得了正確的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並將觀念和方法融入到與孩子相處每一刻,從而最終實現孩子健康和諧發展。
總之,我覺得親子活動以其生動、活潑、有效、實用的教育形式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也給家長們提供更多和老師交流的機會,是幼兒園教育的延伸。今後我們將義不容辭地引領家長更好地走近親子教育,倡導親子互動,增強家園合力,共促幼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