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法官
① 縣長能不能當法官嗎
當然不可以。縣長是行政部門的官員,而法官屬於司法系統,二者不可兼得。
② 法官有幾個等級
人民法院具體包括下列人員:
(1)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
(2)內設及派出的審判業務機構的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人民檢察院具體包括下列人員:
(1)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
(2)內設及派出的檢察業務機構的檢察員、助理檢察員。
高級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檢察院根據上述意見,提出具體適用范圍的建議,商省級黨委組織部確定。
2、問:已被任命為法官、檢察官的人員,目前在內設的綜合管理機構任職,如何進行管理?
答:本答復意見印發前,已被任命為法官、檢察官的人員,目前在內設的負責政工黨務、行政事務、後勤管理等綜合管理機構中任職,按綜合管理類公務員管理,參照《暫行規定》進行套改,保留法官、檢察官資格。
本答復意見印發後,在內設綜合管理機構工作的不再任命法官、檢察官職務。因工作需要,原在審判、檢察業務機構工作的法官、檢察官交流到綜合管理機構的,按綜合管理類公務員管理,保留法官、檢察官資格。
3、問:如何將現任法官、檢察官職務套入新的職務序列?
答:《暫行規定》實施後,法官、檢察官按下列對應關系, 根據現任綜合管理類公務員職務層次確定新的等級:
省部級副職:二級大法官,二級大檢察官;
廳局級正職:一級高級法官,一級高級檢察官;
廳局級副職:二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檢察官;
縣處級正職:三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檢察官;
縣處級副職:四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檢察官;
鄉科級正職:一級法官,一 級檢察官;
鄉科級副職:二級、三級法官,二級、三級檢察官;
科員:四級、五級法官,四級、五級檢察官。
4、問: 鄉科級副職、科員分別對應不同的法官、檢察官等級,在套改時如何確定?
答:要根據本人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和所任職務、級別資歷、任職年限等確定,具體條件如下;
(1) 擔任審判委員會委員、 檢察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或者內設及派出機構領導職務兩年以上的副科級法官、檢察官, 以及級別達到二十三級的副科級法官、檢察官,可確定為二級法官、檢察官;其他副科級法官、檢察官以及擔任審判委員會委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或者內設及派出機構領導職務的科員級法官、檢察官確定為三級法官、檢察官;
具備擬任副科級法官、檢察官所需任職年限條件的科員級審判員、檢察員,其中擔任主審法官、主任檢察官的,確定為三級法官、檢察官;其他科員級審判員、檢察員,根據本人德才表現、 業務能力和法官、檢察官職數等情況,可確定為三級法 官、檢察官。
(2)大學本科畢業的科員級助理審判員、助理檢察員,以及擔任助理審判員、助理檢察員兩年以上的,可確定為四級法官、檢察官;其他助理審判員、助理檢察員確定為五級法官、檢察官。
5、問:直轄市所屬縣、副省級城市所屬區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的職務設置規格和職數比例如何確定?
答:根據其實際機構規格,由高級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檢察院參照《暫行規定》提出具體意見,報省級黨委組織部審定後實施。
6、問:在核定法官、檢察官職數時,如何確定計算基數和職數?
答:按本答復意見第1條確定的適用范圍來計算。擔任審判委員會委員、 檢察委員會委員的紀檢組長、政冶部主任,不計入法官、檢察官職數及其計算基數。
7、問:《暫行規定》實施後,法官、檢察官的工資待遇如何確定?
答:在國家有關規定出台前,法官、 檢察官的基本工資和津貼補貼暫維持套改前執行的標准不作調整。國家明確具體辦法後,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8、問:套改後法官、檢察官等級低於原評定等級人員,如何確定職務?
答: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設置3-5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原評定的法官、檢察官等級可暫予以保留,但應註明職務層次加以區別,並按照職務層次進行管理。
③ 法官級別和行政級別對照表
法官職務與行政職務對應表序號 法官職務 行政職務 法官等級 對應級別 行政職級 對應級別
1 首席大法官 級 國家級副職 級
2 一級大法官 級 省部級正職 級
3 二級大法官 級 省部級副職 級
4 一級高級法官 級 廳局級正職(巡視員) 級
5 二級高級法官 級 廳局級副職(副巡視員)級
6 三級高級法官 級 縣處級正職(調研員) 級
7 四級高級法官 級 縣處級副職(副調研員) 級
8 一級法官 級 鄉科級正職(主任科員) 級
9 二級法官 級 鄉科級副職(副主任科員級
10 三級法官 級 科員 級
11 四級法官 級
12 五級法官 級第條為加強人民法院法官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法官管理制度,推進法官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規定要求的人員。第三條 法官按照法官職務序列進行管理。 法官職務名稱為: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法官職務層次依法按等級設置,由高到低依次為:首席 大法官、一級大法官、二級大法官、一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四級法官、五級法官。第四條 法官等級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首席大法官:四級至二級; (二)一級大法官:八級至四級; (三)二級大法官:十級至六級; (四)一級高級法官:十三級至八級; (五)二級高級法官:十四級至九級; (六)三級高級法官:十七級至十一級; (七)四級高級法官:十九級至十三級; (八)一級法官:二十一級至十五級; (九)二級法官:二十三級至十六級; (十)三級法官: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十一)四級法官:二十四級至十八級; (十二)五級法官:二十五級至十八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法官等級按照以下規
④ 縣法院的法官屬於什麼編制
法官是國家公務人員,縣法院頂多也就是副處級。
⑤ 縣法官和市法官還有省法官有區別嗎,級別一樣嗎權力誰大。
有區別的,當然是省一級的法官級別高,並且權力大!
法官等級設下列四等十二級:
(一)首席大法官;
(二)大法官:一級、二級;
(三)高級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四)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
最高人民法院
院長:首席大法官;
副院長:一級大法官至二級大法官;
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大法官至二級高級法官;
庭長:一級高級法官至二級高級法官;
副庭長:一級高級法官至三級高級法官;
審判員:一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
助理審判員:一級法官至三級法官。
高級人民法院
院長:二級大法官;
副院長:一級高級法官至三級高級法官;
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
庭長:二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
副庭長:二級高級法官至一級法官;
審判員:二級高級法官至二級法官;
助理審判員:一級法官至四級法官。
中級人民法院
院長:一級高級法官至三級高級法官;
副院長:二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
審判委員會委員:三級高級法官至一級法官;
庭長:三級高級法官至一級法官;
副庭長:三級高級法官至二級法官;
審判員:三級高級法官至三級法官;
助理審判員:二級法官至五級法官。
基層人民法院
院長:三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
副院長:四級高級法官至一級法官;
審判委員會委員:四級高級法官至二級法官;
庭長:四級高級法官至二級法官;
副庭長:四級高級法官至三級法官;
審判員:四級高級法官至四級法官;
助理審判員:三級法官至五級法官。
⑥ 看古代縣官如何升堂審案
肅穆的公堂,頭頂著「明鏡高懸」匾額的縣太爺端坐在公案之後,如狼似虎的衙役分列兩班,驚堂木一聲脆響:「升堂——噢——」這樣的場景,在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 縣官是一縣父母,也是首席法官。在他之下,有一個由縣丞、縣尉以及主簿組成的法官團隊。他們不是縣官的私人幕僚,而是由朝廷指派,享受「國家公務員」身份與待遇的同僚。這些人或依職權,或經授權,以主審官的身份處理刑事、民事案件。 擊鼓原是下班號 一有冤情,便可「擊鼓」?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大堂前所設的那面大鼓,本來是為宣告縣太爺下班所用,到明清時期才作為緊急情況下來不及寫訴狀的百姓鳴冤使用。 普通老百姓要打官司,須先遞狀子。所謂的狀子,官方稱謂「訴狀」,頗似今天的起訴書。這份狀紙,兩造具備,案由與事實清楚,筆法老練,嚴格遵循著訴狀的法定格式,極有可能出自持有官府頒發執照的法律文書撰寫人——「代書」之手。 口供、五聽和刑訊 如此一番折騰之後,方能進入正式的審判。按照審判程序的規定,先審原告,再審被告,其後詢問證人。首先由原告跪在公案左邊的原告石上,按照法官的要求,將案由和事實陳述清楚。然後拘喚被告,被告的位置在公案右邊的被告石上,法官將根據原告的控訴,訊問被告。如果被告不服,則詢問證人。證人證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證言與原告指控相吻合,則繼續訊問被告;如證言各執一詞,則使原告、被告、證人當堂對質。 口供,主要指被告人的供詞,在證據制度中占據最重要地位。古代法官對口供非常重視,審判程序圍繞口供的取得進行,最終的判決也建立在口供基礎之上。口供作為古代訴訟證據之王的地位,隨著「五聽」獄訟審案方式的應用而確立,並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五聽是一種通用審訊方法,早在西周時代就已應用在司法實踐中。一曰辭聽,即所謂聽其言詞,理屈則辭窮;二曰色聽,即所謂察其顏色,理屈則面紅耳赤;三曰氣聽,即聽其氣息,理屈則氣不順;四曰耳聽,即審其聽覺,理屈則聽不清;五曰目聽,觀其雙目,理屈則眼神閃爍。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包含了某些生理學、心理學的方法,含有科學成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刑訊是獲得口供的法定手段。為了避免刑訊濫用而造成冤獄,法律對於刑訊程序的規定非常嚴格。所謂的「大刑伺候」,主要就是打板子。例如在唐代,刑訊時使用長三尺五寸,大頭三分二厘,小頭二分二厘的專用訊囚杖,只能擊打背、腿、臀,且要求這三個部位受刑相等。刑訊不能超過三次,用刑總數不能超過二百下。如果達到了法定的考囚次數被告人仍不肯招認,便可以取保,並反過來拷問原告人。 結案判詞花樣多 案件審理完畢,即進入結案程序。古代對案件的審結都要求司法官吏能引用法律、依據事實做出判決。與現代法院的制式判詞不同,古人的判詞非常簡練,且透出強烈的個人風格。 很多著名的判詞流傳下來,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便曾以一首七律為轟動一時的濰縣僧尼私通案作判,判其還俗完婚。詩雲:「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波寂,此後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年鄭板橋。」
⑦ 古代縣官是法官嗎
古代縣官就是全縣的首席法官。理由如下:
縣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劃單位名稱,始於春秋初期。而縣以下一般不設完整的、正規的政區,因此,縣官也就處於封建官僚體系的末端, 常常被稱作是「 七品芝麻官」。不過,縣官的地位雖然不高,但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依然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有道是: 「 破家的縣令, 滅門的府尹」。縣官與法官,一字之差,淵源久遠。在古代中國行政和司法合一的封建政體中,縣官除了負責征稅納糧、勸民農桑、災荒賑濟、興學和科舉外,還擔負著轄區內戶婚田土等民事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的審理,因此,縣官既是一縣的行政長官,也是首席法官,且後一種身份更為突出。「吏治之要,首在斷獄」,在古裝戲曲、小說里,官員一般都是以法官的形象出場的,老百姓對官員的認知聚焦於官員的法官角色。肅穆的公堂、「明鏡高懸」的匾額、威武的衙役、驚堂木的脆響,在百姓的心目中,縣官就是大堂上端坐公案後的法官。與其他職責相比,審判職能或者說法官身份是縣官更為顯性的身份。
這種縣官與法官身份的重合,直到晚清民國司法改革後才發生改變。如1914年頒布的《縣知事兼理司法事務暫行條例》規定,縣知事審理案件得設承審員助理。承審官走到審判的前台,開始單獨審判。之後設立了司法公署,司法機關由縣衙逐步轉變為新式法院,縣官的司法職能正式轉移給專門的司法人員,法官與縣官在台前分道揚鑣。
⑧ 請問古代的法官和律師叫什麼名字
古代的律師稱謂:「狀師」也就是「訟師」。《清稗類鈔·獄訟類》里收錄了清代數十則著名「狀師」的故事,他們譎詐多謀,壞法亂紀,除了勾結官吏,包攬訴訟外,也經常每能以不可思議的機巧手段,在訴訟里獲得勝利。他們的角色類似於現代的律師,但刀筆及巧詐工夫尤勝近代的律師一籌。
古代法官等級
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秦朝:中央設廷尉,地方由地方長官負責;
漢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辦理;廷尉為專門機關,下設正,監,作監和右監等;
三國兩晉:襲東漢;
隋唐:中央設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台負責;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設知府,知縣,軍事,行政和司法和一;
元朝:中央設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縣廳州,府,按察使司,總督,巡撫等
中央:一般所有皇帝都有最高司法權
周時設大司寇,為最高司法官
秦漢時最高司法官是廷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最高司法官仍舊是廷尉,但三國東吳稱大理,北朝的北周稱大司寇,北齊稱大理寺卿,東漢後,尚書台下均有兼管司法的部門
唐時,大理寺卿掌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百官犯罪案件及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對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及疑難案件有重審權;刑部尚書掌司法行政及復核權,類似現代司法部長一職。
宋時刑部尚書仍舊掌司法行政和復核權,但刑部左右曹可以審其他案件,職權有所擴大;宋太祖設審刑院,其職權是對地方上報案件進行備案,並對案件有評議權。宋神宗時審刑院並入刑部。大理寺此時地位下降,成為二線審判機關,即復核機關。
明清仍舊沿襲刑部審刑,大理寺復核的辦法。
地方:
一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官員均有司法權,如縣、州、府長官等,比較特別的有:
宋時在州縣上設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其長官定期巡視州縣,監督審判,詳錄囚徒,可對地方官員的審判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輕者立即處斷,重者上報皇帝裁決。
明代的省設提刑按察司,長官為提刑按察使,有權審結徒刑案件,流刑以上案件則要報送中央批准執行;府一級無任何審判權,只是承上啟下,復審州縣上報案件;州縣一級有權審結苔杖案件。明代的司法審判制度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審判制度。即「縣官審、州官二審、府尹復審、按察使終審、刑部及皇帝終裁」
清代略有不同,州縣一級為第一審級,決苔杖;府為第二審級,掌復核;按察使為第三審級,決死刑、軍流等,但需上報執行;督撫為第四審級,可對徒刑案件結案,但軍流以上仍需上報刑部。
清代末的修法運動,大致吸取了近代的司法制度,但不完全,不贅述。。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秦朝:中央設廷尉,地方由地方長官負責;
漢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辦理;廷尉為專門機關,下設正,監,作監和右監等;
三國兩晉:襲東漢;
隋唐:中央設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台負責;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設知府,知縣,軍事,行政和司法統一;
元朝:中央設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縣廳州,府,按察使司,總督,巡撫
⑨ 古代縣官也是法官嗎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中央雖設有專門的司法機關,但它的活動或為皇帝所左右,或受宰相及其他中央級別行政機關所牽制,很少有可能獨立地行使職權。至於地方則由行政長官兼理司法事務,二者直接合一。宋、明、清的路省一級雖專設司法官,實際仍是同一級行政機關的附庸。因此,以現代人的觀點去看,也可以認為古代縣官是法官
⑩ 縣法官和市法官還有省法官有區別嗎,級別一樣嗎
不一樣啦,初級、中級、高級法院的等級都不一樣,針對的案件都不一樣。